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維
?
書評
尋找理性邊界,打開決策黑箱
——評《決策心理:齊當別之道》
張書維*
李紓(2016).決策心理:齊當別之道.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共637頁.
決斷實則藏奧秘,
策略盡在顯滿意。
齊差求辨達真理,
當仁不讓紓難題。
別出心裁悟禪機。
恩格斯(1981)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贊道:“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因為它散發(fā)出理性的熠熠光輝。所謂“理性”(Rationality)是指運用理智獲得最大價值,而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靈長,能夠主宰甚至改變地球,倚仗的正是在幾十萬年的進化歷程中所練就的理性(王曉田、陸靜怡,2016)。這份理性表現在人類所擁有的一項“獨門絕技”上——做出好的決策。關于決策(Decision-Making),有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一個人駐足于岔路口,為達到渴望的目標,就要對不同路線進行準確的優(yōu)劣判斷,進而做出最佳選擇(李紓等,2012)。可見,決策是一個從判斷(Judgment)到選擇(Choice)的全過程。理性決策所包含的心理機制一直被視為神秘的“黑箱”(Black Box),于是乎,“打開黑箱一窺真相”就成了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標和源源不斷的動力。正如美國科學院(Research Briefing,1986)報告所言:“沒有哪一項基礎科學的研究目標能比‘了解人類如何思維、解決問題、做出決定,如何改進我們解決問題和制定政策的能力’這一研究目標更有前景、更為重要”(轉引自:李紓,2016: 1)?!叭祟惾绾芜M行決策”是20世紀以來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行為科學和神經科學等多學科共同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
長期以來,一統(tǒng)決策理論“江湖”的是規(guī)范性模型(Normative Model)——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賦偏好以理性,規(guī)定了如何才是正確、最優(yōu)的決策。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von Neumann & Morgenstern,1944)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即是其中的核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非總是根據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決策,比如擇偶,就無法滿足“結果概率已知”的特定規(guī)則或“理性公理”(海斯蒂、道斯,2013: 244)。因此,實際決策時人們追求的是“滿意”而非“最優(yōu)”,西蒙(Herbert A.Simon)(Simon,1955)提出人類決策的“滿意原則” (Satisficing Principle)成為描述性模型(Descriptive Model)的代表,后者以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假設取代無限理性(Unbounded Rationality),認為人們實際上會偏離規(guī)范性決策理論的邏輯和規(guī)范,力圖描述人們決策中真實出現的偏好(Baron,2009)。遵循西蒙的思想,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和圖孚斯基(Amos Tversky)發(fā)現了眾多人類決策中不符合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并命名為“啟發(fā)式或直覺式”(Heuristics),首次較為清晰地呈現出有限理性決策行為的特征和規(guī)律(Tversky & Kahneman,1974;Kahneman & Tversky,1979;Kahneman,2011)。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本書作者李紓研究員及其團隊,通過大量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更精確地界定了理性決策行為的邊界條件;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齊當別法則”(An Equate-to-Differentiate Way),以更好地解釋決策中有限理性的現象。“齊當別”寓意“齊同而別異”,具體而言是指一種決策表征系統(tǒng),認為決策者在諸多決策中趨于采用單一策略,即對于二擇一決策問題,決策者會“齊同”掉選項在某一維度的差別,并以另一維度的差別作為最終決策的依據,即選擇在另一維度上效用更大的選項(第18頁)。“齊當別法則”的發(fā)現有助于人類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理性的邊界和局限,進而指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做出好的決策。故此書一出,振奮學界,鼓舞同行。從“期望效用”到“啟發(fā)式”再到“齊當別”,我們一步步獲悉打開決策黑箱的關鍵密碼,雖然還不是全部數字。
全書共分六篇五十八章,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決策心理的“齊當別之道”。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齊當別模型的建立,包括“第一篇:聰明決策——在給定的表征空間內做決策”和“第二篇:智慧決策——在經過改造的表征空間里做決策”;第二部分是齊當別模型的擴展,包括“第三篇:理解并改進決策(上)——折射在文化遺產上的齊當別之道”、“第四篇:理解并改進決策(中)——生存的決策法則”和“第五篇:理解并改進決策(下)——決策的跨文化差異”;第三部分是齊當別模型的發(fā)散,包括“第六篇:選擇與情緒”、“第七篇,權變的研究方法”和“第八篇:超越實證”。三大部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依次遞進,綱舉目張,為讀者呈現出齊當別模型的360度全景(見圖1)。
