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用生
種植在天地間的“節(jié)氣樹”
——詮釋戈陽青《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的全新景仰
張用生
著名詩人、作家,中國國學學會副會長戈陽青先生的古韻組詩《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24首作于2009年,是自古以來第一位集中賦予24節(jié)氣詩意的宏大詩篇,也是收入《古今對閱》的戈陽青經(jīng)典詩詞代表作。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華民族古代科學智慧和人文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幾千年來,無論是在農(nóng)耕時代的過去,還是在科學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對于世界人文與科學的重要貢獻。春季的立新與驚蟄,夏季的興旺與收獲,秋季的成熟與凋零,冬季的冥藏與蟄伏,象征著大自然與世間萬物和世間萬象的生死、悲歡與輪回;二十四個節(jié)氣更是以其浩瀚與微茫的寓意和博大精深的蘊含,冥冥中影響著世間人們的生活。
應該說,對于這樣一個厚重題材,自古以來的詩人自然無法忽視。但或許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多為簡單的農(nóng)耕背景,且基本內(nèi)容重復甚多,因而很難捕捉到豐韻的詩意。據(jù)考證,古代的杰出詩人們除了對于節(jié)氣中的“立春”、“驚蟄”、“清明”、“夏至”、“立秋”、“冬至”等富有詩意的時節(jié)吟有詩文外,其他涉足甚少,而且也多為借景抒懷的旁詠,而不是直接解讀節(jié)氣背景和深刻內(nèi)蘊的正詠。所以,從古至今還沒有一位詩人做到了以寓意深刻、唯美動人的詩文來集中吟詠??梢哉f,完成這一厚重題材是中國詩人的千年夢想,而戈陽青卻實現(xiàn)了這一夢想。
本文詳盡地詮釋和賞析了戈陽青《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24首組詩的豐贍蘊含和美學價值。
2003年戈陽青先生以《浩世微塵》一書震撼中國文壇;2004年4月20日《文藝報》第二版又以全版刊載“解讀戈陽青《浩世微塵》”;2006年北京推出了為當代一部文學著作設立的官方網(wǎng)站《浩世微塵》文學經(jīng)典網(wǎng),同年戈陽青先生的故鄉(xiāng)四川省內(nèi)江市成立了《浩世微塵》研究會。
2009年《浩世微塵》文學經(jīng)典網(wǎng)首先推出了戈陽青先生的新作24首古韻組詩《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賦予了24節(jié)氣全新的詩意形象特質。與中國農(nóng)歷24節(jié)氣的文化背景交相輝映,像種植在天地間的“節(jié)氣樹”,展示著24節(jié)氣的空間光彩。又有博大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內(nèi)涵;融中西方文化的氣質為一樹,以伏羲的七言新體詩為“葉”;以24節(jié)氣的詩意形象為“干”;以民族的大文化為“根”;以廣宇的天地為其伸展的空間;以自然萬物為映照,有其精、氣、神;諧若聲、光、形的非凡“節(jié)氣樹”。其葉有聲韻,其干有形神,其象有光彩,其樹有自然生命之能。古言:“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保ā抖Y記·樂記》)《詠中國農(nóng)歷24節(jié)氣》有樂,有禮,有和,有序。春之四季輪回的“天人合一”像古言:“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p>
中國古代思想家長期討論的三個命題,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這就是大自然與人類的概總關系。在中國幾千年的農(nóng)耕文化里,祖先把農(nóng)耕與天象視為主宰人類生存的主體,祖先們在長期的實踐與觀察、體驗中摸索和總結出四季輪回的“天人合一”之象,漸而把人類生存、耕作與天象的融合分為“四季”,而每四個季節(jié),即:春、夏、秋、冬。而每個季為三個月,每個季里又有六個節(jié)氣;一年為24個節(jié)氣。每一個節(jié)氣與農(nóng)耕關系十分密切。而長期的耕作與節(jié)氣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順口溜,如:“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春雨貴如油,夏雨遍地流”……也就是說明人們對時節(jié)和春雨的渴盼;“立夏不下,耕耙高掛”,也就是說這天不下雨,當年易有旱情,栽種無法進行等。而以詩詞出現(xiàn)的只有個別節(jié)氣,如“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p>
這種全詠24節(jié)氣詩,戈陽青先生突破幾千年來詩人沒有做到的,以詩詞形象地描繪農(nóng)歷24個節(jié)氣。以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背景和當代的科學觀感背景,呈現(xiàn)24幅“天人合一”的景圖,四季輪回的情景與農(nóng)耕生活。在戈陽青先生的詩詞里,似乎見到那片種植在天宇里的“節(jié)氣樹”,呈現(xiàn)四季聲、象、形、彩,輝映天宇,滲透在人們心里,滲透在這幾千年老牛耕作的土地上,浸染著幾千年農(nóng)耕理念的質變。
立春:傳統(tǒng)意義為,春季開始。一般每年公歷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315°,時為立春?!对铝钇呤蚣狻罚骸罢鹿?jié),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敝袊糯鷮⒘⒋悍譃槿颍骸耙缓驏|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是說東風送暖,大地始解凍,蟲類洞中蘇醒,河冰融化,魚始游動。立春為農(nóng)歷24節(jié)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立春即新年伊始。
戈陽青先生的《立春》為農(nóng)歷24節(jié)氣首節(jié)撒下希望的陽光:
開啟冰封心暢想,卉木抽芽染綠妝。
冬寒難鎖春意夢,播下希望向陽光。
——《立春》
