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深圳表展看工匠精神
常偉
鐘表歷史文化研究者
著名鐘表評論人、專欄作家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參觀深圳鐘表展之前,對中國鐘表業(yè)可以說完全沒有概念,即便決定一人獨自前往如此南方之地,對于出門很少的小伙子,我也是下了一番決心,最終還是因為見一位匠師而付諸行動,從此便與中國鐘表業(yè)尤其是獨立鐘表制作人結(jié)緣了。
話說今年三月的瑞士巴塞爾鐘表展,在國際獨立鐘表創(chuàng)作人學會(簡稱AHCI)的展位中出現(xiàn)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曾經(jīng)于2010、2011年兩度在此展出作品的許家寶大師再度參展,帶來了最新的作品——龍龜戲珠儀,此事雖是個人行為,卻掀起不小的波瀾,先是外國會員沒想到許大師將近八十歲還能有創(chuàng)造力,而且是一臺具有動偶功能的復雜機械計時器,此外更讓與會的國人看到了中國獨立制鐘人在國際上也有一席之地,對于有志于在國際舞臺大顯身手的中國獨立鐘表制作人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十五年前我不遠千里追隨的那位匠師,其實也是許大師的領路人,如果沒有他也不會有中國獨立鐘表人在巴塞爾的一枝獨秀。他就是矯大羽先生,雖然他目前在香港休養(yǎng)不能參與外部事務,但他一直都是獨立鐘表師的精神領袖。正是與他在深圳表展的第一次邂逅,我才意識到一個工匠、一份工匠精神對鐘表業(yè)的重要性。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矯大師便以陀飛輪手表制作而蜚聲國際表壇,更以創(chuàng)造"中國表"藝術主題而在AHCI占有重要一位。那時候我們想看國際獨立鐘表創(chuàng)作人的作品,只能去巴塞爾表展一睹為快,而今年大家只要移步深圳,就能見到幾位大匠和他們的作品。其中有來自瑞士、荷蘭、德國、俄羅斯、烏克蘭、匈牙利、中國等地的鐘表師。
瑞士的文森特·卡拉布雷斯是AHCI的創(chuàng)始人,1986年,他為寶珀公司設計了浮動式陀飛輪。30年后的今天,這仍是最小的8日動力儲存機芯中最薄的陀飛輪。最新作品是與日本畫家Shinji Himeno合作研制的KRONOS系列,意為時間巨神。它飛在空中,一手握著時針和分針,另一手握著秒針。一位年輕女子在徒勞地追逐著時間,希望留在永恒的青春。小窗顯示分,數(shù)字顯示小時。在60分時,詩意般進入下一小時。1974年荷蘭人Christiaan Van der Klaauw開始自己的事業(yè)并推出首款天文復雜功能鐘(范德克萊天文鐘), 從此開啟了世界最好制鐘師的傳奇歷史。2009年,Christiaan van der Klaauw的新紀元開始了。他交棒給荷蘭設計師兼親密的朋友Danil Reintjes先生。從孩童時候起,德國人Kim Djapri就對形成當今世界的機械學著迷了。2006年,在拆卸了他的第一塊機械表并領略了精密機械的奇妙后,著迷就變成了愛好。這一想法讓Kim Djapri創(chuàng)作出第一款腕表“Reverse”。這是一款完全獨創(chuàng)的腕表,從結(jié)構(gòu)到表面處理。此款腕表為限量版,僅33塊。Konstantin Chaykin是一位發(fā)明家、制表師、工程師兼設計師。他是同名制表品牌Konstantin Chaykin的創(chuàng)立者和領導者。此品牌致力于打造復雜的精品鐘表??邓固苟∈茿HCI中唯一的俄羅斯人。鐘表匠Valerii Danevych出生于烏克蘭首都基輔市,那里至今仍是他工作的地方。作為一名技術精湛的細木匠,他不滿足于制作或修復木制品。他一直渴望制造復雜的小型全木質(zhì)機械工藝品。2005年,未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他萌發(fā)了制作木質(zhì)鐘表裝置的想法。 Aaron Becsei于1979年出生在布達佩斯,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設計和制作了一款陀飛輪腕表,它有極其復雜而獨特的機芯:采用傳統(tǒng)寶石軸承的三軸陀飛輪。2008年,當他推出Bexei PRIMUS: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有寶石鑲嵌的三軸手表(擁有專利),他便成為一名被世界認可的制表師。
以許家寶大師為代表中國匠師也與上述國際同行同臺競技,相信作為主場的深圳鐘表展為工匠精神吶喊的決心已然十足,十五年前我那場獨自“偷歡”的歷史也已成為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