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平 馬超
1935年9月,歷經千難萬險,走出雪山草地之后,最早迎接中央紅軍的村莊,是甘肅岷縣哈達鋪一帶(現為甘肅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鎮(zhèn))的旋窩村和大草灘村。
旋窩村、大草灘村當時就是回族聚居區(qū),這也是紅軍穿越藏區(qū)幾個月以來,第一次進駐能與群眾互通漢語的村鎮(zhèn)。在這里,紅軍得到了回族群眾的熱情款待。如今的旋窩村仍然是一個回族聚居的村落,當我們走訪到村中一處庭院時,村民還特別介紹說,這是中央紅軍經過旋窩村時毛主席居住過的房子。
紅軍長征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當年的這一段記憶,早已隨著當事人的逝去,越來越難以尋覓。好在紅軍當年途經回民區(qū)的電文還在,讀其文,不難從中讀出一些真實的消息。以下是毛澤東1935年9月18日發(fā)給彭德懷、彭雪楓、李富春的電文:
彭及彭、李:
一、岷敵守城,哈達鋪無敵。第一縱隊駐地回漢民眾已大發(fā)動,我軍紀律尚好及收敵糧食十萬斤,鹽二千斤。過大拉山后已無高山隘路。現一縱隊駐占扎路、麻子川,縱隊部駐鹿原里。
二、明十九日,你們全部開來此間,中央[縱]對[隊,編者注]一科二科駐鹿原里,二縱隊[駐]懸窩、大草灘,三縱隊[駐]紅土坡。
三、部隊嚴整紀律,沒收[財物]限于地主及反動派,違者嚴處,請在明日行軍休息時宣布。
四、繳獲手提迫擊炮三門,炮彈百余發(fā),尚在大拉。請動員戰(zhàn)士帶來,可拋棄糧食拿炮彈。
毛
十八日二十時
以下是彭德懷等人給朱德等人的電文:
朱、張、徐、陳及各軍首長:
一、我們執(zhí)行中央正確路線,連日擊潰魯大昌師,繳獲甚多,于昨十七日占領距離岷州城哈達鋪各三十里之大草灘、占扎路、高樓莊一帶,前鋒迫擊岷州城,敵人恐慌之甚。
二、此地物質豐富,民眾漢回各半,十分熱烈的擁護紅軍,三個半月來脫離群眾的痛苦現在改變了。
三、請你們立即繼續(xù)北進,大舉消滅敵人,爭取千百萬群眾,創(chuàng)造陜甘寧蘇區(qū),實現中央戰(zhàn)略方針。
彭、李、林、聶
十八日
(作者注:朱、張、徐、陳:即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
當時圍堵紅軍的國民黨駐軍魯大昌部潰逃時,在當地群眾中散布了種種謠言,欺騙群眾說“紅軍是土匪”、“紅軍殺人放火共產共妻”、“紅軍要滅回滅教”等等。但是,由于當地群眾早就對陜北劉志丹紅軍的事跡有所耳聞,加之紅二十五軍剛剛從離這里不遠的兩當、鳳縣經過,在群眾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當他們看到魯大昌部在紅軍到來之前,如喪家犬一樣夾著尾巴狼狽逃竄的情景后,就更不信這些謠言了。他們滿懷著新奇、期望的心情,等待著紅軍的到來。
以下的這段記述,經過幾代人的口耳相傳,一直流傳至今:9月18日傍晚,紅一方面軍進入了大草灘、旋窩一帶的回族村莊。先頭部隊到達這里時,群眾并不逃跑,只是遠遠地看著。當他們看到紅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又聽了紅軍宣傳員的宣傳后,許多頭戴白布小帽和戴著蓋頭的回族男女群眾,便紛紛來到路邊歡迎紅軍。他們親熱地拉著紅軍戰(zhàn)士的手問長問短,許多人家熱心地為紅軍讓出了住房,送來了柴火和開水。這期間,最受歡迎的是紅軍女戰(zhàn)士,那些頭頂著白色和黑色蓋頭的回族大娘大嫂,看到女戰(zhàn)士頭戴軍帽,身著戎裝,打著綁腿,佩帶武器,十分羨慕和敬仰。起先他們不相信這些同志是女的,圍著她們一個勁兒地看,看得女戰(zhàn)士們很不好意思。當她們搞清這些戰(zhàn)士真是巾幗英雄后,便爭著往自己家里拉,請她們到家里去做客。回族婦女以最好的飯菜熱情招待女紅軍,晚上還和這些女戰(zhàn)士們睡在一起,聽她們講紅軍的故事。
