——圍繞《永久和平論》的教學展開"/>
閆 偉 戴鐵軍/保山學院政治學院
?
關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課堂教學互動的思考
——圍繞《永久和平論》的教學展開
閆 偉 戴鐵軍/保山學院政治學院
【摘 要】關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課堂教學互動的思考是在王秀槐老師的講座——《E.T.世代的有效教學:教學模塊&學習風格》——啟發(fā)下完成的。對照著王老師的BOPPPS教學模塊理念,對康德《永久和評論》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并得出如下結論:有效的教學組織,必須有教與學的深刻課堂互動,課堂互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知識的學習,更是為了知識的生成,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西方政治思想史;課堂教學互動;永久和評論
2014年11月18日-24日,在學校的安排下,我到云南大學參加了為期一周的“云南省高校2014年骨干教師培訓班”,有幸聆聽了多位教學名師的授課,并與同行們有了較為深入的教學交流,感到受益匪淺,尤其是王秀槐老師的《E.T.世代的有效教學:教學模塊&學習風格》更是給我?guī)砹藰O大的思想撞擊。王老師在講座中說,有效教學的基礎是了解自己的學生,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她說根據(jù)她的研究凡是有效的教學都有一個共通性,即都可以分成六個教學模塊,分別是:1、Bridge-in(暖身、導言),幫助學生專注或連接即將要介紹的內容;2、Leaning Objectives(學習目標),;3、Pre-assessment(先測);4、Practicipatory Learning(參與式學習);5、Post-assessment(后測);6、Summary/Closure(摘要/總結),因此,一個有效的教學就是BLPPPS教學模塊。她說,在BOPPPS教學模塊中, Practicipatory Learning模塊,是一個有效教學的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最能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激勵學習者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fā)出學習者強烈的專業(yè)學習興趣和表達個人獨立見解的勇氣和信心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式學習,注重課堂教學互動。王老師的講座引起了我對自己本學期擔任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課堂教學互動的思考。
根據(jù)教研組安排,《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被指定為本學期“讀寫議”實踐課程,教研組要求我選取其中某個政治思想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部著作中的某個篇章作為“讀寫議”實踐教學的對象,由于在《西方哲學史》課上,我已經(jīng)選定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純粹理性的概念”作為“讀寫議”實踐教學的對象,于是為了教學的連續(xù)性,我就對應的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上選定康德的《永久和平論——一部哲學的規(guī)劃》作為“讀寫議”實踐教學的對象。當然,選擇康德的《永久和平論》除了這方面的考慮外,更因為《永久和平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這個重要地位,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康德重新審視了政治與道德的關系,突出了二者協(xié)調一致的方面,扭轉了馬基雅弗利以來政治與道德割裂的政治思想傾向。在康德之前,站在近代政治思想入口的馬基雅維利就因為其對政治與道德的區(qū)分而被認為是近代政治科學的奠基人。馬基雅維利認為“政治原則與道德原則不可能完全一致,政治行動必須具有獨立的評價依據(jù),這就是權力的獲取、維持與增強。當然,從根本上看,馬基雅弗利也并不希望造成道德與政治的永久性分裂,但他堅信,特別是在一個混亂失序的國度,首先必須滿足政治要求,然后再關心道德的問題。無論如何,畢竟政治與道德是可以被分開來考慮的。這樣一種思想方式,使馬基雅弗利在事實上把政治學從倫理學與哲學,以及宗教的領域中獨立出來,獲得了其自身的地位。”[1]199與之相對,康德認為“道德之神并不向暴力的監(jiān)護人朱庇特投降,因為甚至朱庇特也服從命運?!薄叭绻握f:‘你們要像蛇一樣的狡黠’,道德就會以限制條件的方式補充道:‘也要像鴿子一樣的無害’。如果這兩者不能共存于一條誡命之中,那么在政治與道德之間就確實有分歧。但如果兩者注定可以結合在一起,那么認為它們相互反對就是荒謬的,怎樣解決這樣一個沖突的問題甚至也不能被當作一個精神上的操練。哎,說‘誠實是最好的策略’,確實體現(xiàn)了一種多次被實踐所反對的理論。然而,同樣的理論命題‘誠實比任何政策都要好’則不容易招致任何反對,它確實是無論什么樣的政策都不可分割的條件?!盵2]111因此,政治與道德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兩者是協(xié)調一致的。
