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 蘇國紅 張開炳
?
網絡角色:內涵、特征及其心理動因
李飛蘇國紅張開炳
網絡角色存在于網絡虛擬空間,是網絡行為研究的關鍵所在,對網絡空間有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網絡角色就是運用以虛擬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手段,不同程度地隱藏自已真實身份而按照自己的構想來扮演的角色。網絡角色具有虛擬真實性、角色選定的自主性、時空分延性等特征,從需求維度、人格維度、自我認同維度分析了網絡角色的心理動因。
網絡角色;時空分延性;心理動因
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 年6月底,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規(guī)模達到6.68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攀升至48.8%,較2014年底提高 0.9個百分點。[1]網民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帶來網絡空間人氣不斷積聚,網絡空間熱鬧繁華,網絡拓展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場域,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極大便利。與此同時,網絡空間以信息流動、語言交流、符號展示和意義追求為主要內容的流動性與復雜性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狀態(tài),網絡空間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犯罪、網絡沉溺(上癮)等。歸結起來說,實際上是網民的網絡行為失范問題日益凸顯,且已然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網絡行為失范主要是指網絡行為主體違背了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和所應當遵循的特定行為準則,在虛擬電子網絡空間中出現(xiàn)行為偏差,以及由于不恰當地使用互聯(lián)網絡而導致行為偏差的情況。[2]98例如通過論壇、聊天室、QQ、微信、微博等載體,肆意侮辱、謾罵或傳播謠言,窺探他人隱私等。學者們針對網絡行為失范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進行了探究,得出不少有益見解,如加快網絡警察隊伍建設,完善網絡立法和執(zhí)法,加快網絡監(jiān)管技術研發(fā)等。不可否認,規(guī)范網絡行為有賴于良好的客觀條件,但人們忽視或者未能深入關注一個問題,其實網絡行為失范問題的核心因素還是網絡行為主體,即需要加強對網絡行為主體的引導與監(jiān)管。網絡行為主體在網絡空間以不同角色形式呈現(xiàn),對網絡行為主體進行引導與監(jiān)管之前需要弄清楚網絡角色的相關問題,從而達到科學引導與有效監(jiān)管的目的。為此,筆者在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內涵、特征及心理動因三方面對網絡角色進行探析,為相關問題研究提供一些建議。
目前,國內外僅有少數學者對網絡角色進行過研究。國外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針對臺灣網友,依據網絡資訊分享行為,對網絡社群角色進行了分類,分別是創(chuàng)作者(creators)、談論者(conversationalists)、評論者(critics)、收集者(collectors)、分享者(quoter)、參加者(joiners)及觀察者(spectators)。國內學者陳俊峰基于對網絡虛擬性的分析,認為網絡角色就是運用以虛擬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手段,不同程度地隱藏自已真實身份而按照自己的構想來扮演的角色。[3]謝寶婷認為網絡角色是網絡自我互動的個體起點,是網絡個體角色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個體在論壇、聊天室、網絡社區(qū)中扮演的特定角色。[4]40熊芳亮和閆雋認為網絡角色是人們在虛擬空間交往中,承擔和遵循的一種不同于現(xiàn)實社會的新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是被網絡社會期待和界定的并且適合網絡生存的行為。[5]53[6]5劉中起和風笑天雖未直接具體研究網絡角色,但他分析了與網絡角色關系密切的虛擬社會化,認為虛擬社會化作為一種與真實社會化相并列的社會化機制對青年的成長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虛擬社會化與真實社會化的非連續(xù)性是青年社會化角色認同危機的深層次原因。[7]111余蘭基于大學生BBS交往,認為網絡角色是在網絡空間中產生的符合網絡規(guī)范的行為模式。[8]宮承波、齊立穩(wěn)認為網絡角色是網民在網絡社區(qū)中的行為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是網民在網絡互動過程中所進行的角色扮演。[9]
以上對網絡角色的內涵界定可謂見仁見智,從不同側面與角度道出了網絡角色的內在含義。學者們雖認識到網絡角色是適合網絡空間的一套行為規(guī)范和模式,但總結各家之言發(fā)現(xiàn)有一個不足之處,即忽視了網絡角色的心理動力因素,網絡角色的產生與運作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網絡角色應有其促使個體選擇、塑造、扮演網絡角色的內在驅動力。綜上所述,筆者以為,網絡角色是在個體內在心理動力因素作用下產生的符合網絡空間要求的一套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網絡角色具有與網絡空間息息相關的虛擬真實性、角色選擇自主性以及時空分延性的特征。網絡角色有別于現(xiàn)實社會角色,但網絡角色是現(xiàn)實社會角色在網絡空間中的投影,網絡角色是現(xiàn)實社會角色在網絡空間中的拓展和延伸。
