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天 然
奇石滿園“關”不住 “柏春”微書出天來
文 天 然
《陋室銘》 關柏春 /作
奇石?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可以怪如神工,也可以美似仙境。
微書?就是方寸之間顯真功,粟米之上雕精言。
奇石常見,微書不少。然而,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并且能震驚世人,卻只有一個關柏春可以做到。
秋天到來的時候,天高云淡,山長水闊。樹木清癯,溪水潺潺。奇石盤旋,回環(huán)往復。層巒疊翠,水落石出。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巖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蕩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投下的影子互相掩映。若能于這樣的水邊朝看彩霞午看云,多好!卻是在一塊天然的奇石上幻化出的美景,令人嘆息。沒錯,就是柏春先生的奇石微書《右溪記》。且不說鬼斧神工、造化神奇之美石,就說那小如粟米的微書,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天然一幅國畫,配上經典古詩,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宣紙之上的國畫,大家司空見慣,為何要書于奇石之上?且聽柏春先生道來。
之所以萌生以奇石為載體,用毛筆微書創(chuàng)作的念頭,柏春先生是有獨到見解的。他認為,首先,中國觀賞石形成年代久遠,適于創(chuàng)作永久性、歷史性的題材。以石做書,寓意藝術如磐石般堅韌和永恒。其次,奇石本身具有的造型和畫面可以很好地烘托毛筆微書,使作品更具“本源藝術”之美。第三,毛筆微書是一種直觀、細膩、表現力很強的書法藝術,用其濃縮博大精深的語言,可以起到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最后,用古老的藝術形式傳播當代文化是一種古為今用的嘗試,可以讓人們在藝術欣賞中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右溪記》 關柏春 /作
他這樣說,更是這樣實踐??凑痼@世人的代表之作《西遷之歌》吧:歷時八年,行程萬里,從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一直到新疆。從風沙撲面的蒼茫大漠,到悠久神秘的額爾古納河畔,昔日的“西遷”路上處處都灑下了這位錫伯族漢子負重前行的身影。他找尋著一塊塊留有祖先信息的奇石,用微書一字字、一行行、一段段記載著錫伯族的西遷壯舉。八年后,柏春先生從他采集的無數奇石中,精選出56枚象征著我國56個民族的奇石,用細如粟米的微書將4萬多字的《西遷之歌》寫在56枚奇石上。奇石微書《西遷之歌》誕生了!它的誕生在賞石和書法界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轟動,人們贊賞柏春先生對藝術的投入和創(chuàng)造,也欣賞他精妙典雅的大型“奇石微書”。隨著《西遷之歌》被中國民族博物館的收藏,柏春先生的“奇石微書”遂成為一個兼有書法、賞石綜合功能的藝術門類。
每個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的人都是幸福的,柏春先生顯然是被上天眷顧的寵兒,我們看他循著冥冥中的感應遇到奇石,看他與奇石對視、交流、融合,看他隨形順勢、游刃有余地雕刻,看一方又一方天造地設的奇石被刻上微書變成造化所鐘之神秀……真是奇石滿園“關”不住,“柏春”微書出天來。
關柏春
1959年4月出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錫伯族,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現為深圳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中國扇子藝術學會理事,中國將軍書畫藝術院藝術顧問,深圳市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深圳市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廣東省黑龍江齊齊哈爾商會藝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