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非花》說起"/>
陳才智
文化視角
香韻與詩情的不解之緣
——從《花非花》說起
陳才智
香道是理解中國詩歌的一扇別致之窗。詩人與香道,香道與詩情,詩藝與香韻,均有著不解之緣。香道在詩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功用,體現(xiàn)著其情性修養(yǎng)、志趣愛好、審美觀念,也在多方面與詩風(fēng)詩境產(chǎn)生千絲萬縷密切而微妙的互動。詩之真諦往往在可說與不可說之間,恰如白居易《花非花》所詠,如香如花如霧。接受香道文化啟迪及熏陶的歷代騷人墨客,從不同側(cè)面,不同角度,將香文化傾注在詩行詞句里,以詩詠香,贊香,在香的世界里,尋求創(chuàng)作的靈感,在香氣繚繞的氛圍中,捕捉詩篇的雋美靈魂,由香入道,香韻與詩情交相點(diǎn)逗,促進(jìn)著香文化的發(fā)展,也釀就香文化與詩生活的共生關(guān)系。
香韻詩情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shí),去似朝云無覓處。
是花么?不是花;是霧嗎?也不是霧。夜深之時(shí)它到來,天亮之后又去了。來的時(shí)候,像一場春夢,沒有停留多時(shí)。去了以后,如早晨飄散的云彩,無處尋覓。
白香山的詩,一向以淺近直白著稱,相傳老婦能解,然而,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其節(jié)奏令人聯(lián)想到李賀的《蘇小小墓》;而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不僅開啟后來李商隱的無題詩,更堪稱是中國最早的朦朧詩。
這首朦朧詩,也有人稱為白居易自度之曲,或歸入詞,不但文體未定,意旨更留給我們一個(gè)謎。謎底見仁見智。明代智慧型才子楊慎曾說:“白樂天之詞……予獨(dú)愛其《花非花》一首……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也?!ǚ腔?,霧非霧’,雖高唐、洛神,奇麗不及也。張子野衍為《御街行》,亦有出藍(lán)之色。”①楊慎:《詞品》卷一,《詞話叢編》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427頁。所云張子野,即張先(990—1078),其《御街行》依照《花非花》之意敷衍成詞,詞云:
夭非花艷輕非霧。來夜半、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shí),去似朝云何處。遠(yuǎn)雞棲燕,落星沈月,紞紞城頭鼓。參差漸辨西池樹。珠閣斜開戶。綠苔深徑少人行,苔上屐痕無數(shù)。馀香遺粉,剩衾閑枕,天把多情付。②見《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第80頁。又作歐陽修詞,見《全宋詞》,第140頁。
或因白樂天之詞中有“春夢“”朝云”之句,楊慎于是將其與《高唐賦》楚襄王夢遇巫山神女,暮為行雨,朝為行云,及《洛神賦》曹子建邂逅洛水女神聯(lián)系起來,以為謎底是寫一女子,大概追憶和這位美麗女子邂逅歡會的情景。欲言又止,卻又止不住說出真情:春夢無多,回味無窮;朝云遽散,惋惜惆悵。
不過,這里還可有另一種領(lǐng)會。詩外應(yīng)含本事,或有寄托,而詩中若切合所詠之物,極似一物,即香。其謎底,可理解為詠香。
“花非花”,形似花朵,氣似花香;“霧非霧”,輕盈縹緲;“夜半來,天明去”,存在于夜間;“來如春夢不多時(shí)”,美好短暫;“去似朝云無覓處”,一去如云散,再不可尋。綜合詩意,豈非詠香?香有日用、夜用之分。夜用之香又稱夜香,有熏香安息和計(jì)時(shí)之功用?!痘ǚ腔ā匪亼?yīng)為夜香。李頎《寄司勛盧員外》有“侍女新添五夜香”之詩;蔣捷《浪淘沙》有“印了夜香無事也”“心字夜香燒”之句;蘇軾《西江月》云:“夜香知與阿誰燒。”夜香夜晚燒,自然是“夜半來,天明去”。趙長卿《鷓鴣天》“夜香燒盡更聲遠(yuǎn)”,即為夜香燒盡時(shí),五更更聲漸遠(yuǎn),天色漸亮。納蘭容若《酒泉子》“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也是寫香盡天明。元稹是白居易的至交,二人“死生契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①白居易:《祭微之文》,《白居易集箋?!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721頁。,元稹《夢游春七十韻》有“不辨花貌人,空驚香若霧”之詩句,是以花比貌,以霧喻香,白居易《花非花》則是以香擬花,狀美人之飄逸,頗富仙韻。難怪有人評述:“‘花非花’一首,尤纏綿無盡?!雹诨ㄢ衷~客(黃昇)語,清沈辰垣《歷代詞話》卷二引,《詞話叢編》第二冊,第1103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歷代詩馀》卷一百十二。又見清沈雄《古今詞話》卷三“品藻一”,《詞話叢編》第二冊,第1811頁。沈雄《古今詞話·詞評》上卷(《詞話叢編》第一冊,第969頁),“尤”作又。
在《白氏長慶集》中,《花非花》編在卷十二《真娘墓》、《長恨歌》、《琵琶行》、《簡簡吟》之后,歸入感傷類,可見其主題基調(diào)是感傷?!堕L恨歌》、《琵琶行》自不必說,《真娘墓》、《簡簡吟》二詩,均為悼亡之作,抒發(fā)的都是往事雖美,卻如夢如云、不復(fù)可得之嘆。如《真娘墓》詩:“脂膚荑手不堅(jiān)固,世間尤物難留連?!薄逗喓喴鳌罚骸按蠖己梦锊粓?jiān)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薄痘ǚ腔ā芬辉娋o編在《簡簡吟》之后,可以約略看出此詩歸趣的消息。如果理解為以香為喻,正是對之前多位詩作女主人公命運(yùn)最恰切的歸納,堪稱一篇美麗、輕盈、神秘、縹緲、虛幻、匆匆的生命之挽歌。宋無名氏《侍香金童》:
寶臺蒙繡,瑞獸高三尺。玉殿無風(fēng)煙自直。迤邐傳杯盈綺席。苒苒菲菲,斷處凝碧。是龍涎鳳髓,惱人情意極。想韓壽、風(fēng)流應(yīng)暗識。去似彩云無處覓。惟有多情,袖中留得。③《全宋詞》,第3652頁。
其中“去似彩云無處覓”,即化自白詩,意同“去似朝云無覓處”,巧的是亦為詠香佳作。美好的人、事、物所顯現(xiàn)出的光環(huán)往往轉(zhuǎn)瞬即逝,不能不使人對美僅能存留一點(diǎn)朦朧的感覺。其實(shí),美就在于短暫,在于朦朧,在于無法真正把握,難得長期擁有。這不正如香之縹緲,花之早敗,霧之易逝嗎?
