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希,萬 欣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
抽象藝術作品表現形式以及審美感受的探究
王 希,萬 欣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摘 要]抽象藝術擺脫了文學性、描述性、客觀主體的觀摩性。抽象與寫實一直以來都是繪畫的兩條主線。抽象畫與寫實畫之間的區(qū)別大概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比較。
[關 鍵 詞]抽象;表現形式;構成;色彩
對于“抽象”這個名字人們并不陌生。抽象畫在二十世紀誕生以來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每一代人的審美。從起初康定斯基的《抽象構成》開始,抽象走入了人們的世界。這給看慣了傳統(tǒng)繪畫的觀眾帶來了新的視覺感受。這種視覺感受的突破性以至于讓人們像在一個世界重生一樣。這種新穎的表現形式脫離了傳統(tǒng)的“現實世界”,線條、形象、色彩的巧妙碰撞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也許,抽象藝術它一直存在著,在畫家們孜孜不倦的潛心繪畫中,“抽象”像是一個沒有發(fā)育成熟的受精卵,在流逝的那些時光里,每一個筆觸、每一筆顏色、每一個想法都蘊藏著它即將出世。于是乎,終于在1910年的某一天迸發(fā)出了新的生命,之所以形容它的生命性,是因為在出現以來就從未失去過,抽象就像是一個生命的載體不斷延續(xù)著這份活力。如今看來,甚至是被發(fā)揚光大,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不斷涌現。
在西方,抽象繪畫形成了一種造型藝術,在對抽象的產生與認可以來,很早地涌現出了大批畫家與作品??刀ㄋ够?、庫普卡等畫家都為抽象藝術的積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抽象藝術擺脫了文學性、描述性、客觀主體的觀摩性,而是更注重精神層面的表達??串嫷娜瞬辉偈窃诋嬛幸荒苛巳坏氐玫街行乃枷?,抽象作品傳達出的信息更耐人深思,這樣的作品更耐人解讀與回味。從表現手法上來講,利用分解的形式進行切割,使整體分散開來,令分散的個體個子漂浮變形,形成一種新的結構。這種分割繪畫方式會給畫面帶來非同凡響的效果。各種線條結構與色彩的結合不僅僅表現出像寫實手法繪畫中所體現出來的現實感。抽象表現形式用二維的表現方式可以打造出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空間。那么,這樣一種視覺感官在傳統(tǒng)繪畫面前顯然耳目一新,顯得更為驚艷。抽象藝術也可以說是一個哲學思維,它似乎解釋了整個宇宙。
在中國,東方繪畫的表現形式也在很早就出現了抽象的痕跡。繪畫的人都知道,繪畫的過程是一個從簡到繁再到簡的過程,這種走勢除了在繪畫中應用之外,在其他的領域內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每一個循序漸進之后都會有新的驚喜出現,想必抽象就是這樣孕育而生的了。從最早的石壁刻畫到后來的水墨畫的興起,中國繪畫奉行的“不求形似”,也不走極端的中庸之道,雖說游走在寫實與抽象的邊緣,也不失為有抽象的影子在里面。當然了,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這也是兩個地域文化藝術有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在其追尋藝術道路上的努力是不可磨滅的,無論誰早一步提出了抽象,這種形式的繪畫已經出現在了這個世界上。萬物相通皆為一體,藝術包含在其中,道理自然不例外。舉個例子,德勞內的作品《圓盤》,用互相交錯的線條旋轉出離心的曲線,每段距離進行了色彩的分割。圓圈中心是類似太陽的放射中心。這種圓圈似的構圖像極了中國易經之中的八卦圖,這種重合其實并不是巧合,以那個時代來看,可以說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可以認為是源自于世界萬物的總根源。不論東西方藝術發(fā)展史歷程是怎樣的,抽象的表現形式一直在行走、在進步。
抽象與寫實一直以來都是繪畫的兩條主線。抽象畫與寫實畫之間的區(qū)別大概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比較。分別是色彩、形象、空間、線條與題材。在寫實畫中,依靠著光學的反射來進行對事物的描繪。物相依附著自然形態(tài)與色彩呈現出自然色,往往忽略掉了色彩本身的特質和功能。對于形象的描述也只限于描繪其輪廓與外貌,因此作品辨識度很高。在空間的分布上,雖利用了透視學原理和物理的空間分布關系,但仍舊受到了維度的限制。寫實繪畫中勾勒出的線條的外在的,它是依據肉眼所能見到的輪廓進行直觀勾繪。在取材上,以再現自然外貌為主旨,題材的表現性比較單一,缺少元素的混合。在抽象繪畫中,對于事物的描繪有極強的表現性,比起寫實畫中的單純描繪更有主觀能動性。同樣也是通過光學反射折射原理,但色彩能夠獨自構成面及主題性,并且發(fā)揮了其本身的特質及功能,具有其獨特的精神性予以表達。在形象的表現上,與外界的一切物理形態(tài)脫離了關系,是創(chuàng)作者內心發(fā)展歷程的感性抒發(fā),其創(chuàng)造出的形象可辨識度低甚至是不可辨識的,賦有精神性。在空間構成上,不受空間的制約和維度的限制,畫面體現出了流動性、精神性、主觀性。對于線條的勾勒表現性較強,隱含著內在情感,區(qū)分了色與色之間的關系。在選材上,因抽象畫的特性,摒棄了自然題材的涉入和文學性的滲透,將繪畫基本元素還原,體現出了純美術性質感。
通過對寫實畫與抽象畫之間的對比,我們大致可以從這五個方面對兩種繪畫形式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抽象繪畫對寫實繪畫來講可以說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升華。相比之下,畫家賦予抽象繪畫中的神經、骨髓、血液,是帶有生命力的,它不僅僅是為了描述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把主觀思維、精神寄托、科學原理通通混合成一個深刻的、耐人尋味的多元化元素的總和。而這種微妙的形式值得人們不斷地去探索下去。
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說,一提起“抽象”這個名詞便各抒己見。
抽象藝術自從誕生以來就備受人爭議。一些人會說看不懂,亂畫。也有人會極其喜歡這種藝術形式。對于藝術上的褒貶不一,我們無法從中做出確切的判斷誰對誰錯,對繪畫的人來說,不斷地探究、領悟繪畫的奧妙,答案就不攻自破了。
參考文獻:
[1]陳正雄.抽象藝術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德]阿爾森·波里布尼.抽象繪畫[M].王端延,吳甲豐,譯.金城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854(2016)02-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