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鼎成
(天津科技大學,天津300222)
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下高??萍汲晒D化的對策研究
劉鼎成
(天津科技大學,天津300222)
文章分析了近五年全國高校科技活動狀況,指出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符合市場需求的科技成果偏少、高??萍汲晒D化質量不高等問題,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進而從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深化高??蒲泄芾眢w制改革、完善成果轉化的市場體制機制、營造成果轉化的良好環(huán)境、健全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等五個方面提出了高??萍汲晒D化的對策。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策
高校作為實施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主體之一,在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如何促進高校研發(fā)能力對接產業(yè)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是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下高校面臨的主要課題。為此,筆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主要利用文獻內容分析法,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高??萍汲晒D化。
1.高校科技活動狀況分析
高??萍蓟顒油度?、科技產出、成果轉化等數據客觀地反映了高??萍紕?chuàng)新成果轉化的總體發(fā)展概況,為解決高??萍紕?chuàng)新成果轉化制約因素提供了客觀分析依據。本文以2010-2014年高校全國高等學??萍冀y計數據為依據,從科技人力投入、科技活動經費、科技項目、成果獲獎、科技成果產出及專利等方面對高??萍蓟顒訝顩r進行分析,具體見下圖。
圖1 2010-2014高校科技人力投入情況(單位:萬人)
②教學與科研人員:指從事教學、研究與發(fā)展、研究與發(fā)展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工作人員以及直接為上述工作服務的人員;科學研究與試驗發(fā)展人員:指僅從事一線科學研究的專職人員,也就是高校的科研編制人員;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人員:指僅從事科技成果推廣服務的專門工作機構人員。
如圖1所示,我國高校教學與科研人員由2010年的81.27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92萬人,科學研究與試驗發(fā)展人員數量由2010年的33.1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36.95萬人,但對應的年份比例卻略有下降;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人員數量從2010年4.4萬人到2014年4.45萬人,期間年份人數表現為先減少后略增。上述變化說明高校從事一線科學研究專職人員數量增長速度緩慢,從事科技成果推廣服務的專門隊伍結構還不穩(wěn)定。
高??萍冀涃M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和企事業(yè)單位的委托。政府對高校的經費投入逐年增加且是高??蒲薪涃M最主要來源;由圖2可知,企事業(yè)單位的委托經費由2010年的3188.81億元增加至2014年4223.61億元,但期間對應年份所在比例有波動,呈現不穩(wěn)定趨勢;各種收入中轉科技經費一般是指高校所收入經費中用于科技工作的投入經費,其所占科技總經費的比例較小,由此說明高校本身投入科研活動的經費很少,沒有主動考慮到市場的需求而進行科技成果研發(fā)與轉化,導致企業(yè)投入的經費也不穩(wěn)定。
圖2 2010-2014年科技活動各項投入經費情況(單位:億元)
圖3 2010-2014年研究與發(fā)展項目情況(單位:項)
由圖3所知,高校承擔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數量不斷增加,其中基礎研究734544項、應用研究857998項、試驗發(fā)展研究項目189604項;從變化趨勢看,基礎研究項目的數量增加最為明顯,對整個高??蒲许椖繑盗坑兄卮罄瓌幼饔茫瑧醚芯宽椖繑盗砍霈F暫時減少后又平穩(wěn)增加;實驗發(fā)展項目數量平穩(wěn)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高??萍紕?chuàng)新能力呈增強趨勢。
圖4 2010-2014年高校科技成果獎情況
從圖4可以看出,高校獲得科技成果獎的數量不斷增加。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fā)明獎同期比國家科技進步獎少,國務院各部門科技進步獎及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科技進步獎均保持穩(wěn)定增長,由此可見,高??萍汲晒麛盗吭谠黾?,但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果還有上升空間。這需要高校進一步加大科研實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原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性。
表1 2010-2014高??萍贾鳌⒄撐那闆r
如表1所示,科技專著、學術論文數量存在波動,不夠穩(wěn)定;國外學術刊物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數量持續(xù)增加。因此看出,這與高??蒲性u價體系中過分看重外文學術論文有關,科研成果過多以單一形式(外文學術論文)產出。
圖5 2010-2014年高校專利情況
從圖5可以看出,2010-2014年共出售專利10812項,出售總金額為38.7億元,表明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研發(fā)與應用呈現良好發(fā)展趨勢,但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的轉化的效果還不是很顯著,增長不穩(wěn)定。高校對成果轉化的專利意識不斷強化,但專利被企業(yè)采納的成功率不高。