(一)虛擬真實性
虛擬真實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概念,準確體現(xiàn)了網絡角色的存在形態(tài)。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也可以被稱為虛擬現(xiàn)實、虛擬實在,是實際上而不是事實上為真實的事件和實體。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是由美國 VPL公司創(chuàng)建人拉尼爾(Jaron Lanier)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利用計算機系統(tǒng)和各種現(xiàn)實及控制等接口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huán)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虛擬真實與計算機系統(tǒng)息息相關,同時,虛擬真實作為網絡角色的特征之一,又離不開網絡空間的承載。網絡空間(Cyberspace),又譯為賽博空間,是基于電腦及其網絡建立起來的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網絡空間為虛擬社區(qū)的產生和運行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和土壤。英國學者霍華德·萊英古德最早提出“虛擬社區(qū)”的概念,他認為虛擬社區(qū)是以虛擬身份在網絡空間創(chuàng)立一個由志趣相同的人組合而成的均衡的公共領域。虛擬身份具有“再造”和“隱蔽”的特性。但是,虛擬與虛幻不同,虛擬背后有特定場景、人物、角色、規(guī)范等因素的支持,并且有“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情感互動與交流,因此虛擬有屬于自己的“真實”。[7]111現(xiàn)實社區(qū)中的活動同樣可以在虛擬社區(qū)中進行,如網上教育、網上面試、網上婚戀、網上購物等。[10]
虛擬真實也源于網絡角色所期待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是來自現(xiàn)實社會中的。在網絡空間中,個人理想化表演的手段、方式、技巧與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所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實現(xiàn)良好的人際互動,使雙方的“情境定義”不至于發(fā)生誤讀或沖突。這種對“情境定義”的理解需要經由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習得的社會文化、道德法規(guī)、角色行為規(guī)范、角色行為模式的指引?!叭绻皇菍ΜF(xiàn)實生活中某個社會角色的角色行為有所了解,在虛擬社區(qū)中扮演類似的網絡角色也不可能成功”。[5]55例如,在網絡中扮演好一名大學生角色,需要按照社會、組織、個人等角色期待主體對大學生的角色期待行事。照此邏輯可以析得,在網絡空間,個體可以通過對互動對象深入觀察,發(fā)掘出互動對象根深蒂固的行為跡象,可以判斷互動對象的網絡角色身份真假。正如美國社會學家托馬斯認為,個體一旦被情境所限定,他的行動也就隨之而確定。網絡交往可以藏匿個人姓名、性別、住址、工作崗位,但反映個人身份的各種符號要素卻在網絡互動中不經意流露,符號是在個人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傳遞了個人真實背景及思想價值觀。因此,網絡允許謊言和虛假情感,但虛假的網絡角色經不起文化的推敲和考驗。[4]41網絡角色只有符合現(xiàn)實社會角色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才能在網絡空間成功進行角色扮演。
(二)角色選定的自主性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的角色獲取分為先賦與自致。先賦角色是建立在遺傳、血緣等先天的或生物的基礎上,個人與生俱來的或在成長過程中自然獲得的角色,如性別、種族身份、家庭出身、國籍等。自致角色是個人通過自己的后天努力和活動而獲得,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性。網絡角色的選擇具有自主性,是人們在網絡空間后天自主選定的角色。
在網絡空間,互動交流程序由于電腦介體的存在而發(fā)生改變,實現(xiàn)“人——人”的直接交流互動,轉變?yōu)椤叭恕獧C——人”的間接交流互動,機器好似舞臺的屏風,將互動交流雙方隔離開來,猶如戈夫曼社會擬劇理論中的舞臺表演,舞臺屏風實現(xiàn)“觀眾區(qū)隔”,演員在后臺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前臺盡力扮演著觀眾期待的角色形象?!熬W絡誕生后,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了另一個可以自由表演的舞臺——如同萬圣節(jié)的假面舞會一樣,人們隱去了真實的身份特征,從而可以毫無顧忌盡情展現(xiàn)”。[6]9同時,在網絡空間,人們主要依靠網絡互動符號進行互動交流,網絡互動符號主要包括兩類,一是以字符、數字、圖形、文字、影音、照片、錄像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要素,二是以個人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個性品質為主要內涵的人格要素。