《立春》的核心是希望,這是一個新年初始給全年帶來的希望,而希望就是春天,“春天”是“天人合一”的希望核心,即是天象的春之心,也是人類的春之心。沒有春天就不會有新生、生機和“天人合一”的生命延續(xù)。戈陽青先生描繪一幅春的天象圖,共享卉木抽芽的喜悅,而走出嚴冬的“天人”在喜悅里播撒陽光。一個和煦的春天里田野萬象更新春意襲人?!读⒋骸罚环麓阂潦嫉膱D景走進人們心中:春是溫暖,春是鳥語花香;春是生機,春是耕耘播種。
希望:逆轉“唯天為大”的哲理。春天播下的是陽光。陽光能開啟冰封,染綠森林,驅散冬寒。而今人的陽光,不只是指天意的陽光,而今人的陽光已經(jīng)延伸到心理、生活、言行上。筆者這兒指心里的“陽光”,生活的“陽光”和言行的“陽光”。正因為現(xiàn)代理念、現(xiàn)代生活和現(xiàn)代耕作的科學化,人類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陽光”的一面,不再是古代人類完全靠天意生存。這里的“播下希望向陽光”有未來人類和現(xiàn)代人類兩個層面創(chuàng)意的“陽光”。也可以說農(nóng)歷的春的氛圍隨著人類歷史的進化而更加春意盎然,而人類逐步走向和睦相處的心理“陽光”,染綠了人類的意象的心理自然影像?,F(xiàn)代人更懂得與自然融合。而氣節(jié)輪回又生長了新的希望:春天。
雨水:傳統(tǒng)意義為,降雨的開始。一般每年公歷2月1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330°,時為雨水?!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正月中,天生一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為雨矣?!敝袊糯鷮⒂晁譃槿颍骸耙缓颢H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是說水獺捕魚,南雁北飛,草木抽芽。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不僅沒有把“人道”看成僵化的東西,而且認為“天道”也是生動活潑的,生生不息的?!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人類社會之所以發(fā)展,人類道德之所以提高,是因為其適應“天道”的發(fā)展,可謂同國家“發(fā)展觀念”合軌?!叭说馈睆娜f物中領悟自身,“天道”的宇空意識也有著“人道”的意識。
戈陽青先生以來傾情于雨水:
一汪春水潤寒殤,銀絲拂過故園堂。
甘霖喜來滋萬物,東風吹雨暖梓桑。
——《雨水》
顯然這里的雨水是春雨,是經(jīng)過嚴冬寒蝕的萬物渴盼的喜雨;是滋潤萬物的甘霖;當春雨的銀絲飄過故園的時候,化作東風暖撫桑梓情懷。杜甫曾詠吟:“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春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倍未娙隧n琦的《初雨》吟詠:“無聲猶似雪,得潤已如膏。美利存南畝,余滋付小桃?!睂Υ河甑囊黜灹芾毂M致。
但戈陽青先生筆下的“雨水”是一汪滋潤撫慰寒殤的春雨。無論是拂過故園的銀絲,滋潤萬物的甘霖,東風吹暖的梓桑,都是源自開春的“雨水”。立春是一年四季的良好始節(jié)。而所有季節(jié)的自然延續(xù)少不了“雨水”。每年春天的“雨水”猶如萬物一年一度的新鮮血液的輸養(yǎng)。希臘哲學家、自然科學家亞里斯多德說:“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一種自然的四季輪回現(xiàn)象,在詩人的筆下賦予它生命的美學意識。而中國古代“雨水”的三候正賦予大地一年一次新生命的開始,描繪了“雨水”后的漸漸呈現(xiàn)的一派欣欣向榮的生命景象。戈陽青先生的《雨水》正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故園新的生命景圖?!肮?jié)氣樹”活脫出嶄新的自然空間。
驚蟄:傳統(tǒng)意義為,開始響雷,冬眠動物復蘇。一般每年公歷3月4日至7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345°,時為驚蟄?!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二月節(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敝袊糯鷮Ⅲ@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鳩。” 美學家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p>
《驚蟄》的“境界”筆者認為是“春醒”。處于天宇之中最美的是春之美;而最神秘的是“萬象”,宏觀的神秘在于浩世;微觀的神秘在于那些不起眼的“小蟲”,但正是這些小蟲能感悟一個春的到來:
輕雷乍到驚蟄起,萬象復蘇微雨新。
但待叢綠轉濃時,回眸群山已春醒。
——《驚蟄》
“輕雷”像一年初始的“天鼓”輕輕敲響,萬物復蘇而點彩一輪天象;春天在萬物的簇擁下,登上地球的“天象臺”。那些小蟲(那些舞者),它們聽到了輕鼓微雨的歌唱,快樂而忙碌地給大地將一片一片的生命色彩紡織;春在這片愉悅中微笑。更視為春聞鼓樂而目爍,視麗色而擁天地。筆者認為那些渺小的東西,正是告之人們美的使者?!扼@蟄》:警醒的美。在“節(jié)氣樹”、“樹葉”的掌聲輕雷中鼓響“天鼓”,那些舞者的小蟲輕歌曼舞下春的蘇醒就是美麗的春之“節(jié)氣樹”。拓展出又一個層面的自然空間。
春分:傳統(tǒng)意義為,春季的中間,晝夜平分。一般每年公歷3月19日至22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0°,時為春分?!对铝钇呤蚣狻罚骸岸轮?,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薄洞呵锓甭丁り庩柍鋈肷舷缕氛f:“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敝袊糯鷮⒋悍址譃槿颍骸耙缓蛟B至;二候乃發(fā)聲;三候始電雷?!?/p>
戈陽青先生在《春分》拓展出“一半清輝一半月”的唯美空間:
一半清輝一半月,柳枝月下對綺霞。
春分過后思夜少,南燕飛回君郎家。
——《春分》
