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王福革
(內蒙古民族大學 政法與歷史學院,內蒙古 通遼028000)
?
元代私營海外貿易及其發(fā)展原因探析
吳晶晶,王福革
(內蒙古民族大學 政法與歷史學院,內蒙古 通遼028000)
元代私營海外貿易是其海外貿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其產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科技發(fā)展方面因素,特別是官營貿易的弊端催發(fā)了私營海外貿易的發(fā)展,以及普通商人的貿易活動成為私營海外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
元代;私營;海外貿易;原因
元代海外貿易在唐宋海外貿易發(fā)展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發(fā)展,史載“皇元混一聲教,無遠弗屆,區(qū)宇之廣,曠古所未聞。海外島夷無慮數千國,莫不執(zhí)玉貢琛,以修民職;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國之往復商販于殊庭異域之中者,如東西州焉。”[1]元代海外貿易劃分為官營貿易和私營貿易兩部分。目前,學術界研究元代海外貿易多側重于官營,針對私營海外貿易的論著不多。本文以元代私營海外貿易產生和發(fā)展為線索,重點探討其形成要素。
縱觀中國封建王朝,往往根據不同的政治需求,對海外貿易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有的積極倡導,有的閉關自守。有元一代,通過市舶機構的興廢情況可知,政府曾先后四次施行過海禁政策,期間私營貿易被取締,但四次“禁商泛?!保偣埠嫌嫊r間十年左右,就元代來說,十年時間是短暫的,而且每次海禁和革罷市舶機構大多是處于封建統治集團政治上的臨時需要,沒有改變元代對外開放的總體態(tài)勢。禁罷之后很快重開,說明海外貿易已經成為元代國民經濟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
元代的海外貿易,分為官營貿易和私營貿易兩部分。官營貿易是由政府組織參與經營的海外貿易,包括使臣貿易、斡脫貿易和官本船貿易。私營貿易由于參與者的身份復雜、范圍廣泛、采取的經營方式也多種多樣。元朝規(guī)定從事海外貿易只禁漏稅,一些特殊商人如貴族、官僚、僧道,他們經營海外貿易也有一定規(guī)模。然而他們在元代海外貿易中占得比重并不大,真正從事對外貿易的是民間商人,其中包括舶商戶、散商、船戶水手、華僑商人等等。這些參予者,或有錢有勢,或有錢無勢,或資薄無勢,他們組成了元代海外貿易的主要經營者。具體統計見表1.
表1 元代海外貿易經營情況[2]:
由此可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元代,受政府政策的制約和影響,海外貿易時而官本貿易專行,時而官私并舉,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前期從至元十四年(1277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統治者致力于恢復被戰(zhàn)爭破壞的外貿經濟,采取了不少鼓勵海外貿易和扶植海商的做法,使元初的海外貿易在經歷了宋末的短暫衰退后迅速得到復興。中期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到至治元年(1321年),國內政權穩(wěn)定,統治者追求奢靡生活,且對下賞賜無度,造成財政危機。元代海外貿易實際上形成了官本船貿易與私營貿易并存的局面。后期從至治二年(1322年)到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政府為了解決嚴重的財政危機,被迫出臺救市政策卻屢屢失敗。官本船貿易廢止后,開放海禁,放任民間私商自主經營。
總的來說,元朝政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用官營貿易來壓制私營貿易的發(fā)展,意圖獨占海外貿易。民間海商受到打壓排擠,不能出海貿易,必然大大影響市舶的收入。所以,嚴禁私商下海的條例難以適應當時經濟發(fā)展需要。元代私營海外貿易在官營貿易與海禁政策的雙重阻礙下于夾縫中艱難生存,最后發(fā)展成為海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1.社會環(huán)境因素
