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春,賈麗瓊,3,吳 軒,商云濤,李曉蕾,齊釩宇,高學正,孔昭煜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10008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日本兵要地志調查研究:從地質資料看日本掠奪我國礦產(chǎn)資源的證據(jù)
王新春1,2,賈麗瓊1,2,3,吳 軒1,2,商云濤1,2,李曉蕾1,2,齊釩宇1,2,高學正1,2,孔昭煜1,2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100083)
全國地質資料館里保存有抗戰(zhàn)時期,日本為掠奪我國礦產(chǎn)資源而開展的有計劃有目的的兵要地志調查而形成的大量日文史料。本文選取部分史料開展編研工作,對侵華日軍開展兵要地志調查的目的、內容等進行了研究與闡述,揭示了日本軍國主義蓄意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掠奪我礦產(chǎn)資源的罪行。同時這也是對地質檔案資料人文信息挖掘與編研的新嘗試。
抗日戰(zhàn)爭;兵要地志;資源掠奪;地質資料;礦產(chǎn)資源
“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這句日本侵略的“宣言”,出自于《田中奏折》。1927年,日本陸軍大將田中義一為首組成新內閣,有了侵吞滿蒙的想法,以解決其資源短缺問題,特別是煤、鐵、銅等重要礦產(chǎn)資源。針對這段資源掠奪的歷史,由國土資源部和國務院參事室主辦、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部儲量司承辦、全國地質資料館負責具體實施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地質礦產(chǎn)史料展”中,第一次從地質專業(yè)角度揭露了日本蓄意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大肆掠奪我國礦產(chǎn)資源的累累罪行。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里保存有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約6870余檔珍貴的地質史料。這些史料既包括我國地質先輩們從事地質考察形成的資料,也包括外國地質工作者在我國進行地質考察或地質調查工作形成的資料,特別是在抗戰(zhàn)時期,由日本侵略者所完成的相當數(shù)量的日文資料。本文通過對全國地質資料館部分關于日軍兵要地志的史料進
行編研挖掘,對侵華日軍在抗戰(zhàn)時期對我國進行兵要地志調查的起因、內容等進行全面研究,揭示了日本針對我國開展的侵略戰(zhàn)爭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也提供了日軍在我國進行非法地質調查與礦產(chǎn)勘查、掠奪我國礦產(chǎn)資源的重要依據(jù)。同時,這也是對地質檔案資料人文信息挖掘與編研的新嘗試,這些地質檔案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1.1 兵要地志
兵要地志,是根據(jù)作戰(zhàn)需要,對某一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因素及其對作戰(zhàn)行動的影響等,進行綜合記述和評價的一種軍事資料[1-2]。日軍兵要地質部門通過開展區(qū)域調查,為日軍提供了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氣象、當?shù)厣鐣?jīng)濟狀況、民生文化甚至是人種等資料,這些為部隊指揮人員了解、判定戰(zhàn)區(qū)的地理條件和開展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同時也為戰(zhàn)場準備、軍事訓練、擬定作戰(zhàn)計劃等提供參考?!氨刂緢D”是指上述作戰(zhàn)所需的情報資料用規(guī)定的符號和簡要文字注記在地形圖上的特種軍用地圖[1-2]。地(形、質)圖資源,是一個國家重要的信息情報資源,在軍事、經(jīng)濟上都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獨立自主開展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進行地圖測繪測量是一個主權國家不可外讓的權利。但是20世紀上半葉的舊中國,內憂外患,羸弱不堪,為早已覬覦我國領土和礦產(chǎn)資源的日本帝國主義提供了機會和便利。
1.2 日本進行兵要地志調查的起因
日本礦產(chǎn)資源極度匱乏,成為其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重要原因之一。資料顯示,日軍侵華期間,累計從我國掠奪煤炭約10億t、鐵礦約1.8億t、銅礦約150萬t、鋁約10萬t、鎂約5萬t,還有大量的非金屬礦產(chǎn)及鉛鋅、金銀等貴金屬礦產(chǎn)。除了掠奪的資源量巨大外,更加令人震驚的是,自甲午戰(zhàn)爭到日
本投降的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日本有計劃地、不間斷地對我國各類礦產(chǎn)資源及地質地貌做了充分、深入地調查和測量,并制作出數(shù)以萬計的地質圖件,而這些地質圖件主要是由日軍各級指揮機關中的兵要地質部門完成。為了繪制地理地形圖便于日軍作戰(zhàn)和掠奪我國資源,日本兵要地質部門在我國很多地區(qū)都開展了實地地質與礦產(chǎn)資源調查。
根據(jù)研究日本兵要地志的專家沈克尼研究,早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前,日本軍隊便已開始了針對中國的情報收集和研究編纂活動[3]。日本最初的兵要地志研究即將中國作為預設戰(zhàn)場而開展。日本兵要地志的雛形最早出自于日本大本營參謀部的中尉荒尾精。1887年,荒尾精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獲得經(jīng)費,到我國上海建立了一個名為“日清貿易研究所”,實為專門搜集中國情報的機構。初期,日本編制的關于中國的兵要地志主要有: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分別于1888年(明治二十年)和1894年(明治二十六年)刊行了《支那地志》十六卷和《蒙古地
