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杰 王 璐 葉 成 張景剛 王 琳
(北華大學校醫(yī)院檢驗科,吉林 吉林 132011)
?
血脂、血尿酸及總膽紅素與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
付曉杰 王 璐 葉 成 張景剛 王 琳
(北華大學校醫(yī)院檢驗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 探討血脂、血尿酸(UA)及總膽紅素(TBIL)與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148例冠心病(CHD)患者(病例組)及同期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為陰性的健康體檢者50例(對照組)為研究對象,病例組按照受累動脈血管數(shù)分為單支病變組(48例)、雙支病變組(50例)和多支病變組(50例)。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的血脂、UA及TBIL水平,以Gensini評分法確定冠狀動脈的病變程度,并分析其與血清各指標的相關性。結果 CHD累及血管支數(shù)與UA、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及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與TBIL水平呈負相關(P<0.05);Gensini評分與UA、TG和LDL-C水平呈正相關,與TBIL水平呈負相關(P<0.05)。結論 血清高TG、高LDL-C、高UA水平及低TBIL水平可促進CHD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冠狀動脈病變;血脂;血尿酸;總膽紅素
冠心病(CHD)是心內(nèi)科常見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高、癥狀隱匿,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zhì)量〔1〕。目前對該病的治療以控制多種危險因素為主。研究表明,高血脂、高血尿酸(UA)及低總膽紅素(TBIL)等為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2〕,但各因素與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否存在相關性仍待進一步研究。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心內(nèi)科收治的148例CHD患者為病例組,患者均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陽性,符合WHO的冠心病診斷標準〔3〕;選擇同期行CAG檢查為陰性的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排除高血壓、肝腎功能不全、感染、痛風、腫瘤、心力衰竭、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近期服用影響TBIL、血脂、UA的相關藥物者。病例組男91例,女57例,平均年齡(56.2±11.0)歲。根據(jù)累及動脈數(shù)又分為單支病變組(48例)、雙支病變組(50例)和多支病變組(50例)。四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飲酒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1.2 方法與指標
1.2.1 生化指標檢測 禁食12 h,抽取各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3 min取血清,檢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UA和TBIL水平,所用儀器為日立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2.2 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評分 采用Gensini評分法〔4〕確定冠狀動脈的病變程度,Gensini評分越高提示冠狀動脈病變越嚴重。血管狹窄程度計分標準:≤25%為1分,26%~50%為2分,51%~75%為4分,76%~90%為8分,91%~99%為16分,100%為32分;根據(jù)不同受累節(jié)段乘以相應的系數(shù):左主干(LCM)系數(shù)為5,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近段為2.5,LAD、LCX中段為1.5,LAD、LCX遠段、LAD第一對角支、LCX后降支、右冠狀動脈(RCA)近中遠段及后降支均為1,LAD第二對角支及LCX后側(cè)支為0.5,以各分支之和計入總分。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4.0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性的定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進行SNK-q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 四組患者血脂、UA及TBIL水平比較 四組患者UA、TBIL、TG、TC和LDL-C水平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兩比較結果顯示,病例組的UA、TG、TC和LDL-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TBIL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其值隨著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增加而改變明顯(P<0.05)。四組患者的HDL-C水平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2。
2.2 四組患者Gensini評分比較 四組患者Gensini評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F=29.301,P<0.05),單支、雙支和多支病變組的Gensini評分分別為(31.20±21.84)分、(58.91±25.63)分和(73.24±37.52)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22±0.96)分。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多支病變組的Gensini評分均高于雙支病變組和單支病變組(P<0.05),且其值與病變受累血管支數(shù)呈正相關(P<0.05)。
