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鈺燁
剛買的新車竟然兩個音響出問題,更為震驚的是在副駕駛的儲物箱中還發(fā)現(xiàn)該車的交強險保險單。車主據(jù)此認定汽車銷售公司存在銷售欺詐,于是向廣西柳州市柳北區(qū)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公司退車或換車并賠償三倍購車款,該院判決銷售公司“退一賠三”。近日,該案經(jīng)過柳州中院二審審理后,法院駁回銷售公司上訴請求,維持原判。
新車竟為二手車
2015年1月14日 ,王女士與某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下稱“銷售公司”)旗下的4S店簽訂了一份合同 ,約定王女士以45500元購買該公司一輛手續(xù)齊全、合法全新的小轎車 ,并委托該公司上牌。8天后 ,王女士向公司支付了全部購車款 ,還支付了車輛購置稅4200元、車船稅360元、交強險保險費950元、商業(yè)保險費2283.31元、代辦上牌服務費500元、購買隔音防水車墊款350元等六項共8643.31元。
王女士提車時,里程表讀數(shù)為33.7公里。不久,王女士一家三口開車回老家過年。在車開上了高速公路之后發(fā)現(xiàn)新車的2個音響出了問題 ,覺得十分奇怪。之后兩人將車拿去修理的時候,竟然在副駕駛儲物箱中發(fā)現(xiàn)了該公司在汽車購買的半年前就為該車購買交強險的保險單,再仔細檢查的時候還發(fā)現(xiàn),車上還有一根安裝導航時遺留下的線,于是王女士感覺這輛車很可能不是新車,4S店已經(jīng)使用過這輛車了。
于是王女士將相關證據(jù)拍好照片后跟丈夫與銷售公司協(xié)商要求退車或換車并賠償4500元損失。在一開始溝通中,銷售公司的經(jīng)理在電話中認可該車去過車展,但是沒有什么問題不影響銷售,但是在王女士再三要求退換車的情況下,銷售經(jīng)理又矢口否認車輛是二手車,認為王女士的要求純屬無理取鬧,并拒絕任何賠償。無奈之下王女士撥打了12315電話到工商部門對銷售公司進行投訴,但是由于工商部門難以對車輛是否為二手車進行鑒定,調解也陷入了僵局。在協(xié)商無果的情況下,王女士于2015年3月18日向柳北區(qū)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要求4S 店“退一賠三”
法庭上,銷售公司辯稱,公司已按合同約定將王女士購買的轎車交付,雙方之間的購銷合同依法成立,不同意退車、換車,更不同意賠償。庭審后,王女士又查到該公司曾于2014年6月25日到車輛管理部門為該涉案車辦理過臨時號牌,并且通過臨時號牌查詢到車輛有上過高速公路的記錄,于是以發(fā)現(xiàn)新證據(jù)為由向法院撤回了第一次起訴。
王女士第二次起訴時訴稱,原被告雙方簽訂了一份汽車銷售合同,合同約定原告購買被告出售的北京牌轎車一輛。在使用該車過程中,王女士發(fā)現(xiàn)有2個音響有故障,該車出售給原告之前已加裝過導航、更換過四個輪胎,并于2014年6月25日購買過交強險,交強險保險單約定該車用于車展。向銷售公司核實購買交強險的目的是否用于到外地參加車展,銷售公司一方予以否認。王女士認為被告所銷售的不是全新車輛,而是二手車,而且該車交車時里程表顯示的公里數(shù)與該車實際行駛的公里數(shù)不相符合,可見被告在銷售該車的過程中隱瞞重要事實,對其進行欺詐。王女士請求法院撤銷雙方所簽合同,將轎車退給銷售公司,該公司要向王女士退還購車款45500元、賠償車輛購置稅等六項費用8643.31元,并賠三倍購車款136500元,以上費用共計人民幣190643.31元。
王女士代理人提出,涉案車輛半年前就已經(jīng)在車輛管理所辦理過臨時號牌,并上過高速公路,而且從柳州收費站出具的證明來看,2014年6月26日該車從柳州站駛入高速公路到來賓市出站,單程為68公里,加上返程及在柳州市、來賓市的市內行駛,再加上倉庫到4S店,4S店到車管所等路程推斷,涉案車行駛起碼200公里以上,而王女士購車時里程表的讀數(shù)只有33.7公里,說明公司在交車前調整過里程表的讀數(shù)或在王女士提車之前的行駛是斷開了里程表的。公司并沒有將這一影響消費者購買該車的重要信息告知王女士,已構成欺詐。根據(jù)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規(guī)定,故公司應按購車款的三倍賠償王女士。
公司辯稱,該公司現(xiàn)出售的是“庫存車”,目前法律法規(guī)都沒有明確“庫存車”和“新車”的概念,更沒有明確“庫存車”不能出售,因此公司不存在欺詐。關于汽車辦理臨時牌和保險的情況,該公司辯稱,辦理臨時牌和交強險是車管所規(guī)定的一種新車移庫出庫對車輛防止意外而購買的險種,時間短,是符合規(guī)定的,不是一種正式的上牌行為。對于該車臨時牌有收費站記錄,該公司辯稱公司在辦理臨時牌時少則十幾張,多則幾十張,未必每張臨時牌就是對應辦理臨時牌的那輛車,以此說明臨時牌有很多使用情況,該證據(jù)沒有照片證實是王女士購買的車輛,僅有車輛通過記錄,對該證據(jù)不予認可。
