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寧
那些必須承受的委屈
文/張寧
張 寧
遼寧省公安廳三級警督,法律碩士。國內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專欄作者,作品見于《中華讀書報》《文學報》《中國周刊》《新周刊》《新京報》《文匯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
前一時期幾起警察開槍事件引發(fā)輿論熱議,即便是公安民警為了保障人民群眾利益依法行使職責,也會引來部分質疑的聲音,類似的質疑其實由來已久。在基層和一線也經常聽到同事們傾訴委屈,甚至說現(xiàn)在我們警察已經成了弱勢群體。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了少數(shù)人的不滿、指責,甚至謾罵,嚴重者還會有不法侵害,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工作任務繁重,心理壓力不斷增大,許多民警長期帶病堅守在崗位上等。一方面打擊犯罪不被支持,另一方面服務群眾遭到責難,于是難免在心理上產生不平衡。
首先應當明確的是,我們要看到大部分人民群眾是支持和理解公安隊伍的,不能只注意負面反應而忽視主流聲音。打個比方,并不是“洗車就下雨”,而是洗車不下雨的情況沒有引起我們的關注。而且,有一部分質疑和批評實則是群眾行使對警察這一國家機器監(jiān)督的權力,現(xiàn)代法治國家理應存在這樣的監(jiān)督,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監(jiān)督。當然,不理解、不信任也是真實存在的,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分析,冷靜面對,謹慎處之。
在當下社會,人們從一出生就開始跟警察打交道,公安工作遍及個人的起居出行和社會生活諸多領域。打擊犯罪、治安防范、社會管理、化解矛盾、服務經濟等,當前沒有任何一種職業(yè)比公安工作接觸群眾的機會更多。理論上,接觸機會越多,出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幾率就越大,這也是無可否認的客觀事實。在工作涉及面廣的同時,公安機關還屬于權力部門,是國家的行政執(zhí)法機構和刑事司法力量,掌握著審批權、處罰權、強制權、收費權等多種權力。居于權力體制之中,當然容易引起群眾的關注,進而成為輿論的焦點。
更重要的是,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巨大變革時期,這使公安工作面臨許多艱巨的挑戰(zhàn)。隨著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日益凸顯的法治問題不可避免地為民眾持續(xù)熱議和學界高度關注。究竟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和眼光看待中國的法治問題,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促進之道,不僅要提上專家學者的議事日程,也應是警界人士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處在執(zhí)法和司法工作的最前沿,法律規(guī)則、程序、制度和實踐,在現(xiàn)實中如何呈現(xiàn)并且發(fā)揮作用,群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看這些前沿陣地的執(zhí)行者。換句話說,在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中警察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包括普通群眾在內的社會各界極為關心的問題。而眾所周知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的法制建設與法治發(fā)展經歷了一個艱難而曲折的過程。當我們走下中華法系的蒸汽機車換乘無產階級專政的快軌之后,經歷了新社會之初的破舊與立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困頓與迷失,以及八十年代之后的反思與重構,新世紀以來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想讓從這樣的路途中走出來的民眾一下子消除所有疑慮,顯然并不客觀。
然而,變革時期的中國社會今天依然處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這種變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還會愈演愈烈。與之相適應,法治建設無疑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也正因如此,黨中央已經把“依法治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重大任務。專家普遍認為,在“依法治國”方略提出17年之后,黨的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無疑為未來中國建設法治國家描繪出新的路線圖,中國走向法治國家的進程有望加快。
中國法治所處階段決定了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具體反映到公安工作中,尤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群眾對警察的不理解。傳統(tǒng)的中國法制,重刑罰而輕服務,刑法部門特別發(fā)達而民法體系極為弱化。我們曾在相當漫長的時期內片面強調警察機構打擊治理的“硬”職能,而公安機關服務管理、調解矛盾等“軟”職能直至新世紀才逐漸被提到重要位置,不排除時至今日我們很多從警者依然沒有在根本上轉變觀念。另一方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這個電子智能化的社會,我們的群眾早已是新人類、新新人類,他們的訴求不斷變化和豐富著。以舊有的,甚至略顯滯后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和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都會導致困惑、迷茫和被動,進而落入“弱勢群體”的思維園囿。
我們必須承認的另一個事實是,少數(shù)人對公安機關權威性的質疑在更深層次上緣于人民警察的公信力不足。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們的的確確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另一方面,其實部分群眾的質疑與不滿不單單是針對人民警察、公安機關,更是針對社會變革中出現(xiàn)的權力腐敗等諸多負面問題以及體制弊端,恰好站在面前頻繁與他們打交道的是公安民警。群眾于是通過警察表達情緒、釋放不滿。如果恰好此時我們的民警暴露了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或者執(zhí)法行為有瑕疵,那毫無疑問就極有可能點燃少數(shù)人情緒的爆點,引發(fā)各種針對警察的不當言行。在履行打擊、治理等“硬”職能的時候我們是鋼鐵戰(zhàn)士,我們冷面鐵血,但是當我們在履行服務、管理等“軟”職能的時候,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還有差距?
在特殊時期,群眾對以公安部門為突出代表的權力機關產生不滿情緒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這是警察這一職業(yè)必須面對的客觀情況,這是所有現(xiàn)代國家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選擇從警就要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對此,國家、政府自有應對辦法和化解之道,而對于我們警察隊伍中的每一個成員來說,只有自己多多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真正做到規(guī)范執(zhí)法、文明服務,方能最大限度降低群眾的不滿,構建起和諧的警民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