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進 周 海
陶雛器——桂林甑皮巖首期陶
陳向進 周 海
桂林甑皮巖遺址出土的甑皮巖首期陶燒成溫度低于250℃,通過模擬甑皮巖首期陶的考古試驗,發(fā)現(xiàn)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先民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制作的陶器雛形遺存,雙料混煉是甑皮巖人有意識的行為,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是萬年前甑皮巖先民的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陶器產(chǎn)生前經(jīng)歷的一個雛形階段。我們據(jù)此推測,陶器起源經(jīng)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fā)展階段。
甑皮巖首期陶;雙料混煉;陶雛器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個甑皮巖,這里有件神奇的陶片(圖1、圖2),它燒成溫度極低,胎質(zhì)疏松,遇水易解離,疑似沒有完全陶化,卻奇跡般歷經(jīng)萬年歲月留存至今并重現(xiàn)人間,它就是甑皮巖遺址第一期發(fā)現(xiàn)的距今12000年的陶釜(以下簡稱甑皮巖首期陶)。它是典型的“陶雛器”,是陶器的祖先,是“陶祖”。
根據(jù)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桂林甑皮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考證甑皮巖首期陶為半圓頭盔形器皿(圖3),疑似先人用于燒煮田螺的器物,材料為泥夾砂。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專家考證其未經(jīng)250℃以上溫度燒制。
甑皮巖首期陶具備陶器三個特點:1、通過一定方式成型;2、經(jīng)過火煉燒制;3、能煮田螺,具有特定用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稱它為陶釜,英國BBC電視臺2009年紀錄片《人類旅程》介紹甑皮巖首期陶為世界最古老的陶器之一。
圖1 甑皮巖首期陶殘片(外壁)
圖2 甑皮巖首期陶殘片(側(cè)面)
圖3 甑皮巖首期陶復原圖
也有專家認為它不是陶片,屬“夾砂泥塑器”,因為它燒成溫度低于250℃,尚未完全陶化,尚屬泥塑器物。
為什么會引起專家爭議?
爭議焦點在:燒煉溫度未達250℃沒有陶化是不是陶器?
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的專家組織了模擬甑皮巖首期陶的考古試驗。
試驗顯示,在特定情況下,未經(jīng)燒制的泥塑器可直接燒煮田螺而不裂。
我們將模擬甑皮巖首期陶的考古試驗稱為“雙料混練試驗”。
1、陳向進,高級工程師,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廣西經(jīng)濟委員會;
2、周 海,研究館員,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試驗是將天然陶土與砸碎的石英石按特定比例配合,加適量水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充分揉練為坯料,坯料會具有一定的粘結(jié)力及抗裂性,用其捏塑而成的半圓頭盔型“泥塑器”僅需晾干數(shù)日,不用燒制就可用于燒煮田螺等食物(圖4),“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開裂(圖5)。
我們分析認為,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先民捏塑晾干的“夾砂泥塑器”,用于燒煮田螺等食物。在不斷燒煮食物的過程中經(jīng)受不同程度的火煉,形成一定致密度;雖然沒有燒煉到陶化的溫度,沒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備陶器的基本特征及使用功能;正是這樣的器物在更高的溫度燒煉后可完全陶化。因此,此類器物是特殊的泥塑器,是陶器的雛形。
通過模擬試驗,我們認為: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陶器產(chǎn)生前經(jīng)歷的一個雛形階段。我們據(jù)此推測,陶器起源經(jīng)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fā)展階段。
模擬考古試驗表明,“夾砂泥塑器”能承受火煉而不開裂的奧秘在雙料混煉,骨肉相融及特定比例雙料混合是承受火煉而不開裂的關鍵。
什么是“雙料混煉”?
雙料混煉是指利用一種自然泥土與另一種材料(土壤、石料、貝殼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適量水互相羼和,經(jīng)過一定方式混練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結(jié)力及抗燒煉能力的坯料,用此坯料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溫燒煉甚至煉而不裂的工藝。
雙料混煉工藝的基本點:1、兩種材料按一定配比混練;2、混練至骨肉相融;3、混練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結(jié)力及抗燒煉能力的坯料;4、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溫燒煉甚至煉而不裂。
經(jīng)充分研究以及多次考古模擬試驗,我們認為: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先民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制作的陶器雛形遺存,雙料混煉是甑皮巖人有意識的行為,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是萬年前甑皮巖先民的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
雙料混煉的發(fā)明,使陶器雛形的產(chǎn)生成為了可能,促使了陶器雛形的誕生,推進了陶器的起源及發(fā)展。
圖4 雙料混煉試驗燒煮田螺
圖5 雙料混煉試驗田螺煮熟
何謂“陶雛器”?
本文將采用雙料混煉工藝制作,通過一定方式成型,未經(jīng)燒制就具備承受火煉不開裂的功能,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經(jīng)受火燒形成一定致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夾砂泥塑器定義為“雙料混煉陶雛器”,簡稱“陶雛器”。
甑皮巖首期陶是典型的“雙料混煉陶雛器”。是它,將萬年前的桂林先人帶入了煮食文明的階段。
陶雛器的出現(xiàn),揭示了人類從燒烤食物向燒煮食物發(fā)展的需求,觸及了陶器起源的脈搏,最終促成陶器的產(chǎn)生。這對進一步認識陶器起源及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桂林發(fā)現(xiàn)的雙料混煉陶雛器是萬年桂陶的祖先,堪稱“陶祖”,是“智慧之源、文明之祖”的罕見例證。人類文明因陶雛器的誕生開啟了陶文化發(fā)展的燦爛篇章。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巖.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