2.3 四組患者Gensini評分與血脂、UA及TBIL的相關性 以Gensini評分為應變量,血脂、UA及TBIL指標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Gensini評分與UA、TG和LDL-C水平呈顯著正相關(r=0.315,0.035,0.115;P=0.021,0.019,0.031),與TBIL水平呈顯著負相關(r=-0.637,P=0.021);而與TC及HDL-C水平無明顯線性相關關系(r=0.103,-0.058;P=0.304,0.610)。
表2 四組患者血脂、UA及TBIL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1)P<0.05;與單支病變組相比:2)P<0.05;與雙支病變組相比:3)P<0.05
CHD的危險因素較多,其中血脂異常是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高TG是CHD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作用機制主要是〔5〕:(1)TG中的乳糜微粒(CM)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經(jīng)分解生成殘粒脂蛋白(RLP),RLP可透過血管內(nèi)皮,并在基質(zhì)中滯留,從而促進斑塊的形成;VLDL還可與巨噬細胞孵育生成泡沫細胞,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程;(2)高TG可促進脂質(zhì)交換,使HDL及HDLC水平降低,從而導致HDLC的抗氧化應激、修復損傷內(nèi)皮及減少細胞因子表達等作用降低。此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TC及LDL-C水平是控制CHD的首要目標〔6〕,認為LDL-C可對內(nèi)皮細胞與平滑肌細胞產(chǎn)生氧化損傷和炎癥反應,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同時其通過內(nèi)膜后可與巨噬細胞作用生成泡沫細胞,從而易化膽固醇脂的聚集,促進斑塊不穩(wěn)定化和炎性細胞的聚集,從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本研究結果顯示,高TG、高TC和高LDL-C水平可加重CHD的病變程度,促進CHD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UA是嘌呤的代謝總產(chǎn)物,其水平變化主要受年齡、性別、種族、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UA與體內(nèi)尿素氮、肌酐、TG水平呈正相關,而與血糖及HDL-C呈負相關〔7〕。近年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UA與CHD的發(fā)生有關〔8〕。本研究結果顯示,高UA水平可加快冠狀動脈的病變進程。其作用機制可能是:(1)UA為水溶性物質(zhì),尿酸鹽結晶易在管壁沉積,對內(nèi)膜產(chǎn)生直接損傷而致動脈硬化;(2)UA可促使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增加冠脈血栓的發(fā)生風險;(3)UA可誘發(fā)及刺激炎癥反應和血管平滑肌細胞,造成內(nèi)皮細胞功能紊亂,加重CHD的發(fā)生。此外,TBIL也是較明確的CHD的危險因素之一〔9〕。TBIL是一種具有很強抗氧化性的體內(nèi)代謝產(chǎn)物,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和LDL-C,抑制血管的硬化;同時,其還可促進膽固醇的溶解和排出,防止冠心病的發(fā)生〔10〕。本研究提示低TBIL水平可影響CHD的發(fā)生發(fā)展,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符〔11〕。
1 徐金武.不同性別冠心病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5;31(20):3130-2.
2 何光朝.血清總膽紅素、血脂、血尿酸與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研究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7):56-7.
3 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
4 高 靈,孟照輝.冠狀動脈評分方法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3;19(9):1601-3,1609.
5 王艷霞,馬穎艷,劉亞斌,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脈病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12):2293-5,2304.
6 朱秋敏.血脂水平與冠心病患者脈粥樣硬化關系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216.
7 高 彬.中國人群血尿酸水平與代謝綜合征及其危險因素關系的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2012.
8 王玉璟,潘 炎.血尿酸水平與冠心病關系的Meta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2):130-2.
9 史連義,周志偉,田雪梅,等.冠心病患者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的Meta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8):2062-4.
10 喬獻偉.冠心病患者血清膽紅素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的初步探討〔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6):681-2.
11 陶書超,閆 瑛.血清膽紅素濃度與冠心病的關系探討〔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1(11):203-4.
〔2015-11-19修回〕
(編輯 袁左鳴)
付曉杰(1966-),女,主管檢驗師,主要從事生化檢驗方面的研究。
R54
A
1005-9202(2016)20-501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