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 王人仙
(福州大學,福州350116)
美國高校通識教育模式比較研究
李永忠 王人仙
(福州大學,福州350116)
美國高校通識教育起步較早,并且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其通識教育管理體制經(jīng)過數(shù)次的改革與完善,已經(jīng)相當成熟。本文從美國高校入手,探究其通識教育模式,關(guān)注通識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對此進行總結(jié)。文章首先簡要介紹了當前美國主要的四大通識教育模式以及代表院校的課程方案。其次以哈佛大學等高校為例,簡要介紹各自的通識教育發(fā)展,并挑選其本年度課程進行詳細介紹,通過具體的課程展示深入了解國外通識課程是如何開展的同時,本文還從國內(nèi)的通識課程現(xiàn)狀出發(fā),對比美國高校通識教育模式,總結(jié)其通識課程的優(yōu)點,為我國高校逐漸興起的通識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教學方法;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種教育理念,指的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guān)注知識的理性,更關(guān)注人文的理性。推行通識教育者一般會批評高等教育的職業(yè)化和功利性傾向。通識教育注重學生人格、精神和氣質(zhì)的培養(yǎng),旨在為受教育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向受教育者傳播或者灌輸普世價值觀。
通識教育最初來源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自由教育”的主張,它以自由理性發(fā)展為目標,倡導對話式、討論式的學科教育。19世紀初,美國學者將通識教育引入高等教育體系的觀點一經(jīng)提出即引起了極大地關(guān)注。尤其是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通識教育得到國外高校更深入的討論與研究,眾多高校紛紛進行了課程改革,大力發(fā)展通識教育。
我國社會正處在改革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急需全面發(fā)展的、綜合素質(zhì)高的人才,然而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模仿蘇聯(lián)模式實行專才教育。這一模式影響了中國國內(nèi)高校尤其是研究型理工類高校學生個人才能的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阻礙了其潛力的發(fā)展,使其越來越難以滿足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需要。近十年來,我國高校逐漸認識到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很多學校先后開始探索適合自身發(fā)展的通識教育模式。雖然一些院校的改革較為成功,出現(xiàn)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但仍有一部分院校通識課程的開展存在著問題,最為明顯的就是通識教育無章可循、課程設置隨意性現(xiàn)象比較突出。為使我國高校通識課程開展得更為有效,本文對美國現(xiàn)行的通識教育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了梳理、探究和總結(jié),并以哈佛大學等高校為例,詳細介紹其通識課程的開展情況以資借鑒。
1.通識模式
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起步較早,并且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其通識教育管理體制經(jīng)過數(shù)次的改革與完善,已經(jīng)相當成熟。無論是研究性大學還是文理學院,都有各自的通識教育模式,通識教育模式呈現(xiàn)多元化,并逐漸形成了四大模式: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核心課程模式(Core Curriculum)、以普林斯頓大學為代表的分布必修模式(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以布朗大學為代表的自由選修模式(Free Electives)以及圣約翰學院名著課程模式(Great Books Program/Curriculum)。
核心課程模式:通過一定的整合,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的相關(guān)性分為幾個大類,學生從每一大類中挑選課程進行學習。這種模式目的在于向?qū)W生展示各種門類的知識與方法。這一模式以哈佛大學為代表,也是美國通識教育模式中最為著名的一種。
分布必修模式:規(guī)定了學生必修的課程模塊以及在這些模塊內(nèi)至少選修的課程門數(shù)或最低學分數(shù)。該模式是當前美國最為普遍的一種,在高校中倍受青睞,如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都采用了這一模式。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通識課程由科學技術(shù)類和人文社科類兩部分組成,其中科技類課程包括3門必修課和5門選修課。
自由選修模式:學校本身對于通識課程沒有提出硬性的要求,不制定專門的選修計劃,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喜好挑選課程,設計適合自己的通識課程體系。該模式體現(xiàn)了美國一切自由至上的學術(shù)之風,努力為學生打造自由隨性的學習氛圍。采用這一模式的高校并不多,其中代表為布朗大學和阿姆赫斯特學院。
名著課程模式:名著課程是在赫欽斯(Maynard Hutchins)倡導的永恒主義教育哲學觀指導下創(chuàng)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接近于古希臘時期的貴族教育,該模式倡導構(gòu)建永恒學科,突出名著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崇尚精神追求。圣約翰學院是目前唯一實行該模式的學校,提出一種全體學生必修,按年級統(tǒng)一施教的課程,以討論為主、技能為輔的教學方式傳授自古希臘至當代的經(jīng)典著作。
表1展示了四所高校所代表的不同教學模式,列出了各自的課程方案以及學分要求。
表1 美國四大通識教育模式代表院校、課程方案及學分要求一覽表[1]