元代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統一封建制王朝。公元一二六〇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秉承祖宗遺志在上都(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即大汗位。五月“建元中統”詔曰:“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王書,見天下一家之義?!盵3]經過中統、至元多年的經營,公元一二七一年宣布“建國號大元”,到一二七九年,宋帝投降,接管臨安,掃蕩抗元勢力,完成大元一統。元朝在南征爪哇(指爪哇島,屬于印度尼西亞)失敗后,結束了大規(guī)模的對外擴張戰(zhàn)爭。國內外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及元朝統治的日趨穩(wěn)固和各項制度的日臻完善,為海外貿易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蒙古汗國時期,單一、脆弱的游牧社會缺乏大量生存、發(fā)展所必備的手工業(yè)品,這些必需品除依靠戰(zhàn)爭手段獲取外,只能與其他地區(qū)、民族交換,這表明蒙古族已經具有了較強的商業(yè)意識。元朝建立以后,統治者更是推行與漢族傳統相悖的“重農不抑商”政策,把商業(yè)與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視為同等重要。上至皇室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普遍從事商業(yè)活動。為鼓勵外國商人來華貿易,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忽必烈詔行中書省唆都、蒲壽庚等曰:“諸蕃國列居東南島嶼者,皆有慕義之心,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盵4]發(fā)達的海陸交通加上統治者的招徠,吸引了大批色目人(色目人是元朝時中國西部民族的統稱)與外國人,他們除在朝做官外,大部分以經商為主。對于國內海商,元政府也給予優(yōu)待,《市舶則法》規(guī)定:“舶商、梢水人等,皆是趁辦課程之人,落后家小,合示優(yōu)恤。所在州縣,并與除免雜役。”[5]為發(fā)展海外貿易元代政府實施了一系列舉措,如元代首次明確取消了博買(博易),統一商稅,減輕商業(yè)稅收,保護商賈安全,以法律的形式頒布《市舶則法》為海外貿易提供保障,刺激人們的經商熱情。蒙古族傳統的重商思想和統治者的鼓勵開放政策不僅讓外國商人慕名而來,也使國內商客慕利而出,熙來攘往,海外貿易發(fā)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中國南方的社會經濟逐步得到發(fā)展,形成一大批工商業(yè)市鎮(zhèn),水陸交通便利使之由點成面發(fā)展為廣闊的經濟腹地。到了元代,經由政府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機構最多時達到七個,按建立先后包括泉州、慶元、上海、澉浦、杭州、溫州、廣州,均集中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區(qū)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qū)。但由于各個市舶司興廢無常,最后只剩下泉州、慶元、廣州三處,這證明了東南地區(qū)便于市舶口岸建設、通商便利的優(yōu)勢。
國內外環(huán)境相對安定、蒙古族傳統重商思想、統治者鼓勵海外貿易、南方工商業(yè)市鎮(zhèn)發(fā)展奠定了元代私營海外貿易蓬勃發(fā)展局面的基礎。
2.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海外貿易溝通了各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給貿易雙方帶來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革新與進步。其中,船舶制造、航海技術、地理知識的增長在海外貿易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船舶制造在元代海外貿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代是中國造船業(yè)的興盛時期,船舶設計科學、結構堅固、載重量大、設備齊全、抗風力強,從而深受國內外客商信賴。至正六年(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以德里算端使者的身份經海路來到中國游歷,在游記中詳細描述了中國海船的構造:“中國船只共分三類:大的稱作艟克,復數是朱努克;中者為艚;小者為舸舸姆。大船有十帆,至少是三帆,帆系藤蔑編織,其狀如席,常掛不落,順風調帆,下錨時亦不落帆。……船上造有甲板四層,內有房艙、官艙和商人艙”[6],該史料說明了元代造船技術在當時的先進性。在沿海一帶如建康、揚州、平江、潮州、明州、溫州、直沽、福州、潭州等都是比較有影響的造船中心,其中的泉州、杭州、廣州造船中心更是馳名中外。