我承認,這樣的講述,明顯帶有“官話”的色彩,這一段歷史本身,還是在當年親歷者留下的回憶或口述中,才顯得更真切、更本色一些。
在這里更有意思的是幾位漢、回農婦對于紅軍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戰(zhàn)士,她們覺得這些女戰(zhàn)士言語行動明明是女子,但細看她們穿著軍裝,麻鞋,又纏上綁腿,佩戴手槍,雄赳赳地又引起她們懷疑。于是幾個農婦格外親熱地牽著一個女同志向她們家里跑,一會兒所有女同志都被當地回、漢農婦牽到她們家里了,因為她們對女同志是男是女還抱一點懷疑態(tài)度,所以向女同志“實行檢查”。她們向女同志胸前一摸,觸著兩個乳峰,自然立刻可以肯定是男是女。
——時任紅軍陜甘支隊司令部電臺人員楊定華
大草灘、旋窩一帶的回族群眾就這樣第一次認識了紅軍。這些古樸的村落,也第一次張貼上了“紅軍是救中國人民的軍隊!”、“信教自由,保護清真!”等標語。這些歷史事實深深地印刻在當事人或目睹者的頭腦中,而后代人從他們的口述中鮮活地感知到了這一段歷史。
以下幾段分別來自兩位回族老者的口述:
回族老人:丁則乃拜,現年九十七歲(丁振幫阿訇女兒)
采訪地點:岷縣南關
采訪時間:2013年2月3日
采訪人:丁仲明
采訪內容:我今年九十七歲,是丁振邦阿訇的女兒。民國二十五年,紅軍來到我父親開學的旋窩。紅軍還沒到時一些人很害怕,就藏在山林里邊,但是我父親說:“托靠真主,跑也沒用?!蹦翘旃淮┲鞣N破爛衣服的紅軍,從臘子溝口來到旋窩,有重要長官來到清真寺中。我問父親:“來的是誰?”我父親說:“三個大頭頭。”我父親將自己從沙特朝覲時帶來的手表送給了毛主席,毛主席也給父親送了藏紅花和一張條條。當時父親讓我母親和我給紅軍氽湯、炒菜,招待紅軍長官。我患感冒,一位姓姜的女紅軍姐妹給我藥片,讓我喝。而且紅軍走時,將一個病重小紅軍留下養(yǎng)傷。第二年紅軍來時,我父親將那個小紅軍交給了他們。第二年紅軍來時,我父親再也不害怕了,他和村上老人牽著羊在臘子溝口迎接紅軍。紅軍在旋窩住了很長時間,幫助農民種地,給老百姓看病,分商戶土地、糧食給窮人??傉f紅軍不像魯大昌部隊,愛護我們回族、愛護窮人。今年我已九十多歲,政府給我們低保還有老年人補助,我內心要感謝紅軍、感謝共產黨。
回族老人:韓德明,現年八十歲
采訪地點:岷縣麻子川鄉(xiāng)旋窩村
采訪時間:2013年5月12日
采訪人:丁仲明、馬鵬飛
采訪內容:我今年八十歲,民國二十五年,剛出生不久。我長大些時,聽父輩說紅軍到我們旋窩,穿得很破爛,但是紀律很嚴。吃了農民的洋芋,將銅錢放在洋芋坑中補償。第二年紅軍選我們莊的沙有金、沙子貴、牛建基、張畢志為紅軍籌糧草。紅軍在我們莊駐扎了很長時間,幫助百姓碾場,收割莊稼,給群眾看病。我們莊流落的紅軍有李爾斯瑪,貴州人,在我們莊娶妻生子,再也沒能回到貴州。今年我已活了八十多歲,政府給我低保和老年人補貼,我活了大半輩子,從沒見到這么好的社會。所以當年我們全莊支援紅軍也是值得的,感謝共產黨,感謝人民政府。
至今旋窩村流傳著這樣的歌謠:
紅軍攻破臘子口,
魯大昌軍敗逃走。
紅軍到了大拉梁,
藏袍獻上青稞酒。
紅軍走出三草灘,
旋窩回民好喜歡。
鍋盔羊湯美又鮮,
慰勞紅軍打江山,
慰勞紅軍打——江——山!
