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秀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談十九世紀西方小說的分析性
王亞秀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西方主體性觀念逐步走向成熟。社會政治經(jīng)濟結構形態(tài)的劇變,使人的道德、價值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19 世紀的小說家都力圖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去分析社會現(xiàn)象、分析人性,并通過一系列的方式幫助我們回答時代生活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那么本文我將從三方面來探討十九世紀西方小說的分析性:對人性本質的分析、對人與社會關系的分析、對人類未來前途的探討與分析。
分析性;人性;社會關系;人類前途
社會結構的劇變,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變,在金錢和物質財富面前,人們日益喪失精神、人格甚至心理的自由。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19世紀的小說家們開始思考人類命運,探究人性本質問題,其中,既有對美好人性的贊美,也有大量對丑惡人性的揭露。
1.1 謳歌人性美好
19 世紀的小說家從人道主義的人性理想出發(fā),熱情謳歌美好人性,并往往賦予主人公天使般崇高美好的品格。他們至真、至善、至美……在寄托人性理想的同時,也寄托著人類未來的希望。這樣的作品有很多,哈代在《苔絲》中塑造的苔絲、莫泊桑早《羊脂球》總塑造的羊脂球、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塑造的冉阿讓等,本文我們以《苔絲》為例。
哈代的作品《苔絲》就塑造了這樣一位善良而美麗的女性形象。哈代稱他心愛的女主人翁是“一個純潔的女子”。在哈代筆下,苔絲被描寫成美的象征和愛的化身,既代表著傳統(tǒng),又融合了現(xiàn)代的特點,她天生麗質,純潔、質樸、善良,能夠容忍,敢于自我犧牲,對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對人的愛和信任,女性的溫柔和癡迷的多情結合在一起。在她身上,威塞克斯人的一切優(yōu)秀品質得到體現(xiàn)。
1.2 揭露人性丑惡
西方近代文學一直有揭露人性丑惡,指斥社會黑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19 世紀 30 年代以后,資產(chǎn)階級取代貴族階級,金錢終于從幕后走向前臺,成了主宰一切的靈物。當一切關系被轉化成金錢關系后,對金錢占有的多少也就成了衡量個體價值和世間萬物的惟一標準。西歐社會生活普遍流行著強烈的拜金主義風氣,人們?yōu)榱私疱X不擇手段,金錢成為親情、愛情、友情能否延續(xù)的必需品。
人的存在是一種社會存在,對人之存在的思考必然伴之以對社會現(xiàn)實的審思。19 世紀的作家在探究人性本質的同時,也在思考、剖析著社會現(xiàn)實,以探究人性丑惡的社會現(xiàn)實原因。
2.1 對現(xiàn)實社會的全面審視
作家在深入挖掘人的本性之時,往往結合著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剖析,從人性本質透視現(xiàn)實本質,形成分析現(xiàn)實生活、研究社會存在、展示時代風俗的創(chuàng)作自覺。
左拉的《萌芽》描寫資本與勞動的斗爭。他說:“小說的重要性就在這里:我希望它預告未來,它提出的問題將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問題。”小說全面展示煤礦工人罷工斗爭,并將勞資對立作為世紀性問題予以高度關注,體現(xiàn)出對人類現(xiàn)實生存的深遠思考。
2.2 歷史意識與史詩風格
到了 19 世紀,西方歷史小說流行一時,歷史意識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基本的審美意識。主要體現(xiàn)于小說創(chuàng)作上,一方面,出現(xiàn)了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的新型歷史小說樣式。另一方面,歷史意識成為 19 世紀小說家創(chuàng)作思維的一個重要基礎。作家以研究人類生存為己任,把廣闊真實地反映時代的風俗史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理想。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構思體現(xiàn)出鮮明的歷史意識,他宣稱:“法國社會將是一個歷史家,我只能當它的書記?!彼η蟆皩懗鲈S多歷史家所遺忘了的歷史,即人情風俗史”。確實,他的宏大的《人間喜劇》分為“風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學研究”三大類,對法國 19 世紀上半期的社會生活作了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力求全面表達對現(xiàn)實存在的整體性思考。在《人間喜劇》中,貴族階級的敗落衰亡史,資產(chǎn)階級的上升發(fā)跡史,都與金錢支配一切的現(xiàn)實原則結合在一起,成為扎克存在之思的中心內容。
19 世紀西方小說對現(xiàn)實存在的思考深刻而全面,體現(xiàn)了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在深入剖析人性,挖掘現(xiàn)實丑惡,維護社會道義良知的同時,還嚴肅思考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從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評價出發(fā),探索現(xiàn)實拯救之路,提出對美好未來的設計與構想,這使其存在之思具有更為博大的人道情懷,表現(xiàn)出承擔崇高社會使命的自覺。
3.1 人道主義與宗教精神的拯救之道
在《雙城記》中,宣揚的仁愛精神。一方面,狄更斯從人道主義出發(fā),揭露法國封建貴族的殘暴統(tǒng)治。他們強奸民女,不許別人抗拒,樁樁罪行令人發(fā)指,作家由此揭示出兇殘暴虐的統(tǒng)治必然激起人民反抗的歷史規(guī)律,并通過法國大革命反映人民革命反抗的合理性、正義性,充分體現(xiàn)了作家的民主思想。
另一方面,狄更斯又表達了抽象地反對一切暴力的思想,認為革命暴力同樣有違人道,主張以道德改良拯救現(xiàn)實。梅尼特醫(yī)生正直高尚、見義勇為,上書國王控告厄弗里蒙地侯爵罪行,蒙冤入獄。在獄中他用血水汗水寫下控訴書,待出獄后復仇。但在出獄后卻放棄了復仇念頭,他要用寬恕和愛去泯滅人世間的仇恨和痛苦,并成全女兒與曠世仇人的兒子代爾那的婚事。作品表達了這樣的社會思考和未來設想:社會災難是由于一些統(tǒng)治者違背人道、道德墮落造成的,人們應當用寬恕、仁愛化解人間的仇恨,喚回人性,改良社會。
3.2 個人抗爭,維護自由
《簡·愛》在表現(xiàn)個人抗爭,維護個人主體精神自由上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她還是個孩子時,就敢于與舅媽反抗,長大后更是為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而毫不含糊。她的抗爭最充分的表現(xiàn)還在于她拒絕表哥圣·約翰的求婚,這個打著“主”的旗號的牧師,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在明知自己并不愛簡,簡也不愛他的情況下,竟苦苦哀求簡犧牲自己的幸福為他和宗教服務。此時的簡非常矛盾,作為一個教徒,她有義務幫助牧師,但她追求精神自由的強烈信念,使她最終鼓足勇氣拒絕了約翰。她向人們宣告:女人不屬于任何權威,她屬于她自己?!都t與黑》中的于連也是個人反抗者的典型。
結語
19世紀西方小說對人之現(xiàn)實存在的思考無疑是全面而深刻的,這種思考也使小說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走向前所未有的輝煌。,小說對人之存在的現(xiàn)實狀況作了全方位的、整體性的思考和多角度、多層面的藝術觀照,在描繪生活的廣度及深度方面,超越了其他文學體裁和文學樣式,取得獨特而突出的成就。
[1] 蔣承勇.十九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現(xiàn)代闡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 鄭克魯.外國文學作品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王亞秀(1991-),女,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涼城縣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歐美文學。
K384
A
1672-5832(2016)12-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