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偉
2016年4月30日,“星云大師捐贈北齊佛首合璧入藏暨一筆字書法展開幕儀式”在河北博物院隆重舉行。至此,流失二十年之久的河北靈壽幽居寺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首與博物院展出的佛身造像“金身合璧”正式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guān)注。在河北博物院陽光大廳展出一個月后,6月1日正式移至“曲陽石雕”陳列展廳幽居寺文物專區(qū)進行展出。
這尊釋迦牟尼佛造像,雕刻于我國北齊時期,質(zhì)地為漢白玉白石,高206厘米,寬95厘米,厚50厘米,重600多千克,其中佛首高47厘米,佛身造像高159厘米。釋迦牟尼佛像結(jié)跏趺坐在長方形須彌座上,佛首低平肉髻,面相渾圓豐滿,細眉長眼,神態(tài)安詳,和善親切,雙目垂瞼下視微啟,鼻直翼寬,唇豐滿,短粗頸,大厚耳,身著袒胸袈裟,披偏衫,薄衣貼體。更為重要的是在佛造像底座上刻有“大齊天保七年(556年)歲次丙子閏月癸巳十五日丁亥,趙郡王高仰為亡伯大齊獻武皇帝、亡兄文襄皇帝,敬造白石釋迦像一區(qū)(軀)”的題記內(nèi)容。這個題記既有確切紀年,又有造像者以及造像人的姓名、官職,還有所造佛像的佛名,這在我國現(xiàn)存南北朝時期佛造像中基本是沒有的,這也是唯一一尊在題記上詳細寫明皇家成員的名字、身份、佛像名稱以及為何人造像等信息,足以考證了造像人當時顯赫的身份地位。
據(jù)考證,北齊趙郡王高造這尊釋迦牟尼佛造像是用了當時最好的曲陽漢白玉白石、最好的工匠和石雕雕刻技術(shù)而成,堪稱絕世精品,無與倫比。所用工匠應(yīng)為北齊時期國內(nèi)或是宮廷當中的雕塑高手,是目前北齊時期雕刻最為細致精美的圓雕作品。佛造像藝術(shù)風(fēng)格代表了北齊時期皇家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及雕塑藝術(shù)的較高水準。整尊佛像衣紋刻劃得非常細致,佛首肉髻變低變平,面相變圓,是北齊最標準的做法。佛像無論是姿勢還是神態(tài)都反映了北齊時期的審美觀。佛像身體健壯、豐滿的雕刻手法,受南朝流行的張僧繇畫風(fēng)的影響。張僧繇人稱“張得其肉”,他的人物畫追求人的身體健壯和肌肉美的完美統(tǒng)一,在中國古代畫壇獨樹一幟。佛像薄衣貼體則體現(xiàn)了北齊畫家曹仲達“曹衣出水”的畫風(fēng),他畫佛的特點是:身體稠疊,衣服緊窄,后人稱之為“曹衣出水”,這種樣式在佛教繪畫中流傳廣泛,到唐朝時曹仲達、張僧繇與唐代吳道子、周同被奉為佛畫四大楷模,成為畫家百工所范。這尊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造像對于研究我國南北朝時期佛教歷史等情況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jù),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xu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初建于東魏、北齊時期的河北幽居寺,位于靈壽縣縣城西北55公里處的沙子洞村北側(cè)。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北齊皇室、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趙郡王高為其亡父母、亡伯、亡兄及自身功德,在幽居寺塔中敬造了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阿佛3尊佛像。釋迦牟尼佛造像是高為其“亡伯大齊獻武皇帝、亡兄文襄皇帝”所敬造。獻武皇帝高歡公元547年死于晉陽,文襄皇帝是高歡長子高澄,公元549年遇刺身亡。公元550年,高歡次子高洋繼任東魏丞相,后建立北齊政權(quán),追崇父親和大哥為帝。無量壽佛造像是高為亡父母敬造,阿佛造像是高為自己和王妃鄭氏祈福敬造。高是北齊神武皇帝高歡之弟高琛的兒子,是北齊黃裔宗親、三朝元老,36歲時因交惡太后被誅殺。
1996年,藏于河北靈壽幽居寺塔內(nèi)的這尊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的佛首造像被盜,后輾轉(zhuǎn)流失到海外。1998年,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幽居寺文物被盜案,最終釋迦牟尼佛造像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4年,有信眾將這尊佛首造像捐贈給臺灣佛光山的開山宗長星云大師,星云大師發(fā)愿將佛首造像無償捐回大陸,讓佛像“金身合璧”。2015年5月,佛首造像捐贈儀式在臺灣佛光山隆重舉行,佛首與之前從河北博物院啟程赴臺展出的佛身造像實現(xiàn)“金身合璧”,并向臺灣民眾進行了為期9個月的展示,有500多萬民眾瞻仰了這尊佛像。2016年3月1日,國家文物局在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了佛首造像回歸儀式,并進行了半個多月的展示。3月29日,佛首與一同展出的佛身從北京運抵石家莊河北博物院進行合璧修復(fù)。4月30日,“金身合璧”后的這尊北齊釋迦牟尼佛造像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靈壽幽居寺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首流失海外二十年后,終于回到河北家鄉(xiāng),見證了海峽兩岸人民斬不斷的情與緣。(責(zé)編: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