2.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起步很早,1945年,當時的校長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將通識教育理念引入哈佛,開創(chuàng)并啟動了美國的通識教育。科南特成立了哈佛“通識教育目標委員會”(University Committee on the Objectiv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并于《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提出了哈佛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四種能力,即“有效思考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判斷的能力、對價值的認識能力”[2]。同時,報告指出通識教育課程應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個領(lǐng)域。七十多年來,通識教育課程在哈佛備受重視,經(jīng)歷數(shù)次改革,根據(jù)時代要求不斷豐富其內(nèi)涵,使得其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不斷提高。
如今,哈佛大學擁有極為完善的通識教育體系。通識課程高度模塊化,在學生所學課程的深度之外,確保他們的本科教育內(nèi)容所涵蓋的廣度。當前,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包括八大模塊:審美與理解(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文化與信仰(Culture and Belief)、實驗與數(shù)學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道德推理(Ethical Reasoning)、生命系統(tǒng)科學(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物理宇宙科學(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發(fā)展(Societies of the World)以及世界中的美國(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每名本科生在校期間必須在以上八個模塊中各選修一門課[3]。
本文選取了哈佛大學2015-2016學年“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發(fā)展”模塊下“走進中國”[4]這一課程,近距離了解哈佛大學通識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為中國通識課程的開展提供借鑒。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回溯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探究其歷史沉淀在當前大國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深入了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變革以及文化、藝術(shù)、宗教等各方面的發(fā)展。
本課程采用的是課堂教學與小組討論相結(jié)合的方式。每周一次正式課程和一次小組討論。
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很多閱讀任務,讓學生瀏覽大量的參考文獻并查閱相關(guān)資料。在該課程中,教師給定了三本必買書目和六本必讀的相關(guān)書目,圖書館可以借閱到相關(guān)書目。除此之外,哈佛通識課程還設有課程網(wǎng)站,網(wǎng)站提供了課程的相關(guān)閱讀材料以及每周的課程計劃。
為進一步了解哈佛大學通識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本文就該課程的每周教學計劃進行了采樣,表2、表3展示了其中三周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課程考試方式組成。
表2 課程內(nèi)容一覽表
表3 哈佛大學“走進中國”考查項目分值構(gòu)成一覽表
3.普林斯頓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始終堅持為學生打造真正實現(xiàn)博雅教育這一獨特的課程理念。上世紀,普林斯頓順應美國通識課程改革大潮,自身通識教育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當時,北美自由選修風潮興起,很多高校賦予了學生高度選課自由,絕大多數(shù)的課程任由學生自己選擇,學校只對少數(shù)幾門基礎(chǔ)課程做出要求。時任普林斯頓校長的著名學者詹姆士·麥克什認為如果全部課程由學生自己選擇是不明智的,一些學生往往會避重就輕,淺嘗輒止,所以保留一定數(shù)量的必修課程是必要的,尤其是數(shù)學和一些古典學科。他一直認為,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數(shù)學和古典學科,數(shù)學能夠培養(yǎng)人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古典教育則能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審美觀、是非觀以及提高個人修養(yǎng)[5]。之后,普林斯頓的通識教育逐步發(fā)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必修與選修相結(jié)合的課程模式。
普林斯頓大學通識課程[6]采用了分布必修的課程模式,并且對于文學學士和工程學士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有學生在大一都必須參加寫作研討會,以提升學術(shù)寫作技能。對于文科類學生,他們必須要學習外語,根據(jù)其初始外語水平?jīng)Q定所要學習的時間,一到四學期不等。文科類學生還需要在認知論與認知方法、倫理思想和道德價值、歷史分析、定量推理模塊各選一門課,在文學和藝術(shù)、社會分析、科學與技術(shù)模塊各選兩門課。對于理工科學生,要求更高一點,他們的必修課包括四學期數(shù)學、兩學期物理、一學期化學和一學期計算機。同時,理工科學生還要選修七門課程,并且七門課程至少涵蓋以下模塊中的四個模塊:認識論與認識方法、倫理思想與道德價值、歷史分析、文學藝術(shù)和社會分析。
“技術(shù)與社會”[7]隸屬于社會分析模塊,課程闡述了社會與科學的密切聯(lián)系。介紹當前技術(shù)與社會的首要問題,以及技術(shù)與社會交互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探析該領(lǐng)域存在的問題的工具。
本課程每周開設兩次課,延續(xù)一學期。課程給出了閱讀清單,共計五本,要求每周閱讀量達到100頁。本課程采用大班教學,課程可容納120名學生。課堂中,教授對課程進行簡短教學,學生針對不同項目進行討論,項目涵蓋網(wǎng)絡中立、生物勘探、云計算中的隱私問題、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及電子醫(yī)療等社會中的各中科技應用領(lǐng)域。最終成績組成如表4。