《春分》在戈陽青先生筆下,呈現(xiàn)的是一幅超現(xiàn)實的天上人間圖像?!按悍终?,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边|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jié),油菜花香,桃紅李白播春意。這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分時節(jié),而作者感悟的是“一半清輝一半月,柳枝月下對綺霞”。春分,像南飛雁的翅剪,裁剪時空,裁剪月色,裁剪詩人的妙思奇想。蘇格拉底說:“凡是高明的詩人,無論在史詩或抒情詩方面,都不是憑技藝做成他們的優(yōu)美的詩歌,而是因為他們得到靈感,有神力憑附著?!?/p>
戈陽青先生正是有“神力”憑附著,而道出一半清輝一種虛擬的美,與一半實感的美;柳枝月下的人,眼里或想象里呈現(xiàn)的一幅綺美的霞。而春分時節(jié)的時空也是一半給了人間;一半給了天宇,南燕也尋覓自己的另一半愛,不錯過美的朦朧時節(jié),無論人與萬物都在分享屬于自己的唯美空間。
清明:傳統(tǒng)意義為,氣候溫和,天氣清和明朗。一般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15°,時為清明。古時也稱“三月節(jié)”。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鴽;三候虹始見?!薄稓q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惫庞小扒迕髑昂螅N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農(nóng)諺。不過清明內(nèi)涵重在祭奠故人,哀思之時節(jié)。
杜牧那首《清明》是一種哀思悼念之情,是一壺酒澆的哀愁,而戈陽青先生的《清明》是一種溫情哀思,是一種若水的懷舊?!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是一種哀愁氛圍的籠罩;“清冽炷香梨花漫”是一種梨花漫野、香襲人的景象之中的祭祀。“明風吹過晰春寒”是在陽光下的吹過的風,雖然透明暖色,但畢竟還是帶著春寒之意;“念古似若斷魂雨”懷念作古的親友,只是心中下起了斷魂雨;“懷舊思親到古灘”里的古灘。筆者認為,“古灘”是一個歷史事件,或古典,或是親友常去的地方。這個灘不一定是河灘,也許是一個懷古的、想象中的灘口;到這里去會讓你想起很多已故親友,很多往事,每逢清明這天就是一個“灘口”吧;你會肅立在這兒,是祭祀,是懷舊,是思親;或許是思索這個“灘口”流過的歲月,給人在“清明”多種想象,沒有借酒澆愁,哀思綿雨的沉淪景象。
戈陽青先生的《清明》給你一種在哀思中的力量,一種思索,一種梨花如雪中的浪漫哀思,清風明時中的祭祀:
清冽炷香梨花漫,明風吹過晰春寒。
念古似若斷魂雨,懷舊思親到古灘。
——《清明》
而相比杜牧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前者有“思”的現(xiàn)代審美意識;后者有“哀”的古典審美意識?!八肌庇袕V義的現(xiàn)代含義;“哀”具狹義的古典內(nèi)涵。
戈陽青先生的《清明》情感波動大,意境跨越時空境界。戈陽青的《清明》獨到之一是形象的變異美:以漫天的梨花,自然鋪陳清明的氛圍及色彩,清明沒下雨,但明亮的空中掠過的風是寒冷的,而清明古遠的思念在心中下著雨,雨淋濕了懷親的古灘。其二是敘事的空靈美:敘事并不實,但也不過分虛,給讀者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你會想到梨花漫是漫山的梨花還是祭祀的紙花,色調鋪天蓋地,會想到什么樣的古灘,什么樣的春寒,多少懷親的人事一個空靈的東西。其三,詩句勾勒了一幅浪漫的印象畫:漫天的白色光環(huán)中,一個隱隱約約走在天地盡頭,是一個人遠去的世界……其四是詩句的映照美:梨花漫映襯晰春寒;由景感到知感晰春寒;斷魂雨映襯到古灘,一種心境中的斷魂雨、一種意象中的古灘。施萊格爾說:“浪漫主義的詩是包羅萬象的進步的詩。它的使命不僅在于把一切獨特的樣式重新合并在一起,使詩同哲學和雄辯術溝通起來。它力求而且應該把詩和散文、天才和批評、人為的詩和自然的詩以生命和社會的精神、賦予生命和社會以詩的性質?!鼻昂筘炌ㄊ且环N虛實的映照;一種情感的內(nèi)襯和外溢。形成詩句語言的映照美,從而構筑了《清明》浪漫的哀思,如思的哀詠。
戈陽青先生的《清明》沒有重于寫實,而重于以感融實,以悟抒懷的浪漫色彩,賦予清明一種全新的情境和意境。顯然有以古融新,以新道古;以情鋪陳,以意敘舊之包容。詩韻浪而意遠,詠吟而品味廣矣。
清明,也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唯一的“節(jié)氣”和“節(jié)日”合二為一的節(jié)氣。為此,詩人后又專門為這特殊的節(jié)氣,再作一首《清明》:
清風明和春如鏡,梧桐芳華梨花馨。
淡香掠過寒食雨,天虹遙寄故人情。
——《清明》
而詩人在這首《清明》里,則更加地融合了清明“節(jié)氣”和“節(jié)日”合二為一的蘊含,清明是那樣的祥和幽靜,人們伴著清風明和的溫馨,伴著梧桐和梨花的芬香,掠過那“寒食”的瀟瀟細雨,借雨后的彩虹,遙遠地寄托著世人對于天堂之人的緬懷之情。
谷雨:傳統(tǒng)意義為,降雨量增多,對谷類生長有利。一般每年公歷4月19日至21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30°,時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敝袊糯鷮⒐扔攴譃槿颍骸耙缓蚱际忌?;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為戴任降于桑。”也就是說浮萍始生,布谷鳥鳴,戴勝鳥叫。
而戈陽青先生的《谷雨》吟唱了一個美好的傳說。天公淚也,雨潤其谷。三月中,氣候溫和,播種時節(jié),古代“雨生百谷”,反映“谷雨”的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氣候意義。詩人借助神話傳說,描繪一幅美妙的谷雨“生肖圖”,將谷與雨的天地之晶融為一體;將古與今的美好愿望植為牡丹:
春江波動仙女菲,濃情淚水落田家。
谷雨雖無天仙配,但得三月牡丹花。
——《谷雨》
谷雨從農(nóng)歷天象的角度是一個節(jié)氣,是一個雨潤其谷的播種節(jié)氣;谷雨從傳說的角度他是一位英雄,冒死救丹鳳仙女,而丹鳳仙女見英雄被禿鷹所害,拿起谷雨的大斧將禿鷹砍死。即后丹鳳與眾仙女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時節(jié)牡丹盛開,以示紀念英雄谷雨。人們常說谷雨丹鳳仙女的淚水,每一滴淚凝成一朵牡丹,無數(shù)的牡丹是眾仙女,她們懷念谷雨,她們在講述一個美妙的傳說。詩人將一個節(jié)氣谷雨,用一個美妙的傳說,以天象之雨,地域之谷,融為人間美好的象征:牡丹。