香山的《花非花》,以上釋讀,因香悟詩,以詩喻香,作為入話,意在引出和昭示——中華香道文化與古典詩詞之間有著不解之緣。正所謂:風(fēng)流豈落香山后,風(fēng)雅滿卷話當(dāng)年。袖中乾坤逸興多,無香令人意闕然。
中國香道文化悠遠(yuǎn)流長,肇始于遠(yuǎn)古,萌發(fā)于先秦,初成于秦漢,成長于六朝,完備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廣行于明清。不妨一同跨入歷史長河,品味悠遠(yuǎn)流長的香文化。
“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所以達(dá)蠲潔?!边@是宋人丁謂《天香傳》的開篇,也是書中對香史敘述的起點(diǎn)。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確實(shí)極其久遠(yuǎn)。距今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時(shí)代晚期,人類已經(jīng)開始用燃燒柴木和其他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諸神。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在甲骨文里已有“紫(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禮”,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釋。①參見肖軍:《中國香文化起源芻議》,《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第9期。《尚書·舜典》載:
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端。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②[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第39~42頁。
這是4100年前,舜接受堯禪讓的帝位時(shí),在祭祀中積柴,加牲其上而燔之,告祭天地,被視為用香祭祀的最早記錄。當(dāng)然,這些祭祀中,只是對天地諸神的崇拜,對香本身還沒有充分的認(rèn)識,而且這種祭祀活動只限于天子或氏族部落首領(lǐng)這樣有特殊身份的人。
中國很早就發(fā)掘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價(jià)值,自古就有利用天然香料的習(xí)慣。古人為了驅(qū)逐蚊蟲,去除生活環(huán)境中的濁氣,便將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焚燒,煙熏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習(xí)俗的起源。傳說神農(nóng)氏曾嘗百草,教人利用植物驅(qū)蟲治病,并祀神敬天。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最晚在良渚文化時(shí)期,人們已經(jīng)開始使用香爐,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有灰陶竹節(jié)紋熏爐,山東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有黑陶弦紋罐,二者皆是早期的熏爐。③但這時(shí)香爐主要還是作為宗廟祭器來使用,正如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所云:“古以蕭艾達(dá)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倍谖墨I(xiàn)中,《尚書·周書·君陳》已有用香的記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敝艹赏跻鲋芄z訓(xùn),闡明修德的重要。最高明的政治所散發(fā)出的清香,能使神明感動。神明感動的程度,并非依照祭品多寡來決定,而是根據(jù)德性的高低。《尚書·周書·酒誥》又載成王言曰:“我聞亦惟曰:‘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罔愛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尚書·周書·呂刑》又載穆王言曰:“罔有馨香德,刑發(fā)聞惟腥?;实郯я媸局还迹瑘?bào)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p>
古代社會,祭神祀祖是神圣的大事,豐收離不開祖先天神的護(hù)佑,因此應(yīng)首先獻(xiàn)給神靈,感謝上蒼,同時(shí)祈求繼續(xù)賜福。以馨香作為通于神明以求得美好聲譽(yù)的代稱,可見世人對馨香的重視。神明感應(yīng),將上達(dá)于天,不單靠精美的食物禮品,還要求德行彰著,此即“明德惟馨”之意?!蹲髠鳌ば辍份d:“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睋?jù)《禮記·郊特牲》載:“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dá)于淵泉……蕭合黍稷,臭陽達(dá)于墻屋。故既奠,然后焫蕭合膻薌。”周人崇尚燃香祭天、佩香敬長。祭天時(shí),酹酒用郁金釀制的鬯酒,柴祭燃燒蕭艾、黍、粟,并加羊油,以求“交于神明者”。
燃香不僅用于祭天敬神,還作為生活禮儀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吨芏Y·秋官·司寇下》載:“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蠱之事?!彼Р荩址Q水莽草,據(jù)鄭玄注,乃藥物殺蟲者,以莽草熏之則死?!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又東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禮記·內(nèi)則》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未婚男女要在雞叫頭遍,起床洗漱,佩戴香囊(容臭),問父母準(zhǔn)備何種飲食。而佩蘭、江離(芎藭)、辟芷(白芷)等為常見佩戴香物。
