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笑晨
摘 要:網絡社交平臺作為一種新興的交流平臺,正在對人們的工作、娛樂、交往、消費、學習等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人們傳統(tǒng)的社會思想觀念和人際關系都在發(fā)生改變。人際關系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不斷發(fā)展,網絡人際交往日益增多,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我們只有正確認識社交網絡對大眾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的影響,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才能更全面地改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其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社交網絡;人際交往;原因;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6)08-00-03
0 引 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社交網絡也在大眾的生活中扮演著無法替代的角色,本文從社交網絡的分類、特點,社交網絡所產生的影響及人們依賴社交網絡的原因入手分析,以促進人際關系更好地發(fā)展。
1 社交網絡的概念及分類
1.1 社交網絡的概念及其特點
1.1.1 社交網絡的概念
社交網絡是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活動的一種延伸,通過網絡交友的人越來越多,社交網絡發(fā)展迅速,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網絡交往是一種以互聯(lián)網為基礎、以專用軟件或平臺為媒介,主要以文字符號來表達的一種人際交往[1]。它是根據(j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蘭姆1967年發(fā)布的六度分割理論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按照這個理論,每個個體的社交圈都會不斷擴大,最后成為一個大型網絡[2]。人們可以在網絡中結識新朋友,不斷擴大自己的人脈圈,更好地與人溝通。
1.1.2 社交網絡的特點
1.1.2.1 時效性強
社交網絡操作簡單、界面簡潔、接入方便,用戶可以通過網頁、客戶端、手機等多種方式隨時隨地接收和發(fā)布信息。而且社交網絡入門門檻極低,用戶無須具備高超的電子科技水平與過人的思維和文采,只需注冊一個賬戶即可通過此賬戶獲取、查詢和發(fā)布信息,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信息發(fā)布與接收幾乎同時進行,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即時性。
1.1.2.2 互動性強
傳統(tǒng)媒介如報紙、廣播、電視往往通過觀眾來信、來電實現(xiàn)與受眾的交流和互動,但這種交流與互動經常受到地域、時間、工具的限制,缺乏時效性,許多來信來電往往石沉大海,得不到及時、適當?shù)姆答仭6缃痪W絡是一個更為平等、自由和開放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社交網絡提供的轉發(fā)、評論、私信、語音、視頻等功能,迅速對信息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參與話題討論,與其他用戶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聯(lián)系和交流,實現(xiàn)即時互動,大大縮短從信息發(fā)布到實現(xiàn)反饋交流的時間間隔。
1.1.2.3 用戶個人信息的相對真實性
社交網絡已融入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并滲透到人們的社會交往中,使大眾的真實朋友圈和虛擬網絡圈交叉疊合。與傳統(tǒng)網絡的虛擬性不同,社交網絡是一個相對的“熟人網絡”。現(xiàn)今,大部分社交網站都要求用戶使用真實的姓名、身份證號進行注冊。例如人人網,就是以在校學生為用戶基礎,要求填寫真實的姓名、學校、專業(yè);QQ、微信更是人們與親朋好友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工具。大多數(shù)用戶也不再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們渴望通過社交網絡維護和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通過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獲得他人的認可。部分社交網站也出臺各種措施鼓勵用戶使用真實的個人信息,如提高會員等級、擴大使用權限、頒發(fā)虛擬徽章等。同時,社交網絡也在不斷完善技術和管理,加強對用戶個人信息的審核和保護。
1.2 社交網絡的類型
1.2.1 自我主義的社交網絡
它們是一些諸如MySpace、Facebook以及國內具有代表性的QQ、微博之類的廣泛流行的“個人主頁”網站,充當著交友平臺的角色。在這些在線社交網絡中,成員可以向其他人發(fā)送表情和動作以吸引他人的注意。而它們往往也作為身份構建的虛擬平臺,如我們常??吹降亩嘀厣矸莸臉嫿ê凸芾?。自我主義的網絡還是個人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如音樂、視頻、照片等的表達平臺。
