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善事并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有時候,哪怕只是一頓飯、一個微笑,也一樣能溫暖人心,照亮整個世界。
2016年9月15日,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刊發(fā)的一篇文章引爆網(wǎng)絡(luò),短短數(shù)小時Facebook轉(zhuǎn)發(fā)數(shù)就達(dá)3萬多。這篇文章講述了在加拿大溫哥華,一位68歲的中國老太太無條件堅持為一位81歲獨居、生病的鄰居送飯的故事。這則充滿溫情的小故事在網(wǎng)絡(luò)上一下就火了,從北美傳回到中國。這位被稱為“中國好鄰居”的中國老太太叫晏金萍,江西宜春人,和她一起給鄰居送飯的還有老伴文森林。來看看這篇引爆網(wǎng)絡(luò)的文章背后,究竟有著怎樣溫暖動人的故事。
莫里斯和中國好鄰居晏金萍夫婦
“真希望你們的廚房就是我的廚房”
從加拿大回來已經(jīng)快兩個月了,晏金萍和老伴文森林還常常會想起鄰居莫里斯,那個81歲的獨居老太太。夫婦倆回國之后不久,莫里斯就完成了心臟手術(shù),術(shù)后身體非常虛弱,一直住在女兒家。
“一個80多歲的老人,要做開胸的心臟手術(shù),確實讓人擔(dān)心?!蹦锼故中g(shù)前,不僅晏金萍擔(dān)心,做過醫(yī)生的文森林更是對手術(shù)的風(fēng)險心知肚明。誰也無法預(yù)測手術(shù)結(jié)果,但夫婦倆希望莫里斯在手術(shù)前的這段時間里,能被盡可能多地關(guān)愛和照顧,這也是他們盡心盡力要給莫里斯送飯的原因。
送一頓飯也許不難,但一送就是兩個月,而且一日三餐,餐餐都精心,被問到哪來這么大的耐心和細(xì)心,晏金萍說:“當(dāng)你盡心照顧過自己的老人,對待其他老人也會無微不至的?!?/p>
晏金萍和文森林都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孝順的孩子。母親生前住在晏金萍家里的時候,總說那兒是她過得最舒心、最溫暖的地方。而從小就失去母親的文森林,一直對父親很孝順,父親臨終前說,文森林盡孝“到了極致”。
說起為莫里斯送飯,還得從一次聚餐說起。
那天,晏金萍的女兒決定請鄰居莫里斯到家里吃頓飯,因為她有事要回國,而接下來的兩個月,晏金萍夫婦還要帶著外孫小寶住在那里,他們和莫里斯也許會有許多交集。
那天晚上,晏金萍做了幾道中國菜,熱情招待了莫里斯。莫里斯一邊吃,一邊贊不絕口。老人曾于上個世紀(jì)60年代去過中國上海,非常喜歡中國菜。吃著晏金萍做的菜,中國的味道仿佛又回到她的記憶里。
老人的經(jīng)歷并不平凡,小時候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后來做過心理安撫護(hù)士。幾年前,丈夫因為患了阿爾茲海默癥,住在政府的看護(hù)機(jī)構(gòu)里,如今81歲的她一個人生活。而她的心臟不好,將會在兩個月之后進(jìn)行一次心臟大手術(shù)。
那一晚的氣氛非常融洽,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天,彼此走近了許多。臨走時,莫里斯向晏金萍一家表示了深深的感謝,還看了看廚房,風(fēng)趣地說:“真希望你們的廚房就是我的廚房。”幾個人哈哈大笑,笑聲背后是彼此的親近。
送走了莫里斯,晏金萍不斷回想著她的那句“玩笑話”?!凹热荒锼惯@么喜歡中國菜,要不,我們經(jīng)常做些飯菜給她送過去?!标探鹌枷蛘煞蚝团畠赫髑笠庖?,老伴文森林在一旁直點頭。但女兒卻有些猶豫:國外鄰居之間很少串門,而且連招呼都沒有打就要去送飯,是不是太冒昧,莫里斯能接受嗎?
