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勝 倪 居 張瑞星 蘇連軒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心理科,河南 鄭州 450053)
?
暗示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在老年軀體形式疼痛障礙患者中的效果比較
常國勝 倪 居1張瑞星2蘇連軒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心理科,河南 鄭州 450053)
目的 比較暗示療法與認知療法對老年持續(xù)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PSPD)的效果。方法 選擇50例患者分別接受暗示心理治療(暗示組),軀體意念引導式暗示心理治療(認知組),分別在6個時間點運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進行疼痛與焦慮評估。結果 住院期間兩組的時間交互效應無差異(P>0.05),出院后兩組時間交互效應差異顯著(P<0.05),出院后暗示組疼痛值趨于穩(wěn)定低值,而認知組疼痛程度呈上升趨勢,出院6個月時暗示組復發(fā)率低于認知組(P<0.05)。結論 軀體意念引導式暗示療法對老年PSPD患者的治療效果有更好的長期效應,在一定的時間內對維持療效、預防復發(fā)較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有一定優(yōu)勢。
持續(xù)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暗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疼痛
老年持續(xù)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PSPD)是一種不能用生理過程或軀體障礙予以合理解釋的持續(xù)、嚴重的疼痛,屬于軀體形式障礙,區(qū)域性調查顯示我國門診患者的發(fā)病率為0.62%〔1〕,患者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一般健康狀況均顯著低于正常人群〔2〕。PSPD病因復雜,包括生物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PSPD患者更傾向于使用不成熟防御機制和應對方式,由于其病理心理機制容易使患者進入情緒惡劣-疼痛加重-應對無效-過度關注的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導致病情遷延〔3〕。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等原因,軀體形式障礙發(fā)病率較高,且持續(xù)時間長,因此,該病是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針對老年患者更應重視心理治療的有效性。臨床常用的心理治療有認知行為治療、操作條件化、放松訓練等行為療法〔4〕,也有學者用認識領悟療法〔5〕。由于老年群體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探索適合老年群體的心理治療方法,尤其是能夠提高遠期治療效果的心理干預方法,是目前臨床需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將暗示治療與認知治療兩種治療方法進行比較,以期為老年PSPD患者的心理治療提供可借鑒的依據。
1.1 研究對象 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PSPD診斷標準;病程超過6個月;年齡與性別不限,排除合并其他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鄭州市某醫(yī)院心理科符合診斷標準的60歲以上患者隨機分為暗示治療組(暗示組)與認知治療組(認知組),暗示組25例,因家庭原因提前出院退出治療2例,未能隨訪1例,參與全程實驗22例,男8例,女14例,平均年齡(69.75±3.15)歲;認知組25例,退出2例,未能隨訪1例,參與全程實驗22例,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齡(68.97±3.12)歲,兩組性別(χ2=1.071)與年齡(t=1.22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無疼痛為0分,最高程度的劇痛為100分。② 焦慮自評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編制,共20 題目,采用1~4四級評分,用以評定被試近1 w的焦慮程度,分數(shù)越高表明焦慮程度越重。
1.2.2 干預方案 在研究期間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按數(shù)字隨機分為認知組與暗示組,暗示組接受認知行為療法(CBT),認知組接受非催眠狀態(tài)下的想象暗示治療,治療頻度住院1~4 w,2次/w,后4 w 1次/w,兩組均正常接受5-羥色胺受體再攝取抑制劑(SSRI)藥物治療和科室的團體心理治療與娛樂活動。分別在住院第2天(入院時)、第4周、第8周運用VAS和SAS進行疼痛程序評估、焦慮程度評估。出院時記錄聯(lián)系方式,出院指導均要求患者出院后進行自我訓練1次/w。在出院1個月、3個月、6個月分別電話隨訪進行疼痛評估。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及方差分析。
2.1 不同時間點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住院期間兩組在3個時間點的交互效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519,P=0.113),即住院期間兩組隨時間變化治療效果無差異。出院后兩組時間交互效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6.015,P=0.06)。暗示組在住院第8周、出院后3個月、6個月時的疼痛程度低于認知組(P<0.05),其他時間點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暗示組與認知組在住院期間疼痛程度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出院后暗示組疼痛值趨于穩(wěn)定低值,而認知組疼痛程度呈上升趨勢。見表1。
2.2 兩組疼痛復發(fā)率比較 以疼痛程度≥50分為復發(fā)的標準,出院6個月時認知組復發(fā)率(40.9%,9/21)高于暗示組(22.7%,5/22,χ2=2.019,P=0.037)。
表1 兩組在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比較±s,n=22)