1.2.2 興趣驅動的社交網絡
這些網絡吸引了一些熱愛分享興趣和愛好的人們。因此也被稱為“興趣社區(qū)”。美國寵物網站愛狗者(Dogster)和美國汽車網站(CarDomain)以及我國全球華人生活興趣分享社區(qū)(ChinaFace)就是興趣驅動網絡的典型實例。
1.2.3 媒體共享的社交網絡
媒體共享網站并非根據(jù)用戶資格定義,而根據(jù)其網站的內容定義,如YouTube和Flickr YouTube以及我國的“視頻中國網站”吸引了那些愛好共享視頻的人們,F(xiàn)lickr則聚集了熱衷發(fā)布照片的用戶。人們聚集在這類網站上的主要目的是訪問他人創(chuàng)建的內容。
我國主要的社交網站可分為以下兩類:
(1)以社區(qū)信息為架構來組織信息,如豆瓣,知乎以及傳統(tǒng)的BBS;
(2)以人為架構組織,如SNS、QQ、微博、微信、陌陌、人人、百合、世紀佳緣以及商務類。
2 人際關系的含義及分類
“人際關系”最早是在 20 世紀 30 年代由美國人事管理協(xié)會作為專有名詞提出的。人際關系可以分為現(xiàn)實人際關系和網絡人際關系。
2.1 現(xiàn)實人際關系
對于人際關系的概念界定,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
2.1.1 心理學對人際關系的界定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表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反映著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tài)。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動機、態(tài)度和行為等,因此人際關系是一種建立在心理接觸上的社會關系。一個人只有在不斷的社會交往中才能獲得支持性的信息,確定自我價值,維持良好健康的心態(tài)。反之則會導致自我價值感的危機,引起焦慮。而人際交往也是確定自我安全感,保持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需要。作為生物體的人,當受到自然環(huán)境威脅時,往往需要他人的出現(xiàn)以減輕或消除自己的恐懼感。作為社會體的人,置身于自己無法掌控的社會情境時,也需要他人的安慰和幫助[3]。
2.1.2 社會學對人際關系的界定
研究者認為人際關系是由互動雙方所能獲得的報償和所付出的代價大小決定的。這種理念所產生的人際關系可以由物質來決定,以一尺布、一斗粟的得失而論。哈羅德﹒凱利(Harold H. Kelley)的“社會交換理論”就是對這種觀點的人際關系論的典型概括[2]。
2.1.3 傳播學對人際關系的界定
研究者從個體相遇和交流的角度研究人際關系,認為人際關系是通過人與人的真正“接觸” ,建立一個共在的、合一的、相遇式的傳播關系。其代表人物是馬丁 · 布伯,他提出 “我-你”的人際關系論述,奠定了傳播創(chuàng)造人際關系的理論基礎[2]。
2.2 網絡人際關系
網絡人際關系從本質上來說是人與人之間的現(xiàn)實交往在網絡空間里的拓展[4]。網絡人際關系與現(xiàn)實人際關系有著很大的差別,現(xiàn)實交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網絡環(huán)境中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平等地進行交流,但這些都必須以現(xiàn)實為基礎。網絡交往是現(xiàn)實人際關系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拓展。
3 社交網絡對人際關系帶來的消極影響
3.1 現(xiàn)實人際交往的能力降低
網絡改善了現(xiàn)實交際,但如果單單使用網絡代替現(xiàn)實交流是不現(xiàn)實的。一味的網絡交友會使人們的現(xiàn)實交際能力退化。傳統(tǒng)的社交交流主要建立在面對面的溝通上,交流雙方主要以語言為媒介,借助肢體、眼神、表情等無聲表達來輔助表達自己的思想。相比現(xiàn)實生活的社交方式,互聯(lián)網上的社交平臺更具有隨意性,因此導致一部分人過分依賴網絡上的人際交往,而疏忽了現(xiàn)實中的人際交往。他們通常用微信、QQ等文字媒介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而不敢用面對面的方式與人進行真實而有效的溝通,長此以往,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會越發(fā)減弱,在面對真正的現(xiàn)實交往時就會不知所措。社交網絡讓這個問題變得愈加嚴重。
3.2 現(xiàn)實人際關系的疏離
由于現(xiàn)代大多數(shù)人都把大量時間用于網絡社交平臺上,從而忽略了對親人、朋友的關心,現(xiàn)實人際關系開始疏遠,我們與身邊的好友親人現(xiàn)實的交流溝通越來越少,似乎只有通過手機、網絡才能與人交流。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使用網絡社交越來越頻繁,這樣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帶來很大的影響。人們沉醉于通過社交網站去進行人際交往,這樣勢必會加劇現(xiàn)實人際關系的疏遠,造成現(xiàn)實人際關系緊張。人們在進行網絡社交時,都喜歡在電腦或手機前打字,卻忽略了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長時間的電子器械的溝通勢必造成現(xiàn)實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戒備與隔閡。這就降低了現(xiàn)實的交際能力,使得同學關系、同事關系逐漸惡化,嚴重的還將引發(fā)交往障礙。這也是我們經常提及的一個問題,究竟網絡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網絡交往大量占用了人們現(xiàn)實交往和進行其他活動的時間。尤其是自律性不強的學生常常通過網絡交友,使得他們現(xiàn)實中的人際關系逐漸淡化,最終導致現(xiàn)實人際關系的疏離。
