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奔
陶瓷里的藝術
蕭 奔
陶瓷里的藝術我們該怎樣區(qū)分。有太多歷史和故事聊,我也只是簡單的聊下中國陶瓷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也是人類第一次利用自然物質,按照人類的意愿所需要而制作。這是要有著漫長的過程而產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一種嶄新的萌芽點,而中國陶瓷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大約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不斷進步,私有制開始出現(xiàn)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會形式已不能適應新的需求等原因。
和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美協(xié)副主席馮遠
先來了解書本上中國陶瓷的時代發(fā)展各自形態(tài),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種,大致可分為灰陶、白陶、印紋陶、紅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施以簡單的繩紋或籃紋,或者彩繪各種復雜圖案;還有在制作胎體過程中用拍、印、刻、堆、劃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這一時期的器體造型功能依然以飲食器皿為主,有豆、鼎、釜、鬲、觚、等等。
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xiàn),其造型與裝飾直接受到同時期青銅禮器的影響,藝術價值不在青銅器之下。通過長期燒造白陶和印紋硬陶的實踐,不斷改進材料的選擇與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現(xiàn)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興盛起來。胎質燒結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觀。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體上拍制幾何圖案,釉色多呈現(xiàn)青綠、青黃色。由陶到瓷在中國的陶瓷發(fā)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脫胎而來。我國古代的制陶業(yè)有輝煌、獨特的成就。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眾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許多已不僅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顯的藝術傾向,成為陶制藝術品,如代表制陶業(yè)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隨著制陶業(yè)的發(fā)展,制陶技術從泥條盤筑進步到輪盤拉坯,結構簡單的橫穴窯與豎穴窯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燒,對窯的溫度、氣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經(jīng)驗,當時最高的燒成溫度已經(jīng)到達了1100℃,已接近陶與瓷的“臨界”溫度。自殷商時代早期,即已出現(xiàn)了以瓷土為胎料的白陶器和燒成溫度達1200℃的印紋硬陶,開始了由陶向瓷的過渡。由原始青瓷到青瓷。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處,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質地堅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擊聲清脆悅耳。但原始青瓷原料處理和坯泥煉制還比較粗糙,沒有經(jīng)過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腐等工藝過程,因為胎料可塑性較小、造型比較單調;胎料中雜質較多,胎體會產生裂紋;釉色不穩(wěn),薄厚不均,且有露胎流釉現(xiàn)象。早期青瓷發(fā)展到東漢時期,成型采用快輪拉坯成器身,在粘接器底而成,器型規(guī)整,器表光滑,釉層增厚,胎釉結合大為改進,脫釉現(xiàn)象很少發(fā)生。這些跡象表明,原始青瓷開始擺脫原始狀態(tài),而邁入成熟的青瓷階段。
陶瓷的大體系分了六大瓷系,五大名窯,簡單說來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繼漢唐之后的第三個繁榮時期,科技、文學、藝術和手工業(yè)高度發(fā)達,陶瓷業(yè)蓬勃發(fā)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地方風格濃郁,可以概括為“六大窯系”和“五大名窯”。“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zhèn)青白瓷窯系。
“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兩宋時期官窯制度基本確立,官窯的瓷器形成了不同于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瓷都景德鎮(zhèn)在元朝時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紅瓷和卵白釉樞府瓷馳名天下。
中國陶瓷藝術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呈現(xiàn)出燦爛輝煌的景象,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以青花瓷為代表的彩瓷興盛起來: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琺瑯彩、粉彩等等,明清彩瓷集陶瓷藝術之大成,極富藝術魅力。顏色釉瓷的燒造進入爐火純青的境界,單色釉品種不斷創(chuàng)新:霽藍釉、祭紅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黃釉、孔雀綠釉等等。制瓷技術也有新的突破,陶車旋刀取代了竹刀旋坯,并開始運用吹釉技術等,
中國繪畫陶瓷裝飾瑰麗多彩,陶瓷和繪畫是對象之間升華體。而中國國畫藝術繁花似錦。元、明、清以來,許多藝術家充分發(fā)揮陶瓷傳統(tǒng)藝術特長,結合運用國畫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了精美絕倫的各種陶瓷繪畫藝術性強的作品。如“青花”莊重大方,雅俗共賞;“古彩”色彩堅硬,強烈明快;“粉彩”粉潤柔和,秀麗雅致等,從而使陶瓷藝術繪畫和國畫藝術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國畫藝術借鑒到陶瓷繪畫藝術上來,陶瓷本身需要許多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到適合各種不同器型上的中國畫圖案,用處理中國國畫的藝術手法和精美的陶瓷材質來形成陶瓷藝術的獨特語言。國畫里的各種技法、如計白當黑、有寫意傳神的快速表現(xiàn)手法,運用在陶瓷藝術繪畫上會有著獨特的效果。在各種陶瓷器皿上,把在各個不同立足點的人所看到的東西都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也正是運用著這種獨特的手法。所表現(xiàn)出使陶瓷繪制上的山水、人物等從不同角度看都是一幅完整的畫面。黑與白的關系,力求使留出的空白成為畫面的有機組成。許多陶瓷藝術家吸收借鑒各種技法并逐步運用到陶瓷藝術上,一直到現(xiàn)在。力求水墨韻味。拿白當黑的這一國畫藝術手法,在陶瓷藝術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我們再來看中國陶瓷的歷史本目,瓷器是中國人發(fā)明的,這是舉世公認的。瓷器的發(fā)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fā)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化妝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xiàn)的基礎。白陶的燒制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xiàn)后,經(jīng)過西周、春秋戰(zhàn)國到東漢,歷經(jīng)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fā)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85年新潮時期的全家福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制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有你更精彩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fā)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jīng)發(fā)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fā)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xiàn)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zhèn)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于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jù)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fā)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發(fā)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斗彩。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致白釉的燒制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chuàng)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萬歷年間燒制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滴鯐r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瑯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斗彩”。清代仿銅胎畫琺瑯效果的一種瓷器?,m瑯彩又稱“料彩”。
從藝術種類來說,我們拿陶瓷藝術與文學分屬不同的藝術種類。前者為造型藝術,后者為語言藝術。 陶瓷藝術與文學藝術的結緣,源于何時,我個人認為在同步中發(fā)展運用。文學起源于勞動,起源于不自覺的口頭文學,具有相當濃厚的再現(xiàn)風格,文學的內容與勞動的內容密切相關。
而陶瓷雕塑經(jīng)歷了型和寫這樣一個階段。那些陶塑的造型,與活生生的逼真,也是象形與寫實的演變,是先民實際生活的再現(xiàn)。正如人們不能否認原始文學的審美一樣,同樣不能否認這些型和寫實性的陶塑作品的審美意義和審美價值。我想,它們不僅是先民生活的一種反映,也是先民審美意識的一種形象,是文明發(fā)展軌跡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
陶瓷雕塑藝術和文學藝術,盡管分屬不同的藝術種類,但在其審美本質上是共同: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這只是陶瓷里小小一部分藝術面象。在時代變法面前,我們應該認識藝術和陶瓷的價值是如何產生??赡軙刑嗍桥c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