在元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航海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商船入海猶如一葉扁舟,必須準確導航才能安全抵達駛往國家和回航。兩宋時期,指南針已經成為海舶必備之物,元朝時各大小船只都裝有指南針,當時有關海上航行的文獻中常有“行丁未針”、“行坤申針”[7]等記載,即是根據指南針在羅盤上的位置以定方向,用來保證航向的正確。元代舶商認識并利用季風為航海服務,出港返港時間有很強季節(jié)性,每年可乘東北風順風下海,遠航東南亞或歐亞非各國,或乘南風去往高麗、日本。
隨著元代海外貿易的繁榮發(fā)展,人們從航海實踐中獲取地理知識,又利用地理知識指導于航海實踐中?!案鶕勺诖蟮掳四?1304年)刊印的《南海志》中有關市舶的記載,當時與廣州發(fā)生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qū),已達一百四十處以上。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東起菲律賓諸島,中經印尼諸島、印度次大陸,直到波斯灣沿岸地區(qū)、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沿海地區(qū)。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地名,不見于其他記載。這份資料,充分說明了元代貿易活動的范圍遠遠超過了前代。不僅如此,它還將所有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劃分為大東洋、小東洋、小西洋等幾個區(qū)域。從元代其他記載看來,東、西洋的名稱已經廣泛應用。明、清兩代都沿用這些名稱。和前代將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統稱為‘南海諸國’相比較,這種區(qū)域劃分明顯進了一大步。說明由于海外貿易的開展,中國人民的海外地理知識不斷增長?!盵8]
3.官營海外貿易的弊端
第一,使臣貿易的弊端。封建統治者為宣揚天朝上國的國威以及追求海外奢侈品,經朝廷或各級官府直接組織海外販運活動數見不鮮。由政府出資組織經營的航海貿易方式,即“使臣貿易”。世祖至元年間,就“詔遣札術呵押失寒、崔杓持金十萬,命諸王阿不合市藥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盵9]時“以錢為準,每鈔二兩例白銀一兩,十五貫例赤金一兩”[10],此次動用資金一百五十萬貫。成宗大德期間,朝廷派遣使臣達述等“欽赍圣旨懸?guī)Щ⒎巴R合答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番國,征取獅、豹等物……又令祖丁等使四起,正從三十五名,前往刁吉兒(今摩洛哥丹吉兒)地取豹子希奇之物”[11]。使臣“奉朝旨,飛舶浮海與外夷互市,是有利于遠物也”[12]。使臣貿易的任務是為皇室貴族采購搜羅各種海外“奇珍異寶”,所耗費資金極其驚人。統治者不惜以蠹國耗民為代價恣意妄為,不僅加重了底層人民的負擔,還誘使海外貿易發(fā)展畸形。
第二,斡脫貿易的弊端。斡脫貿易是元代政府利用斡脫商人為朝廷貴族從事貿易活動的一種官本商辦的貿易形式。在元代,斡脫又具有官商的含義,徐元瑞說:“斡脫,謂轉運官錢,散本求利之名也?!盵13]源于西域的色目商人往返于中亞和中國西北各地,熟識商業(yè)活動,很早便與蒙古人有了接觸并充當其商業(yè)助手。斡脫是突厥語Ortaq的譯音,意思是“伙伴”。色目商人為蒙古貴族經營商業(yè)或高利貸而成為斡脫。元朝建立以后,統治者重視恢復農業(yè)生產,也同樣注重發(fā)展工商經濟。因此,許多西域色目商人紛紛投靠蒙古貴族,所以斡脫往往是指這批蒙元皇室諸王貴族的御用商人。斡脫商人手持圣旨,特權很大,“所至官給飲食,遣兵防衛(wèi),民實厭苦不便”[14],他們一方面成為精于買賣的行家里手,牟取豐厚的利潤,一方面又充當那些幾乎毫無工商經驗征服者的代理人。元代規(guī)定,斡脫商人販運舶貨被視為“官物”,由政府機構折成貨款,并按照《市舶則法》依例交稅,這就引起了斡脫商人的不滿。有些斡脫商人依靠皇帝權貴勢力狐假虎威,時常不肯納稅,引起糾紛。法令對這些有權勢者的效力,仿佛一紙空文。在如何劃分利潤上,斡脫商人與官府之間有著非常尖銳的沖突。更有甚者冒領官錢后,竟出海不歸,導致元朝廷損失不貲,可見元代統治者利用斡脫商人作為其斂財工具并非得心應手。
第三,官本船貿易的弊端。元代世祖后期,財政漏洞越來越大,朝廷為了化解嚴重的財政危機,推行官本船貿易。官本船貿易起始于盧世榮,世祖時期因“有桑哥者,薦世榮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上可裕國,下不損民”[15],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一月被世祖忽必烈任命為中書右丞,施行理財改革。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盧世榮奏請:“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轉運司,造船給本,令人商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拘其先所蓄寶貨,官買之。