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一、有錢的人也小氣
有錢人小氣的例子,我們平時生活中經常遇見。明明在這一桌里他最富有,每次吃完飯該付錢的時候,他卻故意低下頭去系鞋帶……不僅一次如此,而是次次如此。那么,為什么有錢人也很小氣呢?最近在看到一篇文章解釋有錢人為什么小氣,作者用的是機會成本的分析視角。作者舉例認為,同樣是一百塊錢,對于有錢人來說,由于他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因此能夠創(chuàng)造的價值比沒錢人更多。也就是說,一百塊錢對于有錢人來說,浪費的話會有更大的機會成本。
我不敢茍同這種觀點。雖然我不是有錢人,但是我想有錢人面對要不要浪費一百塊錢的時候,大多是心里不會去盤算這一百塊錢的機會成本的。何況,根據(jù)經濟學里的邊際效應遞減的規(guī)律,即使這一百塊錢讓有錢人能夠創(chuàng)造出比沒錢人更多的價值,但是創(chuàng)造的這些價值不見得會給有錢人帶來多大的效用。因為有錢人會說,“錢,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符號”。
那么,為什么有錢人也小氣?我認為,可以用行為金融學里“心理賬戶”的理論來解釋。關于“心理賬戶”,有一個經典案例。是這么說的:假如你要去看一場演出,花100元買了一張票。當你到劇院的時候發(fā)現(xiàn)票丟了。你愿意再付100元買一張票嗎?實驗表明,大多數(shù)人選擇不愿意。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如你原來沒有買票,到了劇院的時候掏出100元正準備買票的時候,發(fā)現(xiàn)昨天買的價值100元的電話卡丟了,這時候你還愿意買票嗎?實驗表明,大部分人還是照樣買的。
可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的是票還是電話卡,總之是丟失了價值1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并沒有區(qū)別。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在丟了票后不愿意再花100元買一張票,而同樣丟了100元的電話卡仍然愿意買票?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納曼將之歸因為心理賬戶的局部組織。可以將看戲劇視為一個交易,用買票的成本去交換看戲劇的經歷,買第二張票會增加看戲劇的成本,可能大到超出人們的接受程度。相反,丟掉的電話卡沒有被列入戲劇的成本賬戶,丟掉電話卡僅僅使人沒有原來那么富有。
心理賬戶是經濟金融領域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特征。心理賬戶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兩個賬戶,分別是經濟學賬戶和心理賬戶,心理賬戶的存在影響著我們的投資與消費決策。在心理賬戶里,對每一塊錢并不是一視同仁,而是根據(jù)來源與去處分別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與此相反,在經濟學賬戶里,每一塊錢是完全替代的,而不管這一塊錢是怎么來的和怎么花的。心理賬戶有三種情形,一是將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種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賬戶中,不能相互填補;二是將不同來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費傾向;三是用不同的態(tài)度來對待不同數(shù)量的收入。
圍繞開頭提出的這個問題“為什么有錢人也小氣?”我們就可以這樣來理解了:因為他把不同的錢放到不同的心理賬戶去了,即使他在股市里面每天面對自己的賬戶幾萬元的浮盈浮虧眼睛都不眨一下,但是去菜場里仍然會為了幾毛錢跟賣菜的大媽爭吵得面紅耳赤。拿他們的話說,這叫做:“這事,一碼歸一碼?!?/p>
二、心理賬戶與股票投資
2007年那波牛市的時候,在報紙上看到過一條新聞。大意是說一個小伙子在2003年的時候在股市里投資了30萬,后因斗毆,被判有期徒刑,蹲了幾年監(jiān)獄。出獄后,他打開賬戶一看,自己的股票市值已經由30萬變成了300萬。很多人過來給他道喜,他難過地說:“如果能把這300萬換來前幾年的自由,我寧愿自己一貧如洗?!边@則舊聞可以有很多種解讀的版本。讓人不勝唏噓的同時,我們可以有更多的假如。假如他不進監(jiān)獄,一直盯著這30萬炒股,一定會頻繁交易,最后即使能盈利,也不可能有300萬這么多。
類似的現(xiàn)象有不少。經常能夠聽見股市上一些中小投資者有這樣的抱怨:“真是見鬼了,我手上一支股票賺了一千塊,想想能賺錢也可以了。所以把它賣了,調倉到手上目前還在虧損的另一支股票上。結果賣了的股票翻了好幾番,虧損的股票‘跌跌不休??吹劫u了的那支漲成那樣,我不敢再追。于是只好補虧損的那支,結果越補越虧?!蔽覀兪遣皇前l(fā)現(xiàn)身邊的中小投資者,甚至包括我們自己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相反,一些趨勢投資者,買了股票后不管,等旅游回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賬面上的市值翻了好幾番。雖然這個大道理,很多老百姓都懂,也知道頻繁交易不對。但是,為什么我們又老犯這樣的錯誤呢?
大多數(shù)不是很成功的中小投資者,都是運用的心理賬戶進行交易。他們把自己手上的每一支股票都設立了一個心理賬戶,然后潛意識里要求自己每一支股票(每個心理賬戶)都必須是盈利的。由于存在損失厭惡,他們對于盈利多少不是很在乎。但是對于虧損多少卻是十分敏感。于是出現(xiàn)了上面例子里說的那樣,不停地調倉,但結果是不停地離開了股票的主升浪——雖然從表面上來說,最終的結果是每一支股票的交易都是盈利的。那么成功的投資者是什么樣的呢?曾經跟一個業(yè)內人士有過交流,他說,他發(fā)現(xiàn)成功的投資者,十次交易有九次失敗的,只有一次交易是成功的。但是,恰恰僅有的這次成功足以讓他賺得盆滿缽滿。
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原理很簡單,他們算的不是心理賬戶的收益,而是經濟賬戶的收益。每當手上握的股票不對,股價快跌近成本位的時候馬上賣掉,選擇自己認為對的。一旦手上的股票進入主升浪,他不是天天預測什么時候到頂,而是堅持持有,以逸待勞。最終通過“右側交易”,讓自己獲得巨額收益。于是,從結果來看,成功的投資者,他的每一支個股(心理賬戶)看來不是盈利的,但是他的所有股票的總收益(經濟學賬戶)卻是巨額收益??此扑麄兒軕?,事實上他們是算對了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