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俗竹
一:萬家燈火
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那么溜走
文◎俗竹
小時候的老家,不比華西村的富庶,也不比偏遠山區(qū)的殘破,還算是生活得不錯的地方。因為是稻米產(chǎn)區(qū),雖然也是風里來雨里去,吃的卻是白米飯,偶爾還炒個雞蛋,日子沒那么多苦難。那時候的藝術來源于半導體收音機,田間地頭,炕上炕下,還有村里的廣播,從早到晚都是親切的聲音,每個頻道每個時段我們都知道是什么,自然,都可以選擇固定的節(jié)目去聽:小喇叭、評書、戲曲……聽得如醉如癡。沒有影像的收音機,尚且沒有阻礙我們獲取精神食糧,可想而知,當小村通了電,當出現(xiàn)電視機,那是一種怎樣的沸騰!
村里第一臺電視機不是我家的,我們幾個小伙伴硬是一起厚著臉皮蹲在那家的墻角,看完了《霍元甲》《上海灘》,后來,那家的新媳婦很彪悍,不喜歡我們?nèi)ピ闾N葑?,早早上了門閂。我爹氣不過,狠狠心買了一臺電視機。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那年,開始播放《西游記》,怎么形容當時的情景呢?那真是“人山人海”吧!
農(nóng)村人的觀念里,人人都得有個有正事兒的樣子,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嚴格遵循古訓,夜晚不回家的統(tǒng)統(tǒng)屬于不務正業(yè)之類,所以,當小孩子滿大街練“迷蹤拳”、青年人滿大街戴禮帽圍白圍脖,也都是不被待見的。因此,電視機一度被認為是禍害人的東西??墒沁@部電視劇卻是讓男女老少集結(jié)一起,歡天喜地的一個由頭。吃過晚飯,左鄰右舍的大爺大娘叼著煙溜達過來,我爹媽早早準備好了茶水和瓜子,坐在炕頭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依次是有頭有臉的村里人,由爸爸陪著,然后是一群家庭婦女。年輕人一般是以文靜為美,都乖乖地選擇地面合適的位置找凳子落座。但是剛嫁過來的媳婦和誰家來的客人,都會被嬸子大娘再三招呼甚至強拉硬拽到炕上,他們也會羞答答地溜邊虛坐,陪著大伙兒噓寒問暖嘮家常。于是,農(nóng)村婦女,就以這樣的熱情對每一個出現(xiàn)在村里的人了若指掌,七大姑八大姨,繁瑣的姻親關系,這家和那家、這村和那村全部無形中通聯(lián)起來,再由這些“長舌婦”枕邊吹給自家男人,男人們房前屋后地互相交換意見,基本村上無秘密。那些客人中,年長的炕上坐,是一份尊重;而年輕的,十有八九都是來本村相親的,或者有這個苗頭的,所以大家格外上心,好多時候,不經(jīng)意間就成就了一段姻緣!
觀眾陸陸續(xù)續(xù)到場,準時開戲。說起《西游記》,隨著電視上一聲天崩地裂、形象貼切的音樂中石猴凌空而起,炕上的老人就開始驚嘆那個叫楊潔的女人。他們一起互相腦補拍攝知識:有人介紹飛起來的是被一根繩子吊著拍的,不過不知道那叫“威亞”;也有人明白煙霧是怎么來的,每一集內(nèi)容村里的“博古通今”之人都率先做了劇透,該到哪一難了,會有什么波折,會由哪個菩薩點化,都講得頭頭是道,然后會展開話題去談古論今,正史由那些民辦教師講授,野史旁轉(zhuǎn)大家一起“侃大山”。那時候沒有“跑偏”、“跑題”這些詞語,不然,有心之人做個記錄,估計會笑翻肚皮,話題從玉帝能到孩子尿炕,從白骨精能到母豬配種,轉(zhuǎn)得那么自然、那么快,那才叫一個精彩呀。
我和我的小伙伴可顧不上許多,只知道鉆到看得見屏幕的地方,別錯過任何一個好鏡頭。那時候的廣告沒那么多,看得過癮,目不轉(zhuǎn)睛全神貫注,冷不丁炕上的老師喊一嗓子:“瞅瞅誰誰誰,都鉆電視里了,上課要是這樣就妥了!”然后一片聲討,大家商量以后不讓孩子來了,老師又語重心長地篤定:“看《西游記》還行,這也是知識?!笨偹憔攘宋覀兊耐耐ぁ?/p>
《西游記》以后,村里又多了幾臺電視機,慢慢地,全村男女老幼開始分化,這家看《卞卡》,那家看《一剪梅》,每一家都還是很熱鬧,集中看電視也就慢慢成了規(guī)律。那些日子里,煙霧繚繞,我們嗆得嗓子都疼,沒人喊冤;披星戴月,我們熬得眼睛通紅,沒人敢說難受。后來,大人們早上起來困,干活時沒精神,孩子上課迷迷糊糊,于是,又在幾個村里很有分量的人的會議中,逐漸形成了嚴格的電視時間制度,那時候,我們還不懂什么叫“黃金時段”,可是已經(jīng)那樣做了。
最興奮的就是去買電視報了。先睹為快,有些看不到的劇目也可以知道簡介。大街上還悄然興起一個賺錢的營生:賣影星的粘貼。尤其女生,幾乎不再吃零食,友誼的小船也是承載者各個明星的照片,樂此不疲。
好懷念那些嘈雜的農(nóng)家熱炕頭,和那些絮絮叨叨的家長里短,烏溜溜的黑眼睛和我們的笑臉,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那么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