哈達鋪位于甘肅隴南宕昌縣城北部三十五公里,臘子口東南六十六公里處,國道212線旁(蘭州—重慶),地處岷山東麓的丘陵川壩之中,海拔二千二百二十五米,陰涼濕潤,盛產當歸、紅芪等中藥材,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中藥材商來此經營,是一個較為繁榮的農村集鎮(zhèn)。全鎮(zhèn)面積約一百四十八平方公里,現有人口二萬八千多人,是一個以漢、回為主雜居的多民族聚居區(qū)。哈達鋪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個商貿重鎮(zhèn)和軍事要沖。哈達鋪是當年紅軍走出草地,進入甘肅的第一個回漢聚居比較集中的鎮(zhèn)子。開國上將楊成武將軍在《憶長征》一文中寫道:“哈達鋪是甘肅的一個鎮(zhèn)子,盛產當歸,回民占一半以上。據說越往北走,回民越多?!?/p>
1935年9月18日,紅軍長征的先頭部隊到達甘肅南部的哈達鋪,9月20日,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等也相繼到達哈達鋪。毛澤東同張聞天住在一家叫“義和昌”藥店后院的三間平房里,周恩來與其他領導同司令部一起住在“同善社”內。
在哈達鋪期間,一軍團政委聶榮臻發(fā)現一張國民黨的《山西日報》上刊載了一幅《“匪區(qū)”略圖》,而且還報道了陜北紅軍劉志丹部的消息,還有陜北革命戰(zhàn)爭根據地的情況和徐海東所率的紅二十五軍到達陜北與劉志丹率領的紅二十六軍會師的消息。他趕快把這張很有價值的報紙送給毛澤東。毛澤東和中央負責人根據敵人“提供”的消息,具體地研究了陜北蘇區(qū)的情況,決定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陜北,到陜北去會合二十五軍、二十六軍,以鞏固陜北蘇區(qū),建立根據地和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方針。
紅軍的到來給信息閉塞的哈達鋪注入了新鮮的時代氣息,紅軍兩次過雪山草地,吃夠了沒有人煙、沒有廣大人民群眾支持的苦頭。而此時的哈達鋪,由于大量種植馳名中外的藥材“岷歸”的緣故,吸引了南北藥商,在一條一千五百米長的小街上建有二十八家字號的三百八十二間鋪面,商業(yè)活躍,人口稠密,經濟文化相對發(fā)達,使長期以來在人煙稀少的藏區(qū)孤軍作戰(zhàn)的紅軍將士感到莫大的驚喜和鼓舞。紅一方面軍從中央蘇區(qū)江西出發(fā),沖破國民黨前堵后追和重重包圍,經過爬雪山、過草地,穿越人煙稀少的藏族地區(qū),紅軍指戰(zhàn)員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正如彭德懷同志在《自述》中回憶的:“出臘子口,行軍中常見到道旁有同志無故倒地就死了。那時干部和戰(zhàn)士真是骨瘦如柴?!倍鄬Ω皇墓_鋪回漢人民群眾熱情款待了紅軍,紅軍也得到了休養(yǎng)補給,迅速恢復了體力。
為了補充和恢復紅軍體力,總政治部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號,當時,哈達鋪物價低廉,加之魯大昌部倉皇逃跑時留下了數百擔大米、白面和兩千斤食鹽,給紅軍辦好伙食、改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傉尾客ㄖ骰锸硢挝徽堮v地周圍群眾一起會餐,每個單位都請了一二十個老百姓,有男有女。其中專為一家回族單獨設立席位,一對六十多歲的回族夫婦,在餐桌邊對紅軍戰(zhàn)士說:“咱們幾十年沒有見過像紅軍戰(zhàn)士這樣好的軍隊,魯大昌在這里住了幾年,不但吃不到他們的東西,反而咱們給他們吃?!崩项^子話音未落,老太婆搶著說:“唔!交不出糧食還要吊打呢,紅軍先生,你們不走就好了!”
歷史已經慢慢地從我們的記憶中淡去,但歷史中那些鮮為人知的情景卻深深印刻在當年紅軍將士的腦海中。
一過山就是大草灘了,我們在這里住了一夜。這個地方回民烙的大燒餅有臉盆那么大,北方人叫鍋盔。我們買了不少,因為饑餓,吃得真香,于是又叫老鄉(xiāng)烙了一些,后面毛澤東同志他們來了,吃了也贊不絕口。
——摘自《聶榮臻回憶錄》
哈達鋪是個比較富足的小鎮(zhèn),是回族和漢族群眾聚居的地方,約有幾百戶人家,有幾家店鋪,也有些從外地來做生意的。
——時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委楊成武
哈達鋪各族人民不僅在物質上支援紅軍,而且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在紅一方面軍經過隴南之時,許多隴南各族群眾紛紛加入到了革命隊伍中來了。隴南各族群眾親身體驗了紅軍愛護窮人、尊重民族習慣、沒有民族歧視的愛民政策,深受感動,很快打消了疑慮,紛紛拿出自家的糧食、衣物、飼草等物資補充紅軍給養(yǎng),爭著騰出自家的房子讓紅軍戰(zhàn)士居住療傷。許多回族婦女還把紅軍女戰(zhàn)士接到家里,為她們療傷,和她們一起縫制衣服,教她們做飯、拉家常。很快,紅軍就和各族群眾親如一家。
據宕昌、岷縣黨史資料證明,有五千多名哈達鋪地區(qū)的漢回青年參加了紅軍。紅軍撤離后,當地群眾掩護,救護了大量因傷病或失散而流落在當地的紅軍戰(zhàn)士。遺留紅軍老戰(zhàn)士張步云、楊華堂、李發(fā)國(回族)、王桂英(女)、包冬香(女)都說:“當年要不是鄉(xiāng)親們的保護,哪有我們的活命!”據1955年普查,僅岷縣、宕昌兩地就有一百五十五名流落失散當地的紅軍戰(zhàn)士得到當地回漢群眾的保護。
而紅軍北上后,軍閥魯大昌當即勾結地方惡霸,搞所謂的“清鄉(xiāng)”。一位哈達鋪的回族馬姓干部談道:“我們家原來是哈達鋪人,紅軍經過哈達鋪的時候,我們家在開騾馬店,我們家的店里還住過紅軍,當時我的爺爺就給紅軍辦過糧草。后來紅軍走了,魯大昌辦善后,殺了許多人。我爺爺擔心我們家牽扯上,就全家遷到甘南,我就是在甘南出生的,后來解放了,我們家又搬回到哈達鋪了?!?