從總體上看,我國高等學校對科技的投入越來越大,科技產出也越來越高,但科技成果實現的轉化效益遠遠低于科技投入。
2.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
一是符合市場需求的科技成果偏少。高校科研課題立項缺乏市場需求調研,科研人員對市場信息不了解,造成科研課題與市場需求不對接,研究大多以文獻內容分析為主,形成的成果大多是理論性的學術論文或者著作,成果對企業(yè)既沒有吸引力也沒有形成產業(yè)化的條件,從而使實驗室的樣品難以轉化為市場上需求的產品。二是高??萍汲晒D化質量不高。很多科研人員同時從事多個課題研究,對課題質量把關不嚴,不考慮研究成果的中試及成果是否具有市場價值;重視轉化前評價,輕視轉化過程和轉化后評價,科技成果注重同行評價而忽視外部評估,經不起市場和消費者的考驗,致使科技成果質量不高,難以使成果市場化。
1.科研管理體制落后,缺乏市場觀念
科技主管部門制定的科研政策,過多強調以論文、著作、專利和科研獎勵作為課題鑒定的主要指標,而很少考慮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關系緊密的為社會提供產品或者服務[1];科研任務書雖然強調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成果應用去向和市場價值,但主要以論文、著作和專利等作為課題完成的目標任務;現行的科研體制下,課題在完成驗收、結項后,科研主管部門的管理工作隨之完成,成果后續(xù)轉化缺少歸口管理,致使大量具有社會應用價值,科技含量較高的成果被束之高閣。
2.科研項目申請動機偏離初衷
當前科研模式下,多數高??蒲袡C構和科研人員的課題設計不是為了解決某個現實問題或生產技術問題,因而科技成果缺乏價值和生命力。部分科研人員申報課題或是為了完成聘任考核任務及專業(yè)技術職務評聘,或是為了獲得單位的科技獎勵或者政府部門設定的獎勵,或是為了完成高校規(guī)定的科研經費數額等。
3.高??萍汲晒u價機制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健全
一是高校內部科技成果評價主要以論文的數量、影響因子、引用次數和期刊級別、著作和專利的數量、獲獎的級別等來衡量高校的綜合實力和教師的科研業(yè)績,科技成果轉化效益、經濟貢獻度等沒有納入評價體系,因而也缺乏有效的具體考核措施。這種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效果的評價機制使科研人員片面追求成果數量,而不會關心科技成果是否有技術含量、市場潛力、推廣價值以及是否適宜轉化,從而斬斷了科技創(chuàng)新鏈,導致大量的科研成果沉睡在實驗室里。二是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大多是一些政策性文件,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缺乏可操作性,無法落地,嚴重影響科研工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
4.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成果無法開展中試試驗
我國高??蒲薪涃M主要來自國家財政支持,由于經費投入不足且融資渠道少,一些具有市場前景的項目,許多高校沒有能力對科技成果進行中試試驗,一些經初步孵化的科研項目失去了產業(yè)化的機會,科研人員多采用發(fā)表論文、出版專著或生產樣品、樣機的形式結題,提前中止了成果轉化工作[2]。同時企業(yè)因研發(fā)能力和財力有限,難以對成果進行后期二次開發(fā)和試驗、生產等,這些都直接影響到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和產業(yè)化進程。
1.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保障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有序
一是政府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應制定一些科技成果轉化的優(yōu)惠政策。同時,營造公平的市場環(huán)境,各類扶持和優(yōu)惠政策必須遵循普惠原則,引導高校在教育、科研和成果轉化上平衡發(fā)展,使高校的教育教學不受影響[3]。二是改革和理順激勵、收益和知識產權等體制機制問題,探索出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模式。
2.深化高??蒲泄芾眢w制改革,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一是以深化科技管理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科研管理機制改革,實現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按照項目科研前景、科研成果轉化后的經濟社會效益等硬指標配置科研經費和人才,賦予承擔學校重大科研專項實驗室或科研機構更大的自主權,調動科研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4]。二是改進科研評價與考核制度。建立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增加科技成果轉化考核的權重,引導高??蒲腥藛T在科研立項和科研過程中關注科研成果的可推廣性并積極推進成果推廣。實行分類考核,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側重于考察其業(yè)績的學術水準,對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fā)的人員,將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量與其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評價指標[5]。
3.完善成果轉化的市場體制機制,增強成果轉化的市場活力
一是要以協同創(chuàng)新為契機,推動重大關鍵技術引領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建立成果有償轉讓機制,形成以市場需求為目標,開發(fā)與轉化相結合的運行機制,提高成果轉化率。二是完善成果轉化風險投資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辟多元融資轉化渠道,降低企業(yè)風險,促進成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研發(fā)主體和市場之間信息的快速流動和技術的有效轉移;同時提高科技成果的管理水平、推廣力度;增強交易雙方的信譽度等。
