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懷濱 張 斌 王 超 李子璇 陳 艷 李丹鳳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
?
寬恕在老年人生命意義與孤獨感間的中介作用
蔣懷濱 張 斌1王 超 李子璇 陳 艷2李丹鳳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
目的 探討寬恕在老年人生命意義與孤獨感間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老年人生命意義問卷、寬恕特質(zhì)量表(TFS)和孤獨感量表(UCLA),通過方便取樣與入戶訪問結(jié)合的方式對福建省福州和廈門地區(qū)200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diào)查,回收有效問卷187份。結(jié)果 ①生命意義及其各維度(苦難認知、主動追尋、被動接納)與寬恕呈顯著正相關(guān),生命意義及其各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寬恕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②寬恕在老年人生命意義與孤獨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5.7%。結(jié)論 老年人生命意義對孤獨感有直接的影響,且部分是通過寬恕的中介作用實現(xiàn)的,對提出老年人生命質(zhì)量的相關(guān)干預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和現(xiàn)實意義。
生命意義;寬??;孤獨感;中介作用
受生活質(zhì)量下降和人際互動改變的影響,孤獨感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1〕。Weiss〔2〕認為,孤獨感是指個體對交往的渴望與自身交往的實際水平之間產(chǎn)生差距而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體驗,常伴有寂寞、孤立、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精神空虛感。人際關(guān)系對孤獨感有直接影響〔3〕,即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會使個體的孤獨感體驗減少,從而能夠愉快地生活。人格特質(zhì)和孤獨感顯著相關(guān)〔4〕,孤獨感越強烈的人越會表現(xiàn)出內(nèi)向和社交謹慎的一面。根據(jù)Frankl提出的意義治療理論,人們之所以找不到真正的生命意義,其原因在于生活中彌漫的空虛感和無助感〔5〕。而生命意義又是個體所具有的相對穩(wěn)定的、差異性的因素。說明生命意義在人格方面是影響孤獨感的一個重要因素。生命意義與孤獨感密切相關(guān)〔6〕,個體對生命意義認知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孤獨。本研究主要探討寬恕在老年人生命意義和孤獨感間的中介作用,分析生命意義對孤獨感的作用機制。
1.1 研究對象 福建省福州和廈門地區(qū)的老年人采用入戶訪問逐題詢問的方式,再由調(diào)查員記錄答案。總共發(fā)放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7份(93.5%),其中男96人,女91人,平均年齡68 歲。
1.2 研究工具 ①老年人生命意義問卷〔7〕包括15個項目,使用Likert 5點計分,共包括苦難認知、主動追尋和被動接納三個維度。該問卷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889,分半信度為0.871;在構(gòu)想效度方面,經(jīng)過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的結(jié)果解釋了總變異的61.954%。②寬恕特質(zhì)量表(TFS)〔8〕:用于測量人際間冒犯行為的傾向性寬恕。共有10個項目,使用Likert 5點計分,其中第1、3、6、7、8題為反向計分題,得分相加為寬恕特質(zhì)總分。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75〔9〕。③孤獨感量表(第3版,UCLA):共有20個項目,含有11個“孤獨”的正序條目,9個“非孤獨”的反序條目,使用Likert 4點計分。量表得分為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獨感越高。用其對老年人進行重測,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73〔10〕。在結(jié)構(gòu)效度方面,經(jīng)探索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表明,提取1個公因子時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5.39%〔11〕。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相關(guān)和回歸分析。
2.1 老年人生命意義與寬恕、孤獨感的相關(guān)分析 老年人生命意義及其各維度(苦難認知、主動追尋、被動接納)與寬恕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老年人生命意義及其各維度與孤獨感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老年人寬恕與孤獨感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P均<0.01)。見表1。
表1 老年人生命意義、寬恕與孤獨感的相關(guān)分析(r值)
1)P<0.01
2.2 寬恕在老年人生命意義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①以孤獨感為因變量,生命意義為自變量時,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②以寬恕為因變量,生命意義為自變量時,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具有顯著性;③以孤獨感為因變量,生命意義和寬恕為自變量時,寬恕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顯著,而生命意義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仍然顯著。因變量孤獨感和自變量生命意義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guān)性,當在它們之間加入中介變量寬恕之后,生命意義和孤獨感之間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從-0.34上升到-0.22。因此,寬恕在生命意義與孤獨感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效應,即生命意義既可以直接作用于老年人的孤獨感,也可以借助寬恕這一中介變量對孤獨感起作用。其中的β1(-0.34)與β2(0.37)的乘積為-0.126,即為中介效應,而生命意義作為自變量對因變量孤獨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β3(-0.22)即為總效應,中介效應與總效應的比值為0.357,說明寬恕作為中介變量能夠部分地解釋自變量生命意義與因變量孤獨感的關(guān)系。見表2。
表2 運用回歸分析檢驗寬恕的中介效應