紅軍長征到達哈達鋪后,著重搞好各民族關系。紅軍政治工作人員不斷向回族民眾宣傳回、漢一家親,尊重其信仰自由,主張民族平等。黨中央和紅軍指戰(zhàn)員深入當地回族群眾家中,訪貧問苦,了解當地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情況。這些歷史片段也反映在了長征紅軍將士的回憶中了。
當我們來到哈達鋪鎮(zhèn)子邊一條河壩上集合時,群眾主動聚攏來看我們。他們中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其中有漢人,也有戴著白色圓帽的回族。還有幾個戴著面罩只露出一張臉的婦女,看來也是回族。他們毫無敵意,笑嘻嘻地看著我們。我們一邊向他們打招呼,一邊集中傳達《回民地區(qū)守則》,各連政治干部又一次宣講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時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委楊成武
長征途中在哈達鋪創(chuàng)建出的軍民魚水情也深深地印刻在當地回族群眾的腦海中。
回族老人:馬明良,1992年去世
采訪地點:宕昌縣哈達鋪
采訪時間:1990年8月8日
采訪人:丁仲明
采訪內容:民國二十五年,紅軍來到旋窩、哈達鋪。我家在哈達鋪開店,看到街上來了許多紅軍,很害怕。但是又看到紅軍很和善,不打人、不罵人。在我家店中住著許多紅軍,我們和他們做買賣很公平。相隔一年后又來了更多的紅軍,在我家店里住著二十多人,還有四個女紅軍,我妻用羊油為她們燒腳上的裂口。紅軍的大官給我村回族婦女張銀蘭一木碗,她很高興,拿出來讓大家看,解放后才知道那是賀龍將軍。紅軍設清真席招待我們窮苦回族,大家吃得很高興,紅軍走時給我家一馬蹄鬧鐘,在我家保存了很長時間,后來給紀念館了。
在充分了解了回族群眾的生活狀況和宗教信仰后,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哈達鋪及時制定頒布了我黨最早的關于回族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規(guī)——《回民地區(qū)守則》,全文是:
1.進入回民區(qū)域,應先派代表同阿訇接洽,說明紅軍北上抗日的意義,得到回民同意后,才準進入回民村莊宿營,否則露營;
2.保護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損壞回民經典;
3.不準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區(qū)不準吃豬肉、豬油;
4.宣傳紅軍民族平等的主張,反對漢官壓迫回民。
在長征途中,紅軍嚴格執(zhí)行《回民地區(qū)守則》,以及得到回族群眾極大擁護的歷史史實,就留在以下紅軍將士的回憶錄中:
紅軍過了靜寧以后,就進入固原回民區(qū),在此以前,各部隊都進行了民族政策的教育,要求大家尊重回族同胞的風俗習慣。做飯時不準用大肉油,不準用自己的水桶到回民井里打水,不準進清真寺,清真寺門口由我派人站哨。紅軍指戰(zhàn)員都自覺遵守上級的規(guī)定,沒有違反紀律的。這樣,就得到了群眾的擁護。紅軍每到一地,就受到群眾的歡迎。
——選自蘭州軍區(qū)原副司令員、老紅軍徐國珍《長征路上籌糧》
歷史選擇了隴南哈達鋪,哈達鋪在紅軍長征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它不但是長征中紅軍將士的加油站,而且是“到陜北去”的戰(zhàn)略決策地,更是《回民地區(qū)守則》這個光輝思想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