圖1 本書結構暨齊當別決策模型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本書開篇即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商貿”活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且能成為區(qū)別人類與動物的標記;因為要構成完整的貿易活動,人們須面臨并解決交換中存在異地交貨(空間決策)問題、延期交貨(跨期決策)問題和可能無法交貨(風險決策)問題(第5頁)。風險決策(Risky Choice)、跨期決策(Intertempral Choice)和空間決策(Spatial Choice)是決策研究的三大重點。相比于確定性決策(Riskless Choice)模型堅持的加權求和原則,不確定條件下的個體決策,往往會采取一些啟發(fā)式法則,“齊當別”即是其中之一。齊當別決策過程可視為“弱占優(yōu)”(Weak Dominance)原則的應用——如果選項A在所有維度上至少與選項B一樣好,且選項A至少在一個維度上肯定好于選項B,那么選項A占優(yōu)于選項B(第14頁)。這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強占優(yōu)”原則,即如果選項A在所有維度上優(yōu)于選項B,那么選項A相對于選項B來說是優(yōu)勢選項(Lee,1971;von Winterfeldt & Edwards,1986)。如擇偶時,我們總要求潛在配偶須在自己最看重的維度上有上乘表現;而次看重的維度,則在比較中會被擇偶者有意或無心地“忽視”(即“齊同”,畢竟人無完人)。至于這看重的維度是什么,則因人而異??梢哉f,齊當別模型動搖了規(guī)范性理論的基礎;同時再度揭示出人類認知加工能力的有限性。
掌握了“齊當別法則”,有利于個體做出聰明和智慧的決策?!奥斆鳑Q策”在本書中是指在給定的N維空間中對備擇選項進行表征,從而進行判斷與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會有諸多違背規(guī)范化理論的決策“悖論”或“異象”,如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艾勒悖論(Allais Paradox)、分離效應(Disjunction Effect)、偏好反轉(Preference Reversals)、選擇反轉(Choice Reversals)、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等,齊當別模型均可對其做出有力的解釋。如果說在給定表征空間(給定特征或維度集)里所做的選擇是基于“價”的選擇(Value-Based Choice),那么“智慧決策”就是一種基于“值”的選擇(Worth-Based Choice),決策者不僅會被動地在“給定特征或維度集”上做選擇,而且還會主動地改造表征選項的特征或維度集,并在改造過的表征空間(生成額外特征或維度)上賦予“延遲”獲得的值。最終,決策者所選擇的是最大“值”超過了最大“價”的選項(第230頁)。正所謂“吃虧是?!薄按笾侨粲蕖?。齊當別模型解釋這一類看似矛盾的社會行為亦有獨到之處。
“齊當別法則”的基本要求是最終的決策只在單一維度進行,形象地說就是“聚萬念于一念”(陳曉萍,2016)。這背后折射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要達成一選擇,“齊同”比“辨別”重要,“舍”比“得”高明。鄭板橋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才留下“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的傳世名言。可以說,本書包含的豐富實證研究,從不同側面和角度驗證了該名人名言的科學性,進而將“齊當別法則”上升至一種處世哲學的高度。也正是得益于對科學研究的哲學思考,作者才能夠敏銳地發(fā)現并命名現實生活中的反常現象,最典型的當如“心理臺風眼”(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Li et al.,2009,2010)效應——在時間維度上,越接近高風險時段,心理越平靜;在空間維度上,越接近高風險地點,心理越平靜(第356頁)。這種客觀危險與主觀害怕不一致的“危而不懼,懼而不?!狈磻诼詰きh(huán)境(如工業(yè)污染)和急性應激環(huán)境(如恐怖襲擊、地震以及傳染疾病)的研究中屢被證實(第355頁)?!耙砸荒畲f念”的“心理臺風眼”效應,通俗易懂地概括出其中的規(guī)律,并由此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這一發(fā)現對非常規(guī)突發(fā)事件下各級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和應急管理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簡言之,熟諳“齊當別之道”,既能使普通人以“出世”之超然修身養(yǎng)性;又能使決策層以“入世”之進取經邦治國。
盡管“齊當別法則”主要適用于人類認知加工的理性過程,但作者并未就此順勢將決策中的“情緒”問題束之高閣;而是以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鉆研精神,對諸如“后悔”這樣一種基于認知的消極情感作用于決策行為的心理機制進行了有益地探索;此外,還嘗試對“冤”這一與決策相關的情緒進行操作性定義。包括“齊當別”在內的啟發(fā)式決策策略與情緒之間的關系是決策研究的未來趨勢之一(George & Dane,2016),本書已然為此打開了一扇窗。
倘若寫到此結束,并無任何不妥。從齊當別模型的建立、到擴展、乃至與情緒有關的研究,本書的核心——“齊當別之道”,已近乎被闡述的淋漓盡致。然而,作者并未“見好就收”,反以“過來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繼續(xù)無私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詳細介紹了投射技術、實驗室實驗法、準實驗設計法、“同謀者”實驗、內隱測驗、眼動記錄法、事件相關電位、fMRI以及雙生子研究等近十種主流方法與技術在行為決策領域中的應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第七篇的內容不僅使初學者受益,也能使資深研究者有新的啟發(fā)。
