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韻
西江文脈
梧州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紀錄——探尋梧州“老東西”之四
鐘 韻
“孫中山先生與梧州有著深厚的淵源,除了中山紀念堂、中山路、中山小學之外,現在的梧州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孫中山的記憶,大多只停留在歷史書里。我手中的這本紀錄,可以帶你回到90年前的梧州,那個全市人民擁戴孫中山的年代……”梧州“老東西”收藏者葉權生關于孫中山的述說,從他手中的一本特殊的印刷品開始。
2012年的一個周末,葉權生照例到梧州市文化路對出的中山花圃“趁墟”。當時的中山花圃聚集了許多交易藏品、古玩的小攤販,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葉權生留意到一個擺賣舊書的檔口。當時他在那里選了幾本書,《梧州各界追悼孫大元帥大會紀錄》就是其中他自認為“淘到寶”的一本。葉權生笑說:“一看到有‘梧州’兩個字,我就眼前一亮!”作為資深的梧州老物件民間收藏者,這本與梧州歷史有關的書自然逃不過葉權生的雙眼。
《梧州各界追悼孫大元帥大會紀錄》(下稱《紀錄》)一書,右側線裝,豎排字,長26厘米,寬18厘米,連前言、照片,共70頁。其內容依次包括“總理遺囑”、“孫中山先生事略”、“本大會籌備經過情形”、“本市追悼大會開會情形”、“演說詞”、“祭文”、“挽聯”、“附錄”、“中國國民黨廣西宣傳員與諸同志宣誓文”、“孫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為孫中山先生痛哭”、“哀告國民”、“哀告軍人”、“梧州各界追悼孫大元帥大會籌備處職員表”、“籌備處收支數目”、“追悼孫中山先生歌”共16個小節(jié)。讀罷這本詳細的《紀錄》,確實如葉權生所講,仿佛回到了當年……
1925年3月,“本市各高級機關及市黨部籌備處忽接廣州大本營電稱,大元帥于十二日上午九時在北京行轅薨逝。噩耗傳來,一時梧州人士,均皇皇如有所失”(本節(jié)引用語句為原文所記,下同)。翌日,梧州善后處處長李濟深召開各界代表會議。李濟深在會上發(fā)言:“大元帥奔走國事,數十年如一日,今以積勞成疾,中道殂謝,匪但中國之不幸,實亦世界之不幸也。我輩應開會追悼,以表哀忱。且宜有大規(guī)模之部署,以引起群眾之觀感!”大家一致贊成。
會議做出籌備舉行隆重悼念孫中山活動的決議,以紀念孫中山的豐功偉績:一是成立梧州各界追悼孫大元帥大會籌備處;二是定同樂會為辦事地點;三是定東門外東學塘為大會會場;四是定大會會期為3月24日12時;五是設立總務、文牘、財務、交際、布置、糾儀六股,并落實各股正副主任。隨后,與會眾人分頭籌備追悼會議各項事宜。
《紀錄》中詳細描述了孫中山追悼大會的會場布置:“祭臺高二丈六,寬四丈,深二丈,旁設辦事招待兩室。臺之前方兩旁,用竹架作長廊式,以備懸掛挽聯。會場為橢圓形,編竹限之”。祭壇上供大元帥遺像一尊,上懸中國國民黨黨旗和中華民國國旗,下設孫中山遺囑,兩旁懸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大字聯。祭臺前兩柱懸掛“開國元勛齊民本色,均平理想革命精神”對聯,橫額為藍底白字“主義永光”四字。
1925年3月24日上午,梧州軍政各機關職員,商界、輪船、旅業(yè)、革履、鹽務等工會組織,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女子師范學校等組織團體5000余人參加追悼大會。大會現場印發(fā)遺像、遺囑、中國國民黨哀告國民書、中國國民黨同志誓言等印刷品傳單多種。12時,李濟深主持會議,鳴炮21響,合唱追悼歌,李濟深、黃紹竑先后作悼詞演說。隨后,參加追悼大會人員致哀巡行,繞市一周,群眾紛紛涌上街頭參與活動。
此外,《紀錄》中還刊登了“籌備處收支數目”,細致地列出了諸如“煙仔二元八角”、“日記部仔一本銀壹角”等明細賬。這讓百年后的梧州人了解民國時期物價水平提供了依據。
追悼會后,李濟深倡議在孫中山游覽過并留下足跡的北山公園建造中山紀念堂。這一提議得到梧州各界、特別是各商賈的贊同,紛紛捐錢出力,讓梧州中山紀念堂得以在1928年破土動工。
據史料記載,孫中山三次駐節(jié)梧州,時間僅有26天,但所產生的影響極為深遠。
孫中山先生一貫主張“發(fā)展經濟、交通先行”,他在《建國方略》《實業(yè)計劃》及1921年第二次駐節(jié)梧州的有關演講中,均對廣西的鐵路、公路、航道等交通樞紐建設和水電樞紐建設提出了發(fā)展意見。關于梧州修建鐵路,孫中山先生的構想是,把鐵路作為交通發(fā)展的龍頭,主張以廣州為起點,建設七條鐵路,把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四川、云南的廣大地區(qū)聯結起來。
上述史實,在葉權生收藏的一本民國二十一年八月印制的《詞源續(xù)編》詞典里得以印證。在詞典附錄的《全國鐵路表》中,發(fā)現了國家層面對梧州鐵路的建設計劃。附錄分“已成鐵路”和“未成鐵路”兩類,統(tǒng)計時間以詞典付印時間為限。“未成鐵路”表中列有三梧鐵路(三水縣—蒼梧縣)、桂梧鐵路(桂林縣—蒼梧縣)和梧寧鐵路(蒼梧縣—邕寧縣),是作為未建但已列入國家計劃的鐵路,“備考”處標注為“民業(yè)”。
此外,附錄的《全國商埠表》中,梧州作為廣西的兩個商埠之一(另一個是龍州)位列其中,與廣州、上海等全國重要商埠齊名。據此,收藏者葉權生認為,在孫中山先生的重視和決策下,梧州作為水陸交通樞紐的中心地位,在民國時期就已得到廣泛肯定,舊時梧州商埠的興旺繁華由此可見一斑。
不難想象,雖然當時我國處在戰(zhàn)事紛飛的動蕩時期,但國家層面仍然不忘關心全國的交通設施建設。從《詞源續(xù)編》將已建和待建的全國鐵路以及商埠城市收編入冊中,可見當時對梧州的交通和貿易是十分重視的。梧州(時稱蒼梧縣)當時只是廣西的一個小城,但在以其為起始點的“未成鐵路”中竟占有三條,遍及東、西、北三方走向,可見梧州在孫中山心目中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