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當”,揚州惠昭寺的鐘樓上終于傳出了開飯的鐘聲。一個正在掃地的少年丟下掃帚,三步并作兩步朝齋房奔去??墒?,他還未跨進門檻,和尚們抹著嘴巴有說有笑地出來了,他一看飯桌,什么都沒有了,幾個小和尚已在擦桌打掃。他饑腸轆轆,難過得哭了。這個少年叫王播,因家境貧寒而在寺里幫工,一些和尚常欺侮他,專等飯后才打鐘,使他挨餓。
二十年后的一天,身為唐朝高官的王播舊地重游。走進寺門,他來到后院小茅舍,看看自己曾經(jīng)棲身的地方,又來到木蘭院,木蘭花已經(jīng)枯萎,廊壁上的木刻花紋也已經(jīng)模糊。他忽然發(fā)現(xiàn)一塊壁上護蓋著一層碧綠的綢紗,上前細看,竟是自己當年的題詩。原來,和尚們得知王播平步青云,身居要職以后,特意用碧紗把他的手跡籠罩起來,以示敬重。這時,寺里方丈和眾僧聞訊聚攏來,王播見當年打“飯后鐘”的和尚都已白發(fā)蒼蒼,感慨萬千。他又題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黎飯后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從此,用碧紗籠罩壁詩的做法就流傳開去了。
宋代,詩人魏野有一次與寇準同游寺廟,兩人分別在墻上題詩。后來他們又一起重游舊地,其時,寇準已經(jīng)做了官,魏野卻是個隱居詩人。他們記起當年曾在壁上留題,于是特地尋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寇準的詩已被和尚用碧紗護罩起來,而魏野的詩壁上卻積滿了灰塵,幾乎不能辨認字跡。這時,隨行的一位官妓十分機靈,立即上前用袖子拂去壁上塵土。魏野把自己的舊詩念了一遍,十分感慨,轉(zhuǎn)身對寇準說:“看來,能不能得到碧紗籠護,不是看詩的高低,而是看詩的作者名聲是否顯赫啊。不過,像我的詩如果經(jīng)常有人用衣袖來拂去塵灰的話,我覺得還勝過碧紗籠呢!”這番話說得寇準哈哈大笑起來。由此,人們使用“碧紗籠”來說明題詩者的地位高貴,所題之詩受到重視、賞識;同時也用“飯后鐘”來說明不受歡迎、受到冷遇的意思;還有用“詩壁無紗”來形容書生落魄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