是否銷售欺詐
柳北法院審理認為,原告王女士向被告公司購買汽車并登記于自己名下,其購買汽車的行為屬于生活消費,雙方因買賣車輛而形成的法律關系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消費者與經(jīng)營者的關系,該案審理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根據(jù)雙方簽訂的合同,被告公司交付原告的車輛應為新車。但從該院認定的事實看出,涉案車輛單程至少行駛了68公里,而且從常理上推斷從被告公司到來賓往返路程更是大大超出68公里,因此,涉案車輛實際行駛的公里數(shù)遠遠超出了新車所允許的行駛的合理公里數(shù)。但是對于該情況,首先被告公司在銷售涉案車輛時的車輛里程表的讀數(shù)33.7公里與涉案車輛實際行駛公里數(shù)不符。另外,被告公司在長距離使用涉案車輛后在銷售時卻沒有告知原告,故意隱瞞了真實情況,而該行為讓原告王女士作出錯誤的購買決定,被告的行為已構成了欺詐。
8月25日,柳北區(qū)法院判決:撤銷王女士與公司所簽合同,王女士將涉案車退還給公司,公司向王女士退還購車款45500元,并賠償王女士車輛購置稅等六項費用8643.31元;另賠償王女士三倍購車款136500元,總計190643.31元。
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改口辯稱:公司交付給王女士的車輛是符合質量標準和出廠合格的車輛,是全新的車輛。即使該車多行駛了幾十公里,也并不影響該車的品質和任何功能,不會給王女士造成任何利益損失,因為購車就是上路使用,用于消費的。所以判斷公司在此過程中是否存在欺詐,應該將車輛本身和行駛行為以及造成損失分別加以評判;即使推定公司沒有告知購買車輛上過高速,但該“欺詐行為”也只是違約行為,不是價格欺詐和消費欺詐,其行為并未實際給王女士的經(jīng)濟權益帶去損失,那么只需對王女士承擔更換、退貨或減少價款等民事責任就可以了。同時公司認為由于王女士對涉案車輛已經(jīng)有了較長的使用時間,為發(fā)揮物品的最大效用,維護交易安全,避免擴大損失,雙方應繼續(xù)履行合同。
王女士代理律師則認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退一賠三”規(guī)定,是法律對不良商販、不誠信商家,對欺詐消費者行為的一種懲罰性條款。只要經(jīng)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有欺詐行為就應按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柳州中院組成合議庭審理此案,最終認定公司出售汽車時故意向王女士隱瞞車輛實際行駛距離,已構成欺詐,因此一審法院判決正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
法博士點評
市民購買汽車的行為屬于生活消費,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根據(jù)新消法相關規(guī)定,對消費者的消費抉擇和公平交易產生重大影響的商品信息,銷售者應如實告知消費者。如果銷售者明知自己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會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還與其訂立合同,仍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就有欺詐的故意。新消法之所以有三倍賠償?shù)囊?guī)定,其三倍賠償?shù)臄?shù)額并不僅僅限于消費者受到的實際損失,而是對于不良商家的懲罰性賠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商家更加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消費者如果在汽車消費中受到不公平、不合法的對待,要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汽車廠家和經(jīng)銷商更加應該依法自律,用提高產品質量、服務質量、誠信經(jīng)營來讓消費者放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三款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計。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