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芳 吳 瓊 劉彥君
(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北京 100120)
圖靈獎的基礎信息統(tǒng)計與預測
趙 芳 吳 瓊 劉彥君
(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北京 100120)
借鑒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圖靈獎獲獎者為中心,從圖靈獎官網、維基百科、百度百科、萬方數據庫等采集信息,對基礎數據統(tǒng)計后,從歷年獲獎人數、獲獎人年齡工作機構年齡研究領域、圖靈獎分布的領域等角度對概況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上,對數據作進一步分析,對圖靈獎未來若干年的獲獎趨勢作出預測。
圖靈獎;基礎數據;趨勢
圖靈獎創(chuàng)立于1966年,是計算機界最負盛名的獎項,有“計算機諾貝爾獎”之稱,只有國際計算機學領域最具權威資格和卓著成就的科學家才能夠獲得由美國計算機學會(ACM)頒發(fā)的這一獎項。
在萬方數據庫里,不設定限制,搜索“圖靈獎”,共計1119條記錄①雖然圖靈獎也被稱為杜林獎,但是在萬方里用“杜林獎”檢索,有18條記錄,逐一排查后,發(fā)現(xiàn)無與之相關的信息。,用標題檢索“圖靈獎”,得到22條記錄;同法檢索“諾貝爾獎”,分別是5402條、1240條。通過萬方的知識脈絡圖也可看出,2010年之后,圖靈獎相關文章僅1~2篇。這說明同為國際科技大獎,國內對圖靈獎的關注度比較小。原因有(1)圖靈獎比諾貝爾獎晚設立65年。(2)圖靈獎是計算機科學專門領域的獎項,而諾貝爾獎是包含諸多科學領域的綜合大獎,前者被關注的群體范圍遠小于后者。(3)與我國計算機科學起步晚、發(fā)展水平有限也有一定關系。
通過對知識脈絡圖給出的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總結出對圖靈獎的研究角度主要有:(1)對獲獎者介紹。如南開大學教授劉瑞挺和中國教育網對新近獲獎者信息進行了即時跟蹤和完善。賁可榮和熊偉對歷年獲獎者的獲獎工作做了概述[1]。(2)對獲獎者所在機構在計算機科學方面的發(fā)展概況介紹。劉瑞挺教授對計算機科學重要研究機構進行了詳細介紹②以上主要參考《計算機教育》期刊上劉瑞挺教授的文章?!队嬎銠C教育》是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權威的、中高端計算機教育類的學術雜志,該期刊將譚浩強、吳文虎、劉瑞挺稱為我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三駕馬車”。。(3)對圖靈獎的獲獎者信息進行統(tǒng)計分析。柳嬋娟等人對獲獎者有關信息和圖靈獎分布的專業(yè)領域等數據進行了統(tǒng)計和分析[2]。(4)研究圖靈獎獲得者的論文。唐川等人利用文獻計量指標對圖靈獎得主進行識別(較好識別)和預測(預測能力一般)[3],和晉飛以圖靈獎獲得者的論文為例研究引文的速度和寬度來探索引文分布特征[4]。
本文借鑒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圖靈獎獲獎者為中心,對圍繞獲獎者的信息進行采集和統(tǒng)計,以期對圖靈獎眾多獲獎者有一個全面的、綜合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作出幾點預測。
所用信息來自圖靈獎官網、維基百科、百度百科、萬方數據庫,對其中不一致的信息以圖靈獎官網信息為準。
3.1 概況
3.1.1 歷屆圖靈獎獲獎者更新至2015年
歷屆獲獎者已有專家統(tǒng)計過,如劉瑞挺統(tǒng)計到2006年[5],吳鶴齡與崔林統(tǒng)計到2011年[6],本文將這些信息更新至2015年,參見表1。
3.1.2 單人和組合獲獎的年份分布
圖靈獎從1966年開始頒發(fā),至2015年共頒獎50次。其中12次以組合獲獎,兩人一起獲獎10次,三人獲獎2次;單人獲獎38次,占76%,是主要的獲獎形式。如果按照人數,在所有的64名獲獎人員中,單人獲獎是38人,組合包含26人。
圖1是組合獲獎的年份。
表1 歷屆圖靈獎獲獎者
圖1 單人和組合獲獎的年份分布
3.1.3 獲獎人國籍
在64名獲獎人中,其中17人是非美國國籍,占26.6%;其余47人均為美國人(包括入籍和雙重國籍③之所以雙重國籍算入美國,是因為獲獎者的獲獎工作主要是在美國完成的。),占73,4%。為了解非美國籍獲獎總人數的變化趨勢,將1966年——2015年劃分為5個時間段,分別統(tǒng)計了獲獎總數、非美國籍獲獎人數以及二者的比例(參見表2),發(fā)現(xiàn)以往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美籍人獲獎的絕對優(yōu)勢一如既往,也說明美國依舊是計算機科學的中心。
表2 獲獎人國籍
