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泓
談田園詩創(chuàng)作
潘泓
《中華詩詞》有個欄目叫“田園新曲”,設置的時間較長,來稿量不少,也較受讀者的歡迎和關注。幾年來筆者一直在編這個欄目,針對來稿的情況和編輯實踐,邊編邊思,覺得當下寫田園詩,要注意以下若干問題。
田園詩在中華詩詞中源遠流長。當下的田園詩,與歷史上的田園詩,要注重繼承,但更要注重發(fā)展。這個發(fā)展,首先是這類詩作的關注面要開拓,中國古代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的那些恬淡健樸的詩篇,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在放歌大自然時,融入了作者們特別是文人們純凈的隱士式的情懷,到現在還在感動和陶冶著人們。現在的田園詩,仍然歡迎這樣寫,但這樣寫顯然不能夠反映當下的“田園”了,我覺得現在的田園詩,應該是“涉農”詩,不僅寫鄉(xiāng)村的美麗、勞作的艱辛、收獲的喜悅,還要寫新政,寫新事,寫新景,寫新人。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實踐與成果,等等,都是古人沒見過沒寫過的。從農時農事農情到農村農業(yè)農民,從寄情怡情到呼喚寄望,都可以放在“田園”這個優(yōu)美的大背景下來寫。以下幾首作品,可見一斑。
虞美人·林州紅旗渠
楊邦師
久因缺水群思變,欲了愚公愿。艱難困苦任重重,釬打石飛愈戰(zhàn)愈英雄。長龍舞向懸崖下,渾似銀河掛。碧波流出萬年春,海北天南處處頌精神!
(《中華詩詞》2014年第3期)
柿鄉(xiāng)秋韻
劉寧
秋光疊疊影徘徊,十里風情錦自裁。
滿樹飄紅非供賞,紛紛眺望出山來。
(《中華詩詞》2014年第2期)
侗鄉(xiāng)鼓樓記事
劉南陔
福星樓下福星多,笑看陽春又幾何。
昨日才聊踩堂事,今晨還唱趕坡歌。
(《中華詩詞》2014年第3期)
寫詩如果是為自己釋放情感或記錄感受,當然可以自己選擇寫法,但如果想發(fā)表,就要考慮受體的接受需求。從傳播的角度看,讀者當然不希望讀重復前人思想的作品,因此,寫田園詩,還是要努力表現新東西。題材可以大,更不厭小,有亮點就好。像《中華詩詞》2014年第4期刊登的周明揚的兩首七絕,就是有亮點的“小題材”:
鄉(xiāng)村超市
瓶中醬醋染春雨,筐里菜瓜粘鳥聲。
莫看兩間門店小,琳瑯滿目盡鄉(xiāng)情。
村頭納涼
高談闊論語詞鮮,聊罷新疆話海南。
城里月和鄉(xiāng)里月,如今同是一般圓。
有好題材,只是第一步,田園詩要擺脫前人的窠臼,還得寫出新意。光有詩性思維不夠,還得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特別是要防止詩意雷同的常規(guī)思維。這就要求詩筆要“拐彎抹角”,往深里挖,把好題材的詩意內涵盡可能挖出來寫出來。要做到這一點,第一,切忌閉門造車,要有生活,不要讓人一看就覺得是坐在家里想象著寫出來的,像新農村小樓房、水泥路、農業(yè)機械、蔬菜大棚、網上銷售農產品、城里人與農村姑娘小伙結婚、奔馳寶馬開進農家院、燕子歸來找不著家,這些物事意象,都有人寫過了,第一個人這樣寫,非常好,但不宜跟著寫。例如2014年的“同題擂臺”欄目,有一期主題是“秋收”,來稿絕大多數都有“農機”出現。第二,要善于挖掘,作品的成色與探究事理物理的程度深淺有極大的關系。不管詠什么,最忌淺嘗輒止,好多作品離觸摸到詩眼只差一點,可惜。挖掘不夠,也可能是創(chuàng)作習慣,也可能是性急,也有可能是自己不熟悉。這就要求不“為寫而寫”。眼見的物事,只是表象,假若不熟悉,便不能深入這些物事,便不能從現象觸摸到本質,從常見事中品咂出帶共性的感慨。為避免浮光掠影、隔靴搔癢,就要求對詩稿,涼一涼,放一放,多回幾次頭。有的作者一寫就是一個系列,如插秧女、賣菜女等等,其實是人云亦云,新意甚少。再如經驗式的寫法,寫鄉(xiāng)村優(yōu)美就是紅衫女、浣衣女,寫農作還在寫“女子插秧隊”,寫“牛背牧童”并且還在“橫笛”。
寫得較新較透的,如《中華詩詞》2015年第9期刊登的郭文澤的《賀新郎·邳州老家園地秋收》:
漸覺秋凌厲。放鐮刀、豆堆之上,暫時頹靡。遠處機耕翻黃土,約好開來吾地。種大蒜、年年無異。倒是四鄰行動早,白光光、覆膜成功矣??齑蟾桑招表?。鄉(xiāng)村風物唯欣喜。淺溝旁、花椒團簇,辣椒排比。桑構何曾長規(guī)劃,誤入人家田里。移出去、毋庸置氣。還記昨天渠埂上,灑歡聲、小妹尋紅杞。今又覓,晚楊底。
田園詩一樣可以寫現實,這個傳統(tǒng)從《詩經》里就有了。它一樣要求在美、刺的時候,不僅有藝術的美度,還有思辨的高度。田園詩一樣要有哲學思考。勞動的辛勤不能動則掛鉤到社會的陰暗面,一分辛勞一分收獲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寫留守一族,可以寫他們的迷惘、艱難和希望,但這不能隨意歸結到社會體制上,相反,這是社會在進步與轉型的反映,如此等等。像《中華詩詞》2015年第10期刊登的《村游有感》(作者蘇少道)就具備了思辨的成分:
嵐雨泉風不染塵,綠蔭深處鳥啼春。
但求此地囂聲遠,留片清幽給子孫。
思辨的第二點是要有寄托。想感動別人得先感動自己。前人寫得好的田園詩,多是有寄托的。對山水田園的熱愛、對鄉(xiāng)親的關愛、對農時農事回憶中的抒發(fā),盡可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這些情感,就是憫與贊、謳歌與期望、羨慕與無奈等等矛盾體。雖然時代不同,情感有別,但真、善、美必須駐在詩里面,讓人們通過詩詞,讀到作者的心,讀到作者深藏在字句里的愛與憎。
(作者系《中華詩詞》編輯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劉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