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平 (上海市崇明縣農業(yè)良種繁育推廣中心 202150)
周 燕 (上海市崇明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202150)
早熟雜交晚粳“申優(yōu)17”在崇明地區(qū)試種初報
顧永平 (上海市崇明縣農業(yè)良種繁育推廣中心 202150)
周 燕 (上海市崇明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202150)
在大田栽培條件下,以“申優(yōu)17”為材料,開展了試種、示范,并對該品種的肥料用量及其運籌、機插密度和用氮量等栽培技術進行了定量調控研究。結果表明,“申優(yōu)17”具有高產、熟期早等優(yōu)勢,大面積示范推廣有利于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且能緩解秋收秋種矛盾,提升崇明縣糧食綜合生產水平。“申優(yōu)17”在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4 kg、前后期施氮比例為8∶2時,最易獲得高產,也最有利于氮肥的綜合利用;在機插株距為16 cm、行距為30 cm、每667 m2施氮量為24-26 kg、前后期施氮比例為8∶2時,穗型、千粒重、有效穗數三因子能協調均衡發(fā)展,較易獲得高產。
申優(yōu)17;產量;生育特性;肥料運籌;機插密度
隨著崇明經濟的發(fā)展及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糧食耕地面積有逐年縮小的趨勢。在新形勢下,如何確保崇明縣糧食安全穩(wěn)定生產,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水平及優(yōu)化茬口搭配是關鍵,而引進和示范推廣早熟、優(yōu)質、高產、高抗的水稻品種是最佳選擇。早熟雜交粳稻“申優(yōu)17”是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選育的新組合,具有高產、穩(wěn)產、熟期早等特點。為進一步提高全縣的水稻單產水平,逐步改善崇明縣雜交水稻成熟期偏遲的現狀,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2014年引進試種了早熟雜交粳稻“申優(yōu)17”,并與相關品種進行了品種比較;2015年建立了示范點,并進行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F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試種與示范
2014年從上海市農科院引進了早熟雜交粳稻“申優(yōu)17”,在港沿鎮(zhèn)惠軍村進行了試種,同時與雜粳“花優(yōu)14”開展了品種比較試驗。種植方式為地膜育秧,于6月6日人工拉繩栽插;株距均為14 cm、行距均為30 cm,每667 m2基本苗分別為4.52萬、4.76萬苗;試驗田前茬為綠肥,肥力中等;試驗田面積均在667 m2左右。2015年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申優(yōu)17”示范點9個,合計面積66.67 hm2。種植方式均為機械化育插,6月上旬完成機插;每667 m2栽插1.59萬穴左右,每667 m2基本苗5萬苗左右。
1.2 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1.2.1 試驗概況
2015年分別在廟鎮(zhèn)南星村、堡鎮(zhèn)營房村開展了“申優(yōu)17”的肥料用量及其運籌試驗、機插密度和用氮量試驗。試驗田面積分別為0.23 hm2和0.67 hm2;試驗田前茬為小麥,秸稈全量還田,土壤肥力中等。
1.2.2 不同施氮總量及前后期不同運籌試驗
設不同施氮總量和前后期不同施氮比例2個因素,其中施氮總量設每667 m2施純氮22、24、26 kg 3個水平;前后期施氮比例設8.5∶1. 5、8∶2、7.5∶2.5 3個水平,共9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小區(qū)面積60 m2。各小區(qū)用薄膜包埂,單排單灌;各處理N∶P2O5∶K2O=1∶0.3∶0.35;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鉀肥作50%基肥、50%長粗肥(拔節(jié)肥);氮肥以基肥∶分蘗肥=4∶6施用,分蘗肥分3次施用,第1、3次施用量各占分蘗肥總量的25%,第2次施用量占分蘗肥總量的50%;穗肥分促花肥、?;ǚ适┯?,各占50%。整個生育期的其他田間管理與當地高產田一致。
1.2.3 機插密度及不同施氮總量試驗
