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摘 要】《張謇教育文論選注》是教育史,它通過對張謇教育情懷、實踐與思想的梳理、解釋,呈現(xiàn)了南通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歷程,并且折射出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情境和脈絡;是教育學,它寫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實踐中,彰顯出張謇“村落主義”理念的偉大抱負和鮮明特色,也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有益的啟迪;是教育家評傳,它采用多種方式對張謇這位偉大教育家進行多視角的解讀,讓張謇可貴而獨特的教育人格在對其文論的選注中站立起來。
【關鍵詞】張謇;教育文論;選注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7-0069-05
“書籍是人類給自己創(chuàng)造的太陽?!盵1]這是法國著名學者、散文家蒙田說的。蒙田又說:“我對一切事物都可以自由地表達我的意思。我所表示的,并不是指事物本身是怎么樣的,而是指本人的見解如何?!盵2]我以為,后一句是對前一句的解釋:書籍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太陽,是書籍中所自由表達的思想見解。用這兩句十分精彩、深刻的話語來形容《張謇教育文論選注》(以下簡稱《選注》)的意義、價值是不過分的。
張謇先生的教育文論,恰如給我們創(chuàng)造的太陽。《選注》閃耀著張謇先生教育人生、教育理想的光彩,他真摯而堅忍的教育情懷、務實而有序的興學實踐、宏闊而深邃的教育思想猶如太陽的光芒,照亮了南通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的歷程,進而照亮了中華民族的靈魂空間;不僅照亮了過去,照亮著現(xiàn)在,也將照亮未來。
當然,我們不應該忘記該書的編著者沈行恬先生。行恬先生飽含熱忱、縈思多年、傾注心血和才華,完成了《選注》這一浩大的工程。在長達十幾年的構思、選編、注解過程中,行恬先生完成了自己的一個重要的轉(zhuǎn)化:從一個教師、校長成為優(yōu)秀的學者、研究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轉(zhuǎn)化也是張謇先生引導他完成的。編著的過程是具體、深入地學習張謇教育思想的過程,是領會、生成的過程,它生動地證明張謇先生“堅苦自立,忠實不欺”的校訓,至今都在引領這位當年的師范生的成長。這又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張謇教育文論的意義、價值無論從哪個方面去討論,都是重大的。由此可見,“創(chuàng)造的太陽”的喻義是十分深刻的。
如果對《選注》的意義、價值做一個概括的話,我以為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選注》是教育史,它通過對張謇教育情懷、實踐與思想的梳理、解釋,呈現(xiàn)了南通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歷程,并且折射出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情境和脈絡
《選注》是一幅具有歷史縱深感的燦爛畫卷。該書近60萬字,共選錄張謇教育文論245篇,其中“選錄注解”145篇,“存目導讀”100篇;原文寫作或發(fā)表時間從1895年7月始至1926年5月止,時間跨度為31年;選文內(nèi)容豐富,從為當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起草《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首次較為完整地闡述教育救國理念,“強調(diào)了大力興辦學堂,培養(yǎng)儲備人才對于立國自強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興學用人問題提出了借鑒外國經(jīng)驗、擇優(yōu)派員出洋學習、重視任用留學歸國人才等主張”(《選注·選錄注解》003頁),到為南通女師范廿周年、師范附屬小學廿周年、甘肅籍畢業(yè)生回鄉(xiāng)任教(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張謇就為西部地區(qū)培養(yǎng)師資了)的演說,提出“今之女教博而繁,然(古之)專而簡之,固包羅在博而繁之中”的女教洞見、“小學生猶如苗蘗也,小學校猶如苗圃也”的小學教育精辟隱喻、“生為奏一曲,吾為歌一篇”的師生情誼(《選注·選錄注解》387、392、394頁),引領我們在歷史的長河里穿行。其間,張謇創(chuàng)辦各級各類學校、興辦各種文化事業(yè)、擔任教育會會長,以及與諸多教育名家、地方賢達、政府要員對話、通信……張謇用一個又一個行動描繪了南通教育的發(fā)展藍圖,并且化為新式學堂矗立在大地上,領全國教育之先。其實質(zhì)可謂一部活生生的南通教育史,看得見,摸得著,閃著光。這部教育史的主題是“教育者,萬事之母”(《選注·存目導讀》424頁)。“惟是國所與立,以民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原,父教育而母實業(yè)”(《選注·選錄注解》136頁),其核心理念是“教育有始而無卒之事也”“教育有新而無舊之事也”(《選注·選錄注解》381頁)。