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生活用香伴隨著祭祀用香并行發(fā)展起來,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湯等逐漸普及,行香、用香、熏香風(fēng)氣開始流行。盡管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香木香草的種類還不多,但正如丁謂《天香傳》所云,“百家傳記萃眾芳之美,而蕭薌郁鬯不尊焉”,蕭(艾篙),薌(紫蘇),郁(郁金),鬯(鬯草)之類的草本香草,已經(jīng)得到廣泛使用。此外還有蘭(澤蘭)、蕙(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芷(白芷)、茅(香茅)等。《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猶有臭”杜預(yù)注:“薰,香草?!惫糯环Q為香草的植物很多,如《詩·溱洧》陸機(jī)疏:“蘭,香草也。”《詩·江漢》毛傳:“鬯,香草也?!笔褂迷谵瓜惴矫妫瑒t為蕙草,如《廣雅·釋草》:“薰草,蕙草也?!薄睹t(yī)別錄》:“薰草,一名蕙草,生地下濕地?!焙髞頋h詩詠熏爐亦有“香風(fēng)難久居,空令蕙草殘”句,都說明以蕙草為香。早期用香使用草本一類植物,主要取其薰燒之后產(chǎn)生的特殊香味。后來人們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逐漸豐富,不僅有熏炙(莽草),焚燒(艾篙),佩帶(蘭),還有煮湯(蘭、蕙),熬膏(蘭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
銅熏爐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shí)期,陜西鳳翔縣姚家崗秦雍城宮殿遺址出土有覆斗座球形鳳鳥銜環(huán)青銅熏爐。這時(shí),以香養(yǎng)性的觀念也逐漸形成。在民間信仰層面上,香不僅可以通神去鬼,可以辟邪、祛魅、逐疫,還有返魂、凈穢、保健等多方面作用。尤以通神與避邪為最,二者分別相關(guān)于香煙與香氣這兩大要素。香煙裊裊直上升天,可以通達(dá)神明;香氣蕩漾,自可辟御邪惡。隨著宗教信仰與養(yǎng)生思想的介入,禮佛敬神、熏衣除穢之外,香熏更在精神層面上帶來深遠(yuǎn)影響。這影響,雖貌似不重大,實(shí)際卻很頑強(qiáng),甚至不僅關(guān)乎心靈,有時(shí)還關(guān)乎生死,堪比可視之音樂,可聞之舞蹈。
人們不僅對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香在古代儀式中的角色,《詩經(jīng)》中有一段描述,見于《大雅·生民》,其中“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的描寫,將食物的馨香之氣,與神祇上聯(lián),可謂香道文化與宗教儀式最早的結(jié)盟。結(jié)盟的基礎(chǔ),是美好的馨香氣味。《周頌》中的《載芟》也有關(guān)于香的描述。其中“有飶其香,邦家之光”,寫以芬香的酒醴來饗燕賓客,多得賓客之歡心,這樣對邦國家族亦有榮光?!坝薪菲滠?,胡考之寧?”光揚(yáng)和頌贊華夏民族尊老敬祖的傳統(tǒng)。這縷馨香,反映的是周宣王時(shí)代重修禮樂的境況。兩則《詩經(jīng)》中關(guān)于香的描述,均見于雅頌,均與祭祀有或多或少的關(guān)聯(lián)。從一定意義上講,在《詩經(jīng)》時(shí)代,詩與香道文化的淵源,正是鏈接于最能體現(xiàn)兩周時(shí)代禮樂文明的雅頌之樂。
在屈原詩行里,彌漫著中國香文化的氣息。他的《離騷》等作品,在充滿著憤世嫉俗的情緒之外,格外留意對各類香草植物的描寫,尤其對于象征高潔美好的香草,有時(shí)甚至像是不厭其煩的大量列舉。《楚辭》有一個(gè)繼承《詩經(jīng)》的特點(diǎn),就是以植物來寄托感情,托物比興,反映了早期的風(fēng)俗民情和古人對植物的崇拜心理,書中既有對自然的感情,也有對人情世態(tài)的情懷。屈原不見痕跡地將其人性的光輝融入自然,而香的品味,也隨之升華在一種自然美的文化境界里。這個(gè)特點(diǎn),后人將其歸納為一個(gè)詩學(xué)概念,稱之為“香草美人”,又稱“美人香草”。《楚辭》大量采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這是屈原的偉大創(chuàng)舉。江離、芷若、澤蘭、木蘭、玉蘭、菊花、扶桑、木槿、蕙、杜衡、菱、椒、茱萸、藎草、桂花、千里香、薜荔、蓬花、辛夷、松蘿、石蘭、靈芝、松萌、柏慧、浮萍、荻花、瑞香、卷施、蓮花等,《楚辭》出現(xiàn)各種芳香之氣。僅在《離騷》中就多達(dá)十八種之多。此外,《九歌》等也不少,比如“浴蘭湯兮沐芳,華釆衣兮若英”(《云中君》),“筑室兮水中,駕之兮荷蓋。都壁兮紫壇,菊芳椒兮成堂”(《湘夫人》),“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山鬼》)等等。詩人將自己沐浴在香草帶來的美好氣味當(dāng)中,用帶有芬芳?xì)馕兜南悴葜鹈利惖娜A室,將芬芳的香草送給自己思念的人。屈原用自己的一生建立一個(gè)美好的香草世界,并不停地為之努力追逐。在屈原筆下,凝聚不散的香氣世界豐富而多情,不僅是一種執(zhí)著、熱烈、纏綿的愛情理想的象征,一種代表自身修養(yǎng)與品質(zhì)的反映,也是一種理想的寄托。甚至可以說,于屈原而言,香草伴隨著芳香氣味,已經(jīng)不僅僅是他的理想與追求,更多的是一種靈魂的救贖與心靈的歸宿。
香席(品香之道)和點(diǎn)茶(含斗茶烹茶)、插花(含山石盆景)、掛畫(文物陳設(shè)品鑒)四者結(jié)合,在北宋晚期融合為士人生活品位上的四大標(biāo)志,缺一不可。宋人吳自牧在南渡后,為懷念北宋汴梁京師盛況而作的《夢粱錄》中,稱之為“四般閑事”。明代陳繼儒(1558—1639)所著《太平清話》羅列高雅文士的各種高情雅致,焚香是其中的第一款,以下依次為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高臥、勘方、經(jīng)行、負(fù)暄、釣魚、對畫、漱泉、支杖、禮佛、嘗酒、晏坐、翻經(jīng)、看山、臨帖、刻竹、喂鶴,諸種閑情雅趣,不但可以令人身心愉悅,還可以獲得獨(dú)特的審美體驗(yàn),所謂“香令人幽,酒令人遠(yuǎn),石令人雋,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閑,杖令人輕,水令人空,雪令人曠,劍令人悲,蒲團(tuán)令人枯,美人令人憐,僧令人淡,花令人韻,金石彝鼎令人古”①《叢書集成初編》據(jù)《寶顏堂秘笈》排印本,文學(xué)類,第2931冊。又見陳繼儒《巖棲幽事》,明寶顏堂秘笈本。。人們不僅講究享受芬芳的香氣,藉芬芳養(yǎng)鼻,也強(qiáng)調(diào)香對身心的滋養(yǎng),以用香養(yǎng)性。這種以香養(yǎng)性以至養(yǎng)生的觀念,源自“香藥同源”的傳統(tǒng),與中醫(yī),與佛道等關(guān)系密切,對后世香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成就了中國特有的香文化內(nèi)涵和核心理念,可以說是散逸于空中的一脈哲學(xué),既是時(shí)尚的享受,也是一種高尚的天祿。