3.3 網絡人際關系信任度降低
相互信任對人際關系的維護至關重要,而事實上,網絡交往由于人們看不到彼此真實的行為,人們不受現(xiàn)實人際交往規(guī)則和責任的約束,導致網絡中人際關系信任的缺失。在網絡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許多人往往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虛擬的形象,去試著扮演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的角色。因此在網絡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經常對網絡中結交到的朋友的身份持懷疑態(tài)度,不愿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最終導致了信任危機,并對人際關系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誠信往往是交往的最基本原則,但在網絡社會中,網民通常用自己的虛擬身份交往,他們對自己發(fā)布的言論也無需承擔后果,這就導致了網絡交往中嚴重的人際信任危機,人們對網絡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信任。
3.4 隱私容易被侵犯
現(xiàn)實世界的身份通常是一元的,而在網絡空間中的身份卻是多元的。我們稱這種現(xiàn)象為身份多元化,這種身份多元化的社會結果就是使人們得到了徹底的解放,然而也帶來了諸多煩惱。在虛擬世界中,不但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份被盜用,而且別人還有可能在你并不知情的情況下以你的名義創(chuàng)建身份。甚至還可能發(fā)現(xiàn)在沒有得到自己允許的情況下,自己的身份已被他人刪除。
以前人們從沒有如此之多的在公開領域發(fā)布自己巨量的信息,與此同時,我們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將自己的身份暴露于盜用、欺詐和其他各種網絡犯罪的危險之中,并且這些犯罪的偵查難度對于警方來說日益加劇。在虛擬世界中,人們的生活就是一本開放的“肖像影集”,而后果則可能是令人擔憂又無法預測的。
3.5 網絡交往使人們產生人格障礙
在社交網絡環(huán)境下,人際交往從傳統(tǒng)的人與人交往轉變?yōu)槿伺c機交往:人們不在面對面溝通,忽略很多真實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使兩個人在屏幕之間無法加深感情溝通。但因為手機或電腦的隨時隨地性,人們更傾向于人機對話式的網上虛擬交往,由于一些人往往扮演成與現(xiàn)實生活中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比如他(她)可以裝扮為異性,與其他網民進行網戀,而網上的戀愛幾乎是不需要承擔責任的,他(她)可以隨時抽身而退,再改名換姓以新的面目出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角色差異,可能會形成雙重人格,甚至出現(xiàn)人格分裂。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多重角色之間的差異和沖突達到一定程度或轉換過頻時,容易出現(xiàn)心理危機,導致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
4 人們過度依賴社交網絡的原因
4.1 缺乏自重感、自利心強烈
人們的第一心理欲望是自重感,簡而言之即覺得自己很重要。深一步講可以說是一種接受自己并喜歡自己的感覺,是一種對自己的認可和熱愛。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在與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時,由于受個人、家庭等方面的制約,人的各種情感交流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自身感受不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從而不接受自己的一種狀態(tài),長久下去會導致人們產生異化感。而在網絡交往中,網絡隱秘性的特點會使人體會到真正的心靈上的交流,可以把深層次的感情向他人傾訴,從而獲得情感上的交流,得到滿足,最終實現(xiàn)自重感這一心理欲望。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欲望,人們之所以愿意進行網絡交往,自利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人們大都希望從他人那里得到尊重和認可,需要他人去了解、關注自己,從他人對自己的關注中得到他人的好感,這不僅滿足了自身心理的需求,也滿足了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人具有表現(xiàn)欲望,在網絡社交中,不用顧忌太多,只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欲望,就能被他人發(fā)現(xiàn)、了解,從而滿足自利心。