讓我們把視野投向當時的中國。那正是中國社會發(fā)生劇烈動蕩、猛烈變革的時期,教育正處在重要的歷史關頭。19世紀后半葉的50年,在中國,封建教育的傳統(tǒng)還沒有從根本上發(fā)生動搖,自甲午戰(zhàn)爭遭到重創(chuàng),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后,清政府才逐步感到國力衰竭,與教育不興不無關系。他們開始醒悟了。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現(xiàn)“義務教育”字樣;光緒三十二年,為推動地方教育發(fā)展,頒布了《強迫教育章程》;1921年,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發(fā)起了新學制改革運動,提出了新學制系統(tǒng)。在這期間,孫中山提出實施普及性的、平等的教育主張,尤其是在《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中,孫中山指出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權利,還提出“量智施教”的主張。此外,在這一時期陶行知也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張。[3]這些思想主張都影響著、推動著中國新式教育的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社會、教育發(fā)生變革的時期,張謇與這些歷史事件,與孫中山、陶行知等人始終保持著聯(lián)系。1911年2月15日至3月12日,清政府學部委派張謇、張元濟等人主持召開中央教育會議,張謇還派人與陶行知就“施行教育心理測驗”問題進行聯(lián)系(《選注·選錄注解》348頁)。陶行知曾前往南通考察、講學,還說過:“我搞生活教育,他(張謇)就是我的第一個先生?!边@一切,說明張謇在南通開創(chuàng)的新式教育事業(yè)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變革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盡管張謇的興學實踐主要在南通地區(qū)進行,但他對于江蘇乃至全國的教育發(fā)展始終密切關注,總是盡己之能提出建議,參與籌劃,給予幫助。晚清民初中國重大教育政策的制訂、新興教育會社作用的發(fā)揮,以及南京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東南大學,上海的商船學校、復旦公學等的創(chuàng)辦發(fā)展,都有張謇的重要貢獻。他是時代轉(zhuǎn)型、教育變革的親歷者、助推人,為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和偉大貢獻?!哆x注》忠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事實,讓我們仿佛觸摸到這段歷史的情境與脈絡。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可以說,《選注》的確是一部特別的教育史。
二、《選注》是教育學,它寫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實踐中,彰顯出張謇“村落主義”理念的偉大抱負和鮮明特色,也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有益的啟迪
說《選注》是教育學,其本意和實質(zhì)是說張謇“寫”就了這本教育學,不過編著者的工作是有貢獻的?!哆x注》基于張謇的教育人生,對張謇教育思想進行了廣泛而清晰的梳理,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并通過注解、導讀進行了必要的闡述,使其體系性得以彰顯,具有思想的厚重感。
行恬先生對張謇教育思想的深刻性、獨特性有仔細的分析和準確的概括。首先,他對張謇的身份及教育思想有個定位。他認為:“張謇是一位在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社會大轉(zhuǎn)型時期,既直接參與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事件,又躬身從事實業(yè)、教育、慈善事業(yè)且卓有建樹的杰出開拓者,他的思想追求和實踐活動為后世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財富”(《選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016頁)。接著,他進入張謇教育思想的幾個基本要素具體分析,從“關于教育的功能與地位”“關于教育與實業(yè)的關系”“關于教育管理”“關于課程設置”等八個方面作了全面耙梳,使之結構化、體系化。他同時指出:“張謇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可貴之處,是他既有關于教育的宏觀思考,也有對教育的微觀研究。