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都勻 558000)
?
獨山花燈舞研究綜述①
石國建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都勻 558000)
摘 要:該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實地調查法等方法對黔南州獨山民俗體育項目花燈舞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對獨山花燈舞的分布情況的研究文獻甚少,對獨山花燈舞的古籍整理研究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研究意義:該文研究有助于人們全面地、深層次的認識花燈舞文化,推動民間藝術花燈的傳承和發(fā)展提夠相應參考文獻。
關鍵詞:獨山花燈舞 歷史淵源 傳承 保護 發(fā)展
獨山花燈作為貴州南路花燈的代表。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下,獨山花燈將民歌、舞蹈、習俗、語言、生產等長期融合貫通,集燈彩、燈歌、燈舞、燈戲以及花燈制作工藝和服飾藝術于一體,獨具地域性和鄉(xiāng)土性的綜合性藝術。建國以來,獨山花燈取得了質的發(fā)展,邁出國門,唱響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遠征海外,到土耳其北塞浦路斯進行文化交流演出等,蜚聲海外。獨山花燈的研究,有助于花燈的傳承和保護,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重的今天,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筆者親自走訪獨山縣各單位,特別是學校圍繞花燈展開的系列活動,學校收集保存音影資料。文體廣電旅游局收存《盛世花燈·和諧獨山》《踩新臺》《打頭臺》、獨山縣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舉辦的大型歌舞詩詞活動《風景這邊獨好》、錄制《獨山金曲》等經典歌曲和節(jié)目,獨山舉辦的3屆“中國·獨山花燈藝術節(jié)”、花燈操趣味活動比賽等資料存檔。
獨山花燈的書籍研究成果主要6本專著和2本校本教材有何仕銀編著的《中國民間戲曲藝術——獨山花燈》,貴州省文化廳編寫的《貴州花燈史話》,貴州省群眾藝術館編輯的《貴州花燈三百首》,李繼昌主編的《黔南州戲曲音樂》,楊寶書撰寫的《燈戲情深》,獨山縣文學藝術聯合會出版的《獨山花燈論文集》,獨山縣教育局主編、獨山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和獨山縣文體局編寫的《“獨山花燈”走進校園知識讀本——獨山縣民族民間文化校園系列教材》,獨山高級中學體藝部創(chuàng)編的《獨山花燈進校園》。
1.1 獨山花燈的歷史淵源
獨山花燈民間歷傳起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明末已有燈的活動,花燈流行的上限當不至晚于康熙至乾隆年間。王希古、朱智炳等撰寫的《貴州花燈史話》談及到外來的民間歌舞與當地民歌、舞蹈和人民的思想、習俗、語言、生活等長期交融,不斷地發(fā)展,并發(fā)展成為獨山花燈。由于獨山歷來是南來北往交通要道,且早有漢人移居,故江西的采茶,安徽的花燈、花鼓,四川的清音,廣西的彩調及湖北、江蘇的小黃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楚文化隨之先后植入與當地各民族的土著文化(民歌、民舞)長期共存共融,且不斷地發(fā)展,便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獨山花燈歌舞,并發(fā)展成花燈戲曲。燈戲從出現至形成,據考是在清嘉慶前后到光緒年間約有200余年歷史?;驹从谠鼰魰?、秧歌及社火活動。
1.2 獨山花燈舞構成
獨山花燈由花燈舞蹈、花燈音樂、花燈戲劇和組成。
獨山舞蹈是獨山花燈重要組成部分,而“地燈舞”是獨山花燈舞蹈的脊梁,不斷地發(fā)展形成了熱情奔放、灑脫大方、樂觀性格的風格。舞蹈手勢有10余種,扇帕動作有20余種,舞蹈身段有40余個。通過舞蹈動作,在鼓樂伴奏下具有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和濃郁的地方氣息。一是其表演風格載歌載舞;二是通俗、鄉(xiāng)土氣息濃;三是注重運用扇帕道具?!暗責粑琛蔽璧赣蓡我粍幼鞲髯赃B成套子,由眾多套子串成折子,舞蹈由步伐、手式、扇帕持法、扇帕耍法及動作身段組成。步伐有四方步、矮樁步、野雞步、梭梭步等20余種步子。手式有甩手、蓋手、蘭花手、八字手等20余種。扇帕持法二指夾扇、三指叉扇、五指抱扇、中指夾扇等20余種。扇帕耍法有八字花扇、扣扇抖扇等20余種。動作身段有觀音坐蓮、巖鷹展翅、金雞獨立等40余種。
