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彬 項亞娟
從事陶瓷工作這么多年,最喜歡的就是釉上工筆瓷畫。為此我一直樂此不疲地學習著它的技法,想盡可能多地了解它的歷史。我在一個叫做瓷都的地方生活學習,這里就是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這座城市擁有著幾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蘊,是制瓷的圣地。歷史上的景德鎮(zhèn)瓷器,不但海內(nèi)擅聲,而且海外亦廣為流譽。據(jù)有關史書記載,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qū)的人十分喜歡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zhèn)的瓷器。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的大量瓷器,景德鎮(zhèn)瓷器占有很大比重。陳志歲《景德鎮(zhèn)》詩:“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痹姌銓嵉丶o載了“瓷都”的歷史形跡,并且寫出了景德鎮(zhèn)瓷器在國際市場上的卓越地位。
工筆畫是中國畫技法類別的一種,與“寫意畫”對稱,是屬于工整細致的一類畫法,因而又得名“細筆畫”。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復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后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zhèn)涞乃囆g效果。古代工筆畫一般脫胎于建筑和工藝品,這幾者之間有著不解之緣,從美術史的發(fā)展來看,秦漢以莉的繪畫大部分都是以工筆畫和重彩為主,基本依附于建筑物和工藝品。中國工筆畫在唐宋以前是中國繪畫的主流,依據(jù)資料來說,工筆畫的起源的確久遠,一般認為其始于魏晉,基本和繪畫的起源同步了。工筆畫在唐代已經(jīng)盛行了起來,其技法和材料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唐代絹料的升級對當時工筆畫的迅猛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明末時期西洋畫傳入中原,那時我們的工筆畫做出了很大改變,當時覺得西洋畫也十分寫實,于是借鑒了西洋畫中的造型技巧,中西結(jié)合,保持了線條的流動感,又有國畫的詩情畫意。在工筆畫的歷史上,以晉朝到唐宋之間為工筆畫發(fā)展的高潮。明清兩朝的工筆畫,人物形象非常瘦弱,唐宋的人物形象則顯得健康圓潤。文革時期的工筆畫多為概念性和政治性的,顏色較為鮮艷。中國工筆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影響,寫實主義通過重新認識工筆畫這種藝術形式,承載了中華悠久的文化,是歷史的傳承?!肮すP”的含
義在于“工整的體制”,而“寫意”更側(cè)重描述精神。
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tài)與形體的完美統(tǒng)一。在工筆畫中,無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筆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水墨寫意畫不同,工筆畫更多地關注“細節(jié)”,注重寫實,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都是現(xiàn)實生活,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描寫性,而且富有詩意。工筆畫多用中鋒勾勒細而勻的線條。一般選用狼毫類細而尖的筆。常用的筆有衣紋筆、葉筋筆、大紅毛、小紅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工筆畫在勾線時行筆不要太快,要有節(jié)奏。勾畫短線時執(zhí)筆以腕肘著桌面,以手指活動為主;勾稍長一些的線應懸腕而肘著桌面,以腕部活動為主,手指執(zhí)筆要實,使腕部活動靈活;勾更長一些的線應腕部著桌面而肘部懸起,線隨腕動(不要隨著手指動)。無論勾哪一種線,在行筆的過程中,都要摒住呼吸,不要太快,一氣呵成??傊疅o論哪一種執(zhí)筆方法,都應保持線條的圓渾與流暢。畫國畫是如此,瓷器上作畫也是如此。
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xiàn)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zhèn)魃瘢瑲忭嵣鷦?、形神兼?zhèn)?。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寓于環(huán)境、氣氛、身段和動態(tài)的渲染之中。工筆人物畫追求繪畫手段的裝飾意味,造型手法上強調(diào)寫意性的概括、提煉,并主張以神韻、神態(tài)的需求為前導來把握物象的本質(zhì)形態(tài),即意象造型,而不是自然主義的描繪,包括白描、淡彩、重彩諸種形式。工筆人物畫按題材大致可分為仙佛羅漢、帝王君杰、宿世人物、高逸雅士、絢羅仕女、市井雜流、婦孺嬰戲等等。顧愷之是極具代表性的工筆人物畫畫家,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他的代表作品是中國十大傳世之作的《洛神賦圖》,這幅畫根據(jù)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此圖卷無論從內(nèi)容、藝術結(jié)構、人物造型、環(huán)境描繪和筆墨表現(xiàn)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工筆花鳥畫源遠流長,遠至新石器時期的陶器上,商、周的青銅器上,戰(zhàn)國的帛畫上都可以追溯到它的來龍去脈。所表現(xiàn)的對象一般是大自然中的樹木、花草、禽鳥、走獸、蟲魚等等,就工筆花鳥畫獨立分科而言,它“始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于兩宋”。宋代藝術家在吸取前人特別是在五代花鳥畫成就的基礎上,形成了著名的黃氏畫派和院畫,宋畫熱衷于表現(xiàn)寧靜安謐的境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成長于特定歷史時期和社會環(huán)境里的畫家們,其作品的表達方式及樣式必然也與其成長的社會文化大背景相適應,工筆花鳥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畫家黃筌和徐熙。黃筌是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字要叔,成都人。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zhèn)?,形象豐滿,賦色濃麗,勾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謂之“寫生”。與江南徐熙并稱“黃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主要流派。徐熙,金陵人,一生未官,郭若虛稱他為“江南處士”,沈括說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獷達,志節(jié)高邁,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其妙與自然無異。今天的畫家與過去相比,在藝術選擇上是相對自由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上是相對輕松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對藝術的消費需求也逐漸增加,欣賞品位和藝術感知能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受其他畫種的影響下,開始了對畫材的研究和開發(fā)、更新技法、拓展題材、探索新的表現(xiàn)形式、廣泛運用特殊技法、制造肌理效果來突出畫面,使工筆花鳥畫從表現(xiàn)技法到創(chuàng)作觀念上都有了較大的變革?,F(xiàn)代新型工筆花鳥畫應該對傳統(tǒng)進行批判性的繼承,取其精華、優(yōu)秀的部分結(jié)合現(xiàn)代審美進行重構。要與時俱進,適應大眾化趨勢的需求成為當代工筆花鳥畫發(fā)展的先決條件。
和在宣紙或者絹上作畫不同,我是在陶瓷上作畫,這和國畫有很大差別,在陶瓷材料上畫畫還要考慮燒制、發(fā)色、成品率等等因素,使得難度大大提高。陶瓷藝術作品以工筆和意筆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釉上新彩、粉彩、古彩瓷畫,以工筆寫實為主,釉下青花、釉里紅,則以寫意畫為主。我畫的是釉上工筆人物花鳥瓷畫,一般來說,就是粉彩或者古彩居多,特點就是顏色鮮艷,有利于刻畫細節(jié)。釉上彩,是陶瓷主要裝飾手法之一,是在已經(jīng)燒制的瓷面上進行繪畫,再進窯二次燒制而成。釉上彩有很多種類,其中包括彩繪瓷、彩飾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琺瑯彩等。釉上彩的歷史也是悠遠的,真正成熟的以繪制紋飾而著稱的釉上彩器始見于唐代長沙窯。其后宋代磁州窯又將這一工藝技術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作出許多不朽的曠世杰作。釉上彩比較適合做裝飾瓷,不適用于做餐具、茶具之類的,因為其受酸性食物侵蝕會溶出鉛、鎘等毒性元素。
當代的我們自然是立足當代,師承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洋為中用,吸收姊妹藝術,廣采博擷,才能使我們的優(yōu)秀民族藝術長盛不衰。拋棄傳統(tǒng)、背離傳統(tǒng)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