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句道教經(jīng)典,即便是未開蒙的小孩也能背上一兩句。道教依托這些道家經(jīng)典而生,從草創(chuàng)之初,就有極高的格局。玄而又玄,眾妙法門,他們從未放棄過高冷的態(tài)度,高昂的發(fā)髻與姿態(tài),仿佛下一秒就要飛升了。他們一顰一笑間精準地闡釋著什么叫做“愛信信,不信滾”的宗教信條,然而在武林的江湖中,道士們也有這樣的余裕嗎?情況好像并不簡單。
為什么道士又被戲稱為“牛鼻子”?
道士一詞,源自《太霄瑯書經(jīng)》:“人行大道,號為道士?!痹谖覀兪煜さ奈鋫b世界里,看到“禿驢”自然也少不了“牛鼻子”,但相較于“禿驢”兩字的直觀粗暴,“牛鼻子”則讓人十分費解,道士怎么跟牛鼻子扯上關(guān)系的呢?由于并非什么雅號,所以出處難以確認,現(xiàn)在一般有三種常見的說法:其一:道士的帽子,又叫沖天冠,前邊有沿,上翹像牛鼻子;其二,道士發(fā)髻形狀像牛鼻子;第三種就比較牽強了,化用了老子青牛出關(guān)的事跡,用青牛指代老子,牛鼻子指代道士。前兩種說法比較可信,辨認普通人和類似宗教人士,一般都是從穿著打扮辨認,在“禿驢”光輝的掩映下,“牛鼻子”的戲稱也就順理成章了。
為什么武俠小說中出現(xiàn)了那么多道士?
“多乎哉?不多也?!钡澜套鳛橹袊畲蟮谋就磷诮蹋彩侵袊讨?,影響力當然不可小覷,而且從古至今,浸潤到了日常的文化生活之中,大到婚喪嫁娶,小到衣食住行,占卜、堪輿、符箓等等,我們都是耳熟能詳。武俠世界的江湖,著墨于市井的三教九流,故而什么書生、和尚、道士都是不可以少的,只是書生一向給人以文弱之感,所以武林之中,執(zhí)牛耳的門派大多都是一僧一道,正是這種文化現(xiàn)象才造就了武林中少林、武當?shù)奶┒返匚?,說到這里是否就想起了方正和沖虛這對老基友呢?
道士有什么比較特別的清規(guī)戒律?
說起來是宗教就會有一些清規(guī)戒律,與塵世相比,總有一些條條款款規(guī)勸信眾,例如最著名的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普通人印象中,道士好像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也有不少道士娶妻生子,喝酒吃肉,難道道士都是這般逍遙自在么?其實不然。
道教在中國大抵分為正一、全真兩門,前者東漢天師張道陵所創(chuàng),這一派可以婚嫁;全真則是宋元之際,由武俠中大名鼎鼎的王重陽所創(chuàng),入全真門下則不可婚嫁。正一派雖然可以結(jié)婚,但在飲食上有“四禁食”的戒律:禁食牛肉、狗肉、烏魚和大雁。他們認為食牛肉為不忠,食狗肉為不義,食烏魚為不仁,食大雁肉為不慈。
武俠小說中道士為何戰(zhàn)斗力超強?
首先,地位決定實力。我們組織上面決定,就由你武當來當武林界的泰山北斗,你可以謙虛,但是絕對不能是戰(zhàn)斗力五的渣。更何況,動輒數(shù)百萬數(shù)千萬的教眾信徒跟隨,放在今天也是個大V,設(shè)定太弱實在說不過去。所以,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都是武林中不世出的人才,即便沒有主角光環(huán),但人家都是實力派。其次,道教一門,可以拿出手的法寶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武俠小說中,都是可以濃墨重彩地寫一寫的。帶玄幻色彩的作品,各種符箓、金丹,可以助你早日飛升。就像《御天鑒》中的李泠,身負鬼眼,在練武上得天獨厚、出人意表;如果是寫實一點的作品,道士們還可以擺擺陣法,像什么天罡北斗陣、真武七截陣什么的,即便弄不死開掛的,弄死幾個一流高手還是輕而易舉的。
為何武俠小說中道士給人一種形象不佳的觀感?