第二,為徹底結束國與國之間的的戰(zhàn)爭和紛爭,康德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構想??档碌臅r代,是主權國家開始形成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戰(zhàn)爭和沖突基本上不再發(fā)生在國家內部,而主要是一個主權國家和另一個主權國家之間的敵對狀態(tài)。因此,如何在國家之間結束這種敵對狀態(tài),實現(xiàn)歐洲的整體和平的問題,便擺在了康德面前。而這樣的問題,在洛克等人的思想里,還表現(xiàn)的不是那么迫切。因為洛克等人的思想,還主要是集中在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所關注的自由、財產(chǎn)和生命權利問題,這樣的問題雖然具有普遍性,但落實到如何在國與國之間建構和平的問題,這樣的的一系列問題,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助益,故,此時,康德所提出的國與國之間的永久和平架構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三,康德不僅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構想,而且提出了構建永久和平的具體策略。康德認為永久和平的實現(xiàn),首先,要求簽訂和平條款的國家必須實行代議制共和制。康德很注重政府的形式,他認為政府的形式,只有兩種,不是代議制共和制就是專制,而不論國家的主權形式如何??档碌拇h制共和制指的是執(zhí)行權與立法權分離的政治原則,相反,專制是指法律的制定及其隨意的執(zhí)行都操之于一個權力,只是在統(tǒng)治者把人民的意志看做自己的私人意志的情況下,這個權力才反應人民的意志。[2]87代議制共和制能夠有效地制止戰(zhàn)爭,而專制則有可能為了君主一個人的好惡而把國家任意地拖入戰(zhàn)爭。第二,國家間的和平被一系列政治條款保證,這些條款包括六個先決條款、三項正式條款和兩個補充條款。
為此,我的關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的課堂教學互動,主要就是圍繞康德的政治論文《永久和平論》的教學展開。具體的課堂教學,在本學期分四次課進行:
第一次課,布置《永久和平論》的閱讀任務,要求同學們在下次課堂上,根據(jù)自己所搜集和整理的文獻材料,由同學們主講,談談《永久和平論》提出的背景及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意義。目的是通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回答,交代為什么選擇《永久和平論》作為《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讀寫議”實踐教學對象,澄清同學們對任課教師選擇這篇文章作為同學們閱讀和教師講解對象的懷疑,使同學們重視對康德這篇政治論文的閱讀。
第二次課,向同學們提出四個問題,帶著這四個問題同學們進入到《永久和平論》的閱讀。因為這四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很大,也很難,個人在短時間內對這四個問題都進行思考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對班上40名同學進行分組,每組協(xié)商選擇四個問題中的一個問題作為回答對象。每組選取一位同學根據(jù)每組課下閱讀和思考的結果作集中陳述,另選取兩位同學做補充發(fā)言。其他組的同學可以自由地對非本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對其他組對其所回答的問題做自己的點評。根據(jù)發(fā)言的結果,給予發(fā)言同學和本組同學做適當?shù)募臃帧栴}回答時間兩周后的課堂上進行。目的是:培養(yǎng)同學們的團隊意識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個問題是:1、什么是永久和平?康德永久和平的論證方式?2、康德永久和平實現(xiàn)的途徑?3、康德永久和平觀點下的政治與道德的關系?4、你若是康德,你如何為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辯護?