思考再三,夫婦倆還是決定第二天就去給莫里斯送餐。
第二天一大早,女兒啟程回國了,晏金萍開始在廚房里忙活起來,她穿上圍裙,從冰箱里逐一拿出蔬菜和肉類。老伴文森林也來到廚房,根據(jù)莫里斯的身體狀況,提出“少鹽少脂肪,同時又要兼顧營養(yǎng)”的方案。晏金萍擇菜、洗菜,文森林則在一旁給她打下手……
將近中午11點的時候,晏金萍走到咕嘟咕嘟冒著熱氣的小燉鍋旁邊,關(guān)上了火,那是她給莫里斯熬的排骨湯。汗珠順著晏金萍的額頭直往下淌,她擦了擦汗,小心翼翼地將飯菜裝進(jìn)餐盒和保溫杯里:一葷兩素,還有一份排骨湯。
晏金萍忐忑地敲開了莫里斯的家門。看到站在門外的晏金萍,莫里斯非常驚訝。英語不好的晏金萍趕忙舉起自己手里的袋子,笑著指指里面的餐盒和保溫杯。莫里斯沒看懂,一臉茫然。
心急的晏金萍做起手勢來,她指指餐盒,又拍拍自己的心口,是想告訴莫里斯:這是他們的心意,但莫里斯還是不明白。晏金萍繼續(xù)比劃著,費(fèi)了好大的勁兒,才讓莫里斯明白自己的來意,老人感動地接過晏金萍手里的袋子。
莫里斯吃完午餐,來送餐盒的時候,不停地豎著大拇指。晏金萍覺得這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有了成功的開頭,夫婦倆更堅定了繼續(xù)給莫里斯送餐的想法,他們決定在莫里斯手術(shù)前的這段時間,每天都給她送餐?!凹热凰敲聪矚g我們家的廚房、喜歡中國菜,那就把我們家的廚房變成她的廚房吧?!标探鹌夹χf。
從那天起,晏金萍開始每天給莫里斯送餐。
莫里斯后來給報社的文字中這樣寫道:
“每天中午大約11點左右,我的門鈴都會準(zhǔn)時響起。一位年長的中國女士站在我家門口。她是那么瘦小,一只手牽著個小男孩,另一只手則拿著棕色紙袋。當(dāng)我的拉布拉多犬興奮地向小男孩搖尾巴打招呼時,這個小朋友會一下子躲到自己外婆的身后?!?/p>
一日三餐,餐餐都很用心
午餐送了一個多星期,有一天,晏金萍無意中問起莫里斯,早餐想不想吃果醬。莫里斯點點頭,又指指自己的手。原來,莫里斯以前經(jīng)常自己做果醬,但手術(shù)前頻繁打針的緣故,手的力氣越來越小,就不再做果醬了。晏金萍回家跟老伴一商量,決定每天早上為莫里斯做新鮮果醬。這樣,莫里斯的早餐、午餐都有了,就只差晚餐了。夫婦倆想了想,索性把莫里斯的晚餐也包了下來。
女兒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每天早上起床后,夫婦倆就忙著去摘樹上最新鮮的蘋果,而小寶總會站在樹下指著蘋果喊:“姥姥,這個蘋果大,姥爺那個蘋果紅。”夫婦倆就樂呵呵地聽著小寶的指揮,去摘那最大最紅的蘋果。
摘下來的新鮮蘋果,晏金萍都會認(rèn)真清洗、削皮、切成塊,然后制成果醬。他們根據(jù)莫里斯的食量,定量制作;還會根據(jù)她的喜好,調(diào)制成或稠或稀的果醬。
在給莫里斯送餐的過程中,語言是他們之間最大的障礙。
不懂英語的晏金萍常常求助女兒,女兒多次通過與莫里斯的郵件,了解莫里斯的口味和喜好。后來她每次上門還會帶上iPad,用微信視頻的方式,讓身在國內(nèi)的女兒做現(xiàn)場翻譯。女兒再忙,也會盡力為母親當(dāng)好翻譯。同時,在莫里斯家地下室租住的一位中國留學(xué)生,也成了二人溝通的使者。
作為母親的翻譯,女兒見證了晏金萍夫婦在為莫里斯送餐過程中的用心盡心。
每一頓午餐,他們都嘗試不斷變化花樣,既讓莫里斯吃起來有胃口,又能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他們經(jīng)常會通過女兒向莫里斯詢問,哪些菜不合她的胃口,哪些細(xì)節(jié)需要調(diào)整,咸了淡了,軟了硬了,他們都會細(xì)心詢問。通過莫里斯的反饋,他們及時對食譜進(jìn)行調(diào)整。