立夏:傳統(tǒng)意義為,夏季開始。一般每年公歷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45°,時為立夏?!岸分笘|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薄对铝钇呤蚣狻氛f:“立,建始也?!薄跋?,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保ㄟ@個“假”即“大”的意思)中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闭峭茗Q蚯出,萬物繁茂之夏也。而戈陽青先生的《立夏》拓展出“節(jié)氣樹”天地間的又一層鮮活空間。萬物回暖,田間蛙鳴,繁茂伊始,大地落霞。立夏預示炎熱將至,色彩初陳。山坡以霓霞之語敘說天地萬物交歡,一個生機勃勃萬象新景呈現(xiàn)。戈陽青先生以簡潔筆調,描繪了立夏時節(jié)萬物繁茂、落霞紛呈的天地生命景象:
村野田間濕蛄鳴,王瓜蟠藤迎孟夏。
天地始交萬物秀,滿山紅紫落霓霞。
——《立夏》
夏,開始在蟠藤上延伸;炎熱開始在日光里滲透,蛄鳴唱響耕耘時節(jié)的序曲。“節(jié)氣樹”以一種山語的飄舞而落霞于大地;喜呈孟夏的天地景象拔節(jié)了“節(jié)氣樹”的生命神奇。
小滿:傳統(tǒng)意義為,麥物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漸飽滿。一般每年公歷5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60°,時為小滿。“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薄对铝钇呤蚣狻罚骸八脑轮校M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敝袊糯鷮⑿M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苦菜葉茂,陰草枯死,麥始成熟。而戈陽青先生的《小滿》給節(jié)氣灌注希望的瓊漿。俗話說:“小滿不滿,芒種不管”,“小滿不滿,干斷田坎”,“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是很重要的節(jié)氣,可以說小滿不滿,秋碩了斷。滿與不滿是時節(jié)的一個核心。
戈陽青先生給予滿順時節(jié)的三候一個希望的小滿:
小受驕陽苦菜秀,柔枝弱草枯烈焰。
麥熟召示夏糧茬,籽粒灌漿待大滿。
——《小滿》
此時苦菜已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此時是一個外靜內(nèi)動之時,顆粒內(nèi)忙著充實,而粒外靜觀色變。而此時的“節(jié)氣樹”是“鳥鳴山更幽”,進入大自然的以靜促動,以動呈靜之美。當然這個促動還要促農(nóng)耕者不失時機地抓住季節(jié),“小滿不滿,芒種不管”。若沒有抓住時節(jié),下一個“節(jié)氣樹”的成長將進入盲區(qū)。抓住了時節(jié),將處處充盈“節(jié)氣樹”豐滿而欲滴。灌注了希望的瓊漿。
芒種:傳統(tǒng)意義為,芒種忙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一般每年公歷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jīng)75°,時為芒種?!对铝钇呤蚣狻罚骸拔逶鹿?jié),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敝袊糯鷮⒚⒎N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梢娒⒎N在季節(jié)收獲上的重要。
戈陽青先生的《芒種》并沒有直接描述耕作忙碌的情景,而全詩之意在于“夏播歡”:
盡染三千絢麗景,風催芒種黃綠藍。
勤作卻為秋收至,忙耕不啻夏播歡。
——《芒種》
忙碌的好像不是人而是風和色彩;種植的不是莊稼,而是黃綠藍,所有的勤作都是為秋收到來;忙耕不是勞累而是歡樂。《芒種》給人一種色彩美,似乎芒種是在種植色彩,種植歡樂;而色彩的絢麗組合也是一種躍動在田野上的霓虹一樣。《芒種》給人一幅現(xiàn)代的印象畫面,是一幅動感的色彩畫。每一個色點像一朵花,喻示著秋收的豐碩和美景。有了這無數(shù)忙碌的色點,這個芒種就是個寶了?!肮?jié)氣樹”此時已是“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钡木跋螅簧鷦拥孛枥L了田野秀麗景色,忙碌氛圍。“節(jié)氣樹”進入芒種時節(jié),農(nóng)耕者都在為她把脈收獲的命脈。
夏至:傳統(tǒng)意義為,夏天到,白天最長,夜晚最短。一般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90°,時為夏至。此時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太陽角度最高,古時又稱“夏節(jié)”。
俗話說:“冬至至長,夏至至短。”夏至達到一年中白天最長時值的時候,然后一天天開始漸短,至冬至后,白天又開始變長。古時又稱“夏至節(jié)”,人們通常祭神祈求消災年豐?!肮?jié)氣樹”進入夏至之“樹”時最亮最高大,把黑夜壓縮得最短。
戈陽青先生的《夏至》展示這天的特殊性:
長晝透亮卻無夜,驟雨驚雷頃刻間。
東邊太陽西邊雨,劉公鐘戀夏晴天。
——《夏至》
“節(jié)氣樹”為今天的時空示意了最長的亮尺,正是這天是一年中進入最熱的開始,直到立秋為終點結束?!肮?jié)氣樹”此時起會搞得陽光和雨水行蹤不定各顯其威,瞬間可驟雨、驚雷;同時可暴雨、烈日各據(jù)一方,對陣天下,有時突然息鼓收兵,頃刻消失得無影無蹤。周代有夏至祭神,用樂舞,意為消除病疫、荒年、饑餓、死亡;而宋朝有夏至起,百官放假三天;遼代謂之“夏節(jié)”婦女進彩扇,以脂粉相贈;清代稱“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可見“節(jié)氣樹”之成“夏至”時空最長的亮尺時,“樹”下滋生人間多姿多彩的人文故事。
小暑:傳統(tǒng)意義為,正當初伏前后,氣候開始炎熱。一般每年公歷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05°,時為小暑?!对铝钇呤蚣狻罚骸傲鹿?jié)……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中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贝藭r熱風至,蟋蟀離田野,鷹翔至高空。
