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宇航
“低洼之國”荷蘭的防洪之道
□ 程宇航
今年6月底以來,我國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qū)出現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致使許多城市出現嚴重內澇,武漢尤其嚴重,以致“城里看?!背闪宋錆h的一大景觀。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內澇呢?武漢市有關方面負責人所作出的解釋之一說,武漢地勢低洼,歷史上就是沼澤地,所以洪澇嚴重。這當然有道理。然而,地勢低洼的城市必定會洪澇嗎?答案是否定的;難道就不能把洪澇給防住嗎?答案是肯定的。世界聞名的“低地之國”荷蘭就是成功防治洪澇的典型例證。
1.“低洼之國”的低洼現實
荷蘭地處歐洲西北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荷蘭又叫“尼德蘭”,意即“低洼之國”。荷蘭面積41,543平方公里(只比我國海南省大一些),但有1/3的領土僅高于北海海面1米,1/4的領土低于海平面,最低點在海平面6.76米以下。這使得荷蘭隨時都有可能遭受海潮、洪水、海水倒灌等問題。
2.荷蘭人與水斗爭的歷史
一部荷蘭歷史,就是荷蘭人與水斗爭、向水借地與水共處的歷史。誠如荷蘭國王亞歷山大去年10月訪華期間接受采訪時所說:荷蘭人擁有與水斗爭的基因,因為這樣才能在海拔如此低的地區(qū)生存。自中世紀以來,荷蘭人一直不斷修筑堤壩以便圍海造田,抵御洪水和預防侵蝕。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荷蘭人填海筑壩造出千里堤壩和相當于1/4國土面積的陸地。
3.荷蘭人與水斗爭的寶貴經驗
荷蘭現有人口1700多萬人,其中過半都生活在低洼地區(qū),他們的安居樂業(yè)全靠由17500公里長的海堤、沙丘以及堰壩組成的高科技防洪網絡。在氣候劇變以及狂亂風暴讓海平面不斷上漲之時,荷蘭人掌握了庇護這些低洼地區(qū)的妙招,并讓這國家在相關領域的經驗遙遙領先。在與浩瀚的海洋斗爭了好幾個世紀之后,荷蘭自豪地自封為這個星球上的“安全洲”,并將它的經驗向全世界進行了推廣(如今荷蘭企業(yè)承擔著40%國際競爭中的清淤項目)。
4.荷蘭人的氣魄——攔海造田
1927年一1932年,荷蘭建成了世界聞名的阿夫斯勒特壩(即須德海工程),長達32km。
壩基寬220米,高10余米,全長32.5公里,壩頂為高速公路。大壩建成后,荷蘭的海岸線不僅縮短了300公里,更是大大減輕了海水對內陸的侵襲??恐@樣的圍海造地技術,荷蘭人獲得了相當于國土面積1/5的千萬頃良田。
1.前所未有的“1953年大災難”
1953年1月31日夜晚,時值天文大潮,海水比正常水位高出許多,而湊巧此時北海上空出現了一個強勁風暴。漲潮再加上惡劣的氣候導致一場毀滅性的風暴潮出現在北海,侵襲荷蘭。當大多數荷蘭人還沉睡在夢中的時候,來自北海的滔天巨浪徑直撲向荷蘭海岸,古老的防洪堤不堪一擊,67道防洪堤被摧毀,著名的荷蘭臨海大壩被撕開450個口子,肆虐的海水恣意直入,涌進內陸,席卷全國。
2.5.1 萬古霉素血藥谷濃度分布情況 237例患者共監(jiān)測萬古霉素血藥谷濃度370次(最少者1次,最多者3次),人均1.56次;平均血藥谷濃度為(10.4±9.7)mg/L。萬古霉素治療窗為10~20 mg/L[11],在此范圍內的有85例患者的121次監(jiān)測結果;其余均不在此范圍內,監(jiān)測不合格率為67.3%。這提示我院ICU老年感染患者萬古霉素血藥谷濃度達標率不高,詳見表3。
這場大洪災淹沒了荷蘭5.7%的國土(14.5萬公頃),共造成1835人死亡,7.2萬人被疏散,5萬棟房屋被洪水沖毀,數千人無家可歸,20多萬頭牲畜被淹死;190千米的提防被沖壞,89個閘壩垮掉,損失總額達15億荷蘭盾(相當于60多億人民幣)。巨大的災難讓荷蘭人更加意識到抗水防洪的重要性,認識到要繼續(xù)前進的唯一途徑便是要建立起面對海洋的更加牢固的防洪工事。
2. 舉世聞名的三角洲工程
遭遇這次創(chuàng)傷后,荷蘭政府決心在西南部低地省份,亦即在鹿特丹以南的海灣之間建造一套控制北海海水流入流出的水利系統(tǒng)。這個宏大工程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包括大壩、防洪壩、人工島嶼等12個大型防洪項目,其中有62個跨度為2.4公里的大門。
按照設計要求,這個耗時長達30年、耗資高達30億美元的建設計劃,建成后應能抵御 “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河堤和水壩系統(tǒng)也應能抵御1250年出現一次的嚴重洪災。
