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華 王濤濤
趙縣石塔中學 河北石家莊 051530
淺談如何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
——基于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模式研究
李英華 王濤濤
趙縣石塔中學 河北石家莊 051530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高效課堂;教育觀念;學習方法
課堂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方式。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模式。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更是教育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在一節(jié)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高效收獲、高效提高、高效進步。作為教師,是課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環(huán)。所以,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來打造高效課堂:
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灌輸者、守護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共享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依學定教,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課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場所,而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舞臺。要做到這一方面,教師首先要及時轉變觀念,真正實現從傳統(tǒng)到高效課堂的意識轉變。
首先,新的教學觀念認為,應把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突出過程性、探究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獨立而富有個性地學習,更倡導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倡導親歷并體驗探索過程,在深入思考和流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不論教還是學,都在實踐中前行。
其次,教學是一個活動過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處于一個積極、創(chuàng)造的狀態(tài)。所以,在課堂上應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對不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通過討論合作來探究,最后給他們適當的總結。
再次,作為教師要重視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興奮和抑制的最佳狀態(tài),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起學生的良好情緒,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要尊重、理解、信任每一個學生,用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善待學生,運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使學生敢于并善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最后,真心熱愛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這是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的前提。只有讓學生感到你愛他,學生才能信任你,你講的話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實現。同時學生也會向你敞開心扉,經常向你吐露心思,使你的教育教學工作有針對性,有實效。
首先,課堂語言要充滿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揚頓挫,要風趣幽默。這需要教師自己的感情投入,要進入角色,眼睛有神,動作有力。其次,課堂要像相聲演員那樣設計些“包袱”,讓學生在張弛有度的環(huán)境下學習。如果僅用某一種教學方法,容易造成學生聽覺、視覺上的疲勞,從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課堂效率。
課堂節(jié)奏要隨著學生學習節(jié)奏變化而變化。合理地講練,每節(jié)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jié)課中目標的達成度或生成度。另外,作業(yè)的布置要科學、有層次,要有大局意識(應該在作業(yè)中設計“必修”或是“選修”題目),這樣就比較有彈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我們還應該端正一種認識――培優(yōu)補差不是課后的工作,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不難發(fā)現,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的成績并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yōu)補差工作,尤其是補差工作值得我們重視。補差,首先是“治懶”,“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作業(yè)完成不及時或是抄襲作業(yè)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讓程度較差的學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同時,盡量給他們板演的機會,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練習習慣;還有,課堂作業(yè)要堂堂清,教師要嚴格監(jiān)督,不給他們拖拉的機會;再者,還不能讓他們有抄襲作業(yè)的機會,一經發(fā)現及時進行批評,并嚴格處理。
課堂的組織者,促進者與誘導者教師要在觀念和行動上都秉承改革創(chuàng)新的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都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我們在二年多試點年級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并組織了多次各種形式的深入研討,初步形成適合我校的“學案導學,引領自主探究,以學定教,教學合一”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模式:第一步:指導預習。課前發(fā)放預習案,學生在獨學的基礎上完成預習案,導學引疑、自主質疑,總結學習中的收獲,提出學習中的問題。第二步:學情反饋。課前對預習案有發(fā)必收,有收必批,了解學情,以學定教。第三步:互動解疑。課中進行,小組解疑,小組不能解決的進行班內解疑,含學生多種形式合作流、探究及展示,教學合一。第四步:精講釋疑。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啟發(fā)式或情境式精講,包括課堂生成的與學生提出的但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第五步:當堂訓練,課中進行,十分鐘左右。像考試一樣的訓練。第六步:歸納提高。課中進行,學生歸納總結,提出本節(jié)課學習中的收獲與困惑。總之,高效課堂必須具有良好的效果,而效果則取決于教師對課堂的理解和把握,對學生的了解和引導,同時取決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度,學習興趣的高低以及良好習慣的是否養(yǎng)成。在素質教育改革下的高效課堂中,“教”與“學”這兩個因素必須有機地結合,才能釋放最大的威力。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3]丁證霖等編譯.《當代西方教學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
注
“十二五”課題《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模式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