1)P<0.05,2)P<0.001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寬恕在老年人生命意義與孤獨感之間的關(guān)系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生命意義水平較高的老年人對生活充滿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較不會感到孤獨。易于寬恕他人的老年人,在受到傷害性事件時,能夠及時擺脫消極情緒,與人友好相處,孤獨感就相對減輕。黃希庭〔12〕認為孤獨感通常是一種負性的情緒體驗,是個體渴望人際交往和親密關(guān)系卻又無法獲得滿足,從而產(chǎn)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感受。生命意義作為維持和提高個體生理、心理水平的一個穩(wěn)定可靠的預測指標。寬恕具有親社會的性質(zhì),又能緩解個體的消極情緒。兩者都是積極的個體因素,有利于個體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從而減少孤獨感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生命意義和寬恕呈顯著正相關(guān),這一關(guān)系可以用Reker等〔13〕建構(gòu)的包括認知、動機和情感成分的生命意義模型進行解釋。該模型認為,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過程在于認知、動機和情感三個成分的相互作用和有機融合。個體為了獲得生存和快樂的基本需要,以此產(chǎn)生了一種積極的意義感和滿足感,從而改變其對人生中挫折和苦難的消極體驗。North〔14〕認為寬恕包括避免消極情感和呈現(xiàn)積極情感兩種心理成分。情感成分在生命意義和寬恕中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命意義和寬恕這二者之間存在相關(guān)是有必然性的。
本研究結(jié)果說明生命意義得分高的個體由于提高了寬恕水平進而降低了孤獨感。這一結(jié)果與Enright〔15〕提出的寬恕發(fā)展模式理論中的成果階段內(nèi)容相符。Enright〔15〕指出寬恕的心理歷程涉及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他認為當寬恕發(fā)生時,受害者對傷害者的負性認知、情感、行為會減少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性認知、情感、行為的出現(xiàn)和增加。通過寬恕發(fā)展與柯爾伯格的階段論的關(guān)系研究,Enright〔15〕提出寬恕有四個發(fā)展階段:暴露階段、決定階段、操作階段及成果階段。其中成果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受害者思索經(jīng)歷磨難和給予寬恕對人生的意義;認識到自己會因此而樹立新的生活目標;意識到對冒犯者的消極情緒逐漸減少,積極情緒逐漸增加;意識到內(nèi)心的釋然等〔16〕;說明生命意義是通過寬恕影響孤獨感。所以,生命意義水平高的老年人對生命有較深刻的理解,即對生命和生活表現(xiàn)出更多的熱情和積極,并追求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意義。這樣的老年人在遭遇他人傷害時,就會以寬恕作為解決問題中不良情感的應對策略,從而減輕自身厭煩、憤怒等不良情緒,做出親社會或利他的行為。寬恕對維護人際關(guān)系和個體健康有積極作用,這就使老年人避免陷入空虛無助的精神狀態(tài),即較不容易感到孤獨。提高老年人生命意義水平和寬恕水平,能讓老年人理性認識老化的事實,增強其對自身和外部環(huán)境影響的敏感力,以便當自己感到不愉快或孤獨無助時,可以增加更多樂觀的信念及提高社會參與度,獲得更多支持。
1 楊 靜,董 軍,嚴 祥,等.老年住院患者孤獨感與社會支持的關(guān)系〔J〕.心理學探新,2012;32(6):570-3.
2 Weiss RS.Refli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loneliness research〔J〕.J Soc Behav Perxonal,1987;2(2):1-16.
3 曲可佳,鄒 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獨感與人格五因素的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0;20(6):75-80.
4 Todd J,Adam S,Karen E,etal.Personality traits and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as predictors of future loneliness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Soc Behav Person,2000;28(5):463-70.
5 William RM.Exploring Frankl's purpose in life with college students〔J〕.J Coll Charact,2006;7(1):1-10.
6 王繼玉,齊慧云.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與孤獨感的關(guān)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6):703-4.
7 許 麗.老年人生命意義的初步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
8 Berry JW,Worthington EL,Parrott L,etal.Dispositional forgivingness: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transgression narrative test of forgivingness〔J〕.Personal Soc Psychol Bull,2001;27(10):1277-90.
9 梅 亮.大學生攻擊行為傾向與人際寬恕的關(guān)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學院,2011.
10 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09-44.
11 黎 芝.UCLA孤獨感量表中文簡化版(ULS-8)的考評及應用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12 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261.
13 Reker GT,Wong PTP.Aging as an individual process:toward a theory of personal meaning.In:Birren JE,Bergston VL,eds.Emergent theories of aging(1988)〔M〕.New York:Springer,1988:214-46.
14 North J.Wrongdoing and forgiveness〔J〕.Philosophy,1987;62:336-52.
15 Enright RD.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 〔J〕.Handbook Moral Behav Devel,1991;(1):123-52.
16 Denton RT,Martin MW.Defining forgiveness: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process and role〔J〕.Am J Family Thera,1998;26(4):281-92.
〔2015-11-26修回〕
(編輯 杜 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403032)1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應用心理系 2 長沙學院公共管理系
張 斌(198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
蔣懷濱(1982-),男,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
B84
A
1005-9202(2016)20-513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