三角洲工程位于萊茵河、馬斯河、斯凱爾德河三河交匯入海處,主要用于防止洪水及海水倒灌。該項工程不但技術復雜,而且施工難度很大,其中的防洪大壩,建有65個高30米至40米、重量為1.8萬噸的壩墩,并安裝了62個巨型活動鋼板閘門。
為解決修筑大壩所需大量石頭,荷蘭政府在全國動員了500余艘船只,不惜耗巨資從法國和葡萄牙等國進口石頭來滿足工程的需要。
工程于1956年動工,1986年正式啟用,采用了世界上水利技術的最新成果,共耗資50億歐元。迄今為止,三角洲規(guī)劃安排的項目已經全部完成,投入資金達180億荷蘭盾(約合人民幣700億元)。
這個震驚世界的工程不僅可以阻擋強勁海潮、排放河水、讓船只通過,也是接出??谌侵薷鲘u之間的橋梁,成為荷蘭西南部的交通要道。三角洲工程是地球上兩處可從衛(wèi)星上看到的建筑物之一,也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成為荷蘭的著名旅游景點,給荷蘭帶來許多游客。
1953年大洪災后,荷蘭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防洪系統(tǒng)。荷蘭人一直以此為驕傲,深信自己將遠離洪災。直到肆虐美國南方的 “卡特里娜”颶風(2005年8月28日,颶風“卡特里娜”襲擊美國港口城市新奧爾良,造成遇難總人數增至至少1069人遇難、高達1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是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十大自然災難之一)發(fā)生,才大驚失色,居安思危,開始重新審視本國的防洪系統(tǒng),并提出了新的防洪理念。
1. 對大壩繼續(xù)投資、進行加高
盡管當時設計是抵御萬年一遇的洪水,但上世紀50年代的人們尚未意識到溫室效應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的威脅。1995年,萊茵河泛濫,荷蘭出現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水災。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的資料則顯示,海平面從1901年到2010年已經上漲了19厘米,預測海平面會在2100年前比20世紀末上漲26—82cm。面對嚴酷的大自然現實,荷蘭人決定花費重金,繼續(xù)對大壩進行投資、加高。
2.完善的防洪理論
在過去幾年中,荷蘭人對有關控制河流沿岸洪水的理論作了修改。目前,政府正在討論一項價值達22億美元的計劃,重新設計河流管理控制體系。根據新的理論,荷蘭將不再修建高水壩,而是為河水 “留出空間”,也就是允許河與河之間的一些地方定期發(fā)洪水,及時釋放因春雨和融冰增大的河水水量。
3. 深入人心的抗災理念
“1953年大災難”過后,全民防災、抗災的理念在荷蘭深入人心。荷蘭有許多關于海洋和抗洪的博物館,除了滿足游客對荷蘭海洋、水壩工程、洪水、漁業(yè)、海洋史、海事的知識好奇之外,還告誡荷蘭的年輕一代懂得與大海和平共處的道理。荷蘭的中小學校安排有自然災害預防教育,孩子們可以通過宣傳手冊,從小樹立防災意識。另外,政府也會根據洪水情況制作出風險圖,告知民眾風險程度和預防措施;當洪水到來時,居民可自行判斷危險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4. 重視環(huán)境治理
在內陸洪水的治理上,荷蘭政府明白,單靠一道道堤壩,不足以抵御更多的暴雨,更完善的方法是兼顧環(huán)境治理。內河的治理是一項龐大的綜合性工程,結合了空間策劃、空間測量、防災意識培養(yǎng)以及緊急應變措施。通過采用這些多重保護方法,荷蘭的防洪措施更有彈性。
5. 推行大數據應用:提升防洪能力
荷蘭政府計劃推出一項數字三角洲工程,旨在為治水專家提供一個實時的智能監(jiān)測面板。參與該工程機構將負責分析整合荷蘭100多個與水管理相關的不同項目數據,以及通過這些數據加快水管理創(chuàng)新進度的可行性。小組將具體研究如何整合和分析現有的眾多水資源數據,包括降水量預測、水位和水質監(jiān)測、堤防傳感器、雷達數據、模型預測值,以及當前和歷史的維護數據,包括來自水閘、泵站和閘壩的數據等。數字三角洲工程將研究如何改變防洪策略以及整個荷蘭水資源系統(tǒng)的管理工作,預計可以節(jié)省高達15%的荷蘭年度水資源管理預算。
程宇航,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