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春,陳文輝(.泰村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344;.鄒區(qū)實驗小學,江蘇 常州 344)
?
以運動項目為載體突出科學概念的教學模式
蔣立春1,陳文輝2
(1.泰村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213144;2.鄒區(qū)實驗小學,江蘇 常州 213144)
當今人類高發(f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我們依靠體力活動生存的祖先們所沒有的,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癥、某些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甚而影響到了人類的遺傳。 這些慢性病,都是近300年來突然爆發(fā)出來的,與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帶來的“運動不足”密切相關。人類早期的體育是最具生物進化意義、是最有效的“教育”,而現(xiàn)代分科式的教育則可能是“最忘本”的教育,其后果之一就是有可能斷送人類自然進化的進程?,F(xiàn)代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身體運動經驗是與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關系最為緊密和重要的“底層經驗”。體育的核心并非運動項目及其技術技能,而是“身體運動”。身體運動負載著人的眾多生物特性和社會特性,決定和影響著人的進化進程,必須得到充分地尊重和保護。身體運動的自覺性和有效性的缺失既是當代工具理性支配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學校體育最大的挑戰(zhàn)。
如何讓大多數(shù)學生真正從運動中獲益?傳統(tǒng)以運動項目為教學內容的特征是以運動技術為本位,偏重“運動項目知識”和“運動項目的技術技能”,忽視人體科學知識的傳授,成了不能持續(xù)、難以轉化、缺少科技和文化含量的“技術訓練課”和“身體訓練課”。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體育而言,學校的時間和作用有限,什么才是最重要和最有價值,又是學生在其他地點和時間里難以接觸到的學習內容呢?筆者認為合理、適量的身體運動(價值、原理、方法、技能和行動)是身心健康的核心;是否掌握人體運動科學的概念并自覺踐行是衡量“是否接受過高質量體育”的重要標準;學習的定義要以價值引領、知識積累、方法掌握、技能形成促行為轉變,使知識技能儲備、價值認知構建與運動參與保持同步。
美國教育家喬尹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化》(Model of Teaching)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課業(yè)、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型或計劃。”“?!笔悄W拥囊馑?,“式”是樣式的意思,體育教學模式就是有特色的體育教學過程的模子和樣式。如果我們把體育教學過程比作“道路”,那么教學模式就是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的不同道路,有的是“捷徑”,也有的是“有價值的彎路”。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感知、理解、鞏固、運用4個基本階段,這個教學過程反映在體育課上,就是以掌握運動技能的順序為主線設計的體育課堂教學程序,即“開始階段(課堂常規(guī)、準備活動、專項準備活動等)、基本部分(技能練習和課課練等)、結束部分(放松練習和講評)”的教學程序,它也被稱為“3段制”或“4段制”教學程序。傳統(tǒng)的方式就是把體育課的內容當作一個天經地義的“形式實體”來加以對待,不去追問“價值何在”。然而,教學一不是萬能的,二是時間極為有限,因此,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和學最重要的內容。
體育課程的教學要和課程外的、生活中的體育活動相貫通,以一種超越抽象知性課程的“人類生活適應性訓練”的方式開展教育或許更為有效。學校體育的最大優(yōu)勢是傳播身體運動的價值理性和科學方法,整合社會資源,實行深度生活干預是學校體育應對挑戰(zhàn)的上策。學生接受干預(領悟價值、掌握方法)是養(yǎng)成“身體運動自覺”的前提。價值理性和科學方法就是:學校所教的一切均必須以安全無害為原則和以科學研究的結論為依據(jù)。深度干預則意味著將身體運動重新嵌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入腦+踐行),并延伸到家庭和社會,使科學的身體運動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建立在價值理性和科學方法基礎之上的深度干預就是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皟r值理性+科學方法+深度干預”式的體育是一種“全科性”的生活教育,如同醫(yī)學正由“分化”走向“綜合”,從“重治”轉向“重防”,從“臨床醫(yī)學”轉向“轉化醫(yī)學”一樣,體育教師就如同學生健康生活的“全科醫(yī)師”。
以運動項目為載體,在學習運動技術的同時穿插科學概念,并進行考評。最重要的首先是“身體運動的價值”,其次是“身體運動的原理”,第三是“身體運動的方法”,第四是“身體運動技能”,最終要落實到“自覺積極實踐”上。假設教材運動項目是快速跑,那么,在擬定教學目標時,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形式是技術主義支配下的教學目標描述:學習快速跑技術,掌握起跑、途中跑和沖刺跑的要領,提高快速跑的能力。這樣的目標與學生的本體沒有直接關聯(lián),缺乏“人本價值”“科學性”和“教育性”,是一種“技術至上”,見物不見人的表述模式,追求的僅僅是較低層次的技術概念和被動接受。
3.1案例分析
3.1.1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教材分析: (1)快速跑對學生的價值:人為什么要跑?跑得快對個人有什么意義?“快”對人的生存價值、生活價值和心理價值。(2)快速跑的原理——動力(神經質量和肌肉力量);效率(形態(tài)結構、步頻、步幅和全身協(xié)調);評價(實效性、經濟性)。(3)快速跑的方法和技術——身體方法(重心穩(wěn)定、動作協(xié)調);發(fā)力方法(蹬擺有力、節(jié)奏明快);呼吸方法(又快又深、少而有效)。(4)快速跑的可接受性(個體差異):什么樣的人能跑得快?差距能否彌補?需要什么樣的努力才能看到進步?
3.1.2以學生的本體感受為主,體現(xiàn)“人本價值”和“科學理性”的教學設計 (1)理解快速跑是人類的一種“原始生存能力”,體驗到“跑得快是一種實用和令人羨慕的能力”;深入領會快速跑的實用價值——提高人的“移動速度”和“無氧耐受力”最為有效的手段;(價值——以游戲方式去體驗)。(2)探究“怎樣才能跑得快”?原理——引入“邊際概念”,如肌肉力量(腿部肌肉解剖、核心力量的概念)、肌肉耐力、無氧運動、動作效率(步頻、步幅)等,以掛圖、模型、自制教具、習題冊等方式呈現(xiàn)。(3)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跑速,知道自己在提高跑速方面的天賦、潛力和存在的問題;聯(lián)結——以測驗、老師點評、自我分析等方式記錄在冊。(4)掌握幾種適合本人特點的快速跑練習方法(技術與方法——自行收集并記錄在冊)。(5)懂得發(fā)展快速跑的能力需要一個艱苦訓練的過程,為自己確定一個可能的目標和訓練計劃(信心和實踐——計算、計劃、實施、小結)。(6)獎勵進步最快、最好并積極主動持續(xù)參與的學生(不是跑得最快的學生)。
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健康生活,教會學生在環(huán)境變化、物質條件和健康生活之間尋求一種有機的平衡。努力實現(xiàn)體育課程與科學(健康科學、人體科學、心理科學、運動科學等)的高度融合,以學生的健康觀念構建、健康科學知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養(yǎng)成作為學校體育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 1 ] 陸曉旦,陳文輝,顧劍強.從人類進化的視角重新認識體育課程的重要性研究[ J ].青少年體育,2014(12).
[ 2 ] 楊楠.體育教學模式與主體教學淺論[ J ].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12(1):1-11.
[ 3 ] 毛振明.對十種體育教學模式的分析[ J ].體育教學,2000(5).
[ 4 ] 毛振明.體育教學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蔣立春(1988~),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
收稿日期:2016-03-10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4-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