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亞裔獲獎人來自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而非屬于發(fā)達國家的日韓;除了歐美人,獲獎人比較多的是來自猶太血統(tǒng)的人。
3.1.4 獲獎人的工作機構
獲獎人之所以做出成績,與工作機構的科研實力和水平分不開。他們經歷的工作機構在計算機科學上的科研基礎條件、文化體制環(huán)境等值得學習和借鑒。柳嬋娟等人對這些機構做了統(tǒng)計,但是不全面。本文在此基礎上補充完善如下④在統(tǒng)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獲獎人的工作機構都有變動,為了統(tǒng)計數據的一致性,本文統(tǒng)計的機構指的是獲獎人獲獎時所在機構。:
表3 獲獎人工作機構
3.1.5 獲獎人的年齡
柳嬋娟等人對獲獎人做出突出貢獻時的年齡做了統(tǒng)計。但是在采集獲獎人信息的時候,發(fā)現(xiàn)獲獎人要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做出成績需要數年,可能需要跨越柳嬋娟等人劃分的年齡段(比如從30多歲至40多歲之間),這樣給統(tǒng)計帶來困擾。所以本文以獲獎人獲獎當年的年齡進行統(tǒng)計,具體數據參見下表:
表4 當年獲獎人的年齡
3.1.6 獲獎人的研究領域
對專業(yè)領域的統(tǒng)計,柳嬋娟等從學歷所屬領域的角度進行統(tǒng)計,以期對目前高校現(xiàn)行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辦學方向、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體系、教育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和探究[7]。從柳嬋娟等人⑤柳嬋娟等人研究采用的圖靈獎信息截至2009年。統(tǒng)計的學歷專業(yè)領域看:數學才是獲圖靈獎的主要領域,其次是物理學和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領域顯然對獲圖靈獎的作用不大。
圖靈獎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國際大獎,如果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反而沒有優(yōu)勢獲得這一項獎,既不符合該獎設立的初衷,也難以符合邏輯。此外柳嬋娟等人統(tǒng)計的是本科專業(yè)領域,根據他們對獲獎人最終學歷的統(tǒng)計,獲獎人是博士的占到約77%(參見表5),在本科專業(yè)領域與工作領域的關系未明朗的情況下,貿然以獲獎人本科專業(yè)領域指導計算機教育未必恰當。
表5 學歷統(tǒng)計情況
柳嬋娟等人是尋找圖靈獎獲獎人的教育經歷對計算機科學教育可資借鑒的經驗。但是這種經驗只是改進計算機
科學教育,不能夠看出之所以能達到“圖靈獎”水平需要從事的專業(yè)領域。
在采集圖靈獎獲獎人相關信息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獲獎人畢業(yè)之后工作的領域而非學歷領域是決定其獲獎的直接、重要的因素。了解獲獎人工作的領域既可以確定努力的方向,也可以看出計算機科學與其他專業(yè)領域之間在實踐和理論上的融合和影響。
獲獎人工作中的研究領域主要有計算機科學、數學、心理學、經濟學、哲學、分子生物學、臨床醫(yī)學、統(tǒng)計學、電氣工程。其中4名獲獎人是完全以數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獲獎,11人是將其他領域與計算機科學結合起來的研究獲獎,49人完全以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獲獎,這說明①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是圖靈獎獲獎人的主要人員。②只有數學和計算機科學能夠以獨立領域的研究獲得圖靈獎,其他領域只有與計算機科學結合才可以。
3.1.7 圖靈獎分布專業(yè)領域
柳嬋娟等人統(tǒng)計了截至2009年圖靈獎分布的專業(yè)領域,本文在此基礎上,將數據更新至2015年,統(tǒng)計的數據如下⑥由于筆者不是計算機領域的專業(yè)人士,所以數據的統(tǒng)計是請計算機專業(yè)人員做的,與柳嬋娟等人的結果差別比較大。:
表6 圖靈獎分布專業(yè)領域(至2015年)
3.2 未來頒獎趨勢
3.2.1 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未來四年組合獲獎的幾率大
