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宛澍
上海人食肉以豬肉為主,因為周邊沒有草原,牛羊較難飼養(yǎng)。上海附近的牛,大多為耕牛,食用的較少,用到牛肉的,也無非是牛肉湯、尖椒牛柳等幾樣;而羊肉呢,因其有股膻味,上海人叫做“羊臊氣”,因此食用更少,無非是白切、紅燒兩種,除了郊區(qū)的松江、嘉定有白切羊肉外,竟無好的羊肉菜式。
然而上海人并不是不喜歡牛羊肉,只是原料少加上不會做而已。上海人非但愛吃,也可謂愛之甚切呢。新雅粵菜館的一道蠔油牛肉,引得多少早年移居海外的老上海至今念念不忘,甚至還有特地買了機票回滬就為此菜的呢。說到羊肉,上海人就更推崇了,上海人認為羊肉是一種“補”的東西,每當寒風一起,總喜歡買上一大塊“羊糕”,進進補。
現(xiàn)在,隨著運輸技術(shù)的提高以及西部大開發(fā),上海的西部餐廳也越來越多,牛羊肉現(xiàn)在也更多地走上上海人的家中餐桌,蔥爆羊排,便是新時代的上海羊肉菜。
上海買不到綿羊,只有山羊。山羊以小公羊為好,一只羊劈成四爿,分為雌爿和雄爿,雄爿帶著脊柱,被認為骨頭多不合算,另一爿則是雌爿,骨少肉多。雌爿、雄爿只是斬法而已,因此沒有一定左右之分。每爿再一剁為二,分為前片和后片,前片較大,據(jù)說比后片為香,若是做這蔥爆羊排,便要用到前片。前片帶著許多羊排,可以讓攤主剁開,回家洗凈后,待用。
上海的蔥爆羊排,和西北的大不一樣,由于上海人吃不得一點膻,所以在焯水后,要先用姜把羊排煮一遍。把羊排放入冷水鍋,水以剛沒過羊排為準,放入五六片姜以及料酒,把水煮沸,改用小火。由于羊肉易縮,因此要加入一點鹽,可以保證羊肉不縮而且煮得時間長也不爛。這樣,需要煮上一個半小時,然后,開蓋再改用大火,把湯燒到將干未干為止。
起一個油鍋,放少一點的油,將火開到最大,放入蔥段、姜片和蒜瓣,快速翻炒,等到蔥開始焦的時候,放入羊排,并且再加一點油。翻炒片刻后,再加一點鹽,然后再放入新的蔥段,這蔥爆羊排就做好了。
上海的羊肉菜越來越多,不止這一道,還有特地經(jīng)過改良的孜然羊肉,等有機會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