設不同機插密度及不同施氮總量2個因素,其中機插株距設14、16、18 cm 3個水平,行距均為30 cm,每穴苗數3株;施氮總量設每667 m2施純氮22、24、26 g 3個水平,共9個處理,為大區(qū)對比,不設重復,每處理面積667 m2左右。處理區(qū)之間用薄膜包埂,基蘗肥∶穗肥=8∶2,N∶P2O5∶K2O =1∶0.3∶0.35,各處理間其他培管措施均相同。
2.1 產量表現
2014年對試種點進行考查,“申優(yōu)17”的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數18.82萬穗,每穗總粒數165粒,結實率89.2%,千粒重29.81 g,每667 m2理論產量825.8 kg,每667 m2實收產量694 kg,比“花優(yōu)14”增產2.4%(見表1)。
表1 2014年“申優(yōu)17”和“花優(yōu)14”農藝性狀及產量結構比較
2015年對9個“申優(yōu)17”示范方進行考察,“申優(yōu)17”的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數18.8萬穗,每穗總粒數169.31粒,結實率87.4%,千粒重28 g,平均每667 m2理論產量778.08 kg,平均每667 m2實產722.2 kg,比“花優(yōu)14”示范方增產1.5%,增產的主要原因是穗型和結實率比“花優(yōu)14”大和高,實測的千粒重也比“花優(yōu)14”略高(見表2)。
2.2 特征特性
表2 2015年9個“申優(yōu)17”示范方產量比較
2.2.1 生育期
“申優(yōu)17”屬早熟晚粳稻。據2014年試種點生育期記載,“申優(yōu)17”于6月7日栽插,7月31日拔節(jié),9月1日破口,9月3日始穗,9月7日齊穗,10月22日成熟,比“花優(yōu)14”早熟7 d左右,有利于減輕秋熟作物成熟和夏熟作物播種間茬口緊張的矛盾(見表3)。
表3 各品種生育進程比較
2.2.2 主要特征
“申優(yōu)17”植株高大,平均株高121.5 cm,比“花優(yōu)14”高23.1 cm(見表1);株形緊湊,葉色淡綠,生長勢、繁茂性優(yōu)于“花優(yōu)14”;熟期轉色好,灌漿速度快,結實率高;莖稈粗壯有彈性,根系深扎,抗倒性強。
2.2.3 主要特性
“申優(yōu)17”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粒型大,結實率、千粒重高。據2014、2015兩年種植,每667 m2有效穗數18萬-19萬穗,比“花優(yōu)14”略低,每穗總粒數160-170粒,結實率85%以上,千粒重28-30 g,均比“花優(yōu)14”好(見表1、2)。
2.2.4 抗 性
從兩年種植情況看,“申優(yōu)17”莖稈粗壯有彈性,根系深扎,抗倒性強;對條紋葉枯病和稻瘟病有較強抗性。
2.3 不同施氮總量及前后期不同運籌對“申優(yōu)17”莖蘗動態(tài)及產量影響
2.3.1 對莖蘗動態(tài)的影響
表4結果表明,各處理的總苗數隨生長時間的推進而逐漸升高,7月8日達到峰值,隨后又逐漸降低。同一施氮比例,隨施氮總量的增加,高峰苗、分蘗力呈上升趨勢,成穗率呈下降趨勢,穗長、有效穗數無明顯差異。同一施氮總量,隨后期施氮比例的增加,高峰苗、分蘗力、有效穗數均呈下降趨勢,穗長、成穗率無明顯差異。由此表明,增加氮肥用量,可提高高峰苗和分蘗力,但氮肥施用過多也促進了無效分蘗的產生,從而導致成穗率降低;在同一氮素水平下,降低前期施氮比例,則高峰苗、分蘗力、有效穗數均會有所降低。
2.3.2 對產量的影響
表4 氮肥運籌對“申優(yōu)17”莖蘗動態(tài)的影響
由表5表明,不同氮肥運籌對“申優(yōu)17”的產量有明顯影響,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4 kg處理的產量高于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2、26 kg的處理;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6 kg 處理的產量高于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2 kg的處理。施氮總量不同時,最適施氮比例存在差異,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2 kg時,以前后期施氮比例8.5∶1.5處理的產量最高;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4 kg時,以前后期施氮比例8∶ 2處理的產量最高;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6 kg時,以前后期施氮比8∶2處理的產量最高。由此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以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4 kg、前后施氮比例為8∶2最易獲得高產。
表5 氮肥運籌對“申優(yōu)17”產量的影響