志》,清國駐屯軍司令部于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刊行了《北京志》和《天津志》。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在“日清貿易研究所”的基礎上,又成立了“東亞同文書院”,該書院專門研究中國問題,1918年前后分別陸續(xù)出版了《支那省別全志》,1943年前后,又重新修訂刊行了《新修支那省別全志》。中國北洋軍閥時期,日本針對中國各派軍閥的情報聯(lián)絡與謀略工作,設置了支那班和兵要地志班,負責調查有關預想中國戰(zhàn)場的兵要地志資料。侵華日軍的將領特別重視在侵華戰(zhàn)爭中利用兵要地志,日軍甚至要求基層軍事人員隨身攜帶有關中國戰(zhàn)場的兵要地志。
侵華日軍在華收集的情報和編制的兵要地志調查報告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服務于軍事行動,包括兵要地質、氣候條件、山岳高低向背、地理城郭要沖、河海深淺狀況等;二是為了掠奪資源,對當?shù)氐V產(chǎn)資源進行調查與情況搜集;三是為了戰(zhàn)時、戰(zhàn)后統(tǒng)治,調查當?shù)氐恼w法令、語言風俗人情、宗教文化、教育情況、商業(yè)稅法等[4]。
全國地質資料館中保存的日文史料中,揭露了日軍進行兵要地志調查、掠奪我礦產(chǎn)資源的預謀。為了響應侵華日軍的軍事要求,日本地質人員在野外進行地質調查的過程中,還會同時開展當?shù)氐谋刭|調查。兵要地質是兵要地志的一種,主要調查當?shù)氐匦蔚孛?、收集攻擊陣地布置及河流渡河地點的情報。例如,從全國地質資料館保存的由日本滿鐵地質調查所編寫的《綏遠特別調查-地質調查報告》一檔資料中(館藏檔號:X00005244,圖1)可以了解日本對華調查行程之嚴密、踏勘范圍之廣泛。資料顯示調查單位除日本軍方人員外還有諸多會社公司參與其中。調查隊從天津出發(fā),分為幾個班前往綏遠各地進行調查,各調查班行程均超過3000km,有的甚至還超過4000km。調查班詳細記錄了調查路線周邊的地質構造、礦產(chǎn)分布、河流分布、人口分布、水源給水等信息,為其后期發(fā)動軍事行動做好充足的兵要地質工作。報告中還有專門關于兵要地志的章節(jié)(圖1),該章節(jié)描述了在何處何種地質結構適合作戰(zhàn)陣地的建設。
報告中不僅用文字進行了兵要地質的描述,還附有手繪素描圖件(圖2),繪制十分詳細。圖2中,日本地質人員繪制了呼和浩特-包頭-五原附近的地貌地質信息。圖2中除了包含一般地質圖所有的信息外,還有大量與軍事相關的兵要地質記錄。例如圖2(b)中1部分,在記錄地表巖石土壤情況時,還記錄該處附近巖石的主要成分為石灰?guī)r,周邊視野良好,是戰(zhàn)術上的戰(zhàn)略要地,在此處構筑軍事陣地比較困難,需要通過多次爆破來構筑;在2部分中則描述道路中間有涉水路段,為流水河床,河床中部有1~3m的細沙,汽車通過比較困難。兵要地質的素描圖中還選取了位于張北-西蘇尼特往王府之間部落地區(qū),記錄了部落周邊的丘陵巖石為花崗巖,硬度較高,分化程度低,不易采掘,難以構筑臨時陣地(圖3(a));繪制了部落村莊、庫倫道路及電線等內容(圖3(b)),記錄道路狀況良好,可以直接通行汽車,能夠快速運轉兵力。顯然這些信息為日軍進行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的情報。
除了進行地形地貌的兵要地質調查外,日本人還進行給水地質調查(圖4(a))。其對泉水涌出位置、涌水量、水溫、水質等進行了詳細描述,并繪制了集水池素描圖(圖4(b)),在圖中詳細標注集水池的構造。日本人還特別說明該處泉水終年流動,可以持續(xù)不斷供應優(yōu)良的淡水,后期軍隊駐軍可以獲得充足的淡水供應。
圖1 日本滿鐵地質調查所編寫的《綏遠特別調查-地質調查報告》中關于兵要地質一章(館藏檔號:X00005244)
圖2 《綏遠特別調查-地質調查報告》中日本地質人員繪制的兵要地質圖(館藏檔號:X00005244)
圖3 《綏遠特別調查-地質調查報告》中日本地質人員繪制的部落村莊素描圖(館藏檔號:X00005244)
圖4 《綏遠特別調查-地質調查報告》關于給水調查的目錄與圖件(館藏檔號:X00005244)
日本發(fā)起針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掠奪我國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因此,日軍兵要地質部門除了進行針對我國的兵要地質調查外,還會收集我國礦產(chǎn)資源信息,并編制成文。例如《北滿
礦產(chǎn)地一覽表》一檔資料(館藏檔號:X00005442,圖5),是由日本第十六師團兵要地志班長陸軍少佐根東龍?zhí)删帉懲瓿伞!度A中錳礦產(chǎn)地一覽表》一檔資料中(館藏檔號:X00003114),日本華中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調查部在日軍武裝保護下,對我國華中地區(qū)開展了錳礦調查,并編制成圖表(圖6),以供日軍掠奪。全國地質資料館中保存的類似礦產(chǎn)資源調查的日文報告比比皆是。
圖5 日本第十六師團兵要地志班長陸軍少佐根東龍?zhí)删帉懙摹侗睗M礦產(chǎn)地一覽表》(館藏檔號:X00005442)
圖6 由日本“華中礦業(yè)有限公司”編寫的《華中錳礦床產(chǎn)地一覽表》及分布圖(館藏檔號:X00003114)
日軍的兵要地志調查甚至侵入到當?shù)鼐用竦娜粘I詈徒?jīng)濟活動中去。在由日本關東軍特務部編寫的《熱河資源調查第二班報告書》一檔資料中(館藏檔號:X00005648),日軍對熱河地區(qū)不僅進行了礦產(chǎn)資源的調查,甚至對當?shù)氐霓r業(yè)、畜產(chǎn)、經(jīng)濟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調查。報告中對當?shù)剞r民的鴉片種植情況、農家野菜、木材、谷草的販賣價格、牧羊等情況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并且配有照片(圖7)。