這源自于他既是縱橫朝野的政治家,又是竭蹶經(jīng)營的實業(yè)家,還是創(chuàng)辦學校、親自從教的教育家”(《選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016頁)。政治家、實業(yè)家、教育家的高度統(tǒng)一、自然融合,讓張謇有別于其他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更立體、更豐厚、更深沉。張謇“出身寒素人家,自幼苦讀力學,終至科舉登魁的家庭背景和學習經(jīng)歷,使他關于教與學的許多觀念,既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選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016頁),既具有鮮明的鄉(xiāng)土特色,又積極回應著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無疑,行恬先生對張謇教育思想的分析是深入、中肯的,值得研究者們和實踐工作者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從中汲取思想的營養(yǎng)。
研究的角度是很多的,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可以使研究的對象顯現(xiàn)不同的側(cè)面,而將不同的側(cè)面綜合起來,可能會使研究的結果更為全面。對張謇教育思想的研究同樣如此。我在閱讀中,非常關注行恬先生關于張謇“村落主義”的命題。他是這么表述的:“張謇很早就有經(jīng)營鄉(xiāng)里、造福鄉(xiāng)里的‘村落主義抱負,即使活躍于全國政治舞臺時也未曾須臾放棄?!保ā哆x注·張謇生平紀略》008頁)這是一個十分久遠而又十分前瞻的人類學、社會學課題。因此,我們不妨從這一學術視角進一步探討張謇教育思想。
“村落主義”來自對村落的研究。我國傳統(tǒng)村落的存在形式,自農(nóng)業(yè)文明產(chǎn)生以后就出現(xiàn)了。村落,中華民族先民進化到農(nóng)耕文明時期定居生活生產(chǎn)的重要標志,是由“聚族而居”模式發(fā)展起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單元,“是中國農(nóng)村廣闊地域上和歷史漸變中一種實際存在的、歷史最為悠久的時空坐落”。[4]對中國傳統(tǒng)的村落研究,始于19世紀末美國學者明恩溥的《中國鄉(xiāng)村生活》一書。西方學者的研究直接催生了中國本土學者對中國村落研究的熱情,中國村落研究也開始進入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視野。
需要說明的是,張謇的“村落主義”,與傳統(tǒng)的“基本族群聚居模式發(fā)展起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單元”[5]之村落不同。首先,張謇的“村落主義”不是狹隘的族群,與家族觀念、宗族觀念無關。他心胸更廣闊,視野更開放,他不為一家一族,而“須是將天下一家、中國一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會;須是將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之責任,人人肩上各自擔起”(《選注·選錄注解》043頁)。張緒武先生在《選注》序言中也特地提及此語?!疤煜乱患?、中國一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抱負!家國情懷、天下視野和民胞物與的情懷,早已在張謇的人生坐標中樹立了起來。兩個“須是”道出了責任擔當?shù)谋厝恍?、必須性,“人人胸中各自理會”“人人肩上各自擔起”,要成為一種自覺的使命。很顯然,張謇的“村落主義”是一個極為開放的召喚性結果,其“村落”固然以南通這一區(qū)域為一“村落”,充滿鄉(xiāng)土的氣息和地域的特色,但“村落主義”已超越了地理學上的鄉(xiāng)土、區(qū)域范疇,而是一個以南通為典型的心中的“中國村”。從深層次看,張謇的“村落主義”體現(xiàn)了他的民生思想,成了張謇興辦教育的根本宗旨、強大動力和高遠境界。從另一個角度看,張謇的“村落主義”抱負,是他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南通夢”“中國夢”。
其次,張謇的“村落主義”是在“村落文化”中建構的大教育的概念,描繪并突現(xiàn)了教育的完整圖景。研究表明,對“村落”的研究,既可以運用以經(jīng)濟為中心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從文化學的宏觀視角進行。從《選注》看,張謇的“村落主義”同時運用了兩種研究視角和方法?!按迓洹敝薪?jīng)濟實業(yè)與教育事業(yè)相互孳乳,同時發(fā)展,但張謇更注重從文化學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因而“村落主義”具有更深遠的文化意義。文化是社會進步的力量,文化的進步將促使社會邁向自由境界。張謇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視野極為廣闊。