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 鵬
溫故大秦文明史鑄就軍工強國夢
文/段 鵬
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好吃的肉已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戰(zhàn)國時期秦國廣泛深刻改革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作為國家戰(zhàn)略性產業(yè)的國防科技工業(yè),是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的基石,如何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事關國家戰(zhàn)略全局。縱觀古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防科技工業(yè)的競爭。當今世界,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yè)作為后盾,國家經濟利益的拓展、國家安全的維護就無法保證。現如今,時間的腳步已經走進“十三五”,這是我國“實現由軍工大國向軍工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鑄就“軍工強國夢”的圓夢時期。作為地方國防科技工業(yè)管理部門的一名普通青年干部,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愿為國防科技工業(yè)改革創(chuàng)新努力思索探求。
正值近期剛剛讀完《大秦帝國》這套書,合上最后一頁的時候,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震撼于作者孫皓暉破門而出、棄教從文的勇氣,敢于沖破種種精神束縛,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革故鼎新的魄力以及數十年如一日的執(zhí)著、頑強、歷經艱辛的勁頭;更震撼于全書氣勢磅礴的內容,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于列強環(huán)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選賢任能、大舉改革,崇尚法制,統(tǒng)一政令,歷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帝國,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yè)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
當下,我國正走在“由軍工大國向軍工強國邁進”的道路上,鑄就“軍工強國夢”需要記住歷史的教訓,更要學習歷史的經驗。回顧大秦帝國變法改革強國史,有諸多經驗值得借鑒。
人才在任何時代都是第一資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各國都試圖籠絡高人賢士,以謀求宏圖霸業(yè),但用人最成功的唯有秦國。自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下了一道“求賢令”,秦國唯才是用。因此法家商鞅、縱橫家張儀、雜家呂不韋、兵家尉繚等人才都在秦國成就一番大業(yè)。而六國對人才卻是敬之而不用之,徒有“敬賢”的虛名。譬如齊國大興學宮論學,卻不用士子治國,一切治國長策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魏惠王時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孫臏,鞭笞張儀,無視樂毅,失去了強國的基礎?!洞笄氐蹏返拿恳徊慷加星貒匾暼瞬?、選賢任能的描述。《黑色裂變》中,秦孝公求賢若渴,在各國廣發(fā)“求賢令”,衛(wèi)鞅評價秦公“求賢令”乃五百年一卷雄文,從而才有他逢其時得明主的際遇,君臣同心在戰(zhàn)國時期極其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堅不可摧的戰(zhàn)時法治社會;《國命縱橫》中,秦惠王憾舍韓人蘇秦,惜未得齊人孫臏,終于攬得魏人張儀,成連橫奇對,大破合縱;《金戈鐵馬》中,秦國雖遇上一個不夠英明的秦武王,舉鼎早逝,但并沒有打斷秦國發(fā)展的歷史。主少國疑之際,還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宣太后主持大局,任用白起大敗四大公子領銜的聯軍與燕趙精銳之師;更有秦昭王任魏人范睢為相,行“遠交近攻”之策略,使秦國真正躋身超級大國行列;《陽謀春秋》中,秦莊襄王重用一代奇商衛(wèi)人呂不韋,以錚錚陽謀,立不世之功業(yè);《鐵血文明》中,秦王嬴政,雖廢“仲父”,然出“求賢令”,廣納六國才子,更以楚人李斯為相,奠定了大秦帝國的封建版圖。整部《大秦帝國》除正面強調國家選賢任能的重要性,同時也列舉了其余六國用人不力最終斷送國家命運的大量反面事例。屈原忠心為國卻始終不能得到重用;“廉頗老矣,一飯三遺矢”何其荒誕,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xiāng);更為荒誕的是,韓國派水工鄭國去秦國大興水利工程,美其名曰“疲秦計”,卻導致秦國國力昌盛,為之后的滅六國提供了充足的財力支持;戰(zhàn)國的最后一位戰(zhàn)神李牧因“叛國”的罪名被殺,趙國自毀其長城,最終也毀了自己的國運。
選賢任能歷來都是關系黨和國家發(fā)展的根本性問題,也是國防科技工業(yè)改革創(chuàng)新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正所謂“為政之要,莫先入于用人”。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20字好干部標準,即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突出了好干部的時代內涵。要發(fā)揮好黨員干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中流砥柱作用,鑄就“軍工強國夢”,最關鍵就是要“能成為、選得準、用得好”好干部。首先,能成為好干部。國防科工系統(tǒng)歷來好干部輩出,但好干部也不會自然形成。成為好干部離不開勤學苦干。勤于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要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實質,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戰(zhàn)略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能力,正確判斷復雜的形勢,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同時,作為青年干部也要勤于學習各種具體知識,不僅學習軍工知識,也要學習人文社會科學,不斷完善知識結構,豐富知識儲備,夯實履職盡責的知識基礎。其次,要選準好干部。組織人事部門要全面深入考察干部,把好干部及時發(fā)現出來??疾熳R別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時,并注重關鍵時刻和重大關頭,尤其是要在基層一線干部群眾中、企業(yè)車間和鄉(xiāng)語口碑中了解干部。要不斷改進考核方式和手段,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干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既要看發(fā)展又要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既看過去又觀將來,切實察實考準干部。最后,要用好好干部。選干部的終極目的是科學合理使用好干部,將好干部安排到國防科技系統(tǒng)中適宜的崗位上,讓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好干部發(fā)揮出能力、水平和才智,實現用當其時、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唯有此,“軍工強國”之根基才能穩(wěn)不可搖。
