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云,宋佳霖,丁小桐吉林大學,吉林長春 130012
從《語絲》《莽原》與朋友圈看大學師生交流方式的演進
張凌云,宋佳霖,丁小桐
吉林大學,吉林長春 130012
大學對于學生們來說,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神圣的學術殿堂,而更像是一個允許我們自由發(fā)揮的平臺。大學生們經(jīng)過義務教育的儲備,已經(jīng)具備與老師交流探討共同進步的初步素質(zhì),這就更需要師生們在課堂以外的交流方式。而民國期間的雜志與現(xiàn)代朋友圈都成為一個可開發(fā)的交流平臺,這一點如何體現(xiàn),又該如何開發(fā)實現(xiàn)呢?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使用中對師生交流的意識現(xiàn)狀,并提出了朋友圈拓展師生交流平臺方面的優(yōu)勢與可行性,并進一步提出了開發(fā)這一作用目前所應該做出的努力。
師生交流;平臺開發(fā);雜志;語絲;莽原
民國時期思想紛雜,各大思想家文學家橫空出世,而這些思想往往以文字的形式體現(xiàn)在所辦的雜志中,雜志所發(fā)文章思想各異,而這些文章大多數(shù)出自學校的教授或是其中優(yōu)秀的學生之手。他們在雜志上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針對某件時事進行激烈的辯駁,分別形成文字發(fā)表在自己的陣地。以《語絲》和《莽原》為例,《語絲》與《莽原》皆注重于社會批評與文學批評,而這些又游離在大學課堂之外,略去師生當面的交流不提,在雜志上寫文發(fā)表形成思想的交鋒也不失為一種師生交流的方式。對于社會時事的評論,人與人間難免會有不同,當老師和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變?yōu)槲淖?,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進行辯論的時候,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是十分強烈的。再或翻譯某種小說發(fā)表在雜志上,而引出文學的批評討論。文章上的透徹分析有時比當面交流爭論更有清晰的思路,也更容易為人接受或辯駁。但是這種交流的平臺是公開的,且雜志平臺所需要的思想和文學素質(zhì)都是一個較高的門檻,對交流仍有許多的障礙和限制。
再看當今社會上,人才濟濟,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相對困難了許多,此時微信朋友圈的興起,正給師生間的體會交流提供了又一個平臺和契機。
微信朋友圈是12年時騰訊微信上線的一個社交功能,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fā)表文字和圖片,同時也可以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用戶的好友也可以在發(fā)表的文字或分享下點贊或評論,本身也有助于用戶的社交與思想交流的碰撞。將微信朋友圈拓展為一個師生交流的平臺還具有以下的幾點優(yōu)勢與意義。
對于言論相對保密這一點上,微信朋友圈較期刊雜志具有一定的進步。微信與QQ不一樣,微信的圈子多為熟人,“微信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際交往是發(fā)生在相互認識的人們之間,聯(lián)系人多為親戚、朋友、同事、同學或者是新人是的朋友”[1]。且微信朋友圈中的評論只能為共同好友所見,并不是公開曝光的,這樣就使師生間的交流減少了很多束縛和顧忌,讓師生間的談話交流減少不必要的負擔和束縛,同時也能讓共同的好友一同參與討論。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進步,很多大學生越來越習慣于網(wǎng)絡的交流形式。相比較面談和打電話而言,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和回復更加輕松隨意,對于學生的壓力也能夠適當?shù)臏p少,在師生間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交流和討論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下去。
只要網(wǎng)絡存在,微信朋友圈便可以發(fā)揮它的作用。對于面談或打電話,甚至QQ微信私聊的方式,對于雙方的交流都有一定的限制。且單獨與老師進行溝通對于學生也具有一定的壓力。但是將信息分享在朋友圈里,對方可以在任意時間瀏覽,并在空閑的時間評論回復。這比動不動打電話、發(fā)短消息還要方便了許多。
“微信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出現(xiàn)使大學生的交往形式發(fā)生了變化[2]?!蔽⑿乓环矫嫱卣沽舜髮W生的交際范圍,另一方面由于微信上信息的魚龍混雜也容易對大學生產(chǎn)生負面影響。引導大學生利用朋友圈進行師生交流,無疑也是對大學生微信使用方向的一個良好導向,對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作用。
師生在課堂外的交流也需要一個逐步熟悉的過程,而微信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一個平臺。因此,師生交流需要一個對于微信朋友圈在師生間交流的開發(fā)應用,研究團隊在長春市各大高校文學類專業(yè)進行了一次問卷調(diào)
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90%以上的同學都會在微信里添加老師,添加老師的理由各有不同,如:方便提問、喜歡某個老師想要拉近距離,或是想和老師交個朋友。在交流內(nèi)容方面,大部分同學和老師的交流集中在專業(yè)知識與日常生活方面,而在老師學生分布狀況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更多地選擇與本校本專業(yè)的老師交流。同時也有45%以上的同學表示早就意識到了朋友圈也是在課堂外,師生交流的一個方式。從問卷結(jié)果來看,學生們意識到了微信朋友圈是一個在課堂之外可以與老師拉近距離,進行交流的平臺,但是學生們還沒有意識到如何開發(fā)朋友圈這個平臺,也并沒有考慮過要在這個平臺上與老師交流些什么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這個平臺的作用,這也與微信是一個范圍更大的交際軟件有關,很多同學認為微信只是人際交往的一環(huán),是否有所交流全有賴于主觀上的交流意志,所以要開發(fā)朋友圈這一方面的應用便應該有意識地向這方面引導,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朋友圈在這方面的作用,主動加入師生交流。
從本質(zhì)來講,《語絲》《莽原》等雜志和微信朋友圈,并不是為師生交流而建立的,服務于師生交流也不是它們的全部作用。因此很多人意識到了微信朋友圈在這一方面的作用,可以拉近師生距離,可以讓師生在這個網(wǎng)絡平臺上自由探討,小到生活瑣事,大到社會時事,都可以做師生之間交流的對象。但是由于這個平臺是自發(fā)的,是無意識的,沒有一套系統(tǒng)的引導,完全處于自主無意識階段。要更好地發(fā)揮朋友圈在這方面的作用,便要逐步將這種無意識變作有意識的交流,當學生主動去與老師交流探討,朋友圈的作用自然而然變能夠發(fā)揮出來。
民國期刊在師生交流上更具有高檔次高深度的交流體現(xiàn),而微信朋友圈則降低了交流的門檻,并提供了師生之間由陌生到熟悉的逐漸改變過渡,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使得師生間的這種交流更加隨意自如。但是目前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同學只是將微信朋友圈看作是一個交際軟件,并沒有意識到其在師生交流這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激起同學們主動關注老師的動態(tài),積極與老師交流的積極性在開發(fā)微信朋友圈的師生交流作用上顯得尤為重要。
[1]李烽.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G].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李睿賢.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G].社會研究,2015 (34):108.
G2
A
1674-6708(2016)168-0097-01
本研究為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課堂外的師生交流——從《語絲》《莽原》到微信朋友圈”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G-2010-024。負責人:丁小桐,參與人:張凌云,宋佳霖,劉曉旭,任璇。
張凌云,學生,吉林大學。
宋佳霖,學生,吉林大學。
丁小桐,學生,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