[4]41網絡互動符號與人們現(xiàn)實中的語言、動作、表情、語氣等表達手段不同,它是經由人們的包裝、修飾生成,能夠掩蓋人們的現(xiàn)實角色,塑造新的網絡角色。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二戰(zhàn)后所做的線段實驗表明,人們完全可以從別人的描述性詞匯中獲得關于他人的印象。在網絡虛擬空間,人在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身份可以隨意進行修飾涂抹,性別、年齡、外表、身份、學歷等都能加以隱匿和篡改。戈夫曼認為,人們面對的不是社會生活結構,是個人在社會生活的任一時刻所擁有的經驗結構。社會生活結構是客觀的現(xiàn)在時空,是人們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物質存在,具有不可隨意改變的屬性。經驗結構是人們的生活經歷經由大腦記錄儲存轉化而來,是主觀存在的多時態(tài)時空,具有可變、可復制的意識存在性。人們在網絡空間同樣面對的是經驗結構,這種特性也為網絡角色的自主選擇創(chuàng)造了條件。
網絡角色的獲取是自主、自由的,個人的興趣愛好、休閑時間、情緒、潛質等要素是決定進入或退出網絡角色的關鍵。[4]40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運用網絡操作技術,給自己設定一個角色身份,享受這種角色身份帶來的不同體驗。
(三)時空分延性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一書中,將時間與空間的混雜排列稱為“時空分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它使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時空分延包括時空分離和時空伸延。時空分離指時間與空間從同一地點發(fā)展到不同地點的離散狀態(tài),并伴隨著“虛空”或“虛化”的過程。時空伸延指實現(xiàn)廣闊領域社會關系的聯(lián)合,直至發(fā)展為全球化,形成麥克盧漢的“全球村落”。
網絡角色具有時空分延的特征,與網絡的媒介作用密不可分。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交流互動以口語為主,信息的發(fā)出者和接收者在時間和空間上處于同一地點,而網絡將互動雙方從面對面的“在場交流”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信息發(fā)出者與接收者可以分處不同時間和空間。在網絡虛擬世界,空間已突破傳統(tǒng)的形態(tài),由固定變?yōu)榱鲃?,這種流動的空間是基于信息技術的網絡流線和快速交通流線,圍繞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動構建起來,它消解了靜態(tài)空間對人們互動交流的場域局限,人們可以通過QQ、微信、Email等互動軟件實現(xiàn)不同空間的跨距離交流。身體社會學將人的身體可以分為物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物理屬性主要是指人的生物性肉體,社會屬性主要是指人的各種社會關系。在“人——機器——人”的網絡互動模式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發(fā)生身體缺場——主要是指人身體的物理缺席。人的社會屬性因其意識性、精神性特征而具有時空壓縮性,人的社會屬性經過電腦存儲系統(tǒng),在網絡空間可長時間保留,網絡角色憑借電子媒介記錄、貯存、傳遞信息,從及時交流中解脫出來。同時,實現(xiàn)不同時間發(fā)生的事情都能集中在一起、集中為同一個瞬間,打破了傳統(tǒng)的時間感受。由于網絡本身具有空間無限延展性,它覆蓋全球并且跨越國家和政治邊界,超越區(qū)域關系和地方性范圍的維度,社會互動和社會關系在適度延伸和拓展的廣闊空間中發(fā)生。因此,網絡角色的活動空間沒有邊界,它可以跟隨思想踏入完全陌生的地方,與不同的人發(fā)生著不同的故事。過去人們所生活的從屬于某個國家或地域的特定時空,被互聯(lián)網連接成一體,成為一個囊括了虛擬和現(xiàn)實、過去和未來的網絡時空。[11]
心理動因指促使個體做出某種行為的內部心理機制。網絡角色作為社會角色在網絡空間的拓展和延伸,肇始于網絡空間的虛擬等特性,網絡角色具有其獨特的心理動因,驅動著它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一)需求維度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基對于人類基本需要的理解,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三大類型:基礎性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心理性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網絡世界,由于“身體缺場”,人們能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網絡角色不需要為社會角色規(guī)范負責,不受社會道德的約束。李一針對網民對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了解程度所做的調查顯示,選擇“了解較多”者的比例僅占2.5%,而選擇“了解一點”和“一點也不了解”者的比例分別為72.8%和24.7%。[2]99可以看出,網民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意識有待提高,同時折射出網民在網絡世界的行為約束有限。吉布森曾描述到,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有信息操縱能力的人將擁有巨大權力,他能擺脫物質束縛,飛越摩天大樓,自由穿梭網絡空間。在網絡空間中,網絡角色的選取、扮演滿足了人們的多種需要。閆雋就曾指出網絡交往屬于第二世界,人的三大類型需要都能得到滿足,當個體能恰當扮演某個角色時,既能符合社會期望,又能滿足個體需要。[6]12