用香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從石器時(shí)代開始,歷經(jīng)青銅時(shí)代、鐵器時(shí)代、蒸汽機(jī)時(shí)代、電氣時(shí)代、原子時(shí)代、信息時(shí)代,積淀為悠久的香文化史。最晚至魏晉,伴隨著精致的器物,莊重的儀式,熏香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慕M成部分。唐宋以來,隨著外來香料的大量輸入,逐漸形成以文人為主導(dǎo)的用香文化。熏燃之香,懸佩之香,涂傅之香,醫(yī)用之香,相承相繼得到發(fā)展,各種香具、香料、香譜、香儀日趨完善,進(jìn)一步推動了制香的發(fā)展,各種香制品隨之產(chǎn)生,并留下眾多關(guān)于香事的詩詞歌賦。燃香木,看爐煙,嗅清香,亦宗教、亦高雅、亦抒情,可謂三位一體。時(shí)至元明清,隨著社會經(jīng)濟(jì)的不斷發(fā)展,文人香事更是得到極大支持,出現(xiàn)眾多香文化研究的重要典籍。
追溯典籍中的源流,漢字中的“香”,是個(gè)會意字。甲骨文“香”,形如一個(gè)容器中盛禾黍,指的是禾黍的美好氣味。篆文“香”變作從黍從甘,隸書才省略寫作“香”字?!墩f文解字》說“香,芳也,從黍,從甘”,芳指草香,表明“香”與芳一樣,指植物發(fā)出的甘味,“黍”表示谷物,“甘”表示甜美,可見香源于谷物熟后散發(fā)的甜美氣味。如《詩·大雅·生民》所云:“卬盛于豆,于豆于豋,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薄对姟ぶ茼灐ぽd芟》所云:“有飶其香,邦家之光?!?/p>
后來,“香”字構(gòu)成的意涵逐漸變得多維,既可以是存在于花草樹木等飄散在空中的香氣,或沉香、檀香、丁香、麝香等香料,及盤香、線香等制成品,香囊、香籠、香爐、香球等衍生品所散發(fā)的香氣,如曹操《內(nèi)誡令》:“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nèi)不得香熏?!标惲痢兑宜惹锱c朱元晦書》:“千里之遠(yuǎn),不能捧一觴為千百之壽,小詞一闋,香兩片,川筆十支……薄致區(qū)區(qū)贊祝之意?!庇袝r(shí)還指供香、上香、熏香的行為,如陶穀《清異錄·釋族》:“汴州封禪寺有鐵香爐……爐邊鎖一木柜,竅其頂,游者香畢,以白水真人(指錢)投柜竅?!?/p>
香又引申為一切好聞的氣味,芳香或甘美,例如酒、食物等,像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所云:“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痹诿缹W(xué)層面上,又泛化為對美好事物的一種美稱,如李白《采蓮曲》“月照新妝水底明,風(fēng)飄香袂空中舉”,王維《少年行》之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蘇舜欽《舟中感懷寄館中諸君》“功勛入丹青,名跡萬世香”,文天祥《沁園春·題潮陽張?jiān)S二公廟》“留取聲名萬古香”。還發(fā)展為形容人品好,及夢香、感覺器官上的舒適等非實(shí)物的美好。香甚至與傳宗接代、延續(xù)生命的人生大事相結(jié)合,香煙、香火于是成為子嗣的代稱,如《醒世恒言》二十所言:“你想我辛勤半世,卻又不曾生得個(gè)兒子,傳授與他,接紹香煙?!薄安恍⒂腥瑹o后為大”,儒家傳統(tǒng)的影響,濃縮在短短八字之中,成為普遍信奉的觀念,接紹香煙,有嗣祭拜成為辛勤一生的最大安慰。
香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gè)方面,被作為圣潔的象征,作為美的化身,世間許多美好事物往往被冠以香字。以香與美結(jié)合最多而常見者,是各種有關(guān)美女之稱謂。自屈原將香草美人歸為同類后,以香代指美女者,在古典詩詞中綿延不絕。美女之面謂之香腮,如歐陽修《夜行船》:“輕捧香腮低枕,眼波媚,向人相浸?!泵琅i謂之香頸,如韓偓《席上有贈》:“鬢垂香頸云遮藕,粉著蘭胸雪壓梅?!泵琅W謂之香云,如周權(quán)《采蓮曲》:“越溪女郎十五六,翠縮香云雙鳳凰?!泵琅眢w謂之香體,如韓偓《晝寢》:“撲粉更添香體滑,解衣唯見下裳紅?!泵琅P室謂之香閨,如李珣《虞美人》:“卻回嬌步入香閨,倚屏無語拈云篦,翠眉低?!毕汩|亦可改稱蘭閨,意義相同。閨中之燈謂之香燈,所謂“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韋莊《菩薩蠻》)。閨中鏡匣謂之香奩,所謂“玉笥猶殘藥,香奩已染塵”(李煜《挽辭》)。
甚至于美女腳下的塵土也叫作香塵,李白《感興》詩即曰:“香塵動羅襪,淥水不沾衣。”而女子身邊的煙靄可喚作香霧,如杜甫《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女子飾物有香纓,女子發(fā)油稱香澤,美女隊(duì)伍叫香陣,美女魂魄為香魂,美女夭亡叫作香消玉殞,有關(guān)女性之詩都可被稱為香艷之作,還有香肌、香波,等等,不勝枚舉。在其他事物中,代以香名者同樣為數(shù)眾多。如香雪指鮮花,香國指花園,香粳指美黍,香蟻指美酒,香茗稱好茶,香片代花茶,香羅指絲綢,香箋指女子題詩所用之精美紙張,香車喻車駕的華飾,香徑指香花滿地的小徑。在道教中,香為五供之一,與花、燈、水、果并列,在各種道教儀式獻(xiàn)祭于神壇。在佛教中,有菩薩曰香象,佛塔為香殿,佛資為香資,佛國為香國,佛寺為香界(香剎),佛堂為香室(香房、香堂),佛供為香火等。正因?yàn)橄阍谑廊诵闹芯哂腥绱嗣赖膶傩?,如此美妙高雅,所以清阮元編修《?jīng)籍纂詁》將美列為香字的第一釋義:“香,美也?!雹偃钤骸督?jīng)籍籑詁》卷二十二下平聲,清嘉慶阮氏瑯?gòu)窒绅^刻本。