有一次,晏金萍夫婦專門用自己從國內(nèi)帶去的黑木耳給莫里斯做菜,希望對莫里斯的心血管疾病有幫助。但莫里斯腸胃不好,吃木耳不太容易消化,晏金萍夫婦通過女兒得知后,迅速把木耳列入了黑名單。
為了變換花樣,除了給莫里斯熬小米粥和綠豆稀飯,文森林還將紅豆、黑豆、薏米混合在一起,用攪拌機(jī)打成米糊給莫里斯送去。文森林牙口不好,特別喜歡吃這些,但莫里斯卻不太習(xí)慣這樣的吃法。得知后,夫婦倆就再沒給莫里斯做過。
考慮到莫里斯送回餐盒的時候,要上下臺階,既辛苦又不安全,晏金萍讓女兒告訴莫里斯,每次吃完飯,她可以把餐盒放在自己門前的凳子上,晏金萍會及時去取。而他們?yōu)榱瞬活l繁打擾莫里斯,也會把飯菜放在同樣的位置,而不是每次都去按響她家的門鈴。晏金萍和文森林還會時不時去門口張望一下,看莫里斯是不是把餐盒拿進(jìn)去了。如果哪一次莫里斯很長時間都沒有出來取餐,夫婦倆就會很擔(dān)心,他們會繞著房子轉(zhuǎn)一圈,生怕莫里斯一個人出什么事。
因為語言不通的緣故,晏金萍和文森林學(xué)會了“察言觀色”。如果她臉上的表情很開心,說明她的身體狀況不錯,飯菜也比較合口,夫婦倆也會很開心。
盡管夫婦倆很用心,可有一天,莫里斯卻突然不讓送餐了。晏金萍以為是自己的飯菜有問題,趕忙讓女兒去問問啥情況。細(xì)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莫里斯的老毛病又犯了,她腸胃不好,那兩天一直在拉肚子,想停上一餐兩餐。聽到這些,夫婦倆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相比做飯的勞累,買菜對于晏金萍來說更是一件難事。由于不會開車,晏金萍只能到附近的華人小超市買蔬菜,而肉類則需要到很遠(yuǎn)的大超市才能買到,每次都是托朋友買。
因為買菜,還發(fā)生過一次小插曲。
那天為莫里斯準(zhǔn)備午餐的時候,晏金萍發(fā)現(xiàn)家里的蔬菜不多了,便推著小寶去附近的超市買菜。那段路來回大概需要四五十分鐘,可晏金萍走了一個多小時還沒有回來。文森林在家里坐立不安,一面擔(dān)心祖孫倆的安全,一面又怕耽誤了莫里斯的午飯。晏金萍沒有帶手機(jī),聯(lián)系不上她;文森林的腿腳受過傷不能走遠(yuǎn)路去找祖孫倆,只能在家里焦急地等。
等了快兩個小時,文森林終于等來了晏金萍和小寶,原來,小寶在路上哭鬧,耽擱了許多時間。接過晏金萍手里的菜,看著滿頭大汗的妻子,文森林突然有些心疼。這些日子以來,她付出了多少辛苦,他比誰都清楚。
沒顧上再多說,晏金萍就鉆進(jìn)廚房叮叮當(dāng)當(dāng)忙起來。那天,午餐準(zhǔn)時送到了莫里斯的家門口。
她要學(xué)的第一句漢語就是
“謝謝”
看到夫婦倆為自己付出了這么多,莫里斯通過郵件表達(dá)了自己的謝意,她跟晏金萍的女兒說:“你媽媽不能總這樣每天為我燒菜做飯,她總得讓我自己烤點牛肉,做點兒約克郡布丁什么的,給她嘗嘗,作為報答……”
女兒幫晏金萍回絕了老人的好意,她不愿意讓莫里斯太勞累:“沒事,她吃不慣西餐。別擔(dān)心,她多煮一個人的飯只是舉手之勞,你就讓她做她想做的吧。”但媽媽哪里是“舉手之勞”,女兒心里比誰都清楚。
雖然被婉言回絕了,但莫里斯還會在其他地方表達(dá)自己的謝意。
莫里斯有一條拉布拉多犬,她對它寵愛至極,很少隨便讓人接觸。但莫里斯卻不止一次提到,可以讓自己的拉布拉多犬陪小寶一起玩。莫里斯還會把家里的玩具、拼圖和小車拿給小寶。還有一次,莫里斯的外孫要到她家,莫里斯提前給晏金萍的女兒發(fā)了郵件,邀請小寶和她的外孫一起玩耍,之后還發(fā)郵件說,孩子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