圖7 日本關東軍特務部編寫的《熱河資源調查第二班報告書》(館藏檔號:X00005648)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其政治和軍事目的均以經(jīng)濟為前提??v觀日本對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侵略,皆以資源調查為先導,地質調查又是一切資源調查的基礎[5]。日本地質調查機構所謂的研究報告、調查結果,不僅用于經(jīng)濟目的,更重要的是它直接用于軍事行動,“測繪成果與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息息相關,又是軍事行動的先行步驟”[6]。日本地質調查機構編寫的各種地質地形圖完全可以作為軍事地圖來使用,給水調查的結果也完全是為了軍事和戰(zhàn)爭目的,而農業(yè)、風俗、經(jīng)濟調查則是為了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的統(tǒng)治而進行,這些調查都是軍事行動所需。全國地質資料館中保存的抗戰(zhàn)時期的史料是證明日本軍國主義蓄意發(fā)動戰(zhàn)爭的證據(jù),再次向世人揭露了當時日本地質調查機構為日本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和資源掠奪服務的特征,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檔案資料是國家資源體系中的一種特殊資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歷史的記憶,也是國家的記憶。地質檔案資料更是我國檔案資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7]。從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地質檔案資料不僅具有專業(yè)的開發(fā)利用價值,同時也是人文歷史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來源,未來應該加強專業(yè)檔案資料中人文歷史信息的采集、挖掘、編研及開發(fā)利用工作。
[1] 沈克尼.文+圖日本兵要地志圖[J].兵器知識,2010(6):72-74.
[2] 沈克尼.侵華日軍編印的中國兵要地志[N].國防時報,2011-2-28(020).
[3] 吳海鴻.日本侵華蓄謀已久,對我兵要地志研究可上溯百年[EB/OL].http://news.sohu.com/05/24/news144542405. shtml.
[4] 徐明徽.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之前,日本人花了70年在中國搜集情報[EB/O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 _1370155.
[5] 梁波,馮煒.滿鐵地質調查所[J].科學學研究,2002,20(3):251-255.
[6] 《中國測繪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測繪史(第二卷)[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7] 鄭曉光,徐向琴,王傳禮.淺論地質檔案資料人文歷史信息挖掘與編研的意義[J].檔案與建設,2011(9):12-14.
The Japanese military geological surve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evidence of that Japanese plundered mineral resources from China by geological archives
WANG Xin-chun1,2,JIA Li-qiong1,2,3,WU Xuan1,2,SHANG Yun-tao1,2,LI Xiao-lei1,2,QI Fan-yu1,2,GAO Xue-zheng1,2,KONG Zhao-yu1,2
(1.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Beijing 100037,China;2.National Geological Archive of China,Beijing 100037,China;3.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There are many Japanese geological archives in National Geological Archive of China,which had been formed by Japanese military geological surve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In this paper,some Japanese geological archives have been selected to study the purposes and contents of Japanese military geological survey,and to prove that the Japanese invaders deliberately launched a war of aggression and resources plunder from our country.It's also a new attempt of uncovering and editing the humanitarian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n geological archives.
The Anti-Japanese War;military geology;resources plunder;geological archives;mineral resources
G275
A
1004-4051(2016)09-0171-06
2016-05-30
王新春(1979-)女,碩士,高級工程師,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E-mail:wxinchun@mail.cgs.gov.cn。
賈麗瓊(1987-),女,博士,現(xiàn)主要從事地質資料編研工作。E-mail:jialiqi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