根據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在1946年提出的“個人差異論”,人的性格和態(tài)度的不同決定了他的傾向和行動的不同。在網絡人際傳播中,個人的差異將得到最大化滿足。如在基礎性的需要中,網絡世界中的網絡婚姻、網絡同居及其他的角色扮演游戲,能滿足人的性心理需求;網絡角色的匿名性、面具性則是源于人們從安全需要出發(fā)的戒備心理。在心理性需要中,網戀、網絡交友能滿足歸屬和愛的需要;通過積分、人氣、粉絲量、轉發(fā)次數等方式不斷提升網絡社會層次,滿足被尊重的需要,如網絡大V,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瀏覽信息、發(fā)布信息,能滿足認知的需要;QQ形象打扮、QQ空間裝飾等網絡行為,能滿足審美需要。在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上,網上曬富、黑客攻擊網站、盜取個人信息等,能滿足炫耀心理。
(二)人格維度
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氨疚摇笔侨烁窠Y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時即已存在,如饑渴、攻擊、性等,它按照最快樂原則生活?!白晕摇笔莻€體出生后,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由本我分化發(fā)展而產生,“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沖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沖與調節(jié)的功能。“超我”指個體符合社會道德、倫理、法律等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的人格部分,它按照道德原則生活。一般意義上,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呈現(xiàn)得較多,而“本我”由于受到社會道德觀念、文明行為規(guī)范等因素的約束,一直被壓抑、束縛、隱埋,但“本我”并未就此消失,作為人類本能,“一旦有機會它便會通過幻想、想像、做夢、升華等方式宣泄出來”。[12]
網絡空間的自由性、開放性、匿名性,塑造出網絡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想像性、間接性、多元性、隨意性、變換性、情景單一性、缺乏責任性、缺乏內在統(tǒng)一性等特點。[7]112網絡社會對個體的制約力度被消減,為“本我”的宣泄提供了土壤,人們可以無拘無束地進行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的本能和不同個性得到充分張揚。[7]110通過網絡中的“本我”人格和身份,可以看出行為者受壓抑的人格類型,如人們可以在網絡空間中尋求虛擬婚姻、虛擬生活,人們可以在網絡中虛擬地選擇與另外一方相戀、相愛、結婚,演繹網絡虛擬愛情婚姻故事。社會批判理論認為,對想像和幻想的事物或境界的需要,可以反映出對現(xiàn)實事物和環(huán)境的失望。[13]86一個人正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能為力,才在網絡空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現(xiàn)實社會中不存在的、完美的甚至是威力巨大的、本事超群的人物,“就像許多宗教的神靈力量一樣,實際是對自己所缺乏的事物的一種心靈上的補償”。[13]86-87
(三)自我認同維度
吉登斯在《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將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定義為:個人依據其個人經歷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14]劉中起和風笑天認為,自我認同主要指個人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結構中,因與他人的長期互動,逐漸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關于自我的認知。自我認同可以幫助個人明確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個性特點、心理傾向、理想規(guī)劃等個體因素。[7]110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個人在發(fā)展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自我認識的矛盾和混亂,究其原因,自我不僅建立在個體獨特性之上,具有特殊性一面,而且自我還是在與他人、群體、社會機構的互動中由社會和文化共同構建而來。庫利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是由他的人際交往產生的,通過與別人的交往獲得生活的社會性,庫利由此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鏡中我”理論: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別一過路者。然而在現(xiàn)實社會中,個體由于社會規(guī)則和人際交往規(guī)則的束縛,需要帶著不同“面具”,努力扮演著各種角色以求得接納與認可。這導致個體不斷地掩飾自我,并且漸漸地失去自我。在網絡空間中,由于網絡虛擬與時空自由,人們不會因人際交往中的過失行為而損害人際關系,因此可以摘下“面具”,這樣就增加了個體的人際交往信心,同時,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人們因其社會屬性和社會關系的多重性存在,需要在不同場合扮演多種不同角色,在不同社會情境下以局部人格與他人互動,容易導致“認同危機”。