“節(jié)氣樹”進入小暑時節(jié),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所有的風都帶著熱浪;《詩經(jīng)·七月》中描述蟋蟀的詩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農(nóng)歷六月,時小暑節(jié)氣之時,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墻角下避暑;而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活動。顯然此時尋涼是動物的本能,在追尋舒適的清涼環(huán)境中,有得意和失意。
而戈陽青先生的《小暑》精妙地突顯追尋與意韻:
和風卻被熱浪淹,夏炎蒞臨入伏旱。
蟋蟀床下庇蔭去,老鷹納涼高空盤。
——《小暑》
“節(jié)氣樹”進入“小暑”時節(jié),夏炎伏旱的環(huán)境,促使萬物在追尋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各顯其招,妙趣橫生的自然意韻。人類在此時,抗伏旱,保秋收;以引水灌禾,抗擊伏旱。人是大自然的智者,無論在追尋與意蘊上都會使“節(jié)氣樹”適時生長,造福于農(nóng),養(yǎng)禾于收,育“樹”于天地之靈。
大暑:傳統(tǒng)意義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jié)。一般每年公歷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20°,時為大暑?!对铝钇呤蚣狻罚骸傲轮小?,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敝袊糯鷮⒋笫罘譃槿颍骸耙缓蚋轂槲灒欢蛲翝欎崾?;三候大雨時行?!本褪钦f腐草生螢,天氣悶熱,時有雷雨。
“節(jié)氣樹”進入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節(jié)“大暑”,她借助太陽的能量,狂放其熱情,拷問天地萬物。她以烈焰、暴風、洪水為武器沖擊大地,這是旱、澇、風暴頻繁的時節(jié),也是農(nóng)作物生長最快的時候。
而戈陽青先生筆下的《大暑》,如熱情狂放的“節(jié)氣樹”在拷問萬物,能經(jīng)歷考驗的(也包括人類與人類保護的作物)就跨越一道險關,同時也能得到了“高速催長”時段,走進收獲的秋天(思涼還)。
烈日似火猶暑間,夏到極至酷浪旋。
天公時有暴雨注,熱過心頭思涼還。
——《大暑》
“酷浪旋”與“暴雨注”是這時段的節(jié)氣情感,同時在經(jīng)受考驗之際也有茉莉、荷花的馨香慰藉人們。“映日荷花別樣紅”也是盛夏生機勃勃,預兆豐年的感覺吧?!拔飿O必反”的哲理也是大暑的一個寫照,大暑走到盡頭了,“節(jié)氣樹”該“思涼還”了,緊接著闖進秋天的大門,一頭涼意,“大暑”自然退出了,消遁于宇?!肮?jié)氣樹”歷經(jīng)“大暑”走到了盡頭。“節(jié)氣樹”給萬物帶來“思涼還”順天意之大候也。
立秋:傳統(tǒng)意義為,秋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一般每年公歷8月7、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時為立秋?!对铝钇呤蚣狻罚骸捌咴鹿?jié),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敝袊糯鷮⒘⑶锓譃槿颍骸耙缓驔鲲L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笔钦f涼風到,晨生霧,寒蟬哀。作物經(jīng)過成熟期的“狂熱”搏激之后,漸漸平靜下來,但不時也被熱搞得“疼”一下。立秋之后的“節(jié)氣樹”,也是涼、熱交替,作物還在經(jīng)歷著成熟的最后考驗。當收獲之后,霜風晨起,飄葉啟始。蟬鳴帶著哀意,擔憂失去生存時節(jié):
暑天烈焰欲難休,立個秋日為涼籌。
霜風逐葉早晚至,蟬鳴漸寒卻思憂。
——《立秋》
戈陽青先生在《立秋》里勾勒了一個涼與暑,落葉漸飛蟬鳴憂的景象?!肮?jié)氣樹”的狂熱與冷淡在交替行走,漸漸地狂熱退去,冷靜思索的時刻開始淡進?!肮?jié)氣樹”開始收藏它的熾熱,秋天涼了,一個豐收的時節(jié),團圓中秋月,桂香溢滿秋。草葉始枯萎,秋菊展麗容。立秋之后“節(jié)氣樹”忙于涼與暑的行走候,展露她美麗的另一面空間:給人們喜悅、豐實的日子。
處暑:傳統(tǒng)意義為,炎熱即將過去。一般每年公歷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150°,時為處暑?!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敝袊糯鷮⑻幨罘譃槿颍骸耙缓蝥椖思励B;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笔钦f鷹始獵鳥,萬物始凋,谷物即熟。處暑之際,暑氣將徹底退去,南方的新禾依然拔節(jié)茁壯成長。萬物凋零潮,情熱藏心中,暑熱方失酷,翌夏在“節(jié)氣樹”扶著成長,送走凋零。
戈陽青先生的《處暑》景象:
暑氣將去禾乃登,秋間萬物始凋零。
情熱還需藏心處,待到來年夏日臨。
——《處暑》
詩人筆下的《處暑》已是深秋之際萬物的成長與凋零,都在釋放著生命的韻律,新陳代謝的回旋,在自然界演繹著“節(jié)氣樹”的變幻?!疤幨睢笔疽庵肮?jié)氣樹”此段韻律起伏跌宕?!肮?jié)氣樹”似乎是以為藝術家,每一個節(jié)氣是她手中的筆或者是她的色盤,她用不同的色調與韻律提現(xiàn)每一個節(jié)氣的外在形式,同時她的內(nèi)在靈魂石支撐她外在形式表現(xiàn)的精神與萬物反響??刀ㄋ够f:“這種反響當然就是形式的靈魂。只有通過反響,形式才有生命力,它的內(nèi)在和外在才能發(fā)揮作用?!?4個節(jié)氣就是“節(jié)氣樹”的靈魂所在。而她外在的形每個節(jié)氣不一樣。由不同的色調,不同的情感組成,這就形成世間萬物的多姿多彩。處暑凋零的色調不斷擴張,在北方幾乎臨近沉眠;而南方還有春意,最北和最南的中華大地是兩個寓意相反的“反差調”:一個養(yǎng)精蓄銳,一個春意盎然。
白露:傳統(tǒng)意義為,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一般每年公歷9月7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165°,時為白露?!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白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鴻?!敝袊糯鷮茁斗譃槿颍骸耙缓蝤櫻銇?;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yǎng)羞?!笔钦f雁燕南飛避寒,百鳥始貯冬糧?!肮?jié)氣樹”進入白露節(jié)氣,已是晨露與秋雨綿綿之季。地上還未干,而小雨又濕一地,民間的“爛白露”之說,形成了大地含淚秋含情。露與雨將依依相偎“節(jié)氣樹”,在天地間陰冷物語而至。
