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壯
海南省中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570203
?
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變臨床特點分析
張冠壯
海南省中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570203
目的 探討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變臨床特點。方法 選擇2012-04—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6例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腦梗死組)血液流變學標本,與在我院體檢的健康者的血液流變學標本(正常組)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果 男性正常組與腦梗死組血液流變檢測結(jié)果比較,腦梗死組較對照組紅細胞比積、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血沉、紅細胞電泳時、纖維蛋白原均有明顯改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女性正常組與腦梗死組血液流變檢測結(jié)果比較,腦梗死組較對照組紅細胞比積、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電泳時、纖維蛋白原均有明顯改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組有血液流變學改變占98.84%,其中以高壓積型、高聚集型、全高型為主,正常型僅占1.16%。結(jié)論 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變改變分型以高壓積型、高聚集型、全高型為主,臨床特點為高稠、高黏、高凝,腦梗死急性期患者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紅細胞比積、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明顯增高。
腦梗死;急性期;血液流變;臨床特點
急性腦梗死為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是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又稱“缺血性腦卒中”[1]。 腦血管疾病是當前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病因之一,起病急驟,迅速出現(xiàn)神經(jīng)功能缺失癥狀,且具有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殘率等特點。血液流變學是生物流變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4]。目前血液流變學檢驗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特別是對血栓前狀態(tài)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發(fā)病機制的判斷有重要價值。為了探討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變臨床特點,選擇2012-04—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的86例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腦梗死組)的血液流變學標本,與在我院健康體檢的健康者的血液流變學標本(對照組)進行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04—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的86例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腦梗死組)血液流變學標本,與在我院健康體檢的健康者的血液流變學標本(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腦梗死組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齡47~78歲,平均(59.62±12.37)歲,患者于發(fā)病后1~3 d內(nèi)入院接受治療,全部患者均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CT顯示梗死位置:右側(cè)腦干區(qū)5例,右基底節(jié)區(qū)14例,腔隙性梗死8例,多發(fā)性梗死22例,左基底節(jié)區(qū)37例。正常組選擇我院健康體檢者,并排除心、腦、肝臟、腎、血液、糖尿病等疾病,共83例,男49例,女34例,年齡50~78歲,平均(60±11)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液流變學檢測儀器與方法 對照組健康人員及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天治療前于清晨空腹分別抽取靜脈血10 mL,加0.5 mL肝素(每升12 500萬U),采用日本東亞的全自動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Kx-21)測紅細胞比積,所用試劑及正常參比血漿為配套進口;采用重慶大學維多生物工程研究所制造的FASCO-3010全自動血液流變快測儀(Model FASCO型)測定全血比黏度,全血比黏度測定溫度為37 ℃,其余為25 ℃。同時用溫氏法測定血沉和血球壓積。利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的SCL 7000TM 全自動血凝儀測纖維蛋白原,血樣采取后立即檢測,4 h內(nèi)完成。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抽血檢測2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全紅細胞比積、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電泳時、纖維蛋白原及血液流變學改變分型。腦梗死組的血液流變學改變可分為正常型:血液流變學各項同指標正常;全高型:血流流變各指數(shù)都較高;高黏度:以血漿黏度增高為主;高壓積型:以紅細胞比積增高為主;相應的引起血液黏度增高;高聚集型:以低切變率下的血液黏度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加快,血小板聚集增強為主。
1.4 納入、排降標準[5]納入標準:(1)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經(jīng)頭頡CT或MRI明確診斷證實有梗死灶;(3)臨床癥狀持續(xù)24 h以上,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在7 d內(nèi);(4)首次發(fā)?。?5)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既往有腦梗死史且有遺留神經(jīng)功能缺損;(2)合并有急慢性感染性疾?。?3)顱內(nèi)其他疾病(腦出血、阿爾茨海默病等);(4)惡性腫瘤;(5)冠心病、腎病、血檢性疾病等;(6)合并風濕病、多發(fā)性硬化癥等免疫系統(tǒng)疾??;(7)合并慢性炎癥疾病,如膽囊炎、血管炎、肝炎等;(8)近6個月內(nèi)有心肌梗死或心絞痛史;(9)患者或家屬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正常組男性與腦梗死組血液流變檢測結(jié)果比較 腦梗死組較對照組紅細胞比積、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電泳時、纖維蛋白原均有明顯改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正常組與腦梗死組男性患者血液流變檢測結(jié)果比較
