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偉
皓首窮杜 一往情深
——喜讀張忠綱先生 《詩圣杜甫研究》
董利偉
近二三十年,海內(nèi)外學界越來越看重唐代詩人杜甫,杜詩學研究突飛猛進,作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成果,就有張忠納先生的 《杜詩縱橫探》《杜甫詩話校注五種》《杜甫集》,由他主編或與人合作的 《杜甫大辭典》《杜集敘錄》《山東杜詩學文獻研究》《杜甫全集校注》《訪古學詩萬里行》《杜集書目提要》等。這些著作,在杜甫研究領域可謂有口皆碑,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上海古籍出版社不久前又以 《詩圣杜甫研究》(以下簡稱《研究》)為名,將先生不同時期治杜作品擇優(yōu)結集,隆重出版。展讀這套凝聚著先生研杜心血的新書,倍感親切,時常讀至深夜仍愛不釋手。通覽全書,我對先生的治學思路有了更深的體會。
杜甫研究是不斷發(fā)展和不斷深化、超越的過程。先生對前人的杜甫研究了然于胸,同時也關注當下的杜詩學發(fā)展。 《二十世紀杜甫研究述略》便以鳥瞰式的視野,對上世紀的杜詩學進行了總體觀照。文章以1949年、1976年為界,將本時期杜詩研究分為三個時期,依次分析概括了各自的特征,并總結道:“20世紀的杜甫研究隨著文化思想、社會思潮的變更雖出現(xiàn)過波折,但杜甫 ‘情圣’‘詩圣’ ‘集大成’和世界文化名人的歷史地位最終得以確認?!雹傺院喴赓W,識見卓異。之后先生又密切跟蹤杜詩學領域的一舉一動,對每年的研究成果及時回顧總結。正因為熟悉杜甫研究的重點、難點、薄弱環(huán)節(jié),對杜詩學發(fā)展脈絡了如指掌,故其研究總能做到有的放矢。
先生為學最為難得與可貴處,在于能夠自覺地立足于時代發(fā)展的高點上,審視和從事杜甫研究。先生主張,任何一種人文科學的研究,都不應該割斷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杜甫研究自然也不能與現(xiàn)實社會和人生無關。故他一再強調,學者應一手握管,兩眼觀世,積極關注現(xiàn)實、關心國計民生,有意識地探討時代面臨的課題。先生在談論張志烈教授的學術研究時指出,志烈教授非常注重研究杜甫在當下的意義。他對志烈教授提出的杜甫仍然“還活在我們堆里”,在某些方面,還將繼續(xù)是“我們現(xiàn)代人民的喉舌”等說法極為贊賞。先生的杜甫研究,也表露出明確的價值旨趣和實踐指向,有著突出的現(xiàn)實性品格。先生積極參與杜甫精神的闡揚和杜甫形象的重塑,他說:“杜甫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杜甫的詩歌,堪稱中國古典詩歌的范本;杜甫的人格,堪稱中華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杜甫的思想,堪稱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這些,我們或者可以統(tǒng)稱之為 ‘杜甫精神’,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雹谒貏e強調:“在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仁民愛物的博大胸襟,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自然會得到上至最高統(tǒng)治者,下到平民百姓的尊崇和景仰。而在舉國上下都在宣導并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杜甫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精妙絕倫的詩歌藝術,仍是我們所應繼承和發(fā)揚光大的?!雹圻@些論述,無不帶有時代感和現(xiàn)實針對性。