戈陽青先生的《白露》情幽緒遠:
白露依依秋含情,涼風撫慰灼熱心。
收獲已存凋零在,猶言陳述含羞亭。
——《白露》
秋收已入終結,豐碩谷物果實已收存入庫,而萬物的凋零仍然猶在,露與雨在此時節(jié)如兩位戀人,道別收獲期,猶言陳述,依依不舍:金秋大地兩相別,露雨分手均將謝。節(jié)氣隱退容失顏,涼風灼熱入長夜。收獲之際,大地掛喜淚,秋實之時是愛的一次終結。秋去言別情之依存?!肮?jié)氣樹”脫去金秋霓裳時,露雨浸潤養(yǎng)平心,進入思索的空宇。
秋分:傳統(tǒng)意義為,秋季中間,晝夜平分。一般每年公歷9月22日至24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80°,時為秋分?!洞呵锓甭丁り庩柍鋈肷舷缕分姓f:“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敝袊糯鷮⑶锓址譃槿颍骸耙缓蚶资际章?;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p>
天象都有均等時,不愿寒多暑溢,不愿晝長夜短,不愿失去秋的最后收獲,不愿白手離去空對寒。秋天要分,分金分銀分谷物,分天分地分精神。萬物有得有失,何況人類有勞也有獲,萬物也有形色狀,人類更有精氣神。秋分之節(jié)氣,將天宇之明暗平分,似乎這天是她唯一公正的一刻,拉出一條天影之線,就有了俗話之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這天白天與黑夜均等。當然一年365天唯有春分一天、秋分一天是晝夜平分。要想都平分不可能,自然界不可能,人類更不可能。也是從自然界悟到自然萬物“強勢”群會多出力,“弱勢”群會盡到力,從不相互強求。要拉到“天下大同”就不會有“自然”二字。秋分也許就是個點示吧,讓萬物不能全顧自己,如果全顧自己,將不會有自己;而只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會有一個和諧的大自然?!肮?jié)氣樹”就會多姿多彩,就會召示她節(jié)氣的自然狀態(tài),就會召示農(nóng)耕的規(guī)律,就會召示人類的速度、力量,勞作、耕耘、收獲……
戈陽青先生的《秋分》如此道:
秋分晝夜寒暑平,雷無聲響靜謐深。
風和日麗桂香溢,卻道秋爽好宜人。
——《秋分》
晝夜、寒暑之平也是相對的,我想自然界沒有絕對平分的時刻,人類想平均、平分、平等,以節(jié)氣的這一刻來說話,或許有一會兒明暗均分,這一會兒也夠了,好像舒了一口氣。而自然的優(yōu)美韻律是在“不均等”產(chǎn)生的,萬物的自然顯露,自然醞釀,才有金秋和日麗,秋高氣爽,桂香襲人。雷是該退場了,不退場會博得無節(jié)氣之泛意了?!肮?jié)氣樹”收益了秋分一刻的晝夜之均。《秋分》這一道均等線構建了一個不均的“節(jié)氣樹”天象。
寒露:傳統(tǒng)意義為,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一般每年公歷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95°,時為寒露?!对铝钇呤蚣狻氛f:“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敝袊糯鷮⒑斗譃槿颍骸耙缓蝤櫻銇碣e;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笔钦f大雁列隊南遷,雀鳥不見,海邊突現(xiàn)蛤蜊,菊始黃華。“節(jié)氣樹”進入寒露節(jié)氣時,秋天即至終點,寒至指辛露已如霜,一切都將凝結,還等待什么呢?寒以露點擊萬物,別沉于秋爽宜人之時,時節(jié)已經(jīng)走了,又一個時節(jié)進入。“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季天象一季終”。大雁已南去尋找自己的馨夢棲地,鳥也沒有鳴唱,但秋菊仍然綻放,不懼寒露復蓋。
戈陽青先生的《寒露》獨辟天象哲理:
秋寒降至斗指辛,露含霜冷欲結凝。
鴻雁南去尋馨夢,菊花開時鳥無聲。
——《寒露》
“節(jié)氣樹”此時節(jié)捧上盛菊送別那些該走的風物,自己以一身寒露奉行節(jié)氣之責。而詩人以普遍性農(nóng)耕背景終結四句詩象:寒氣溜到指間的感覺,或許是樹的“手指”;露的寒意快凝結成霜,掛在樹冠上;候鳥鴻雁又像“人”一樣的飛過天空;去南方尋覓自己心的馨溫的夢地;菊花堅守開放它黃色的美麗時季,聽不見其他鳥兒的歌唱。“節(jié)氣樹”預示著一個寒冷的開始,卻用菊的暖色又在播散天地,同時鴻雁開始恢宏的尋夢遷徙。喻示著對寒冬到來的搏擊。堅守與尋夢是萬物生存之氣節(jié)所致也。
霜降:傳統(tǒng)意義為,天氣漸冷,開始有霜。一般每年公歷10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210°,時為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中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是說豺狼貯食,樹葉枯落,蜇蟲冬眠始。蘇軾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标懹巍端隆吩唬骸翱莶菟ò?,寒窗月影心?!彼禃r節(jié),初霜似冰在沃野上熠熠閃爍,地下的動物已入冬眠狀態(tài),樹樹黃葉在為秋天送行,只有芙蓉以艷彩和微笑送別秋天。
而戈陽青先生在蘇軾、陸游的詩境中更拓寬了時尚境界與哲思新意:
初霜冰熠沃野上,夜謝云彩蟄眠長。
蘇翁嘆秋千樹黃,惟贊芙蓉獨自芳。
——《霜降》
“節(jié)氣樹”進入霜降節(jié)氣正如詩人的《霜降》景意。俗語云“寒露胡豆霜降麥”,此時是播種小麥的時候了,耕者忙碌,去者也忙碌。氣象學上,一般有“早霜”、“晚霜”之說。而戈先生描寫冰色熠熠的沃野之霜,夜凋謝了云彩,蟄蟲長眠。而蘇翁嘆息秋之樹葉黃落之時唯贊芙蓉,戈先生更借此意境加以升華。在一片熠熠冰色之上唯獨芙蓉一點紅。固始樹的黃葉嘆秋,而戈先生詩點紅意,意蘊“霜降”之節(jié)氣樹,喜色微笑;為末秋描繪了一副愉悅告別的神情,為南方麥種的人們播種希望,為北方的人們送去暖意?!八怠睅е饺刂抵?,不再為秋之逆運而灑落黃葉之感嘆。