他早就深知,學校是文化的存在,是文化的重要形態(tài),承擔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文化的重任,因此,他創(chuàng)辦學校、發(fā)展教育都是文化自覺和文化使命的真實體現(xiàn)和真誠擔當,同時也表明“村落主義”是在“村落文化”的語境中展開的,所建構的教育必定是大教育的概念,是對教育的系統(tǒng)思考、整體規(guī)劃和戰(zhàn)略設計。張謇對師范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專門(職業(yè))教育、大學教育的功能邊界作了精確而獨到的劃分,分別揭示各級各類學校的價值追求目標定位,并且在其辦學進程中逐步付諸實踐。對此,行恬先生引述張謇的論述并作了精當?shù)脑u說:“張謇興學既富于遠見,又腳踏實地。他指出,‘欲雪其恥,而不講學問則無資,欲求學問,而不普及國民教育則無與,教育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故立學須從小學始,尤須先從師范始。他認為,‘凡事須由根本作起,未設小學,先設大學是謂無本。他主張辦學次序應是‘師范啟其塞,小學導其源,中學正其流,專門別其派,大學會其歸。在充滿對新教育的熱情的同時,而又保持了合理有效地發(fā)展新教育的冷靜?!睆堝辣局按迓渲髁x”抱負在南通建設一個“新世界雛形”,是基于南通這一“村落”又超越這一“村落”的,是“中國夢”“地球村”的早期萌芽。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才能夠理解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1920年在考察南通后所說的“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選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007頁)的意思。
張謇的“村落主義”是“村落文化”的躍升,是張謇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論、基本立場和核心載體。它讓當今教育的發(fā)展、改革會找到似乎失落了的精神、視野和落腳地,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更為廣闊的希望田野,而張謇的“村落主義”仿佛就是這田野上空升起的一輪“人類給自己創(chuàng)造的太陽”。
三、《選注》是教育家評傳,它采用多種方式對張謇這位偉大教育家進行多視角的解讀,讓張謇可貴而獨特的教育人格在對其文論的選注中站立起來。
張謇對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他個人的經(jīng)歷、修養(yǎng)是豐富的、不平凡的。誠如著名學者章開沅先生所言:“從某種意義上說,張謇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盵6]行恬先生寫道:“張謇是一位為了救亡強國而奮然投身政治、興辦實業(yè)、從事教育、改造社會的中國現(xiàn)代化的開拓者,教育是他畢生事業(y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家的張謇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選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001頁)。與其他教育家相比,張謇除了具有教育家們的某些共同品質(zhì),又具有鮮明的獨特性。教育家有不同的類型,有理論型的、實踐型的,有辦學型的、管理型的、教學型的……而張謇則是不同類型教育家的集合。縱觀教育史,在中國以至世界上,這樣集“百家”于一身者是罕見的,他是一位持大教育觀、辦大教育事業(yè)、有大影響于世的大教育家。
行恬先生曾在張謇創(chuàng)立的師范學校求過學并長期工作,沉浸于張謇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認為:“張謇有著獨特而可貴的教育人格,研究張謇教育文化,應當重視對于張謇教育人格的研究,以期對探索、推進當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張謇在數(shù)十年勇毅而艱辛的辦學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史料,認真閱讀張謇本人的論說、講演、文函、日記等,是我們認識張謇教育人格的必經(jīng)之路”(《選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001頁)。《選注》名為“選注”,實質(zhì)上運用了多種方式來介紹、評論張謇。