心理暗示療法(ST)是利用言語、動作或其他方式,使被治療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從而不加主觀意志地接受心理治療師的某種觀點、信念、態(tài)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實現(xiàn)消除疾病癥狀或加強某種治療方法效果的目的。本研究將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相結合,利用患者對治療師的信賴和順服給予暗示以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將暗示與軀體意念引導相結合,加強患者對疼痛部位生理功能的積極暗示。Braffman等〔6〕也提出,在對患者暗示的基礎上施加一定的引導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理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以輕音樂為治療背景,患者在非催眠狀態(tài),用語言引導患者對疼痛部位的正向關注,給患者暗示想象其疼痛部位的肌肉以及細胞、神經、血管很健康,疼痛在逐漸消失等積極的軀體意念。CBT是在60年代發(fā)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現(xiàn)在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7〕。CBT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幫助PSPD患者識別和取代不適應的負性認知,取而代之積極的想法或應對策略〔8〕。本研究中的CBT在認知方面引導患者改變對疼痛癥狀的認識,并使其從行為上發(fā)生改變,從對疼痛的過度關注轉移到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
本研究提示,從整體上看,兩種療法短期效果相同,但暗示治療對患者的疼痛治療效果較CBT有更好的遠期效應。
暗示療法對緩解疼痛在國外是一種成熟的心理治療方法〔9〕,我國也有學者也嘗試將此方法用于軀體疾病所致的疼痛〔10,11〕。PSPD患者的疼痛無器質性病變基礎,其疼痛感受與心理因素關系更為密切,更易使用軀體化的防御方式〔3〕,本研究是在患者清醒狀態(tài)下,利用暗示療法引導患者接受疼痛部位處于健康的生理狀態(tài),而非病理狀態(tài),使其接受疼痛部位的健康狀態(tài)。Leonard等〔12〕也提出非催眠狀態(tài)下的暗示治療和催眠下的暗示治療對緩解疼痛有同樣的療效,暗示治療更容易改變患者對疼痛的固有的刻板看法。這也是本療法對患者的遠期效應較好的原因之一。暗示治療與患者的受暗示性等因素相關,前期研究顯示,老年人群的受暗示性較高〔13〕,暗示治療引導患者由疼痛轉變到感覺正常需要經過循序漸進的干預過程,更容易使患者接納,促使患者發(fā)生對疼痛的自我觀念的轉變,甚至從潛意識中改變對疼痛的原有認知。同時暗示治療引導患者通過自我暗示緩解疼痛,促進患者掌握應對疼痛的策略,提高了患者的應對能力,減輕其預期性焦慮,疼痛進一步減輕,從而使疼痛緩解進入良性循環(huán)圈。
CBT具有可操作性強、指導性較好的特點,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對老年人的心理幫助具有明確的指導性,更易讓老年人接受,并按照引導去操作,并能幫助患者建立的恰當?shù)男袨榉绞?。但由于其治療過程過于程式化,在住院期間老年人能夠有較高的依從性,顯示出較好的療效,但出院后回到家庭環(huán)境中,缺少相應的指導與督促,其效果隨之下降,因此相對于暗示治療其遠期效應較差。
1 趙 燕,施琪嘉.軀體形式障礙〔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6):575-6.
2 駱艷麗,吳文源,李春波,等.持續(xù)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生命質量的相關因素研究〔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7;19(2):19-22.
3 張瑞星,李國榮,Koen Sevenants,等.持續(xù)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患者壓力應對特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3;19(9):515-8.
4 Benjamin S.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a selective review 〔J〕.J Psychosom Res,1989;33(2):121-31.
5 馮 虹,錢建軍,董瑩盈,等.認識領悟療法對持續(xù)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患者述情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4;29(1):35-7.
6 Braffman W,Kirsch I.Imaginative suggestibility and hypnotizability:an empirical analysis〔J〕.J Personality Soc Psychol,1999;77(3):578-87.
7 楊鳳池.咨詢心理學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2-5.
8 駱艷麗,吳文源,李春波,等.持續(xù)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的研究進展〔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7;19(2):113-6.
9 Kirsch I,Braffman W.Imaginative suggestibility and hypnotizability 〔J〕. Curr Direct Psychol Sci,2001;10(2):57-61.
10 彭淑芬,吳宏燕,吳 征.暗示療法在疼痛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6;14(3):53-4.
11 劉 建,釋 棟,孟煥新.心理暗示療法對緩解口腔超聲潔治術中疼痛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87-9.
12 Milling LS,Kirsch I,Allen GJ.The effects of hypnotic and nonhypnotic imaginative suggestion on pain〔J〕.Ann Behav Med,2005;29(2):116-27.
13 張瑞星,趙山明,李 麗.積極心理暗示對老年人心理衛(wèi)生狀況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5):2200-1.
〔2015-04-18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
河南省哲學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3BJY003)
張瑞星(1973-),女,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臨床心理學研究。
常國勝(1965-),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精神衛(wèi)生研究。
R473.11
A
1005-9202(2016)20-511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082
1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學院 2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