匿者許告,沒其財,半給告者?!盵15]世祖對此十分贊賞,下令從速施行。朝廷規(guī)定,海外貿易由官方操縱,實行官本商辦制度。船為官造,本自官出,政府選擇海商作為其代理人,操作具體事宜,出海貿易歸來后利潤按七三開分成。官本船實行的第二年,改革因觸犯了權貴的利益,盧世榮被罷官下獄,后處死。盧世榮被誅之后,官本船雖繼續(xù)實行,但是權貴豪商多違法經營,將海外貿易引上了歧途,一般海商也私自泛海貿易,朝廷不能禁絕。巨額財政漏洞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如此形勢之下迫使政府改變策略以適應經濟發(fā)展,到至治三年(1323年),朝廷只得宣布“聽海商貿易,歸征其稅”[16],開放民間私商從事海外貿易經營。官本船貿易在政府特許和提供資本的庇護下,蓄意人為控制調節(jié)市場需求壟斷海外貿易的計劃最終破產。
分析官營貿易的弊端有三點:首先,官營貿易無論是官本官辦還是官本商辦都由政府出資,承辦人手持特權享受各種優(yōu)越待遇,高額的投資首要目的是滿足統治階層的窮奢極欲,代理人趁機中飽私囊,其收效甚微不能引導海外貿易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其次,權力集團內部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利益分配不均衡。盡管政府頒布的《市舶則法》規(guī)定詳細,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卻受到層層阻撓。第三,由于官營貿易均有政府直接或間接參與并作為后臺,四次海禁形同虛設,只為禁止私商貿易,權貴勢要集團的利益并未受損,致使那些真正能給海外貿易帶來收益的普通商人經常處于受擠壓、受排斥的境地,打擊了出海販運的積極性,外貿發(fā)展受到壓制,損害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官營貿易是一柄雙刃劍,為元代增加財政收入填補財政赤字,也為執(zhí)行者自己斂財。政府無力救市之下,竟濫發(fā)紙幣引發(fā)通貨膨脹,擾亂了市場秩序,經濟衰退。為了維護封建專制政權,元朝不得不重視私營海外貿易所帶來的巨額利潤。
4.普通商人貿易
元代將“以損中國無用之貲,易遠方難制之物”[17]定為市舶通商原則,至元三十年(1293年)制定的市舶條例,在條例的前言中這樣寫道:“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八月二十六日奏過事內一件:南人燕參政(即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燕公楠)說:‘市舶司的勾當,哏是國家大得濟的勾當有?!?咱每這田地里無用的傘、磨合羅、磁器、家事、簾子這般與了,博換他每中用的物件來?!盵18]延祐元年(1314年)七月,在修改市舶法時,中書省又重申了這一原則。元朝通過海外貿易向亞、歐、非各國輸出商品,分為農產品和手工產品兩大類,其中以手工業(yè)產品為大宗。農產品主要是谷米,手工業(yè)產品以絲織品、瓷器、陶器、生活用品為主。進口商品種類很多,僅就《南海志》和《(至正)四明續(xù)志》的記載就不下二百五十種。其中主要以珍寶(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等)和香料(沉香、速香、檀香等)占了很大一部分,另一部分重要物資是藥材,此外還有些初級原材料。以有余易不足,以無用換有用,充實國內商品,豐富商品多樣性。元代商船不僅與亞、非各國直接貿易,而且在各國之間轉販各種商品,如將西洋諸國出產的布匹販運到東洋各國出售,販占城(越南南部)布到吉蘭丹(馬來南部)等,對于促進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從事海外貿易活動成為普通百姓獲取財富的重要手段之一。既無權勢背景,也無一官半職的普通商人經營條件好轉,為元代海外貿易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商人冒險從事海販生意依靠自身力量致富。慶元是元代很重要的港口,官本船盛行時期,一介布衣想成為首富幾乎不可能,夏榮達生于延祐元年,死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到定海經商在元末順帝時期,幾年后他“泉余于庫,粟余于廩,而定海之言富室者歸夏氏君”[19]??R在《至正直記》中記載說:“一漁人姓黃者,初貧而母死于欠,化于函山西南角上……自此捕魚獲利倍常時,歲余家計溫飽,三載之后日益,遂佃吾家衙前墟田數十畝,為造屋授業(yè)之計,遂買巨舟二只,每歲終,充賃大家,運糧輸官倉之后,得錢十貫而致富”[20]。
總之,元代私營海外貿易是其海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國家作為后盾的前提下,以互通有無為準則,遵循經濟規(guī)律,按照市場調節(jié)需求,遵守法律法規(guī)才能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給海外貿易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引導海外貿易走上健康的發(fā)展道路。