第三次課,組織回答問題,根據(jù)同學們回答的問題做出教師自己的回應,以便引起同學們更深入地思考。
第四次課,把同學們的回答和教師的觀點,通過回歸文本的方式,通過文本進行驗證。目的是:告訴同學們任何的詮釋必須來自文本、通過文本來檢驗。學術探索切忌天馬行空,一切都必須依文本而行,傍文本而居。最后,要求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閱讀和同學們回答問題的情況以及教師的講解,寫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讀后感。讀后感嚴禁抄襲,要有自己的真實感想,不要怕錯,只要言之有物、論證有據(jù)就行。讀后感,11月底交給任課教師。
本課程課堂教學互動的反思是依據(jù)王秀槐老師的講座《E.T.世代的有效教學:教學模塊&學習風格》中的BOPPPS教學模塊理念進行的。對照著王老師的BOPPPS教學模塊理念,我發(fā)現(xiàn)我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課程上的《永久和平論》課堂教學基本上契合了王老師的BOPPPS教學模塊理念,整個的《永久和平論》課堂教學有Bridge-in、有Leaning Objectives,也有Practicipatory Learning 和Post-assessment、Summary/Closure,尤其是在Practicipatory Learning教學模塊方面做得最好。
王老師在講座中認為,Practicipatory Learning(參與式教學)是BOPPPS教學模塊理念的精髓,是一個有效教學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Practicipatory Learning注重課堂教學互動,注意運用各種教學策略——譬如,提問、分組討論、游戲競賽、頭腦風暴、合作學習、項目制作和隨堂測評/實時回饋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此,課堂不再是教師個人的一言堂,課堂由單一的教師傳授知識的場所向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成知識和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場所轉變。
對照著王秀槐老師所講到的參與式教學以及參與式教學策略,我發(fā)現(xiàn)我在《永久和平論》課堂教學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在運用Practicipatory Learning,并且綜合使用了提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等參與式學習策略。通過這些參與式學習策略的運用,教學效果正像王老師所預言的十分明顯。
第一、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告別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面對一個陌生文本,學生往往手足無措,無從下手,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文本,但教師的問題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索,切忌填鴨式教學。同時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畢竟在這個“滑時代”能夠用網(wǎng)絡搜集和整理材料,進行系統(tǒng)的綜合才是一個學生真正必須具備的研究能力。
第二、對于文本的閱讀,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協(xié)調合作攻克難題的能力。《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思想家的文本一般都比較艱深,文本中的問題甚至還涉及到文本之外的許多方面,拿《永久和平論》來說,就要涉及康德提出“永久和平”的思想背景、康德論證永久和平的方式等等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靠現(xiàn)在學生的基礎是很難思想到這些問題的方方面面的,而借助于合作學習、自主探索的方式,他們就可以集思廣益把問題想得比一個人時盡可能地全面,從而更有利于教師問題的解決,同時豐富和啟發(fā)同學們的個人思維。
第三、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引向文本本身來尋求驗證,讓學生獲得了如何詮釋文本的方法。學生的回答可能來自網(wǎng)絡和其他研究性文章而并非個人對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他們的回答,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受到文本本身的支持,即使來自文本,由于對文本本身的閱讀不夠認真,完全是照搬其他研究文獻,對于文本中的出處未必有一個親身熟識,引導學生的回答到文本中尋找支持,可以讓學生學到詮釋本的方法。這樣的話,即使他們從別處照搬的答案,也因為與文本的統(tǒng)一,而變得真切鮮活,從而激發(fā)同學閱讀文本的興趣和剖析文本的思辨能力。
第四、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回饋、點評,加深了同學們對文本和思想的理解。在《永久和平論》的教學中,針對同學們的回答,進行總結,把教師的理解及時反饋給同學,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課堂氣氛和激活同學們的思維。同學們對問題的回答,囿于個人的學識和閱歷,即使集思廣益,也帶有自己作為學生的烙印,總是沒有一個長久熟悉這門課程和思想家思想的老師看問題透徹和表達系統(tǒng)、富于邏輯和條理性,因此,教師的回饋和點評,尤其能夠加深同學們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記,有助于他們的課程學習和知識點的掌握。
總之,王秀槐老師的講座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有效的教學組織,必須有教與學的深刻課堂互動,課堂互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知識的學習,更是為了知識的生成,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在如何做好課堂教學互動方面多思考、多下功夫,這不僅是為了教,更是為了學。
參考文獻:
[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德)康德.康德政治著作選[M].金威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閆 偉(1982-),男,河南商丘人,哲學碩士,保山學院政治學院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德國哲學、現(xiàn)象學。
戴鐵軍(1977—),男,湖南雙峰人,保山學院教育學院教師,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