立冬:傳統(tǒng)意義為,冬季開始。一般每年公歷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225°,時為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庇终f:“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中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是說水結冰,泥土凍,雉鳥不見,蜃變蛤。此時“節(jié)氣樹”進入立冬節(jié)氣,秋已走無蹤影,萬物素裝,動物進入冬眠期。北方一片銀裝素裹,南方還有青山綠水。立冬召示冬天來臨,大地漸漸寒冷,乃至嚴寒逼至。萬物情致冷靜與思考,把生命的精靈藏入大地心中。
戈陽青先生的《立冬》在冬寒與雪韻里醞釀著翌年的美妙。珍藏著一個來年萬物的佳景:
寒水凝冰裹素裝,白野凍土清冷長。
既是冬意已降至,也為大地萬靈藏。
——《立冬》
立冬以后是一段清冷長綿的日子,特別是在北方。“節(jié)氣樹”耐住寂寞的長冬,她在長時期寂寞后,必須給萬物和人類存一份驚喜;也許是春花爛漫,也許是秋實滿倉,也許是一個夢幻……“節(jié)氣樹”進入立冬的思考后,她會為來年做一個美好的安排,醞釀得如何,珍藏冬之心里,她也期盼來年的“作品”很“酷”。萬物都有靜、有動;有彩、有素;有張、有馳,才會有萬物的千姿百態(tài),有付出,有收獲。人類不也就是這樣嗎?你要想有“驚喜”,就要從耐寂寞開始吧。立冬是一個美的潛伏期,是“節(jié)氣樹”一個好夢之始吧。戈陽青先生的《立冬》展示了一個冷峻的潛藏美。
小雪:傳統(tǒng)意義為,開始降雪。一般每年公歷11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240°,時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绷⒍蟊狈匠霈F(xiàn)初雪(米雪),南方雨夾雪(雨、雪交融)。此時“節(jié)氣樹”亮小銀燈,灼灼光耀,一會兒飛起,一會兒飄落,欲拾又無。
戈陽青先生在《小雪》中,又是一番新境:
雨凝寒氣絮飛霜,夜戀小雪融光亮。
忽望天空柳雪下,不見地上有銀裝。
——《小雪》
戈先生前兩句是北方初冬景象,而后兩句是南方初冬景象。北方飄雪,天空閃爍銀色光亮;而南方忽見天空像絮雪下,一到地上就消失了。這是南方的“濕雪”(雨夾雪),鋪陳了南方初冬之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這真是偶見“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戈先生以四句七言詩給“小雪”以象征的藝術美:“絮飛霜”、“柳雪下”、“光亮”、“銀裝”。使“節(jié)氣樹”小雪以飄逸之美:落落欲往,灼灼不群。緱山之鶴,華頂之氣。北方飄銀,南方化露?!叭胍癸w清景,凌晨積素光?!?/p>
小雪時節(jié)的“節(jié)氣樹”,靜中有動,有寒風之動,飄雪之動;冷里又暖,有光灼之暖,飄逸之暖。靜兒思,動而欲;冷而堅,暖而柔。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的《小雪》詩意獨到,是戈先生對當今“小雪”的審美意識?!缎⊙焚x予“節(jié)氣樹”的自然環(huán)境,氛圍環(huán)境,節(jié)氣環(huán)境,詩意環(huán)境?!缎⊙吠瑫r賦予了小雪節(jié)氣的時代氣息。
大雪:傳統(tǒng)意義為,降雪較大。一般每年公歷12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255°,時為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敝袊糯鷮⒋笱┓譃槿颍骸耙缓蝙N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笔钦f寒號不嗚,老虎始求偶,荔草抽芽。農(nóng)諺有云:“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戈陽青先生的《大雪》有冰潔的毅力和冬陽的微笑:
仲冬時節(jié)絮紛紛,不聞寒號有聲嗚。
瑞雪踏來豐年兆,蘭草萌動思陽春。
——《大雪》
仲冬景美,天地凈,蘭草萌。紛紛揚揚,喜兆來。詩境大器,冬陽韻美?!皻庵畡游?,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保ā对娖贰风妿V)《大雪》無聲之時勝有聲,紛紛揚揚天地舞,豐年好兆萬物慶。詩韻一動一靜,靜動結合;詩味有寒有暖,冷暖皆宜;詩境有實有虛,虛實結合;詩象內(nèi)外相融,外象活化,內(nèi)相藝化,生活與藝術自然和諧。瑞雪里潛藏好兆頭,冬陽里醞釀生命美。
冬至:傳統(tǒng)意義為,進入數(shù)九寒天,晝短夜長。一般每年公歷12月22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270°,時為冬至?!对铝钇呤蚣狻氛f:“十一月十五日,冬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薄锻ň暋ば⒔?jīng)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泵裰V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敝袊糯鷮⒍练譃槿颍骸耙缓蝌球窘Y;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笔钦f蚯蚓依然卷縮,糜角因陰氣漸退而解,山中泉水流動有溫。冬至這天數(shù)九始過,在“節(jié)氣樹”的天地間,寒氣漸入。
戈陽青先生的《冬至》讓人感到陰陽兼致,寒熱相兼:
冬入三旬雪水飏,至寒數(shù)九凍梓桑。
漫天長夜日之殂,陰極過后是恒陽。
——《冬至》
冬至這天傳統(tǒng)意義是數(shù)九開始(一九),是冬天最冷時段的起始,但這天在民間是洋溢著一種暖意的餐飲。冬至起白晝開始每天長一點(冬至至長),而最長的夜晚也開始消失(這天古時叫“長至節(jié)”)。
戈陽青先生的《冬至》詠嘆一曲水、桑、夜、陽的四重奏:“雪水飏”是起伏的水調;“凍梓桑”是凝固的水調;“日之殂”是悄悄散去的黑色(冷色);“是恒陽”慢慢升起的太陽(暖色)。而四重奏詠嘆是恒陽漸長漸暖的韻律里,雪水也變流水,冰色退去是綠色的桑田,長夜消失后是冬至的暖陽。動靜交融,彩色淡出。“節(jié)氣樹”的空間,又顯冬至氛圍:數(shù)九始過,暖意漸至。
小寒:傳統(tǒng)意義為,氣候比較寒冷。一般每年公歷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285°,時為小寒?!对铝钇呤蚣狻罚骸笆鹿?jié),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敝袊糯鷮⑿『譃槿颍骸耙缓蜓惚编l(xiāng);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笔钦f大雁始北遷,喜鵲始筑巢,雉始鳴叫。此時喜鵲之聲帶來暖意,寒冰開始被這種音韻融去,或是被叼走之感覺。萬物在寒冰里有了陽氣之生發(fā)。