杜甫及其詩作產(chǎn)生于唐代,但作為一種典范,反映出的文化力量與道德感染力超越時空,其有補于世的作用不可小覷。先生強調學杜、強調文化傳承,其意圖是希望將不同時代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聯(lián)系起來,使過去的文化經(jīng)驗煥發(fā)新的生機,為解決當下問題服務。基于此,先生對杜甫倫理思想的開掘特別用力。 《憂國憂民無已時——杜甫愛國思想瑣談》深入挖掘了詩圣的愛國思想,指出:“詩圣杜甫這種憂國憂民無已時,君圣民安死方休的精神,在其后一千多年的歷史中,特別是在中華民族國難深重、危亡在即的關鍵時刻,不知影響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獻身!”④杜甫在人格和行動上都代表著一種崇高理想,他的忠愛情懷、高邁氣節(jié),為萬世景仰。而先生所揭示和倡導的,也是時代所最需要的愛國愛民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
先生對杜甫有著強烈深沉的愛,而在具體的研究中,又總能保持一種理性的自覺。先生的治學原則,是謹遵馮沅君先生所教導的八字真言:“功夫要死,心眼要活?!雹菥投鸥ρ芯慷?,一是“全”。凡關于杜甫生平思想、家世交游、詞語考證、作品箋釋、歷代評述、版本考釋等等,多所涉獵;二是“細”。小至一字一典的考釋,大至作品系年、人事史實等的考察,態(tài)度嚴謹,言必有據(jù),不發(fā)無根之論。他特別注意發(fā)掘第一手資料,而不輕易沿用舊說成見。如 《讀杜辨疑舉例》一文,對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中“北渚凌清河”之“清河”的考釋。“《宋本杜工部集》卷一注:‘一作青荷。’此后注本多從 ‘清河’,惟錢謙益從 ‘青荷’?!雹尴壬J為舊注皆云“清河”即濟水,實欠考,惟錢注正確,然錢未深究因由。先生引杜佑 《通典》、閻若璩《四書釋地續(xù)》和 《潛邱剳記》等,細致辨析,并得出結論:“‘清河’,《宋本杜工部集》既說‘一作青荷’,必有所本,當從 ‘青荷’為是?!搴印蛟S為宋人所妄改,因為宋人隨意改動杜甫詩句的例子并不罕見,不足為據(jù)?!雹邔嵞税l(fā)千年之覆,糾千年之誤?!稘O洋論杜》一文更是從文獻入手,通過深入分析,撥云見日。王士禛為清初一代宗師,自從其甥婿趙執(zhí)信揚言“阮翁酷不喜少陵”之后,學術界幾乎形成共識,多數(shù)人認為士禛真的不喜歡杜甫。先生遍檢漁洋論著和他人所引漁洋有關言論之后,“共輯得漁洋專論和涉及杜甫的言論230余條,初步得出的結論是:上述看法失之片面,也不符合漁洋論杜的實際情況”⑧。以翔實的資料,嚴密的論證,推翻了“漁洋不喜杜甫”這一歷史“定論”。類似成果,在 《研究》中并不罕見,《論嚴杜交誼與杜甫之去蜀——兼與陳尚君同志商榷》《嚴羽為何推尊李杜》等,均屬思慮周密,征引賅博,論證嚴謹,結論可信之作。
《詩話總龜》引《王直方詩話》云:“信乎!不行一萬里,不讀萬卷書,不可看老杜詩也?!雹嶙x書是增進知識,提高理解能力;行路可豐富和深化理解者的感受,并獲得書中難以學到的知識?!抖鸥υ谏綎|行跡交游考辨》一文曾談到濟南歷下亭。通過多次實地考察后發(fā)現(xiàn),杜詩“海右此亭古”之“此亭”,即歷下亭,但非今日大明湖之歷下亭,乃古大明湖之歷下亭。先生認為,唐以前古大明湖即今濟南市西門外五龍?zhí)陡浇?。當時,五龍?zhí)稏|北兩面均為大明湖,有古亭,即杜甫所稱之歷下亭。 “亭建于北魏以前,至杜甫來游時已有二、三百年歷史,故詩中說:‘海右此亭古。’”⑩“在今五龍?zhí)豆珗@內(nèi)名士閣西側,豎一石碑,正面題 ‘古歷亭舊址’五個大字,背面刻杜甫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這些內(nèi)容,均體現(xiàn)了實地考察與文獻梳理的有機結合。先生的實踐道出了一個事實,即對于杜甫詩中地名、位置等的研究,舍實地考察與文獻考索二者結合,別無他途。
杜甫研究中的基礎性工作充滿復雜性與艱苦性,如杜詩編年、文獻搜集、杜詩普及等等,這些工作專業(yè)性要求高,耗時耗力,看起來不夠顯眼,卻是杜詩學的基石和支撐點。先生于更多利他性的基礎性工作,一向身體力行,展現(xiàn)了一位有良知學人的高風亮節(jié)。