1 腸內(nèi)營養(yǎng)制劑的組成 腸內(nèi)營養(yǎng)制劑是一類不需消化或只需經(jīng)化學(xué)消化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通過胃腸道途徑 (口服或管飼)進(jìn)入患者體內(nèi)提供營養(yǎng)支持。其營養(yǎng)成分組成主要包括氮源、糖類、脂肪類、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zhì)等,動植物提取物為其原材料的主要來源[6,7]。常見腸內(nèi)營養(yǎng)制劑能量密度在 3.77 ~ 6.28 kJ·mL-1范圍內(nèi), 氮源、糖類和脂肪類提供能量的比例分別為14%~17%、54.5% ~ 75%和 9% ~ 31.5%。
儒家講究“養(yǎng)德盡性”,道家講究“修真煉性”,佛家講究“明心見性”,都與香道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lián)系。盡性,煉性,見性,均須從修養(yǎng)身心入手,身心不修養(yǎng)則難得氣之清,則云遮霧障,義理難明,難臻盡性之境。存在于瞬間萬變的空氣中,“香”不僅是一種氣味,更是一種讓人愉悅、卻難以捕捉的美好氣味,可以讓詩人從各種紛亂的情緒中暫時(shí)解脫,放松疲倦,怡養(yǎng)身心,陶冶情志。薄暮或晨曦,焚香一束,于幽室之中,置香爐之上;青煙數(shù)折,迂回蹉跎,忽隱忽現(xiàn),如一尾神龍,化作飄渺,直達(dá)蒼穹。作為生活的良伴,香“不徒為熏潔也,五臟惟脾喜香,以養(yǎng)鼻通神觀,而去尤疾焉”②見《顏氏香史序》,明周嘉胄《香乘》卷二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還可以是詠物或寄情的依托,欣享香之氣味的嗅覺過程,也是生命的凈化與修行。月白風(fēng)清之夜,燃清香一爐,一寸丹心幸無愧,庭空月白夜焚香,淡淡的,裊裊的,盈盈的,從一炷舒徐而上,逐漸彌散,乍聚還分,以至消失于無形,爐香靜逐,游絲輕轉(zhuǎn),意念中,不但上通天府,更代表人間,白日里的喧囂淡去,涌入夜色的是,是心底的種種情愫——寂靜、孤單、哀怨、纏綿、悲涼、思念、慵倦……
這香,幽閑者熏之可清心悅神;恬雅者焚之可暢懷舒嘯;溫潤者燃之可辟睡魔;佳麗者可熏衣美容,蘊(yùn)藉者可醉筵醒客,而對于身心欠安者,還可以祛邪辟穢。香的禮節(jié),具有精神文化層面上的多重內(nèi)涵,堪比君子之風(fēng)范,例如三浴三熏、心香虔誠便是最好的證明?!熬瓷瘛比缡?,“敬人”亦如是。讀書時(shí)以香為友,獨(dú)處時(shí)以香為伴,讀書會友,香可增其儒雅;參玄論道,香可助其靈慧。如同茶道、書道、花道一樣,歷代詩人長久未斷地關(guān)注著香道,不僅熏陶在香芬中,更將品香上升為純粹的審美活動,就像吟賞戲樂,品玩書畫一般,從內(nèi)涵到形式都達(dá)到藝的境界。
從藝的境界看,可以從以下幾個(gè)方面來理解香道文化與古典詩詞之間的不解之緣。
首先,詩人與香道即有不解之緣。香者,芳也、美也。自古以來,尋芳嗜美的中國詩人有幾個(gè)不愛香?高標(biāo)自許的騷人墨客大多與香結(jié)下不解之緣,在日常生活中馨香常伴,以示風(fēng)雅?!胺N花春掃雪,看箓夜焚香”①許渾:《茅山贈梁尊師》,見《丁卯集》卷下,宋刻本。,當(dāng)安坐書齋,品一杯好茶,持一卷詩書,閱一幅古畫,伴一位好友,這樣的場景,熏一爐好香,或燃一支篆香,可以說是必備的?;驌]毫,或吟詩,或聽琴,或冥想,或清談,或雅集,或宴飲,或講學(xué),無論處于何種高雅活動中,只要有好香為伴,其境界絕不同于無香。明人高濂《燕閑清賞箋》云:“嗜香者不可一日無香。”篆香四溢,靜止被輕輕劃破,青煙裊裊升起,氤氳彌散,植物天然的香味溢出,香氣繚繞,細(xì)如絲線,若有若無,清遠(yuǎn)且搖曳,如疏影橫斜,寂寞卻優(yōu)雅。
焚香、敬香之馀,詩人自然不免詠香、贊香,更有造香、嗜香者。嗜香者,自然喜歡以香命名。有以香名齋者,如“香韻齋”、“香雪齋”、“香雪館”、“香石齋”、“香研居”、“香儷園”、“香草堂”、“香草亭”、“香宛樓”、“香祖樓”、“香飲樓”、“吟香室”、“香蘇山館”、“香蘇草堂”、“香海棠館”、“香禪精舍”、“香雪山房”等;有以香作字號或詩詞集名,如《香韻》《香奩集》《香臺集》《香海集》《香膽詞》《香奩詩草》《香草詩選》《香天談藪》《香山詩稿》《香蓮品藻》《香咳集選》《香南雪北詞》《吟香室詩草》《香溪瑤翠詞》《香銷酒醒曲》《香國集文錄》《香草堂詩集》等。其中僅冠以香草者即達(dá)十馀種,而清人宋翔鳳(1779—1860)等四位文人詞集均以《香草詞》題名,另一位清詩人黃之雋(1668—1748)也別出心裁,特集唐人成句編為香奩詩930馀首,取名為《香屑集》,組織工巧,為人稱道。
香被雅化,在詩人的眼中,就絕非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的妙品,具有了高潔的品質(zhì),成為美好情性的象征,儒雅情趣的代名詞。詩人視香為雅具,視用香為雅事,將香與香氣視為濡性靈之物,雖不可食,卻可頤養(yǎng)身心。這不僅反映出詩人的審美情趣,也關(guān)乎對于美好事物的審美追求以及品格。明代項(xiàng)元汴(1525—1590)《論香》云:
香之為用,其利最漙。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jiān)?,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麈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yuǎn)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cè),密語談私,執(zhí)手擁爐,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xué)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爇,香藹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戞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爇,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②項(xiàng)元汴:《蕉窗九錄·香錄》,學(xué)海類編本。
這一總結(jié)是比較全面的。屠?。?542—1605)《考槃馀事·香》所錄與之相同。①屠隆:《考盤馀事》卷三,明陳眉公訂正秘笈本。文震亨(1585—1645)《長物志》卷十二“香茗”據(jù)之又略作修改,稱:
確實(shí),香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文人雅士的推動。吟詩頌香,著書立說,品香參禪,雅集斗香,怡情悅性,都是文人雅士參與用香的方式。歷代文人詩詞、畫作和香學(xué)著作,記載了大量詩與香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詩人雅士不僅品香,很多還親自編撰香譜,制作合香,設(shè)計(jì)香具,制定香席儀規(guī),并將其內(nèi)化為一種生活美學(xué)和哲思。可以說,用香是詩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風(fēng)雅之事。
對于愛香的詩人來說,品香重在過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修養(yǎng),恰如花道、茶道一般。品香的過程包括香具準(zhǔn)備、埋炭、爐灰造型、置入香品,然后才是品香。品香的時(shí)候,要左手托起香爐,將香爐放在頷下離胸口約一拳的位置;然后右手由下順勢而上,拇指搭在爐口前沿,四指斜搭在爐口外沿,其間虎口張開,同時(shí)讓自己沉下來、靜下來;深深地呼吸一口香氣,緩緩地控制呼吸,頭慢慢偏向右邊的方向?qū)馔鲁?。連續(xù)緩慢感受三次,便是一道完整的品香程序。第一次是驅(qū)除雜味,第二次鼻觀,觀想趣味,第三次回味,肯定意念。這種品香過程,有如禪家的鼻端參禪,有如詩家的凝神入境。
古典詩詞世界浮動的暗香中,香的感官享受早已被賦予超凡脫俗的美感。袁枚《寒夜》所云“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③《小倉山房詩集》卷七,清乾隆刻增修本。,煙香還只是配角,而楊萬里《燒香七言》:“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似紙;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fēng)不起。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素馨忽開抹利拆,低處龍麝和沉檀。平生飽識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雹堋墩\齋集》卷八,四部叢刊景宋寫本。表達(dá)香馨意蘊(yùn)的體會,已深諳個(gè)中三昧。宋代詩人黃庭堅(jiān)稱友人與他“天資喜文事,如我有香癖”⑤黃庭堅(jiān):《賈天錫惠寶薫乞詩予以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凝清香十字作詩報(bào)之久失此槁偶于門下后省故紙中得之》,四部叢刊景宋乾道刊本《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五。,貪而成癖,自是高級版。但更有甚者,宋代詩僧惠洪《送元老住清修》詩謂:“書癡喜借人,香癖出天性。”⑥惠洪:《送元老住清修》,四部叢刊景明徑山寺本《石門文字禪》卷七。天性如此,堪稱頂級版。
其次,香道與詩情亦有不解之緣。一般認(rèn)為只有視覺、聽覺才能產(chǎn)生美感,嗅覺、味覺都只是快感,但是隨著人類認(rèn)知的進(jìn)步,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這一傳統(tǒng)看法有待重新考定。從美學(xué)角度來說,嗅覺帶給古典詩詞一種嶄新的審美范式,面對這種貌似朦朧縹緲的香氣香味,每個(gè)詩人的感受與理解都各有不同,融入創(chuàng)作,也就構(gòu)成不同的香境香韻。人的五大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觸覺),只有嗅覺得到的信息不必傳入大腦而直接進(jìn)入下丘腦⑦下丘腦既是一高級植物神經(jīng)中樞,也是一功能復(fù)雜的高級內(nèi)分泌中樞,下丘腦與垂體功能、性腺活動、情緒反應(yīng)、體溫調(diào)節(jié)、食欲控制及水的代謝均有極密切的關(guān)系。,從而快速地影響到人的行為,聞到好聞的花香會情不自禁地多吸一口氣,聞到好吃的食物香味會垂涎欲滴,而嗅商,也就是鼻子嗅聞、辨別香氣能力強(qiáng)的人,尤其是嗅覺靈敏高的詩人,吮筆敲詩之際,靜觀那空靈變幻的香薰云煙,最有助于靈感火花的閃現(xiàn)。而香境香韻之朦朧縹緲,正是詩情詩境的最佳寫照。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的真諦往往在可談與不可談之間。就像《花非花》中所詠,香之狀,如花似霧。焚一爐香,香煙憑空幻形,那形態(tài)像什么呢?裊裊上升如一縷紗,回環(huán)停遏處又似云,轉(zhuǎn)瞬變化又類開花,彌而散之霧罩煙籠。詩人唯盼花化朝云,朝云彩云,既可比花,亦可比一切美好易逝之物,當(dāng)然也可比同樣美而易散、虛幻縹緲的夜香之煙?!八U蔔花香形不似,菖蒲花似不如香”①徐渭:《香煙六首》其四,明刻本《徐文長文集》卷七。白玉蟾:《奉酬臞菴李侍郎五首》其四《白玉蟾詩集新編》,蓋建民輯校,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3年,第216頁。,正寫盡香與花之似與不似?;酪茁洌憧M終散。香風(fēng)難久居,空令蕙草殘。美好的詩境,亦何嘗不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著?!懊鞔把屿o晝,默坐消諸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dāng)時(shí)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爐香裊孤碧,云縷霏數(shù)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fēng)還。世事有過現(xiàn),熏性無變遷。應(yīng)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②陳與義:《燒香》,不見于其《簡齋集》,收錄于宋陳敬《陳氏香譜》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周嘉胄《香乘》卷二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即將,又作聊將。清友,又作清闕。霏數(shù)千,又作飛數(shù)千。自圓,又作自丸。參見《全宋詩》第31冊,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19584~19585頁。別不花《七言絕句》,《詩淵》3955頁。無限情懷心意,寓寄一炷香中,一炷煙升,天人妙合。世事滄桑,而熏香不改,如水中之月,波定仍圓,說的是香,但悟的無疑也是詩道。在這一意義上,香道與詩情,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宋江湖詩人許棐《謝施云溪寄詩》:
折得桂花三數(shù)枝,云溪又寄幾篇詩。詩看入在花香里,韻似龍涎火暖時(shí)。③許棐:《梅屋第三稿》卷三,《全宋詩》第59冊,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第36864頁。王沂:《王善甫郎中見和鄙韻賦此答之兼簡夢得君冕二同年》,《伊濱集》卷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正道出香道與詩情的不二關(guān)系。許棐的《趙山臺寄詩集》“海雁叫將秋色去,山臺鈔寄好詩來。菊花過了梅花未,自有花從筆底開”,《讀南岳新稿》“細(xì)把劉郎詩讀后,鶯花雖好不須看”,則是用花香來寫讀友人詩稿之后的讀后感。類似的例子,還有北宋晏殊《浣溪沙》詞“唱得紅梅字字香”,南宋史達(dá)祖《一翦梅》詞“誰寫梅溪字字香”,宋人詩中的“山僧袖出新詩卷,字字馨香撲人面”④周弼:《贈從古上人》,《端平詩雋》卷四。,“魂夢江湖闊,語言蘭蕙香”⑤吳惟信:《寄范文子》,《全宋詩》卷3108,第37083頁。,“凝香句滿空同石,靜向東山臥白云”⑥姚鏞:《送贛士謁前贛侯楊東山》,《雪蓬稿》,汲古閣影宋鈔《南宋六十家小集》本。,“野鶴已隨溪客遠(yuǎn),一方玄玉帶詩香”⑦方岳:《別湯卿不值》,《秋崖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舉杯吞寒光,流入詩脾肝。令我書傳香,一洗儒生酸”⑧方岳:《中秋雨》,《秋崖集》卷十三。,“寒香嚼得成詩句,落紙?jiān)茻熜胁菡妗雹岱皆溃骸洞雾嵜坊ā?,《秋崖集》卷六。,“瑣窗硯作離騷香,吐句不教花莫落”⑩方岳:《次韻汪卿》,《秋崖集》卷十五。,“語言玉潤篇篇錦,心膽冰清字字香”①徐渭:《香煙六首》其四,明刻本《徐文長文集》卷七。白玉蟾:《奉酬臞菴李侍郎五首》其四《白玉蟾詩集新編》,蓋建民輯校,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3年,第216頁。,以及元人詩中的“瀑煮春風(fēng)山意長,梅花吹雪入詩香”②陳與義:《燒香》,不見于其《簡齋集》,收錄于宋陳敬《陳氏香譜》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周嘉胄《香乘》卷二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即將,又作聊將。清友,又作清闕。霏數(shù)千,又作飛數(shù)千。自圓,又作自丸。參見《全宋詩》第31冊,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19584~19585頁。別不花《七言絕句》,《詩淵》3955頁。,“相逢未久還相送,和我新詩字字香”③許棐:《梅屋第三稿》卷三,《全宋詩》第59冊,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第36864頁。王沂:《王善甫郎中見和鄙韻賦此答之兼簡夢得君冕二同年》,《伊濱集》卷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薔薇水浸驪珠顆,不直詩中字字香”①盧端智:《題百香詩稿》,日本京都龍谷大學(xué)圖書館藏《新編郭居敬百香詩選》鈔本卷末。,“酒沾松露涓涓冷,詩入荷風(fēng)字字香”②許有壬:《用楨韻》二首其一,《至正集》卷二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bǔ)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等。宋元之際的遺民郭豫亨(1272?—1342?)更編有集句詩《梅花字字香》前后集二卷,其間句鍛意煉,璧合珠聯(lián),亦有天然之巧者,堪稱奇觀。
品詩的第一境界是化境,人與詩,情與景,融而為一。品香的第一境界亦為化境,被香所美化之境界。尋常之物,一旦被美化,久之極易漸趨審美疲勞,令人索然,唯品香不然。葉燮《原詩》卷三曾云:“陳熟,生新,二者于義為對待。對等之義,自太極生兩儀以后,無事無物不然:日月,寒暑,晝夜,以及人事之萬有——生死,貴賤,貧富,高卑,上下,長短,遠(yuǎn)近,新舊,大小,香臭,深淺,明暗,種種兩端,不可枚舉。大約對待之兩端,各有美有惡,非美惡有所偏于一者也。其間惟生死,貴賤,貧富,香臭,人皆美生而惡死,美香而惡臭,美富貴而惡貧賤。然逢比之盡忠,死何嘗不美?江總之白首,生何嘗不惡?幽蘭得糞而肥,臭以成美;海木生香則萎,香反為惡。富貴有時(shí)而可惡,貧賤有時(shí)而見美,尤易以明?!瓕Υ缾海谐V骱??生熟,新舊二義,以凡事物參之:器用以帝周為寶,是舊勝新;美人以新知佳,是新勝舊;肉食以熟為美者也;果食以生為美者也。反是則兩惡。推之詩,獨(dú)不然乎?舒寫胸襟,發(fā)揮景物,境皆獨(dú)得,意自天成,能令人永言三嘆,尋味不窮,忘其為熟,轉(zhuǎn)益見新,無適而不可也。若五內(nèi)空如,毫無寄托,以剿浮辭為熟,搜尋險(xiǎn)怪為生,均為風(fēng)雅所擯。論文亦有順逆二義,并可與此參觀發(fā)明矣?!?/p>
以品詩喻品香,亦正如此,在品香家,順常用香于家庭,氣息久而熟,熟而戀。在文人雅士,每雅集則用香,久而缺之不可,雖一味沉香“轉(zhuǎn)益見新”,亦時(shí)常有之,此班用香,同于詩思,做詩久而同用一事之時(shí)多有,但其在詩思之際而常有新見,所成之詩亦常新也。蓋大雅之氣入于鼻,通于心腦,清新可人,一時(shí)之間不知以何語言形容之,即近于化境,心曠神怡,超然自得之際,此非“五內(nèi)空如,毫無寄托”之情乎?人有逸情湍飛時(shí),有消沉寂落時(shí),更有平常安然時(shí)。文人雅士之心懷,常不同世俗之噩噩,每欲有所寄托有所吟詠,而品香之道,有“詩化”時(shí),亦有“化詩”時(shí),“詩化”境界,是讓品香者漸入如詩之境界,或超然,或浪漫,或感慨,或安謐,種種氛圍,均與詩化境界一脈相通。香能詩化,詩亦可香化,香之境,可催化詩之靈感;詩之境,可催化香之鼻觀。品香與品詩,在化之境界上,可謂有共通之意。
最后,詩藝與香韻更有不解之緣。從詩騷到漢樂府,唐詩宋詞以降,“香”的風(fēng)雅,在詩壇始終連綿未絕,詩藝有多長,香韻、香姿、香容與香情即有多久。香文化在中國兩千多年詩歌發(fā)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有飶其香,邦家之光”——《詩》之香發(fā)端,至“香草美人,以嫓忠潔”——《騷》之香,屈原用自己的一生建立一個(gè)美好的香草世界,并不停地為之努力追逐?!峨x騷》天地里的十八種香草,最早將香所具有的美好高潔氣質(zhì)引入詩歌殿堂,奠定了以香草來代表修能與品質(zhì)的詩歌傳統(tǒng),從此,詩人詠香吟香,或抒情,或寓意,或詠物,從大自然界帶香的花草樹木開始摩挲,將香的品味升華在一種自然美的境界,再擴(kuò)展至各色香品,展現(xiàn)出巧奪天工的人工美的境界。