2.4 不同機插密度及不同施氮總量對“申優(yōu)17”莖蘗動態(tài)及產量影響
2.4.1 對莖蘗動態(tài)的影響
由表6表明,各處理的總苗數隨生長時間的推進逐漸升高,到7月14日達到峰值,隨后又逐漸降低。同一施氮總量,分蘗力隨機插株距的增加呈上升趨勢,有效穗數、成穗率呈下降趨勢。同一機插株距,分蘗力隨施氮總量的增加呈上升趨勢,有效穗數呈下降趨勢。
2.4.2 對產量的影響
由表7表明,不同機插密度、不同施氮總量對“申優(yōu)17”的產量有較顯著的影響。同一施氮總量,不同機插株距的產量有一定差異,但差異不大;在每667 m2施氮總量較低(22、
24 kg)時,適當降低機插株距(14、16 cm)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在每667 m2施氮總量較高(26 kg)時,適當提高機插株距,易獲得較高的產量。同一機插株距,不同施氮總量的產量有較大差異,隨施氮總量的增加,產量呈明顯遞增趨勢。由此表明,本試驗條件下,適當提高施氮總量比調節(jié)機插株距更易獲得高產,在每667 m2施氮總量為26 kg、機插株距為18 cm時最易獲得高產。
表6 機插密度及施氮總量對“申優(yōu)17”莖蘗動態(tài)的影響
表7 機插密度及施氮總量對“申優(yōu)17”產量的影響
3.1 “申優(yōu)17”為早熟雜交粳稻,產量水平高于當前崇明縣主推的雜交粳稻“花優(yōu)14”,也明顯高于“寒優(yōu)湘晴”,且成熟期明顯早于面上主推的其它雜粳品種。“申優(yōu)17”在崇明縣大面積示范推廣不僅能提高全縣水稻單產水平,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而且能較好地緩解秋收秋種之間時間緊張的矛盾,促進了夏熟作物的豐產豐收,提升了崇明縣糧食綜合生產水平。
3.2 要確?!吧陜?yōu)17”高產,科學施肥是關鍵。試驗結果表明,“申優(yōu)17”隨施氮總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均呈遞增趨勢;但施氮總量過多,會使成穗率、結實率、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同一氮素水平下,降低前期施氮比例,則高峰苗、分蘗力、有效穗數均會有所降低。因此,“申優(yōu)17”在不同施氮總量下最適施氮比例不同,在2015年試驗條件下,以每667 m2施氮總量24 kg、前后期施氮比例8∶2,最易獲得高產,也最利于氮肥的綜合利用。
3.3 “申優(yōu)17”在同一施氮總量條件下,分蘗力隨機插株距的增加呈上升趨勢,有效穗數、成穗率呈下降趨勢,但處理間的產量差異不明顯;在同一機插株距條件下,分蘗力隨施氮總量的增加呈上升趨勢,有效穗數呈下降趨勢,產量呈明顯遞增趨勢。因此,“申優(yōu)17”在不同的機插密度下,施氮總量需作相應調整。在2015年試驗條件下,在機插株距16 cm、行距30 cm、每667 m2施氮總量24-26 kg、前后期施氮比例為8∶2時,“申優(yōu)17”的穗型、千粒重、有效穗數3個因子能夠協調均衡發(fā)展,較易獲得高產。
3.4 綜合分析,“申優(yōu)17”的吸肥性強,在施氮量較低時,其產量潛力不能被充分挖掘,因此,保障足量的氮肥供應,是“申優(yōu)17”獲得高產的前提。
表3 方法精密度實驗結果
表4 加標樣品的測定結果
本實驗通過標準曲線建立、方法精密度、方法準確度3個實驗驗證,發(fā)現將重金屬標準溶液混標配制建立標準曲線,對待測物中所含重金屬進行測定,所得的檢測數據精密度、準確度都在允許范圍內,符合檢測要求。同時,在實驗室重金屬檢測工作中應用該方法,不僅節(jié)省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檢測效率,還減少了酸溶液的使用及廢液的處理,有效降低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減小了對檢驗員的安全隱患。
[1] 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安捷倫原子吸收光譜儀標準操作培訓[Z].2011.
[2] 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GB 7475-1987水質銅、鋅、鉛、鎘的測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1987.
[3] 農業(yè)部環(huán)境保護科研監(jiān)測所.NY/T395-2012農田土壤環(huán)境質量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S].201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27404-2008實驗室質量控制規(guī)范 食品理化檢測[S].2008.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