首先,行恬先生博覽張謇教育文論和學術界研究動態(tài),精心地構建《選注》體例。書的主體部分是“選錄注解”和“存目導讀”,分別采用“文題+關鍵詞+導讀+原文+出處+注解”“文題+關鍵詞+導讀+出處”的結構方式;選文按成文時間為序排列,文末標注選文出處,且在目錄中不僅標注頁碼,同時標注選文序號,便于讀者多途徑記憶、查閱;注解中增加釋義互見參見方式,讓讀者能夠方便地對相關內(nèi)容有更充分了解。在繼承中國古代學者的注疏著作尊重原作、精要釋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受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的啟發(fā),提供多種檢索路徑,比如通過“關鍵詞索引”“人名索引”可以十分便利地尋找到相關內(nèi)容及其相互聯(lián)系,而這兩個索引本身也從一定角度提示了張謇在教育問題上的關注點。從體例上看,這本“選注”是學術研究的成果,它追求學術研究的規(guī)范,既保留文論的本真面目,又加以導讀注解。我們知道,要寫出恰當?shù)摹皩ёx”,需要反復研讀、提煉,沒有學術功底是寫不好,甚至寫不出的。從“注解”部分我們也可看出選注者文獻研究的品質(zhì)和功力。
其次,在選編、導讀、注解之外,行恬先生還恰如其分地進行了述評。張謇人生經(jīng)歷復雜、教育文論豐贍,自然不宜也不必處處詳述,篇篇詳評。行恬先生在“選錄注解”“存目導讀”部分一般不作或少作評論,主要通過《張謇生平紀略》與《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兩篇專文來集中述評。我讀過張謇的一些材料,包括對張謇生平的一些評述,我覺得行恬先生的《張謇生平紀略》沒有簡單移用現(xiàn)成材料,而是“紀”中有“述”,“述”中有“論”。這樣,張謇先生的立體形象就較為完整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有利于人們在對張謇先生有比較清晰、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對他的教育文論有明確的把握。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這篇近兩萬字的文章中,行恬先生提出了張謇的“教育人格”這個重要概念,并且以張謇“生平強勉自勵”的“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八個字予以概括,從“深摯而堅忍的教育情志”“務實而創(chuàng)新的教育實踐”“宏富而精警的教育思想”三個維度對張謇教育人格進行了較為充分的闡釋。我以為行恬先生對于張謇先生興學以啟民智、育人以強國家的情懷、意志的描述尤其深刻感人。他在這一部分中寫道:“可以說,如果沒有張謇對民智不開致使民族羸弱的痛切感受,沒有他對普及教育關乎國運的清醒認識,沒有他畢生辦學過程中不畏艱難、克己敬業(yè)的堅強意志和不斷付出,通州師范學校不可能卓然成為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師范學校,當時的南通不可能成為以教育領先、文化昌盛而享譽國中的‘模范縣,而且中國早期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乃至整個近現(xiàn)代教育體系的構建也會缺失一部分有形抑或無形的重要資產(chǎn)……由于國內(nèi)國際局勢的艱難嚴峻和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無能,張謇的愛國抱負屢遭扼挫,但他屢仆屢起,始終孜孜矻矻踐行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理想,表現(xiàn)出‘堅苦自立,忠實不欺的人格力量。無怪乎章開沅先生會充滿感佩之情地說:‘張謇感動中國,他的人格魅力甚至比他的事業(yè)更加使中國感動?!保ā哆x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004頁)《論綱》這樣做結:“張謇曾說:‘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yè)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未來的人們將會永遠銘記他的不朽英名與卓越貢獻,由此激發(fā)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心和勇氣?!保ā哆x注·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張謇教育人格論綱》016頁)讀來,我們的心靈會激起巨大的波瀾,人格受到一次春風拂過般的陶冶。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要求,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立時代之潮流,發(fā)思想之先聲?!蔽覀儜撜f,《選注》正是對這一要求的積極回應和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2]米歇爾·德·蒙田.蒙田論生活[M].龍婧,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4:229.
[3]吳德剛編著.中國義務教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4-27,35.
[4][5]吳燦胡彬彬.我國村落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與反思[J].光明日報,2016-5-18.
[6]章開沅.以張謇精神研究張謇[A].第五屆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