武俠小說中諸如王重陽、張三豐、沖虛、卓一航這樣武功人品俱佳的道士不在少數(shù),但是道士中的敗類似乎才是武俠作品中更為引人注目的一類。以《神雕俠侶》中全真派為例,先不說小人中戰(zhàn)斗機趙志敬和鹿清篤,也不說色膽包天的尹志平,就連七子中的郝大通、孫不二都會讓讀者覺得是是非不分、善惡不查的庸人。最后霍都帶人殺上山來,全真一門竟然還自相殘殺起來。在古墓派的襯托下,全真派簡直是藏污納垢的江湖敗類了。
武林中道士們形象不佳的原因,大概有兩點。一是,禁欲之下的反彈,如同武俠中太監(jiān)容易心理扭曲般,清心寡欲的生活未必是所有道士們心甘情愿接受的生活,所以在清規(guī)戒律之下,要么如同鹿清篤以欺負新人為樂,亦或像趙志敬般熱衷于權(quán)力。另外還有一個原因經(jīng)常被忽略,那就是形象反差帶來的影響。讀者對和尚、道士的品格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和尚就該慈悲為懷,道士就該閑云野鶴,所以一旦出現(xiàn)了叛徒、惡棍,就顯得格外明顯。
武俠小說中最不像道士的道士是誰?
現(xiàn)實中就有許多并非追求大道的人成為道士,更何況武俠世界中那本就曖昧的塵世分隔,細論起來武俠小說中最不像道士的道士當屬《陸小鳳傳奇》中的木道人了。身為武當派長老,自稱“下棋第一,喝酒第二,使劍第三”,為人足智多謀、城府極深,也是書中唯一明確說明在輕功、內(nèi)力、謀略方面完全壓制陸小鳳的人。然而,他作為出家道士,卻為情所困,娶妻生子,不守戒規(guī),使得本可以成為武當掌門的他被迫讓賢。不僅如此,還李代桃僵,讓弟子葉凌風與自己的情人結(jié)婚,想以此瞞天過海,卻不料兩人假戲真做。一怒之下,成立“幽靈山莊”,化身“老刀把子”開始了報復江湖之旅,斗贏了智勇雙絕的陸小鳳,終于當上了武當掌門,卻不料被親生女兒以“報殺父之仇”的名義殺死,作為一個道士,一生都在紅塵的藩籬中掙扎,令人唏噓。
“死道友不死貧道”在道教中有沒有出處?
相較于佛語中“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大慈悲,“死道友不死貧道”的說法針鋒相對,卻又字字珠璣。前者典出《地藏本愿經(jīng)》,化用了地藏菩薩的事跡,是宣揚佛法的口號。后一句并沒有出處,也沒有道藏經(jīng)殿作依據(jù),想必也不會有,更像是市井俚俗對一類人物的諷刺與調(diào)侃。所以,光從兩句俗語口號并不能辨別優(yōu)劣。只是“道友”、“貧道”的化用實在是傳神,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講究渡人渡己,道教則是道法自然,注重個人清修,所以會給世人一種利己主義的刻板印象?!八赖烙巡凰镭毜馈边@句術(shù)語,正是符合這種文化邏輯,所以才能在世俗中傳播開來。
道士在武林中如何生存?
混跡江湖的,首先看的還是師門、出身,更何況是極重傳承的道教,所謂“無師不言道”。江湖中道士大多混得不錯,庇蔭于名門正派的威名下,人多勢眾,沒錢吃飯還可以找個道觀掛單,餓肯定是餓不死的。道士中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單打獨斗、云游江湖,卻也不甚明了什么師門輩分。身為江湖散道,也難以有名門正派的光環(huán)加成,所以這一類道士都是有些真本事的?!墩D仙》中的周一仙,看似是江湖騙子,卻是深藏不露的仙風道骨的高人;《道士下山》中的何安下,在江湖中磕磕碰碰,卻有不失初心,在磨煉中越發(fā)精進,也是這樣一類人。
結(jié)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鼻逍逕o為的道士們看似與這個充滿欲望的江湖毫無關(guān)聯(lián),然而江湖中卻不乏他們奔走忙碌的身影?!盁o為”,亦是無所不為,充滿思辨的哲學道教,給江湖帶來的不光是那頂發(fā)髻、那身道袍,更是一種源自文化深處的道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