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三人出門,一帶傘,一帶拐杖,一空手?;貋頃r,撐傘的人全身上下濕透了,拿拐杖的人跌傷了,倒是空手者好端端的。原來,雨來時,有傘的人大膽地走,卻被淋濕了;遇泥路時,拄拐杖的人大膽走,卻不時跌倒;什么都沒有的,大雨來時躲著走,路不好時小心走,反倒無事。
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涇溪》云:“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睕芟U,水深流急,人往往會格外小心,謹慎從事,所以終年都不曾聽說有過往船只傾覆;倒是在風平浪靜、平流無石的地方,人們很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所以不時“聞說有沉淪”。
兩則材料角度雖然不同,但給我們帶來相同的啟示:很多時候,人不是跌在缺陷上,不是倒在危險處;而是跌在優(yōu)勢上,倒在安全地。因為,優(yōu)勢容易使人“麻痹大意”“過于自信”“盲目樂觀”“忘乎所以”,覺得做這樣的事簡直就是“信手拈來”“駕輕就熟”“小兒科”,導致主觀上大意、輕敵,最后“優(yōu)勢”反倒成了“劣勢”,這正好印證了一句俗語“河里淹死會水的人”。面對劣勢、險境、陌生事,人們知道自己沒有“經(jīng)驗”可循、沒有“資本”可依、沒有“優(yōu)勢”可憑,反而能老老實實、誠惶誠恐、謹小慎微,事先研判形勢、分析條件、制訂可行的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及時科學應對,最后,一帆風順或者轉危為安。所以“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荊州”——優(yōu)勢不可多恃,劣勢不足畏懼。不固守已有的經(jīng)驗和優(yōu)勢,正確看待自己、懂得如何利用經(jīng)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在學校管理工作中,也會有這樣的情況,長期主管或分管某項工作,對有關方針政策、工作流程爛熟于心,對學校的外在環(huán)境、內(nèi)在條件成竹在胸。比如,教學怎么改,后勤怎么辦,人事怎么管,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做,中考高考怎么抓,等等,就好比事先設計的“電腦程序”,能快速作出反應。如果說,在一二十年前,還勉強可行的話,那么,在今天這個被稱為大數(shù)據(jù)的時代、變革的時代,僅此顯然是難以應對的。我們的教育從“道”到“術”都正在并將持續(xù)、深入地發(fā)生著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積極面對變化,避免跌入“優(yōu)勢陷阱”。
為此,第一要正確認識矛盾轉化的規(guī)律。優(yōu)勢與劣勢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很多資深校長富有經(jīng)驗,但經(jīng)驗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是我們解決新問題的優(yōu)勢,也有可能成為束縛我們手腳的心理定勢或思維定式。過往的優(yōu)勢此時說不定已經(jīng)不是優(yōu)勢,彼處的經(jīng)驗此地說不定已經(jīng)是包袱,如果靜止地看問題,以不變應萬變,無異于刻舟求劍。所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越是自以為有優(yōu)勢的地方,越是要多反躬自省。凡事“三問”,問而生疑,疑而后定,方不致落入思維俗套。
第二要加強學習。古今中外,這方面的論述可謂汗牛充棟,比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說:“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北彼挝膶W家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的講話中,更是指出學習對于領導干部的重要性。他說,早在延安時期,我們黨就注意到了“本領恐慌”問題。過去學的本領,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由于不懂規(guī)律、不懂門道、缺乏知識、缺乏本領,還是習慣用老思路老套路來應對,蠻干盲干,結果是雖然做了工作,做得很辛苦,但是不對路子,就事與愿違,甚至搞出一些南轅北轍的事情來。為此,他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本領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如果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識素養(yǎng),不自覺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不主動加快知識更新、優(yōu)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就難以增強本領,也就沒有辦法贏得主動、贏得優(yōu)勢、贏得未來。躺在“功勞簿”上、沉醉在“經(jīng)驗”中、沾沾自喜于一點“優(yōu)勢”,最后只能是“溫水煮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