獨山音樂淵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其音樂分唱腔和器樂兩部分,唱腔有唱曲的“聯曲體”,有唱七字或十字句為主體的“板腔體”或兩者兼而有之,分生、旦、丑唱腔?;粢魳返某挥胁刹枨?、賀調、財門調、路調等不同曲調300余首,過場牌子28個,俗稱“行弦”,即行進或者過場之中的音樂,無歌聲,鑼鼓曲牌50余種。器樂分文場和舞場,文場以絲弦為主,樂器有花燈二胡、花燈大筒、三弦、月琴、竹笛組成,現代加進了楊琴、笙、嗩吶等樂器。舞場主要是打擊樂,樂器有扁鼓、大鑼、小鑼、大缽、小缽等組成。其中的開場、過門和間奏輔以豐富的打擊樂伴奏,“半場鑼鼓半場戲”就是對獨山花燈豐富的鑼鼓伴奏與音樂有機結合的完美詮釋。
獨山花燈戲劇的表演主要以舞見長,用歌舞演故事?!拔琛笔仟毶交魬騽〉闹饕卣鳌!拔琛钡闹饕谰叨酁樯扰?,“扇帕”為輔助道具,在表演中表現技藝,烘托氣氛或用于刻化人物性格及戲劇情節(jié)。獨山花燈戲劇劇目有140余出,其中早期條鋼戲劇有85出,移植劇目有27出,新創(chuàng)劇目有29余出。
1.3 花燈舞的表演形式
花燈舞的表演形式最初為愿燈,而后逐漸發(fā)展為地燈表演和臺燈表演。
愿燈:用于驅鬼鎮(zhèn)邪、招財求子、消災除病、酬神還愿時的歌舞表演,共有18個程序。
地燈——不擇場地,臺下演唱,屬歌舞類。曲調明快詼諧接近口語,舞蹈歡快、質樸、優(yōu)美、生活氣息濃,只有鑼鼓伴奏,以一男一女持花扇、花帕對舞形式為主。演出內容因演出的場合時間不同,意義不同。
臺燈:屬舞臺表演形式。多為戲曲表演,能表現較為復雜的內容,戲劇故事情節(jié),人物按劇中角色穿戴戲裝,有唱腔曲牌和鑼鼓曲牌,及弦樂伴奏和舞臺美術。
1.4 獨山花燈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
對于獨山傳承和保護,學者們是持肯定態(tài)度,群策群力的提出了保護、傳承的思路和模式,傳承路徑等,對獨山花燈的保護和傳承具有參考價值。楊殿斛的《獨山花燈:音樂的傳承策略》從音樂角度切入,并對獨山花燈傳承面臨的現實問題,以及獨山花燈所需要做的有:一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全面挖掘、記錄、整理、研究;二是扶持一些花燈隊作種子發(fā)展基地;三是利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好時機,積極開發(fā)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編撰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把花燈藝術引進基礎教育課堂而展開論述。蒲倩的《音樂基礎教育中“校本課程”的意義初始——以兩例獨山花燈教案為例》從我國中小學課程長期采用集中統(tǒng)一的國家課程開發(fā)方式,強調共性和統(tǒng)一性,并以獨山花燈教案為例,就音樂基礎教育中“校本課程”建設問題進行了探討。劉文禾的《獨山花燈音樂傳統(tǒng)和發(fā)展初探》從獨山花燈本地的民間歌舞與外來的“花燈、采茶”等長期融合而成的“花燈”民間歌舞進行了闡述。蒙仕娟和蒙仕萍的《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記貴州省獨山縣“獨山花燈”進校園》,開展花燈走進校園活動,對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健康的思想文化素質展開了描述。政府出臺政策,加大財政支持,走多層次,多結果,多維度的保護路徑。獨山花燈研究建議首先,加大對獨山花燈的構成因子本土特色研究;將獨山安花燈與學校融合實踐研究;獨山花燈的創(chuàng)編研究。
綜上所述,學者們關于獨山花燈研究主要集中在:獨山花燈的歷史研究;獨山花燈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研究;獨山花燈音樂視角切入研究。
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獨山花燈的研究以理論研究居多,實踐或者理論與實踐偏少。
(2)學者們對獨山本土文化的特色獨山花燈的音樂、舞蹈、服飾、道具等缺乏細化,深入挖掘。
(3)對獨山花燈在校園的傳承研究偏少,現有的一篇研究文章也是研究花燈進校園的意義,沒有具體研究進校園的措施。
參考文獻
[1]王希古,朱智炳,張芝梁,等.貴州花燈史話[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2]朱玲波.析貴州獨山花燈的形成與發(fā)展[J].藝海,2011(12):192-193.
[3]楊殿斛.獨山花燈:音樂的傳承策略[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4):100-102.
中圖分類號:G853/G8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6(c)-0145-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8.145
基金項目:①2015年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院級科研課題。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5年教育碩士質量工程項目(項目編號:15ZC010)。
作者簡介:石國建(1985,10—),男,漢,貴州桐梓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