[1] 汪大淵.島夷志略校釋[M]. 蘇繼庼,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385.
[2] 李幹.元代社會經濟史稿[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320.
[3] 宋濂.元史:本紀四: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76:65.
[4] 宋濂.元史·本紀十:卷10[M].北京:中華書局,1976:204.
[5] 元典章·戶部八:卷22[Z]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881.
[6] 伊本·白圖泰,伊本·白圖泰游記[M]. 馬金鵬,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490-491.
[7]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M].夏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23-25.
[8] 陳高華.元代的海外貿易[J] .歷史研究,1978(3):66.
[9] 宋濂.元史·本紀八:卷8[M].北京:中華書局,1976:148.
[10] 元典章·戶部八:卷20[Z]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713.
[11] 解縉.永樂大典·站赤四:卷19419[Z].北京:中華書局,1994:537.
[12] 吳萊.淵穎集:論倭:卷5[M].北京:中華書局,1985:256.
[13] 徐元瑞.吏學指南:錢糧造作[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18.
[14] 宋濂.元史·本紀十:卷13[M].北京:中華書局,1976:278.
[15] 宋濂.元史·盧世榮傳:卷205[M].北京:中華書局,1976:4564-4566.
[16] 宋濂.元史·志四三:卷94[M].北京:中華書局,1976:2403.
[17] 元文類.市舶:卷40[Z].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41.
[18] 元典章.戶部八·市舶法:卷22[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874.
[19] 戴良.九靈山房集·夏榮達墓志銘:卷23[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183.
[20] 孔齊.至正直記:漁人致富:卷1[M].北京:中華書局,1991:21.
(責任編輯 董邦國)
Private Overseas Trad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nd Causes
WU Jing-jing,WANG Fu-ge
(School for Political Science, Law and History, Inner Mongoli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 China)
Private overseas trade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is one of the main methods of overseas trade, 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overseas trade fuelled b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e officer camp as well as the ordinary merchants’ trade activities that had become the main part of private overseas trade.
Yuan dynasty; private; overseas trade; causes
2016-06-18;最后
2016-07-18
吳晶晶(1991-),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民族大學政法與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史研究。
2096-1383(2016)06-0577-05
F75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