時間過得飛快,一晃兒,晏金萍堅持給莫里斯送餐快兩個月了。8月底,夫婦倆就要回國了,得知消息的莫里斯非常不舍,她半開玩笑地跟晏金萍夫婦說:“我真的不能放你們回國?!狈驄D倆聽后,心里酸酸的,他們對莫里斯也有很多不舍。莫里斯還說,她打算學(xué)習(xí)漢語,第一個要學(xué)的詞就是“謝謝”。
離別的思緒已經(jīng)悄悄藏在彼此的心里。臨走的前幾天,莫里斯專門去超市里選了一張明信片,上面是一幅中國畫,她在明信片背后寫下這樣的文字:“我非常感謝你們在這里時做我的鄰居,你們兩位的好心和慷慨對我的幫助很大,尤其是你們剛來的時候,我們彼此還只是陌生人,這對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我非常感謝所有的美味食物和你們的支持,你們走后我會想念你們的,當(dāng)然不僅僅是因為食物。你們真是好人,我盼望你們再次回到這里,再次感謝?!边@些文字讓晏金萍夫婦非常感動。
晏金萍夫婦回國的那天,莫里斯掉淚了,晏金萍也哭了,彼此藏了許久的不舍在那一刻都變成了淚水。誰也不知道,這一別,什么時候才能再見面。
晏金萍夫婦走后,感恩并思念他們的莫里斯生出了一個念頭,她要把晏金萍夫婦幫助自己的故事寫成文字投給報社,也借此表達(dá)自己的感激之情。莫里斯的視力非常不好,而且已經(jīng)81歲了,可她還是艱難地花了幾天的時間寫下了晏金萍夫婦的故事,投給了《環(huán)球郵報》。文章發(fā)表之后,在網(wǎng)上一下子火了,短短數(shù)小時Facebook轉(zhuǎn)發(fā)數(shù)就達(dá)3萬多。這個溫情的故事還從北美傳回中國。
看到晏金萍夫婦的故事,有的人非常感動,有的人覺得送飯是小事。夫妻倆覺得,“力所能及地幫到周圍的人”,他們就很開心。包括給莫里斯送飯,對于夫婦倆來說,也只是平常生活里的又一次“力所能及”。
熟悉晏金萍夫婦的人都知道,許多年來,夫婦倆默默做了許多助人為樂的事,兩個人的熱心腸在宜春早就是出了名的。
老伴文森林從事警察行業(yè)之前,做了多年的醫(yī)生,那時候,他就經(jīng)常幫助自己的病人。
有一次,一位父親背著一個患心臟病的孩子來找文森林,他查看了孩子的病情之后,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不行了,看著孩子虛弱地躺在父親的懷里,文森林悄悄掉了淚。那天,送孩子和爸爸走的時候,文森林把自己僅有的一盒罐頭送給了孩子。
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一個人帶著兩個孫子生活,家境貧困,文森林除了免費(fèi)幫他們看病,每次老人生日的時候,他都會按照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給老人做一碗瘦肉湯。
而晏金萍更是熱心腸,只要能幫,她都會去搭把手。這些年,晏金萍經(jīng)常會托朋友買些東西送到福利院,從不留姓名;她還默默資助過大涼山的貧困兒童……
分別時莫里斯送給晏金萍夫婦的明信片
至于“看別人冷的時候,從家里拿件衣服;一天沒見到小區(qū)收廢品的大爺時,會溜達(dá)著去找找”這樣的小事,夫妻倆更是做了許多。
晏金萍說:“凡是我們知道有需要幫助的,我們又能做得到的,我們都會努力去幫助?!?/p>
也許,做善事并不是去做一項很大的事業(yè),而是像晏金萍夫婦一樣,哪怕只是送一頓飯,只要用心去做,一樣會讓微小的付出變成貼心的溫暖,閃出熠熠的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