網絡角色為個體實現(xiàn)自我認同創(chuàng)設了便利條件。網絡角色的自主性為個體提供更多的角色扮演機會,通過選定角色與他人在網絡空間的互動,收獲對選定角色認知與評判,并與自身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長進行匹配,形成對自我的深度剖析。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是基于一定的意義之上。為此,筆者在文初就探討了研究網絡角色的意義,在于破解網絡行為失范,有效引導與監(jiān)管網絡行為主體。然而,學人對網絡角色的研究關注較少,網絡角色的研究具有很大空間。筆者從網絡角色的內涵界定、網絡角色的特征、網絡角色的心理動因三方面對網絡角色進行了初步探討,希望為網絡角色研究做出努力,為網絡行為主體的行為規(guī)范與引導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5-07-23)[2015-09-20]www.ce.cn/xwzx/gnsz/gdxw/.shtml.
[2]李一.網絡行為失范的生成機制與應對策略[J].浙江社會科學,2007(3):97-102,132.
[3]陳俊峰.當代中國大學生社會角色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02.
[4]謝寶婷.淺析網絡互動內涵[J].社會,2002(7):40-42.
[5]熊芳亮.角色理論的新領域:網絡角色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3(12):53-55.
[6]閆雋.網絡交往中的角色扮演[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
[7]劉中起,風笑天.虛擬社會化與青少年角色認同實踐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2):109-112.
[8]余蘭.大學生BBS交往中的網絡角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9]宮承波,齊立穩(wěn).試析網絡社區(qū)中的角色扮演[J].新聞界,2008(2):164-166.
[10]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291.
[11]蘇濤.缺席的在場:網絡社會運動的時空邏輯[J].當代傳播,2013(1):24-27.
[12]鐘光榮.網絡“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比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3):68-70.
[13]鄒智賢,陸俊.論網絡“自我”[J].求索,2001(1):84-87.
[14]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125.
【責任編輯王坤】
Network Rol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Li Fei,Su Guohong,Zhang Kaibing
(1.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2.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Internet role,existing in virtual space,is a critical research focus of network behavior an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irtual space.At present,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in this area.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ternet role.This paper tentatively studies it from perspective of defining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respectively.
Network role;Time-space distanci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C91-06;G899
A
1009-5101(2016)01-0036-05
2015-10-25
安徽省高等教育提升計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網絡角色扮演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和對策研究”(TSSK2015B24);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招標項目“高校貫徹落實《普通高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試行)》,實施輔導員職業(yè)分級專業(yè)化方案研究”(SK2015A05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李飛,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通訊作者:蘇國紅,安徽工程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張開炳,安徽工程大學學生處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蕪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