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
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題好一半文”。讀者打開報紙,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決于標題。舊中國老報人們對標題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于如今的微信體,可謂標題黨的開山鼻祖,其中有不少神來之筆,不僅幽默風趣,而且辛辣有力。
臟話進標題其實另有洞天
“何省長昨日去岳麓山掃他媽的墓”
20世紀30年代,何應欽任湖南省代省長時,有一年清明節(jié)曾去岳麓山掃墓。當時據(jù)官方要求,各報必須及時配發(fā)新聞,指令標題為“何省長昨日去岳麓山掃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報卻把標題改為“何省長昨日去岳麓山掃他媽的墓”。雖然字數(shù)、題意與原標題毫無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媽的”三個字卻又是一句國罵,因此,這一語雙關的妙題令當事人啼笑皆非,而廣大讀者也忍俊不禁。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
也是20世紀30年代的一天早晨,豐子愷翻開上海的《新聞報》,一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驚,心想:自己素來與人無冤無仇,何以對他這樣破口大罵?一時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卻發(fā)出了會心的微笑。究竟怎么回事?
原來是有人對他《鄉(xiāng)村學校的音樂課》一畫進行評論,畫中的孩子們一個個張大了嘴巴,跟著拉二胡的先生唱歌。雖然畫面上的人物沒有眼睛和鼻子,但讀者從他們揚著頭,張著嘴的神態(tài)中,仍能體會到這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正沉浸于音樂的歡樂之中。這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恰恰說出了豐子愷畫畫的特點:人物臉部雖然沒有眼睛鼻子,卻惟妙惟肖。豐老很賞識這篇品評他畫作的文章。事過三十多年,他還清楚地記得文章發(fā)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綿里藏針恰恰是別出心裁
“薄了燒餅,瘦了油條”
抗戰(zhàn)時期,重慶物價暴漲,產品偷工減料,連燒餅、油條也紛紛漲價。《新民報》編輯程大千將一條物價飛漲的新聞框了一個花邊,仿宋詞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擬了一條標題:“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見報后,讀者紛紛叫絕。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
1947年,法幣大貶值,民不聊生,公教人員(舊時機關工作人員和學校教職員)等工薪階層苦不堪言。武漢《大剛報》曾在頭版頭條刊出大字標題: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主)
是東西也應當漲價!(副)
標題以詼諧幽默的口氣,為公教人員的生存發(fā)出了一聲吶喊。
“匪首賀龍昨又被活捉槍斃”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湖南、湖北一帶的國民黨報紙??琴R龍已被活捉槍斃的消息。一次,某日報紙又受命刊登這一“新聞”。原標題為“匪首賀龍昨被活捉槍斃”。一位編輯實在無奈,便在編排時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個“又”字,出報時,變成“匪首賀龍昨又被活捉槍斃”。僅僅一個“又”字,使謠言不攻自破。
如此標題黨離不開祖師爺
在標題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當屬老報人張友鸞。同時代人稱他為“最風趣的報人”,說他“熟知民國史事及掌故逸聞,夜間編務之暇,一煙在手,濡筆為文”,“情韻連綿”,“妙語如珠”。他記事懷人,文章雖小,卻“令人忍俊不禁,于笑聲中每有所得”。
在張友鸞近30年的報界經歷中,妙題迭出。即使一則普通氣象新聞,他也可以擬出趣味來。一次,南京連日陰雨,張友鸞聽完氣象預報,起的題目是“瀟瀟雨,猶未歇,說不定,落一月”,令許多人過目難忘。
《新民報》抗戰(zhàn)期間刊發(fā)了一則諷刺國民黨官員生活腐化的新聞,張友鸞擬標題為“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因其構思奇巧,語意生動,一針見血,以至于轟動了整個山城,迄今仍使人記憶猶新。
1943年,成都各大、中學校畢業(yè)生大都找不到工作,“畢業(yè)即失業(yè)”。青年學子們深感出路問題嚴重,怨聲載道?!缎旅駡蟆飞鐣侣劙妗皩W府風光”一欄登載了四川大學通訊員寫的一則消息,說該校廁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張友鸞當即揮筆制作了耐人尋味的標題:“川大出路成問題”。一語雙關,警策動人,犀利無比,大為讀者稱贊。川大校長系國民黨省黨部主任黃季陸,閱報大怒,但又無法發(fā)作,只能悻悻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