從《大秦帝國》觀戰(zhàn)國格局,七國都深知改革才能圖強國謀發(fā)展的道理,爭相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惟有秦國走改革的路子最堅定。自秦孝公至秦嬴政,代代相繼,歷歷不衰,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積累了統(tǒng)一六國的能量。其他諸侯國的改革,多是局部性或短時間改革。比如魏文侯時,魏國的改革也很紅火,政治家李悝、軍事家吳起等,都是當時魏國重要的改革人物。但文侯一死,人亡政息,吳起只好跑到楚國搞改革。楚悼王死后,在改革中失去既得利益的舊貴族群起圍攻吳起,楚國的改革也就隨之偃旗息鼓了。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當今,我國國防科技工業(yè)也正在進行一場波瀾壯闊的改革,中央深化改革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改革的力度、廣度、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知道,凡是改革總會遇到阻力和困難。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qū),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已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要啃完這些硬骨頭,并將改革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位民眾,戰(zhàn)國時期秦國廣泛深刻改革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第一,堅持正確方向,勇往直前。正如商鞅堅持既定的法治道路一樣,國防科技工業(yè)體制的改革都需依托“保軍強軍”這一核心展開,始終把保障軍品供給,提升軍隊核心軍事能力,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物質條件作為第一要務,特別是緊盯世界國防科技工業(yè)的先進水平,立足我國大國地位和建成強大國防的需求,扎實推進武器裝備體系化、信息化、實戰(zhàn)化和國產化。第二,堅持全面系統(tǒng)改革。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每一項改革都不是孤立的,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影響。國防科技工業(yè)體制改革要與軍隊改革協(xié)調推進,為軍隊提供好打勝仗的物質條件。第三,堅持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統(tǒng)一。要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fā)展的速度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統(tǒng)一起來,膽大步穩(wěn),掌握好改革節(jié)奏,控制好改革風險,有力有序推進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yè)體系建設,為我們的“軍工強國”提供不竭的動力。
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吳國的吳起變法,還有最負盛名的秦國商鞅變法?!耙苑楸尽笔巧眺钡闹笇枷?,商鞅在為秦孝公提供強國方略時就強調“治國之道,強國為本”,變法不深徹、“法令不穩(wěn)定,沒有留下一個國家應當長期信守的鐵律,前代變法,后代復辟,根基不穩(wěn),必然是興也勃焉,亡也忽焉。有此兩大缺憾,豈能強大與永遠?又豈能成大業(yè)于千秋?”由此,秦要強國就必須崇尚法治,徹底變革。商鞅變法全面貫徹“以法治國”和“明法重刑”的主張,并且不赦不宥,鼓勵告奸,實行連坐。在長期的堅持和推行下,“法律不僅僅是一種制度,它更成為一種習慣和文化”。這些法令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保障政權的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使原本是“僻在雍州”的經濟政治文化相對落后的小國,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并最終成就了“六王畢,四海一”的偉業(yè)。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與《史記·李斯列傳》中分別給出評價:當時“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及“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的好局面。這恰恰說明“商鞅變法”所體現的法制和法治建設,是整個大秦帝國由弱轉強的根源與核心,又集中體現了戰(zhàn)國時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華夏強勢生存精神,使中國的文明程度達到了此后兩千多年仍受敬仰的高峰。
十八屆四中全會已經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定,并就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格局進行了整體部署。事關國家安全,國防科技工業(yè)對制度、標準、規(guī)程、計量等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一個細小不慎,都可能會帶來極大隱患,法治軍工建設亟不可待。法治最終的目的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行為有法有據。首先,必須完善軍工領域法規(guī)制度體系,唯有“良法才能善治”,這直接關系到法治軍工建設的成敗。同時,能否不折不扣地守法用法同樣重要。即使法律再健全,沒有落到實處,也必然是“一張廢紙”。當國防科研生產的運行和管理等方方面面都納入了法治的視野,這將必然會為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yè)體系的宏偉征程提供根本保障。
“大秦帝國”雖成歷史,細細品味,卻為我們鑄就“軍工強國夢”提供了借鑒與思考。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依靠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通過軍工人不懈的頑強拼搏,相信“軍工強國夢”必將很快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江蘇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yè)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