編寫杜甫年譜是杜詩學最為基礎性的工作之一,先生在前賢時彥諸多年譜的基礎上,濃縮和總結了杜甫生平研究的許多成果,本著嚴謹務實的態(tài)度,采取詩史互證的方法,斟酌損益,糾謬補缺,編寫了 《杜甫年譜簡編》。該年譜考訂精細,新見頗多,表述簡要準確,縝密可信,具有明顯的實用價值、史料價值和文獻意義。除編寫年譜,先生還對歷史上一些注杜者進行考察。《宋代杜集“集注姓氏”考辨》長達八萬多字,曾在 《文史》雜志連載,后先生又加以增補。文章交待:“今以 《分類杜詩》所載 ‘集注姓氏’為底本,并與 《分門集注》和《黃氏補注》所載加以考辨,以窺見所謂 ‘集注杜工部詩姓氏’的真面目,亦可略知宋代所謂 ‘千家注杜’的概貌。今依次列出原文,然后簡介其生平與注杜情況,予以考辨。”?對杜集集注姓氏156家詳加考辨,這一工作,前人尚未做過。
先生亦熱衷于論杜文獻資料的搜集、補充和辨析工作。有代表性的是對中華書局出版,華文軒所編的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的補遺。先生悉心搜尋,共輯得唐宋時期白居易、陸游等170人左右,350余條論杜文獻。專論杜甫的詩話,以 《諸家老杜詩評》成書最早,且流傳極罕,該書共輯錄諸家詩話二百余條,其中六十余條不見于今存宋人著作,或與他書引文有較大出入,這部分資料,彌足珍貴。而蔡夢弼的 《杜工部草堂詩話》,傳世版本較多,但多系殘本,先生發(fā)現(xiàn) 《四庫全書》所收《草堂詩話》較通行各本多出三十余條,很少為人注意。對兩書這百余條引文,先生特加以校注,以饗讀者。
先生還不遺余力地開展杜甫詩選、譯注、鑒賞等普及性工作,以提高杜甫在社會的影響力。他所整理的 《杜甫詩》《杜甫集》《杜甫詩選》《新譯杜甫詩選》等著作,即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新譯杜甫詩選〉導讀》一文,以明白曉暢的語言,介紹了杜甫家世與生平,勾畫了詩圣的思想風貌,概括了詩人的文學成就。先生還寫有一系列雅俗共賞的評析文章,如 《詩圣對詩仙的深切思念》《孤舟一系故園心》等,讀者如能細細品味,對杜詩理解和鑒賞能力的提高無疑是有裨益的。
由蕭滌非先生掛帥、先生終審統(tǒng)稿的 《杜甫全集校注》,是近百年杜詩學領域最為豐碩的成果,值得大書特書?!堆芯俊纷詈笪迤顷P于《杜甫全集校注》的,它們感性、直觀地展現(xiàn)了杜集校注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杜甫全集校注〉統(tǒng)稿后記》云:“注杜之艱難曲折,猶似老杜艱苦備嘗之經(jīng)歷。注杜是煉獄,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可以檢驗人對學術的赤誠。”?這是先生歷經(jīng)三十六載磨礪后獲得的人生哲思與感悟。全集出版,最后手稿入藏國家圖書館,先生又特撰近五萬字的 《〈杜甫全集校注〉編纂瑣記》,作為 《研究》一書正編的最后一篇,可以說是對自己杜甫研究的一個總結。
先生曾長期師從馮沅君、蕭滌非,深得兩位大師真?zhèn)?。我從八十年代師從先生學習唐宋文學,雖受先生教誨熏染有日,無奈資質愚鈍,學業(yè)無成,識見淺陋,無力窺先生學術堂奧。以上管見,亦難言探先生杜詩學真諦,蓋借此略表孺慕之情而已。
注釋:
①②③④⑥⑦⑧⑩???張忠綱:《詩圣杜甫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49頁、卷首 《說“詩圣”》、卷首 《說“詩圣”》、第122頁、第349頁、第350頁、第914頁、第216頁、第217頁、第596頁、第1580頁。
⑤張忠綱:《作家作品散論》,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334頁。
⑨阮閱:《詩話總龜》,卷二,四部叢刊本。
責任編輯 潘玥
作者:董利偉,《山東通信技術》副編審,2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