以十年為一期劃分,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每十年就有兩次是組合獲獎;進入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期,組合獲獎一躍達到4次,第二個十年期過去的六年里,已有2次是組合獲獎。獲獎總人數和組合獲獎人數在穩(wěn)定了30年之后,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出現(xiàn)了增長,并且后者增長幅度大于前者。按照這種趨勢,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即使與第一個十年持平(獲獎16人),在未來的2016年—2019年四次頒獎中,還需要頒發(fā)給8個人(參見圖2)。結合上面的獲獎次數,可以推斷第二個十年剩下的四年組合獲獎的幾率很大。
圖2 獲獎人數變化趨勢
3.2.2 未來獲獎人大約是1935年——1966年之間出生的人獲獎人總的年齡趨勢見下圖:
圖3 獲獎人員年齡變化趨勢
以十年為一期,每一期都有一個出生年份最高點和最低點,其他人的出生年份在這個區(qū)間內。分別將每一期最低點和最高點接連起來,發(fā)現(xiàn)出生年份最高點和最低點都是趨向年輕化。表7是出生年份最低點之間和最高點之間的差值:
表7 出生年份最低點之間和最高點之間的差值
由2015年倒退至十年期即2006年,這期間的出生年份最高點和最低點分別是1958年和1933年,加上年輕化的趨向和差值,未來獲獎人的出生年份應該在1933年至1966年之間。
3.2.3 未來十年非美國籍獲獎人比例上升
圖靈獎截至2015年頒發(fā)了50年,每十年為一期,分為五期,分別統(tǒng)計了每一期的獲獎人總數、非美國籍獲獎人數以及二者比例,參見表8:
表8 50年來的獲獎人數比例
用曲線表示五期的變化趨勢,參見下圖:
圖4 非美國籍獲獎人所占比例
由上圖可知,波峰和波谷是呈現(xiàn)規(guī)律性的變化的,由此可以推斷,未來十年里,非美國籍獲獎人相對美國籍獲獎人的比例會出現(xiàn)一個高峰。
3.2.4 未來獲獎人平均年齡會越來越大
如果圖靈獎以每十年為一期,分為五期,將5期中的獲獎人獲獎時的年齡平均,參見下表:
表9 平均年齡分布(50年來)
獲獎人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的變化趨勢如下圖:
圖5 獲獎時平均年齡
根據年齡變化的趨勢圖,可以推測未來獲獎人的平均年齡會越來越大。
[1]賁可榮,熊偉.圖靈獎得主主要成就綜述[J].計算機科學,2000,27(9):18-20.
[2]柳嬋娟,張小峰,唐文靜,等.圖靈獎:歷史與啟示[J].計算機教育,2011(7):30-42.
[3]唐川,唐卷,房俊民,等.圖靈獎得主識別與預測研究——基于多文獻計量指標和支持向量機[J].情報雜志,2015(2):69-72,78.
[4]和晉飛.“引文速度”和“跨學科性”指標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
[5]劉瑞挺.圖靈獎新得主:弗朗西絲?艾倫[J].計算機教育,2007(9):6-8.
[6]吳鶴齡,崔林.圖靈和ACM圖靈獎(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柳嬋娟,張小峰,唐文靜,等.圖靈獎:歷史與啟示[J].計算機教育,2011(7):30-42.
Prediction Based on Statistical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of TuringAward
Zhao Fang Wu Qiong Liu Yanjun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 100120)
After collecting data from Turing Award official website,Wikipedia,Baidu encyclopedia,Wanfang Database,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s on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of Turing Award winners by drawing on the academic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Then it 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rize winners,organizations,research fields and so on.It also further analyzes the data and makes prediction for the future TuringAward winners.
TuringAward;fundamental information;trends
C81
A
1008-6609(2016)08-0037-05
趙芳,女,河北廊坊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情報,信息采集。
自立課題“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采集方法研究”,項目編號:1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