4.營造成果轉化的良好環(huán)境,推進政產學研合作
一是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合理規(guī)劃,引導相關領域和部門積極融入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中。明確科研課題的市場導向,搭建資源、信息、渠道互聯互通的服務交流平臺,構建起科技成果從發(fā)現、篩選,到落地、轉化的全流程要素匯交。二是高校需要加強與企業(yè)合作,以技術入股,和企業(yè)實現利益“捆綁”;高校和企業(yè)一起開展研究,共同申報國家級科研平臺,實現科研“捆綁”;鼓勵教師到企業(yè)任職,企業(yè)人員到高校授課,實現雙向流通的人才“捆綁”[3]。三是企業(yè)作為市場開發(fā)的主力,承接、吸收高??蒲谐晒?,解決企業(yè)技術需求;同時要加強與外界的聯系交流,掌握科技成果信息,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四是市場中介組織既要充分發(fā)揮溝通高校與政府和企業(yè)之間橋梁作用,又要發(fā)揮成果轉化的載體功能。
5.健全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保障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政府要加大經費投入且保證持續(xù)穩(wěn)定的科研經費支持,發(fā)揮好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作用,重點扶持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成果產業(yè)化項目,提高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時要加強科研經費的全過程監(jiān)管,合理配置高校科研過程各個階段經費投入比重,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二是高校擴大經費獲取渠道,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幫助技術成熟度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進行中試實驗。三是企業(yè)要規(guī)劃長遠發(fā)展,投入適當資金,用于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ǎng),主動介入早期研發(fā)活動,與高校合作共建研發(fā)基地,建立資源共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效合作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隨著國家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深入,高校需要從實際出發(fā),以基礎研究為牽引,提高高校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以協同創(chuàng)新為紐帶,加強服務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以深化改革為保障,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guī),釋放市場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轉移,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提供源頭支持,培育新產業(yè)、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
[1]邱國霞.高??萍汲晒D化提升策略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3(5):21-23.
[2]溫慧君.基于制度創(chuàng)新的內蒙古高??萍汲晒D化途徑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1):10-12.
[3]戴春晨.廣東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路徑:高校創(chuàng)新精神對接產業(yè)需求[N].21世紀經濟報道,2016-1-12(7).
[4]吳順恩.如何破解高??萍汲晒D化的瓶頸[J].中國高??萍迹?015(5):68-69.
[5]劉金松.高??萍紕?chuàng)新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15(3):52-55.
(責任編輯:姚歆燁)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Innovation-Driven Situation
LIU Dingche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neither qualitatively nor quantitatively.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 transformation,i.e.improving the policy system,deepening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setting up a better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building a good exterior environment,and establishing a multi investment plat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transformation;countermeasure
G649.21
劉鼎成(1979—),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成果管理與產學研合作。
天津科技大學專利轉移轉化平臺項目(2015YY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