2.2 正常組與腦梗死組女性患者血液流變檢測結(jié)果比較 腦梗死組較對照組紅細胞比積、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電泳時、纖維蛋白原均有明顯改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正常組與腦梗死組女性患者血液流變檢測結(jié)果比較
2.3 腦梗死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改變分型結(jié)果 正常型1例(1.16%),全高型20例(23.26%),高黏型13例(15.12%),高聚集型22例(25.58%),高壓積型30例(35.88%)。分型以高壓積型、高聚集型、全高型為主,正常型僅占1.16%。
腦梗死是由于腦血液供應障礙引起腦部病變,因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管腔狹窄,且在血管管腔狹窄處或血管局部形成血栓,而導致腦動脈不完全閉塞或完全閉塞,致使腦組織局部動脈供血血流的突然減少或停止,造成該血管供血區(qū)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腦組織壞死,而引起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疾病[6],屬于高復發(fā)不可逆性的慢性腦血管意外。腦梗死在中老年男性中的發(fā)病率較高,根據(jù)有關調(diào)查統(tǒng)計表明,我國腦梗死患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7]。
血液流變學改變分型以高壓積型、高聚集型、全高型為主。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變臨床特點:(1)高稠、高黏、高凝: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變發(fā)生改變,低切變率血液黏度升高血尤為明顯。血液黏度升高的最大值出現(xiàn)的時間段及梗死程度的不同,這與腦梗死的范圍和嚴重程度存在較為直接的相關性[8]。血液黏度的升高不僅致使腦動脈內(nèi)的血流量大量降低,且易形成血栓,從而引發(fā)腦梗死。纖維蛋白原是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其水平增加時,血液的凝固性也隨之增強,顯著升高可致使患者血液進入高凝狀態(tài),且促使紅細胞聚集,致使血液的流動性大大減弱,從而誘發(fā)血栓的形成[9]。(2)腦梗死急性期患者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均增高:這說明腦梗死患者血液流動性較差。全血比黏高切能夠反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全血比黏高切升高,說明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受到影響,導致血液在血管內(nèi)流動時發(fā)生異常改變,從而又致使血液內(nèi)其他有形成分的異常改變。由于血流異常導致血小板受到損傷,致使血小板被激活,從而使患者形成血栓的幾率增加[10]。血漿黏度增加使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受影響,導致組織缺氧,微循環(huán)障礙,紅細胞變形性下降,繼而引起缺血,代謝產(chǎn)物堆積,最終引起全血黏度增高[11]。紅細胞聚集性與紅細胞膜負電荷密度存在相關性,如果表面負電荷減少,在低切變速率下的紅細胞形成緡錢狀結(jié)構(gòu)增多,致使血液黏度升高[12]。(3)在腦梗死急性期紅細胞比積、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明顯增高:紅細胞比積對全血黏度起關鍵性的作用,全血黏度隨著紅細胞比積的升高而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快慢與血漿黏度及紅細胞聚集性存在相關性,紅細胞的聚集性增強能夠促進紅細胞沉降率。由于紅細胞的聚集性增強,可致使血管內(nèi)的血液流量受到阻礙,從而誘使血栓的形成。
綜上所述,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變改變分型以高壓積型、高聚集型、全高型為主,臨床特點為高稠、高黏、高凝,腦梗死急性期患者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紅細胞比積、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明顯增高。
[1] 蔡美昌.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液流變學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9):179-180.
[2] 張秀英.急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液流變學變化及臨床意義[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7,5(9):1-3.
[3] 何愛玉,唐維國,方國安.急性期腦出血與腦梗死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對照研究[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1996,9(5):32-33.
[5] 吳麗江.腦梗死急性期血液流變學改變93例臨床分析[J].包頭醫(yī)學,2000,24(3):5.
[6] 鄒本勤,肖方喜,王向榮.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流變性及血糖的變化[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3,13(4):63-64.
[7] 武偉,嚴以炳.老年腦卒中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研究[J].中西醫(yī)結(jié)合實用臨床急救,1997,4(6):6-8.
[8] 張逸,蘇瑞文,徐曉莉.急性腦出血和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觀察[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4,35(3):71-73.
[9] 符月琴,陳濤,黃濤,等.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流變學檢測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9,9(11):2 126-2 127.
[10] 陳亨玉,陳開地.急性腦出血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改變及其臨床意義[J].微循環(huán)技術(shù)雜志,1996,2(4):214-215.
[11] 毛江洪,汪青山,鈕心怡,等.臨床血液流變學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3,21(5):148-151.
[12] 韋玉華,陸開玲,農(nóng)有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經(jīng)顱多普勒與血液流變學相關性分析[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8,8(16):112-113.
(收稿2015-09-28)
R743.33
A
1673-5110(2016)21-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