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美國 密歇根州小城紀事
密歇根州鮮有摩天大樓堆積起來的都市,卻到處所見美好的湖岸、森林、沙丘和晚上九十點鐘依然閃耀的陽光;新鮮的密歇根湖白魚代替了海產成為盤中珍饈,搭配的是數(shù)不清種類的鮮釀啤酒;湖區(qū)是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他們清澈的眼神令密歇根比起美國的其他地方似乎更加——正如密歇根旅游的推廣關鍵詞所描述的——純凈Pure。又是純粹的。
今天的蘇圣瑪麗顯得有些滄桑,這座密歇根州最早的依河而建的城市,350年后將歷史溶化在了博物館里。
河道叫做“蘇圣瑪麗”,城市的名字由此而來。就像三個多世紀之前一樣,城市中心以河畔為原點擴散,最繁華的小巧街道上,餐館、酒吧、客棧擁擠在一起,提供著一座因為為五大湖湖區(qū)提供了便捷交通而聞名的城市的基礎功能。沒有購物中心,沒有大型公園,也難以找到閑晃的行人,霓虹閃爍的頗具美國風情的汽車旅館的招牌在下午八九點鐘還沒有落下的陽光中顯得孤獨而冷靜,那就是典型的美國小鎮(zhèn)樣貌。
沿著蘇圣瑪麗河步行,幾座博物館散落在河岸上,經過房屋密集的居住區(qū),墻壁涂鴉的廢棄倉庫和一座當?shù)卮髮W,就到了蘇圣瑪麗的盡頭,這座曾經聞名美洲大陸的城市,如今看盡繁華也不過四五公里。口岸的閘門擋住高速公路的入口,公路向北延展成大橋,跨過寬闊的湖口波濤,到達另一個國家。沒錯,蘇圣瑪麗河正是美加兩國的界河,河對岸的加拿大城市,也同樣叫做“蘇圣瑪麗”。
如果以狹隘的歐洲式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角度來談論密歇根州和蘇圣瑪麗,這里是屬于法國人的。
為了南下與英國人抗衡,并占有更多的可供交易或種植的殖民地,法國人從他們的老牌基地魁北克順流而下,圣勞倫斯河和它的支流成為這一新南進運動的推動力——另一支隊伍則繞行密西西比河流域。
在當時的法國首相黎塞留(就是大仲馬的小說《三個火槍手》中的紅衣主教)的督促和授意下,一支探險隊在1634年最早到達了密歇根,他們受到了當?shù)卦∶癫ㄋ咄忻兹说臒崆檎写?,就像從哥倫布那里聽來的一樣:“他們擁有的任何東西,如果向他們提出請求,他們絕不會說不。相反,他們邀請你去分享它,表現(xiàn)出如此的熱情,好像心都放在里面一樣。”由此法國人很快發(fā)現(xiàn),密歇根印第安人擁有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正是他們所需求的優(yōu)質獸皮。因為這些獸皮,密歇根被稱為“狼獾之州”,即使到了今天,你仍然可以在密歇根的諸多路牌或宣傳畫上找到狼獾的圖案。
隨后這座密歇根州最早的城市在蘇必利爾湖湖口被建設起來,它東臨休倫湖,南臨密歇根湖,被法國人稱為Sault Ste Marie(蘇圣瑪麗)。在此后的100多年里,一些法國農民留在了密歇根與印第安人通婚,以便更為便利地獲得皮毛,這比定居點的墾荒生活似乎更有趣一些。大量的皮毛先是依靠馬匹陸行,后來通過蘇圣瑪麗河的水道運輸,雖然蘇圣瑪麗便捷地聯(lián)通了三座大湖,但蘇必利爾湖和休倫湖高達6.5米的落差使得行船變得危險和困難,很多時候必須通過人力在岸上拖曳前進。
大約160年前,蘇必利爾湖區(qū)發(fā)現(xiàn)的銅礦促成了一座偉大船閘的建成。蘇水閘(Soo Locks)的四座閘口橫跨蘇圣瑪麗河的兩條河道,當閘門關閉,十分鐘內水位上升或下降,以使船舶順利通過落差,將礦石運輸?shù)叫輦惡匕渡踔烈晾目死蛱m等城市。直到今天,蘇水閘依然是超過800萬噸糧食、煤炭、鐵礦石和其他分布在五大湖地區(qū)的重要自然資源的水上運輸通道。
密歇根州的上半島與下半島被麥基諾海峽所分割,麥基諾島就在水道東側的休倫湖中。除了乘坐小型飛機,上半島與下半島各有一個渡口可以載客入島,此以外游客或許只剩下——游泳前來了。
面積只有9.8平方公里的麥基諾島名字源于當?shù)卦∶竦恼Z言Mitchimakinak——既“大烏龜,”因為如果飛行俯瞰的話,這座小島像極了一只巨大烏龜。早期的法國探險者以及殖民地的“繼承者”將其混合了法語用法而拼為Michilimackinac。沿用至今后的英語簡稱就成了Mackinac。2007年,麥基諾島被國家地理評為這個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五個島嶼之一。
受歡迎的,并不包括空氣的味道,登上麥基諾島,彌漫著的淡淡馬糞味便撲鼻而來。島上的主要交通運載工具是馬匹和馬拉的客貨車,自行車更是無處不在,它們在沿街的可愛店鋪中等待接受租賃。而令“汽車之州”密歇根尷尬的是,這座島上自從19世紀末起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一輛添加汽油的機動車(除了緊急救援和施工車輛以及冬季的雪地機動車),加油站當然更是沒有的,原因是馬車車夫投訴現(xiàn)代化的汽車會驚擾馬匹而威脅乘客的安全。
