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儀
?
論陳云的黨史觀——實事求是
黃楚儀
【摘 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貫穿陳云黨史觀全部內容的靈魂,通過分析陳云對黨史人物、黨史事件、黨史理論的研究方法,結語其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運用原則,對深化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現(xiàn)今黨史研究中的運用具有重要的啟發(fā)與指導作用。
【關鍵詞】陳云 實事求是 黨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紀念陳云同志,就要學習他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實事求是,陳云同志踐行了一生?!保?]在研究黨史的過程中,陳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將黨史人物、黨史事件及黨史理論放入特定時代環(huán)境中進行客觀分析,撥開許多歷史迷霧,為我們今天的黨史研究提供寶貴的方法與視角,為黨史研究者樹立了楷模,有力地促進了學術研究。
陳云在解決如何確立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地位的關鍵問題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毛澤東逝世后,黨內外一度出現(xiàn)非議、否定毛澤東歷史地位的現(xiàn)象。當時的社會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存在“左”和“右”兩種錯誤傾向。這個問題處理不妥當,會造成廣大干部和群眾思想上的混亂,導致社會及政治上的不穩(wěn)定。對當時的共產黨來說,對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歷史地位做出一個既符合實際也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評價,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思想難題。陳云主張從黨和國家的利益出發(fā),客觀評判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堅持毛澤東思想對黨的指導地位,“敲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該《決議》達到了鄧小平曾經提出的關于正確評價毛澤東并確立毛澤東同志歷史地位的要求。在《決議》的起草過程中,針對如何準確客觀地書寫毛澤東的錯誤,陳云給了三點意見。其一是他認為對于毛澤東的錯誤,可少說一些其他問題,主要寫他破壞民主集中制。二是關于毛澤東的責任在黨中央所占的位置問題,他認為此事作為一個教訓來說黨中央沒有堅決斗爭,因此黨中央應該把責任承擔起來。三是對于毛澤東所犯的錯誤,有些地方領導人也應負一定的責任。例如華東的柯慶施,西南與中南等地方領導人的意見對他影響很大。對于起草《決議》的相關工作者來說,他們始終秉承著正確評價毛澤東的功過并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這一基本原則,但卻因受到“建國以來”這一定語的限制而無法突破已經形成的思維定式。因此,陳云開創(chuàng)性地提議增寫建國前28年的歷史段落。他指出,把黨的整個歷史增寫至《決議》中,寫清楚毛澤東同志在60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更全面地概括把毛澤東的功績與貢獻,那么對于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不僅有了全面的依據(jù),也會使《決議》更具有說服力。陳云這一建議,使《決議》自起草以來一直難以達到要求的關鍵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jù)鄧小平提出的“有錯必糾,凡是過去搞錯了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應該改正,要盡快實事求是地解決,干脆利落地解決,不要拖泥帶水”的原則精神,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
陳云對復查劉少奇案件一事的態(tài)度始終積極堅定。他認為,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是在極不正常的情況下召開的。尤其是,江青、康生等操縱專案組,采取了逼供信和偽造證據(jù)等惡劣手段。在陳云的積極推動下,中央紀委同中央組織部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認真細致地復查了劉少奇一案,逐項地對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通過的所謂《關于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調查與核實。經過大量的調查取證與核實后獲取到充分的事實依據(jù),推翻了林彪、江青一伙對劉少奇的誣陷之辭。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撤銷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通過的錯誤決議,為劉少奇同志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其名譽,并為其舉行追悼會,同時對受到此案牽連而導致的冤假錯案也一律得到平反。
期間,除劉少奇外,經陳云過問和領導平反的冤假錯案有許許多多,不勝枚舉。在其中的重大案件中,如對馬寅初、潘漢年等冤案,中紀委根據(jù)陳云提出的“有錯必糾”方針,推進大量遺留案件的得到公平審理。
西路軍問題在未得到客觀評判之前,一度成為黨史和軍史研究中的一個“禁區(qū)”。曾親身參與西路軍工作的陳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動西路軍的歷史真相得到澄清。1981年11月22日,在與李先念談到西路軍問題時,陳云指出,西路軍是按照中央打通國際路線的決定成立的,其行動不是執(zhí)行張國燾路線,而是黨中央為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決定的,西路軍的失敗主要是對當?shù)孛褡迩榫w、對馬家軍的估計不足導致的。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李先念積極收集相關資料,經過仔細研究后于1983年寫成《關于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并將其送至陳云處,陳云反復閱讀兩遍后回信李先念,建議先請鄧小平批閱再交至各常委批閱,并贊成將其存入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央檔案館。[2]鄧小平于1983年3月22日批示同意全件存檔建議。西路軍歷史問題由此得到公正的評價。
陳云在研究黨史以及黨史理論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理論問題的探討,他經常借助黨史研究闡釋重大理論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統(tǒng)一,為促進黨史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陳云曾對紅軍長征的歷史經驗進行過結語,他指出:“要站得住腳,就得有群眾。沒有群眾,地方雖大,離敵很遠,也站不??;有了群眾,地方雖小,離敵很近,可以站住。長征走了很多地方,都沒站住腳,到了陜北才站住了,主要是那里群眾發(fā)動起來了”。[3]這句話很好地論證了群眾路線的意義所在。在結語歷史經驗過程中陳云也曾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進行了探討。1979年,他曾談到計劃經濟體制存有很大的弊端,對此,他指出:“六十年來,無論蘇聯(lián)或中國地計劃工作制度中出現(xiàn)的主要缺點,只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沒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必須有市場調節(jié)這一條”。[4]
在研究黨史的過程中,陳云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全面運用于其中,推進了他所在那個年代的黨史研究進程,對于我們今天的黨史研究具有借鑒意義。曾經對毛澤東的評價、劉少奇等人的冤案平反、西路軍的重評等問題的妥當處理,極大地促進了黨在思想上的統(tǒng)一、黨和國家的穩(wěn)定團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在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了關于“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的問題。在今后研究黨史的過程中,若我們能學習陳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思想原則,把握時代主流與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秉筆直書,客觀評判,那么我們將能夠更好地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fā)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從而堅定人們對黨的信念,促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科學地、和諧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J].黨的文獻,2015(04).
[2]陳云年譜(1905-1995)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3]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5.
[4]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