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雅雯
(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現有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影響研究
詹雅雯
(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通過對跨文化交際現有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梳理,分別從跨文化語義、語用、語篇、非言語行為差異以及性別差異等方面來探討這些理論和實踐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影響,為對外漢語教師積極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提供一定的建議。
跨文化交際;理論;漢語國際教育
隨著世界各地 “漢語熱” 的不斷升溫,對外漢語教學的事業(yè)蒸蒸日上。我們已從過去的 “引進來” 逐漸向“走出去” 轉變。其中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是較為重視的。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之間有著密切關系,這一點專家和研究者們已達成共識。所以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對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有著深切的影響。
魏春木的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義位移研究》一文從功能學派的角度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義問題。他認為,語義可分為“語言的自身意義” 和 “語言的文化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當交際雙方不能共享文化意義時,就會發(fā)生語義位移,從而造成信息傳遞的偏差。所以,應采用“語義標記”來揭示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偏差, 找到語義位移的具體原因。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老師在教授生詞時不僅要掌握生詞的自身意義,還要掌握生詞的文化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理解生詞的文化意義,造成理解偏差時,老師就可以在課下與學生交流和查閱資料后找到語義位移的具體原因,并進行標記。當出現同樣的問題是,老師就能提前預測,為教學的有效開展做準備。
如果教授生詞的文化意義會導致信息傳遞和接收偏差時,老師可以只教授生詞的自身意義,在以后的教學中慢慢引入該詞的文化意義。
跨文化交際研究與語用方面的研究密切相關。張輝(1994)認為有必要把文化這一概念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知識文化不會直接引起文化誤解,而交際文化則不然,它會造成信息傳遞的語用失誤。顯然,這一劃分對外語教學中選擇文化教學項目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著也就是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時,常常出現失誤或達不到預期目的,往往是因為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時,對文化背景、價值取向、社會規(guī)范方面存在的差異缺乏認識,表現在社會語言規(guī)則或言語使用規(guī)則方面,比較重要的兩個就是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合作原則中包括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禮貌原則包括得體準則,寬宏準則,贊譽準則,謙虛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一方面要體現合作原則,如老師上課要保質保量;在教學過程中,舉例造句或創(chuàng)設語境、話題時要與教學內容相關聯;老師要避免使用晦澀的詞語,避免使用有歧義的詞語或句子,說話要簡潔并且有條理。另一方面要體現禮貌原則。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說話要得體,不能挖苦學生;要盡量多的夸獎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犯錯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糾錯等。
我國目前對跨文化語篇研究主要是:屈延平(1991)在跨文化語篇分析中提出了“中介語篇” 的概念,指的是一個與母語話語、目的語話語都不相同的 “非本族語話語”。他認為,中介語篇是學習者母語語用規(guī)則和語言文化認識模式負遷移的結果。在吳為善的《跨文化交際概論》中對語篇結構差異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中國人(包括一些東方國家)的思維方式表現為直覺、具體、圓形的特征,所以在寫文章時經常是把思維發(fā)散出去還要收攏回來,落到原來的起點上,使語篇結構呈圓形。而西方國家的人的思維方式表現為分析、抽象、線型的特征,他們談話、寫文章習慣把話題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聽話人或讀者的重視,習慣“果”在前“因”在后。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老師在進行說話練習,寫作練習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東西方學生)進行,在練習時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循循善誘,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揮,因為這樣符合學生自身的思維方式。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 的第六章“非語言交際” 中界定了非語言交際這一概念,認為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為非言語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的接觸、講話人之間的距離、講話的音量、時間觀念和對空間的使用等等,探討了非語言交際的特點與作用, 并就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因素作了詳細討論。
非言語行為不僅是社會關系和話語功能的標志,而且還是感情流露的標志。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老師要善于使用非言語行為,給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做一個讓學生繼續(xù)的手勢,時常保持微笑,服裝打扮得體,與學生保持合適的距離,不要學生覺得老師居高臨下,同時使用恰當的音量,準時上下課,再配合有趣生動的講解,我認為這樣的一堂對外漢語課是很成功的。其次,在與學生交流中要時常觀察學生的非言語行為,尤其是眼神。在與人交談時,如果不刻意掩飾,眼睛會自然流露出內心的喜怒哀樂,不用說話,只看眼神,就知道對方想什么。
目前的研究中,學者們普遍認為男女之間在言語交際方面是“不同的話語,不同的世界”。男女在語言使用方面的差異存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有所體現。比如女性交際規(guī)范表現為相互安慰、友好相處,彼此包容;相互之間尋求共同點;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對異性高度敏感;淡漠成就,注重關系,傾向于感情用事。而男性交際規(guī)范表現為工具性特征,具體表現在習慣成幫結伙,喜歡表現自己的權威、自信、果斷,有權利欲望;主動爭取并喜歡發(fā)言,敢于爭?。凰伎祭潇o、理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密不可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是一門學問。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掌握漢語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有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做到客觀冷靜、實事求是地介紹中國文化以及相關因素,幫助學生進入角色。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到當地的生活,成功地組織教學,開展教學活動,進一步發(fā)展?jié)h語國際教育事業(yè)。
[1] 吳為善.跨文化交際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9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魏春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義位移研究[J].外語教學.1993(1)
[4] 李炯英.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20年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6)
G647
A
1672-5832(2016)02-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