事實上,相比起乘客的安全,車夫們更關心的是馬兒的健康,他們是麥基諾島的寶貝,工作時間為每周6天每天5小時,而這樣的工作強度也只持續(xù)半年。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密歇根寒冷的北風令麥基諾島關閉謝客,馬匹也被運送至堪薩斯精心飼養(yǎng),等待來年重回島嶼。今天,島上的車夫們仍足蹬馬靴,身著鮮亮的服裝,手中揮舞馬鞭,讓人感到時光似乎斗轉星移,回到了一個未曾經歷卻熟悉非常的年代。
為了容納大量涌入的游客,在19世紀80年代,游船和鐵路公司開始建造酒店。紀念品商店開始涌現(xiàn),島上的居民也開始受益于游客的到來。麥基諾島上的大多建筑物是用木材建造的,而少數(shù)是石材,建筑風格的時間跨度長達300多年,從最早的土著風情到20世紀30年代不一,風格迥異。
另一個與“麥基諾”有關的故事總會發(fā)生在老麥基點燈塔。
密歇根州延綿5000公里的湖岸線孕育了美國最多的燈塔,每座燈塔的背后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故事。密歇根州的燈塔如同岸邊的繁星,為船只在茫茫黑夜航行時提供指引。如今有些燈塔仍在為船只提供指引服務,有些則成了博物館,有些更是搖身變?yōu)榫仿玫辍C苄莸奈宕蠛匕豆灿?29座燈塔,很多都像老麥基點燈塔一樣,保持著最初的模樣。
老麥基點燈塔、麥基諾城、麥基諾海峽、麥基諾島,在密歇根湖和休倫湖的交界處有圍繞著“麥基諾”這個詞而存在的生活方式。對于密歇根人來說,麥基諾大橋不僅僅擔負承載車輛的重任,在他們的心底,大麥克——麥基諾大橋的雅號——早已成為一種精神象征,代表著家鄉(xiāng)、故土與當今生活的聯(lián)系。
沿著密歇根湖東岸從北向南,經過蘇圣瑪麗和麥基諾島,直到荷蘭Holland。這可不是歐洲的低地之國,而是一座由荷蘭人后裔生活的美國城鎮(zhèn),一座購置于荷蘭本土的用來生產面粉的龐大石磨風車是這里的地標。一座被稱作風車島的花園占地30英畝,花園中一座古色古香的旋轉木馬和一個地道的街頭風琴,以及整齊的種植郁金香的荷蘭式花園是除了風車之外最吸引人的亮點。這里是在美國本土尋找荷蘭文化不可多得的好去處。
好像為了抗衡密歇根濃郁的法國殖民文化,1847年,荷蘭移民將定居的一塊美麗的土地命名為“荷蘭村”,這里如今仍然有很多荷蘭后裔生活,街道的名字也都是以荷蘭的城市命名。荷蘭村完全保留了歐國荷蘭的傳統(tǒng)文化,村莊里到處是充滿荷蘭情調的建筑,一座座小橋將整個村落和風車島花園連接起來,漫步其中仿佛回到了幾個世紀前的荷蘭。在木鞋作坊里,即使是普通的游客也可以學習手工藝者們如何敲敲打打挖鑿而出一雙荷蘭木鞋。
荷蘭村的主題廣場上陳列著一座巨大的荷蘭風琴,它曾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制造于阿姆斯特丹的街頭風琴,到今天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你可以走到風琴背后,研究聲音是如何從帶孔的紙片中流轉出來的。每當風琴樂聲響起來的時候,穿著五彩繽紛的荷蘭傳統(tǒng)服裝的姑娘們便會跳起歡迎客人的舞蹈,她們的服裝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在傳統(tǒng)的荷蘭少女服飾上,蕾絲越多則顯示著家境越好。她們的舞步伴隨著沉重的木鞋,卻毫無拖沓的節(jié)奏,每當木鞋與木鞋磕碰在一起,就好像打出了響亮歡快的拍子。
風車島花園與荷蘭村僅一條小河之隔,遠遠地,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風車矗立在河流對岸的花園之中。這是美國唯一一座由荷蘭建造的傳統(tǒng)風車,如今的荷蘭已經不再輸出這種“國家象征”了。共七層的塔樓可以攀登,你可以看到風車中用來磨麥和抽水灌溉農田的巧妙機械結構,這座風車現(xiàn)在依然在正常工作著。
在荷蘭市中心的街道兩旁,開設著各種時尚精品服飾商鋪和美食餐廳。餐廳Boatwerks Waterfront Restaurant好像一家航海俱樂部,擁有多種多樣的用餐空間供客人選擇,其中包括一塊寬敞的休閑餐飲區(qū),一個有趣而熱鬧的酒廊,以及一個安靜高檔的餐廳,寬大的落地窗與湖畔相對,其中提供的荷蘭式海鮮也在密歇根餐廳中首屈一指。獨具特色的半蝦半牛主菜可不是聽起來好像肯德基的“半蝦半雞堡”那樣的快餐,邊長超過30厘米的方盤子中,半邊盤踞著一尾完整的脫殼烤龍蝦,色澤金黃的脊背透著本色的紅;另半邊是一塊厚達兩厘米半的牛排,千萬只要煎到三分熟就好,一定鮮嫩多汁到融化在嘴里。
餐廳中最具密歇根州原產特色的食物是湖中白魚,它像深海魚一樣多肉少刺,只要經過簡單的烤制,撒上白胡椒等香料,或許再淋上一些檸檬汁,便絕佳鮮美了。這種口味清淡的淡水魚搭配鮮釀啤酒就是密歇根的原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