4.2 安全感的缺失、宣泄的需求
網絡的匿名性可以使聊天雙方很快進入溝通角色,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一方面人生活的壓力和節(jié)奏讓人與人之間難以產生信任,人們常常不愿意訴說太多,如親子、朋友之間都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感覺向他們傾訴沒有安全感。但進入網絡世界則可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言論的同時也不用擔心親人朋友知道,因為一切都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另一方面,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壓力較大,依賴網絡可以讓他們更有安全感,敞開心扉與他人溝通。人們紛紛在網絡中尋找聊天對象,注冊微博、微信等,在陌生的空間中向他人吐露心聲。此舉會使人們感到更加自由與輕松,也會讓人們更有安全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由于受到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以及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束縛與限制,在心情極度悲傷憤怒時,并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只能忍氣吞聲,無法將自己內心的不滿表達出來,因此選擇網絡交友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當人們進行網絡交友時,完全不用擔心在發(fā)泄情緒時所說的不當語言會造成不良后果,不滿的情緒就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4.3 表現(xiàn)欲強、尋找歸屬感
大多數(shù)人都有一定的表現(xiàn)欲,總渴望別人了解關心自己,希望時刻都能得到別人的重視,所以經常通過不斷的表現(xiàn)自己、展示自己以得到他人的認可。人們這種強烈的表現(xiàn)欲往往在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盡情展現(xiàn)自我這一欲望很難實現(xiàn),所以人們就會通過網絡交友以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滿足自己的表現(xiàn)欲。
人們還經常通過一些社交軟件使溝通者尋找歸屬感,因為網絡具有包容性,無論人們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或是在社會中屬于怎樣的地位,都能夠通過網絡交往發(fā)表言論、看法與觀點,只要不違背國家安全,都可以在網絡中各抒己見。在網絡中,人們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去抨擊社會的不公現(xiàn)象,來喚起公眾意識。而歸屬感又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人們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屬于自我防御階段,很想找一個暢所欲言的場所,而網絡具有虛擬性,沒有現(xiàn)實生活帶來的壓力,人們可以通過虛擬溝通帶來相互認可,不僅彌補了溝通者們的人際挫折感,也從中尋找到了歸屬感。
5 結 語
綜上所述,作為人際交往平臺的網絡空間,不僅為虛假的甚至帶有欺騙性的人際關系提供了便利,使得陌生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網絡交往的常態(tài),造成現(xiàn)實人際關系的冷漠無情,也導致了信任危機,還拉遠了網絡和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網絡人際交往帶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我們需要自覺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傳播,加強網絡道德、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為人們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這對于人們在網絡空間中順利進行溝通和交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也對構建和諧的網絡人際關系,推動現(xiàn)實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項偉.基于六度空間理論的SNS系統(tǒng)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9.
[2]王香蕊.實名制社交網站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以“人人網 為例”[D].哈爾濱: 黑龍江大學,2011.
[3]王楠.網絡時代大學生人際關系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44-45.
[4]張向任.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基于中庸之道的當代發(fā)掘[D].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