表4 普林斯頓大學“技術(shù)與社會”課程考查項目及分值構(gòu)成一覽表
1.明確通識教育目的,形成有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
美國高校通識教育發(fā)展較早,大多設有專門的通識教育機構(gòu)制定與管理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其通識課程體系已大體完善,并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
國內(nèi)高校通識教育實踐源于1999年教育部在32所大學開展的“文化素質(zhì)教育課程”試點,可以看作是西方通識教育的本土化。歷經(jīng)十幾年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校投身其中,并逐漸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也出現(xiàn)了一些模式之說,例如北大、復旦和武大模式。然而很多院校的通識教育還不成體系,東拼西湊,盲目模仿,尤其是一些二三本普通院校,不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缺乏深入思考。
每一種教育理念的誕生與發(fā)展,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適應環(huán)境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fā)展,教育實踐也必須與時俱進契合國情。中國發(fā)展通識教育,是為了完善知識結(jié)構(gòu)、健全人格培養(yǎng),滿足我國人才需要,解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國內(nèi)高校在努力吸取國內(nèi)外的先進教育經(jīng)驗進行通識改革的同時,更要把握自身實際,發(fā)揮自身特色,探索適合于自己的教育模式,找準目標,制定道路,發(fā)揮通識教育應有的意義,見表5。
表5 國內(nèi)高校通識課開設模式、內(nèi)容一覽表[8]
2.豐富課程種類,增強選課靈活性
國外通識課程種類豐富。除了圣約翰學院四年開設了約140本名著賞析外,其他高校的通識課程幾乎都根據(jù)其學科類型分成了若干模塊。課程模塊幾乎涵蓋了所有學科領(lǐng)域,且每一模塊下都設有大量課程供學生選擇。
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階段國內(nèi)高校通識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完善,課程豐富度有待提高。在國內(nèi)高校較為流行的“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的模式中,公共必修課的比重明顯較高,主要包括:教育部規(guī)定的兩課,當前高校普遍學習的大學英語以及體育。公共必修課在通識課程中占據(jù)了較大比重,學校對課程做了過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通識課的功能,學生的選課自由受限。
所以,國內(nèi)高校應該豐富通識課程種類,增加通識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重,降低必修課的學分,完善課程體系,更好地發(fā)揮通識教育的作用。
3.充實課程內(nèi)容,拓展課程深度
從哈佛和普林斯頓的課程可以看出,學生選修通識課程的過程中,除了每周一至兩次的課堂教學外,學生在課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以“走進中國”這一課程為例,教師一共給出了九本相關(guān)書籍,其中有三本是必買的,也就是說,學生在課程期間平均需要閱讀六、七本資料,而且課程網(wǎng)站上定期更新的一周教學計劃中有給出課堂討論以及小組討論課的題目,學生同樣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準備。歷時14周的教學時間每位學生需要提交兩篇論文,而“技術(shù)與社會”課程,也要求學生每周100頁的閱讀量。由于大量的閱讀,學生對這一課程內(nèi)容有了較為豐富的知識積累,從廣度向深度延展,課堂討論的話題也有著一定的深度與難度,有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對比中國高校通識課程,經(jīng)調(diào)查了解,學生甚至老師普遍重視度不夠,學生課后所花費的時間較少,很少會進行如此大量的閱讀,并且通識課程大多較為淺顯,言之無力。課程開設也主要以理論型、常識型、實用型課程為主,缺乏綜合性跨學科課程,學生學習多浮于表面,不愿刨根問底、深度學習。
教師加大課程難度,提高教學要求,充實課堂內(nèi)容,用大量的課外閱讀作為支撐,或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度
上文的兩門課程,“走近中國”和“技術(shù)與社會”幾乎都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它是指在課堂教學前授課者給出一個案例,學生圍繞這一主題自行搜集資料,獨立思考,給出自己的觀點與解決方案,通過課堂的交流與討論,完善和優(yōu)化解決方案的過程。它的長處在于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同時集思廣益,開闊思路,啟發(fā)學生建立一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案例教學生動具體、客觀真實,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的差距,讓學生接觸并學習到大量的社會實際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踐,引導學生由注重知識向注重能力轉(zhuǎn)變。交流討論中,各種觀點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結(jié)果多元化,有利于更好、更新方案的產(chǎn)生。
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度,從教學安排中大量的課堂以及小組討論可見一斑。在通識課程中,教師只起著指引啟發(fā)作用,而學生才是主體,必須讓學生融入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深入其中。
然而國內(nèi)的現(xiàn)狀正好相反,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因為長期以來“專才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學生對于通識課程較為隨便,選課時常常是抱著哪門課程容易通過選哪一門的想法,甚至會做一些前期調(diào)查。課程中,學生很少會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深入思考,一部分學生甚至會玩手機、上自習,并不參與到課堂中。而教師也以自我講解為主,討論環(huán)節(jié)也是少之又少,當然這也可能是受制于課堂規(guī)模。