由兩漢詩歌中“感格鬼神,絕除塵俗”的香氛,至六朝詩行中“詎如藿香,微馥微馚”的香事,南朝清商曲辭《楊叛兒》“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的熱辣比喻,再由唐詩香藝之“情滿詩壇香滿路”,經(jīng)宋詩香道之“鼻觀已有香嚴(yán)通”,至元詩之“消盡年光一炷香”,明詩之“曉爐香劑已燒殘”,清詩之“金篆添香紅火熱”,更有“一種風(fēng)流獨(dú)自香”的唐五代詞之香馨,以及“香殘沉水縷煙輕”的兩宋詞之香韻。
點(diǎn)綴其間的,有李白《清平調(diào)》中的“一枝紅艷露凝香”,杜甫寫古柏的“香葉終經(jīng)宿鸞鳳”,韋應(yīng)物《長安道》之“博山吐香五云散”,元稹筆下的“人能揀得丁沉蘭蕙,料理百和香”,白居易筆下的“一瓶秋水一爐香”,李賀鼻息下的“畫欄桂樹懸秋香”,李商隱筆下的“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薰。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片寄朝云”,皮日休筆下的石榴之香是“蟬噪秋枝槐葉黃,石榴香老愁寒霜”,徐寅筆下的《荔枝》之香是“朱彈星丸粲日光,綠瓊枝散小香囊”,溫庭筠筆下綺怨的“暖香惹夢鴛鴦錦”,李煜筆下高華的“燭明香暗畫樓深”,林逋筆下的梅花之香是“暗香浮動月黃昏”,晏殊筆下珠圓玉潤的雅香“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柳永筆下綺怨鋪染的俗香“香塵染惹垂芳草”,蘇東坡筆下的“香霧空濛月轉(zhuǎn)廊”,黃庭堅(jiān)筆下的“塵里偷閑藥方帖”,及贊美沉香的“百煉香螺沉水,寶熏近出江南”,李清照筆下淑靜的幽香“沉香斷續(xù)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姜夔筆下清逸的“冷香飛上詩句”,陸游《如夢令》筆下的“獨(dú)倚博山爐小,翠霧滿身飛繞”,楊萬里筆下的“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洋洋灑灑,林林總總,千姿萬態(tài),風(fēng)味各異,真是一筆豐厚的文化之財(cái)。這些香詩,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滄桑,依然揮散著無盡的詩香,構(gòu)筑起一道曲曲悠長的文化長廊。歷覽前代詩人群英中的香詩香詞,回顧史上眾多知香、好香、樂香的詩人的各種香事,可以看出,香與詩,一個(gè)屬于物質(zhì),一個(gè)屬于精神,因詩人筆下的詠香而相遇,而結(jié)緣,而香被詩國,馨澤萬代。
香道文化是理解中國詩歌的一扇別致之窗,不僅反映著香在詩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功用,體現(xiàn)著詩人的情性修養(yǎng),志趣愛好,審美觀念,也在多方面與詩風(fēng)詩境產(chǎn)生千絲萬縷密切而微妙的互動。接受香道文化啟迪及熏陶的歷代騷人墨客,從不同側(cè)面,不同角度,將香文化傾注在詩行詞句里,以詩詠香,贊香,在香的世界里,尋求創(chuàng)作的靈感,在香氣繚繞的氛圍中,捕捉詩篇的雋美靈魂,由香入道,香韻與詩情交相點(diǎn)逗,促進(jìn)著香文化的發(fā)展,也釀就了香文化與詩生活的共生關(guān)系,尤其是其中獨(dú)成一脈的詠香詩詞,更是香道文化最賦有藝術(shù)品味的精神產(chǎn)物。誠可謂——香草美人,云山乃詞客興寄;思婦飛蓬,馨芳助詩人謳吟。
(陳才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
Affinity of Fragrance and Poetic Romance——Viewed from the Poem of“Flower or Non-flower”
Chen Caizhi
Xiangdao,Chinese pronunciation for fragrance lore,is an elegant window to enjoy Chinese poetry.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s and Xiangdao,between Xiangdao and poetic romance, and between poetic arts and poetic romance.Xiangdao plays a special role and cultural function in poets’life,reflecting their cultivation accomplishment,ambition and hobbies,aesthetic values.Poets compose in different poetic style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The essence of poems lies between the what has been said and what has not been said,like what Bai Juyi expressed in the poem of“Flower Or Non-flower”,just like fragrance,like flowers,and like mist.Scholars and poets of the past dynasties were enlightened by Xiangdao culture and tried to reveal the beautiful poetic souls between their poetic words and lines in different angles.They were also inspired in composing poems to eulogized fragrance. Xiang culture has developed with their poetic life.
Fragrance;Poetic Romance;Flower Or Non-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