戈陽青先生的《小寒》生發(fā)了料峭冰寒里的喜氣:
寒峭三九冰雪僵,南去大雁萌歸航。
梅花枝頭喜鵲樂,雉鴝感陽鳴生長。
——《小寒》
戈陽青先生的《小寒》猶如奏鳴曲。主樂句是“喜鵲樂”,有了喜鵲樂,小寒也不寒。本說是一種陰柔之韻,“喜鵲樂”進入后,全詩展現(xiàn)韻味深長唯美亮色的抒情曲。那些自然界“使者們”完全忽視了“冰雪僵”,而在“梅花枝頭喜鵲樂”的悠揚曲調里,大雁想早早北飛,雉鴝也應和著唱起“生長時光”。奏鳴的是那支小夜曲,還是月光奏鳴曲。小寒的“節(jié)氣樹”空間景象,是喜鵲叼走的“小寒”之寒意。
大寒:傳統(tǒng)意義為,最冷的時節(jié)。一般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后,時為大寒?!对铝钇呤蚣狻罚骸笆轮?,解見前(小寒)?!敝袊糯鷮⒋蠛譃槿颍骸耙缓螂u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笔钦f此時可孵小雞,而大鳥正是捕食力極強狀態(tài),水域中的冰一直凍結到中央,且堅實。此時最冷,也是農(nóng)歷新年到來之際。在爆竹聲中,萬物開始復蘇,冬天退去,一切在嚴寒里貯存的力量,開始散發(fā)出來,為春天的到來辭舊迎新。
戈陽青先生的《大寒》給“節(jié)氣樹”最后一層空間拓展了陰陽兩極反差的時節(jié)氛圍:
冰天雪地寒流涌,欲固冬門似鐵墻。
爆竹聲中辭舊歲,臘梅笑里迎春光。
——《大寒》
不管“寒流涌”,哪怕“似鐵墻”。爆竹聲聲亮,冬門誰能守?臘梅笑顏開,陽春在枝頭。該走的快去了,該來的敲門了。“節(jié)氣樹”是永遠的,一年一輪回,24節(jié)氣之天地空間各具魅力。
戈陽青先生的《大寒》之詠,則大寒不寒;“爆竹”與“臘梅”釋放的正能量,是陽光的笑,新年的笑,春光的笑。寒流涌被爆竹拉開新年的歡樂之“閘”奔放了,淹沒了,臘梅笑里迎來的是一片春光。沒有寒流涌也沒有冬門鐵墻。詩人始終是以陽光的吟詠開放“節(jié)氣樹”展現(xiàn)大寒“節(jié)氣樹”空間的景象,寒冷里開放的是新年幸福。一方面是“爆竹聲中辭舊歲”的人間幸福;一方面是“臘梅笑里迎春光”的大自然幸福。
戈陽青先生《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的24首七言詩,開了歷史之先河,此前沒有哪位詩人曾系統(tǒng)全面地詠吟農(nóng)歷24節(jié)氣。就戈陽青先生的《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的詩意與24節(jié)氣的傳統(tǒng)意義而言,戈陽青先生的詩已形成了全新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詩意氛圍。
筆者認為,傳統(tǒng)意義的24節(jié)氣形成的“節(jié)氣樹”比較恪守傳統(tǒng),僅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節(jié)氣空間和人文內(nèi)涵;而《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已經(jīng)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突破,形成具有傳統(tǒng)性、時代性、時尚性、科學性、人文性的“節(jié)氣樹”的節(jié)氣空間氛圍和藝術氛圍。每首詩都具有“天人合一”之傳統(tǒng)內(nèi)涵;詩意的時代氣息之體味;當今云詩的時尚;科學象道的感悟;古今人文意識的傳遞;詩藝獨到的自然。
戈陽青先生的《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猶如天地的“節(jié)氣樹”,人們生活在這棵天象的“節(jié)氣樹”下,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張望節(jié)氣、感悟節(jié)氣;而且是一種享受藝術,享受時尚,享受“節(jié)氣樹”的恩賜;還有體味當下,創(chuàng)造賦予“節(jié)氣樹”的物質,創(chuàng)造“節(jié)氣樹”下的生存環(huán)境。感悟到24節(jié)氣的“拔節(jié)”能量,與空間色彩、氛圍。
戈陽青先生的《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24首七言詩,既有古之韻美,更有全新的當代韻美,符合當代意義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審美。筆者認為,其24首詩,有司空圖(唐代詩詞理論家)的詩論內(nèi)涵:①辨味說。單調不是美,經(jīng)過調制的味,才是美;詩的(語言、韻律、樂感、節(jié)奏)“韻外之致”詩的感染力;“味外之旨”詩的內(nèi)容與形式結合的藝術美,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詩的朦朧意境。有“象外之象”的生活之景與第二個象的藝術之象的真實。②思與境諧。一是思(創(chuàng)作沖動),二是境(客觀因素)兩者交融進入詩意境界的藝術效果;神來之筆,詠出千姿百態(tài)而詩境神往矣;“以格自奇”,創(chuàng)造自居一格,詩格的獨特性,自己的風格和特色;“絕句之作,本與詣極”。詩人正是以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極高造詣,創(chuàng)造了絕句之作。(24首詩以上都做了解讀,再歸道司空圖詩論點道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戈陽青先生《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是詩人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節(jié)氣內(nèi)涵基礎上,再創(chuàng)了自然內(nèi)涵、藝術內(nèi)涵與人文內(nèi)涵的24節(jié)氣。在天地間種植的中國“節(jié)氣樹”,一實一虛,形成了即可著摸又可感悟的“節(jié)氣樹”。猶如24節(jié)氣拔節(jié)的天地空間,各有其幻,各具其彩;各有魅力,滋養(yǎng)人間,生發(fā)萬物也。
張用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