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8日和3月12日,甘肅省隴南市農村地區(qū)連續(xù)發(fā)生3起較大道路交通事故,累計造成11人死亡。慘劇不斷叩擊國人“痛點”,也一再發(fā)出警示:近年來農村道路交通事故多發(fā),占事故總量比重逐年上升,補齊村路安全這塊短板,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跨過的一道難關。
“村路之痛”伴隨農村經濟發(fā)展而日益凸顯。在“要想富,先修路”口號的感召下,特別是各級黨委政府將農村道路建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廣大農村修路的規(guī)模和力度空前,但急于脫貧致富的同時,安全管理問題卻被不同程度地忽視。農村道路帶來了農村出行需求和機動車保有量的迅猛增長,也加劇了本就緊張的人、車、路矛盾,體現(xiàn)為無牌無證車上路、無證駕駛、嚴重超員、農用車載客、報廢車上路等交通安全隱患大量存在,農村道路交通事故發(fā)生率居高不下,各方對“平安村路”的呼吁愈發(fā)強烈。
從人、車、路、管理四個方面進一步分析,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短板是系統(tǒng)性的:農民交通安全意識淡薄,駕駛水平參差不齊,交通違法比較普遍;農村機動車保有量大,安全技術狀況較差,存在安全隱患;農村公路等級低,交通安全設施不足;監(jiān)管力量嚴重不足,交通管理存在失控漏管地帶。在此局面下,少數(shù)地方甚至認為農村道路交通安全難題無解,將“不出事”寄希望于“撞大運”“天幫忙”。
那么,我們有無應對良策?一些地方的探索正在給出答案。例如,2005年至今,重慶堅持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tǒng)治理,在該市農村地區(qū)機動車、駕駛人分別增長7.37倍和4.58倍的情況下,連續(xù)11年未發(fā)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這充分表明,盡管情況復雜、困難重重,農村道路交通事故仍然是可防可控的,關鍵是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理路徑。
實現(xiàn)“村路之治”,首先要扭轉重效益、輕安全的舊有發(fā)展觀。發(fā)展需要有速度,但忽略安全與效率的辯證法,一切以快為中心,必然違背科學規(guī)律。特別是當前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較多歷史欠賬,不能再如少數(shù)人曲解的“為發(fā)展讓路,可以暫時犧牲安全”,而是必須牢固樹立科學、安全、可持續(xù)的理念,在發(fā)展中更加注重補齊短板,把“生命高于一切”落實到道路建設、車輛檢驗、駕駛人培訓等安全管理各個方面,堅決守住安全這條底線。
實現(xiàn)“村路之治”,必須堅持綜合施策,努力搭建社會化治理格局。農村交通安全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單憑交管部門一肩難挑、獨木難支。剖析重慶等地經驗,以“交通安全辦公室”為抓手,橫向拉緊部門,明確安監(jiān)、公安、交通等10部門主責的基礎上,進一步吸納24個部門參與共建;縱向通達基層,自上而下建立市、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3級“交安辦”體系,特別是著力加強農村交通安全勸導隊伍建設,推動“黨政主導、部門負責、齊抓共管、群眾參與”的綜合治理格局不斷成型。
實現(xiàn)“村路之治”,必須牢牢抓住責任這個“牛鼻子”。當前的一大重點任務,就是建立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責任體系,從事后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既注重嚴格追究責任,更注重指導和督促基層履行職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壓實安全主體責任,從人、車、路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嚴把安全關口。
實現(xiàn)“村路之治”,以服務提升促管理延伸尚有很大潛力可挖。農村存在大量無牌、未年檢車輛,除了部分農村群眾安全意識淡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遠離城區(qū),上牌辦證、檢驗審驗不方便,群眾不大愿意上牌。對此,可調整工作方式,適時深入農村開展上門服務,在允許范圍內簡化辦事程序,為群眾提供更多便利,從而提高群眾辦理牌證的積極性,同時提高機動車納管率,進一步延伸管理觸角。
實現(xiàn)“村路之治”,還必須正視農村地區(qū)不斷增長的出行需求,有效解決農民“出行難”。在取締非客運車輛載客、客運車輛非法載客等的同時,要讓農民群眾坐上安全、便利的客運車輛。對此,需要大力發(fā)展城鄉(xiāng)客運,引導企業(yè)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客運經營,建立公司化管理為主導的多元管理模式,整合各方資源,推動運力下沉,積極扶持和培育農村客運市場,重點發(fā)展縣到鄉(xiāng)、鄉(xiāng)村、村到行政村的支線客運,從根本上消除低速載貨汽車、報廢車、“柴三輪”等車輛違法搭客、亂超濫載問題。
防控風險才能更好服務發(fā)展。隨著農村經濟發(fā)展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將愈發(fā)重要,也將面對更多新情況、新問題。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堅定信心、敢于面對,看到“村路之治”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也要鼓足干勁、凝聚智慧,堅持創(chuàng)新、不斷總結,為振興“三農”營造安全暢通的交通環(huán)境,共鑄平安交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