改變原有的單一的教學方法,探索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增進課堂趣味性,讓學生參與其中,深層次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5.改變考查方式,落實通識教育目標
很久以來,中國高校課程成績習慣以期末考試一次成績進行衡量?,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已對此進行改變,添加了平時成績,融入了平時作業(yè)表現(xiàn)以及出席率。然而,作為不受重視的通識課程,尤其是選修類的通識課程,其考查方式仍舊比較單一,通常主要有期末考試或者課程論文兩種形式。多數(shù)的通識課程都是在這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對學生進行評價。然而單純的以這兩種方式中的一種對學生進行考查,效果往往并不好。僅僅以一次期末考試考查一學期的學習成果,往往造成學生只關(guān)心那一次考試,而忽略學習過程。學生也許會選擇考前突擊,造成不抓基礎(chǔ)、不求甚解,只求高分的狀況。而且,考試偶然性大,考試信效度低,督導作用難以發(fā)揮。一篇論文決定成績同樣存在問題。老師布置的課程論文通常選題范圍較廣,因而相關(guān)資料很多,有些學生態(tài)度不端正,網(wǎng)上隨便搜集一些內(nèi)容東拼西湊,不能提出自己的觀點。而且,寫論文的方式考查課程學習情況也是不全面的,對于課程基本知識點考查不夠,學生是否確實掌握相關(guān)理論難以鑒定。同時,這種考查方式也造成了評分上存在較強的主觀性[9]。上文哈佛和普林斯頓的課程案例中,考查方式多樣,課程測試的比重很小,甚至只占期末總成績的10%,課堂參與的比重較大,且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荚囀菍W生學習的指揮棒,要有效地發(fā)揮其作用,必須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綜合考量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zhì),這才能迎合當下的人才需求,提高人才素質(zhì)。
[1]付小艷.布朗大學通識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5.
[2]趙強.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發(fā)展歷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Harvard University.Program in GeneralEducation[EB/ OL].http://generaleducation.fas.harvard.edu/divisionalcourses.
[4]Harvard University.Course catalog[EB/OL].https:// courses.harvard.edu/index.html.
[5]李蕾.普林斯頓大學通識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6]Princeton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EB/OL].http://odoc.princeton.edu/curriculum/generaleducation-requirements.
[7]Princeton University.Technology and Society[EB/OL]. https://registrar.princeton.edu/course-offerings/course_ details.xml?courseid=011280&term=1164.
[8]黃素芳.試析中國大陸高校通識教育的模式[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15-18.
[9]鄭建新,田月紅.大學課程考試方式及利弊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6):109-110.
(責任編輯:姚歆燁)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Models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LI Yongzhong,WANG Renxian
(Fuzhou University,F(xiàn)uzhou 350116,China)
General education started early in western countries,and it has received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Their educational system is now quite mature after several reforms and improvement.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education models of four ma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ir curriculums and teaching methods.Secondly,taking Harvard and Princeton as examples,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general education.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this year’s courses of those universities,this paper tries to help the reader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broad.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summari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our problems,hoping to giv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course model;teaching method;Harvard 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
G511
李永忠(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政務理論與技術(shù)、兩岸信息產(chǎn)業(yè)合作理論與政策、公共管理教學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