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茹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源氏物語》中佛教思想初探
王慧茹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誕生于日本平安時期的《源氏物語》是日本文學藝術與佛教思想結合的最好典范,作者通過一連串戀愛悲劇表達出了因果報應、人世無常的佛理。本文以平安時期的佛教對日本作家思想的影響為主線,集中分析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關于佛教的宿命論思想、因果循環(huán)思想、心物解脫思想和無常觀。
宿命論;因果循環(huán);心物解脫思想;無常觀
《源氏物語》是日本物語文學的代表,其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非常高,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亦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被稱為日本的“國寶”。作品中的文字細膩,優(yōu)美,雖然看著簡介上的劇情令人扼腕無味,而讀起原文卻會覺得清秀感人異常。作品中寫了大量充滿優(yōu)美的和歌,也描寫了大量平安時期女子美麗的穿戴,其中所描寫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每個人身上都有非常明顯的獨特之處,無需過多描寫,一言一語都讓人感覺到她們那些或溫柔或冷清或完美或高貴,或是如平民般的安詳?shù)鹊鹊男男?,但她們的結局大多都走向了悲劇,讓人不忍,直至落淚。《源氏物語》不僅是當時宮廷生活的寫照,還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方式、道德倫理和作者的理想。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很多都具備向佛之心,平日經常誦經念佛,有的甚至出家,浸潤著濃厚的佛教色彩??傊瑹o論從詞匯、還是情節(jié)內容,或人物的思想來看作品,都烙上了強烈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貫穿物語第一、二部的主人公源氏產生出家意愿的因為既有愛情的挫敗感,也有與親人生離死別的痛苦、對政治前途的擔心,還有對于“罪障”的恐懼意識以及盈虛思想。源氏既表現(xiàn)出顯著的佛教追求,又顯露出對現(xiàn)世情感與榮華的執(zhí)著。他具有濃厚的戀母情結,對母愛的執(zhí)迷,卻用找替身的方式來實現(xiàn)享有母愛的夢想。他先把和母親長相很相似的藤壺皇后作為母親的替身,愛上她。這不倫之戀讓藤壺皇后一生痛苦不已。藤壺皇后比公子大5歲,酷像源氏公子的母親桐壺。在公子的追求下,犯下亂倫之罪,還誕下皇子。藤壺皇后在此后的日子中痛苦萬分,出家為尼。在她三十七歲時,將幼帝托付給親生父親源氏,帶著對源氏的思念和感激,安然而哀怨地撒手人間。權勢顯赫的皇后也有著自己無法排遣和逃避的悲哀。源氏公子也同樣在不倫之戀中痛苦了一生,并在紫夫人去世后出家,孤寂而亡。源氏在紫夫人去世后,一樣孤獨憂傷,思念度日,最后將所有紫夫人的情書焚毀。紫式部在描寫源氏身邊女性的宿命,也在暗示著源氏的宿命,最終源氏沒有逃過一生宿命的安排,這些都暗合著佛教中的宿命觀。
佛教主張三世因果論,一切眾生的生命,是無限延續(xù)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盡。眾生的生與死,不過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與消散而已,有什么業(yè)即結什么果,循環(huán)往復。這些思想,在《源氏物語》中都能體會到。例如:源氏與有繼母身份的藤壺皇后有了不倫之情,并生下孩子,源氏與藤壺一直處在痛苦之中,最后藤壺皇后出家并盛年早逝。源氏的正夫人葵夫人,受公子冷淡,亦轉與東宮太子有染,生下夕霧。而在源氏娶女三宮為正夫人之后,女三宮和柏木私通,后生下薰君,女三宮產下孩子后執(zhí)意出家,而柏木則英年早亡。源氏生性風流,處處留情,而他的正夫人卻屢屢與外人有染,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諷刺,也應驗了佛教的因果思想:因果相依,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
心物解脫思想的反映厭倦塵世,追求超脫俗世之外,是作品中許多人的人生夢想,也是佛教思想在作品中的一種體現(xiàn)。當時的佛教思想對所有階層的人影響都非常大,被作為一種逃避現(xiàn)實人生的心靈避難所。明石入道的出家契機是在現(xiàn)世中仕途生活的不遂人意,他出家時毫無顧慮。但他出家之后,最主要的目標不是往生極樂,而是希望在神佛的保佑下實現(xiàn)家門復興。當這一愿望實現(xiàn)之后,他便徹底背離俗世,一心為后世修行。在他的意識里,追求現(xiàn)世榮華與后世極樂是統(tǒng)一的,二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矛盾。他的行為中有著虔誠宗教者的體現(xiàn),其形象接近當時流行的往生傳中的人物。他代表了勇于拋舍,才得救贖的觀念,他的形象與源氏形成對比。源氏對“身心一致”的出家的理想在他無窮盡的現(xiàn)世執(zhí)著中失去實現(xiàn)的可能,而看似行為輕率的明石入道才是真正的悟者。
《源氏物語》中有許多關于無常的描寫,四季風物、世事情態(tài)、人物心境和人生際遇等。比如四級無常,四季變幻,風云雷電,春華秋實,這些季節(jié)都給纖細敏感的日本人深深的感動。而他們經常感慨這樣的變化無常,甚至看見春花秋月,也會觸景傷情,對鮮艷明媚的事物尚存心境哀傷,蕭瑟秋冬自然更加愁思綿綿。再如人生無常。源氏是一位光彩照人的皇子,身份尊貴榮耀,可是卻一生下來便遭喪母之痛,沒有外戚的有力支持,為避免成為宮廷斗爭的犧牲品,父皇將他降為臣籍。這變幻莫測的人生,預示著源氏的一生悲劇命運。他曾被流放須磨,經歷無數(shù)天災人禍,之后重返京城,榮耀一時??墒堑阶詈?,正夫人女三宮的背叛、紫夫人的離世,讓他體會到人生常抱恨。
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佛教思想,超越了同時代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而獨具深刻的思考。紫式部寫盡人生之哀,最終想表達就是:碌碌眾生,只有實現(xiàn)了精神的回歸和解脫,才能脫離現(xiàn)世悲苦,尋得靈魂的最終平靜。而這種精神的回歸和解脫,在她看來就是皈依佛門了。所以在《源氏物語》這樣一個描寫宮廷生活的巨著中,很多位高權重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歷經磨難、挫折、痛苦、感覺無法解脫,許多都選擇了出家,比如包括天皇、皇后、源氏、紫夫人(雖有心卻未達成),許多大臣、女官、公主、甚至侍女,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消除今世的孽緣或罪孽,然把皈依佛門作為最后的解脫。
[1] 陶力.紫氏部和她的<源氏物語>[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3):33-34.
[2] 紫式部.源氏物語[M].豐子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 葉渭渠.日本文化史(第二版)[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8):144-145.
[4] 馬彥.源氏物語的佛教思想與表達[R].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8):36-37.
[5] 湯春平.源氏物語的佛教性格[J].名作欣賞,2012,(9):48-50.
王慧茹(1990-),女,漢族,山東棗莊人,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漢語國際教育。
I206
A
1672-5832(2016)12-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