通觀全書,超6萬人次之多(其中包括了2 803名新加坡和1 161名澳大利亞被試)的被試量是其科學性的有力保障;上百個眼花繚亂且又構思精巧的實證研究亦是其立論之基。然而,行文最后作者還能跳出實證主義的束縛,提出了“超越實證”的前瞻性思考,對齊當別決策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制度實踐進行了理論分析。盡管尚需今后的研究加以驗證和討論,但作者在此表現出的自我革新意識令人欽佩。總之,本書的最大特色在于:“集”作者半生的智慧和心血,“倚”殷實的研究資料和科學數據,“獲”一化繁為簡的決策心理規(guī)律,濃縮起來就是四個字:“齊差求辨”——齊同(某一維度的較小)差別,分辨并選擇(另一維度的更大)效用。透過六百頁的厚重,二十年的積累,相信讀者能夠體會作者“畢其功于一書”的理想與堅持。同為有限理性決策領域多年研究和潛心思考的集大成之作,《決策心理:齊當別之道》是可媲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Kahneman,2011)近著《思考,快與慢》(Thinking,FastandSlow)的里程碑式著作。前者強調專業(yè)性和學術性,后者偏重科普性和趣味性;一個深入,一個淺出,可謂“一時瑜亮”。這么說并沒有否定本書在“可讀性”上的努力。事實上,書中的不少插圖讓人眼前一亮;很多標題和章節(jié)讀來興趣盎然。篇幅所限,就不在此一一列舉。
老子曰:大道至簡。李紓先生傾畢生所學,耗半世之功,終以悟道。愿讀者從之而聞“道”。對于公共管理領域的讀者而言,可借助本書所探討的個體一般化決策規(guī)律,將其遷移運用至公共決策過程之中。誠然,與基于私利的個體決策不同,公共決策的出發(fā)點是公共利益;當公共決策者的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不一致時,“齊當別法則”如何作用于公共決策的制定,是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例如,政府官員在制定科技或產業(yè)政策時,由創(chuàng)新所引發(fā)的一系列不確定性,加之官員激勵機制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北大教授、經濟學家張維迎(2016)近期對此發(fā)表了公開看法:“政府官員的激勵和企業(yè)家很不一樣,企業(yè)家試錯,失敗了損失是自己的,成功了收益也是自己的。但政府官員做事成功了沒有與此對應的貨幣收益,失敗了反倒可能要承擔一定的職業(yè)風險(盡管并不總是如此)。所以政府官員考慮更多的是怎么回避個人責任”。,必然影響決策者的“齊差求辨”。在中國,受傳統(tǒng)文化和政體制度的影響,領導者個人在政府決策中成為主導力量(胡偉,1998),領導者作為第一決策者,對于公共問題的錨定、決策程序、方案選擇有根本作用(景懷斌,2011)。因此,研究公共決策者的決策心理,對于維護(中國)政府的有效運行具有理論與現實的重大意義。而以“齊當別法則”為代表的認知啟發(fā)式對公共決策者的影響亟需闡明。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公共決策研究者們能攜手作者的研究團隊,為世人揭開公共決策的“齊當別之道”。
陳曉萍(2016). 聚萬念于一念的決策法則: 齊當別之道. 管理視野,5: 98-100.
恩格斯(1981). 自然辯證法. 于光遠等譯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海斯蒂、道斯(2013). 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判斷與決策心理學(第2版). 謝曉非、李紓等譯.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胡偉(1998). 政府過程.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卡尼曼(2012). 思考, 快與慢. 胡曉姣、李愛民、何夢瑩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景懷斌(2011). 政府決策的制度—心理機制:一個理論框架. 公共行政評論,4(3): 32-66.
Jonathan Baron. (2009).思維與決策(第四版). 李紓、梁竹苑主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李紓、梁竹苑、孫彥(2012). 人類決策: 基礎科學研究中富有前景的學科. 中國科學院院刊,27(增刊):52-65.
李紓(2016). 決策心理: 齊當別之道.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曉田、陸靜怡(2016). 進化的智慧與決策的理性.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維迎(2016). 為什么產業(yè)政策注定會失???. 人民論壇網:http://www.rmlt.com.cn/2016/0907/439314.shtml. 2016年10月7日訪問.
George, J. M. & Dane, E. (2016). Affect, Emotion, and Decision Making.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 136: 47-55.
Kahneman, D. (2011).Thinking,FastandSlow. London: Penguin.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 47: 263-291.
Lee, W. (1971).DecisionTheoryandHumanBehavior. New York: Wiley.
Li, S., Rao, L. L., Bai, X. W., Ren, X. P., Zheng, R., Li, J. Z., Wang, Z. J. & Liu, H. (2009). 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PLoSONE, 4(3):e4964.
Li, S., Rao, L. L., Bai, X. W., Zheng, R., Ren, X. P., Li, J. Z., Wang, Z. J., Liu, H. & Zhang, K. (2010). Progress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 and Variations Sinc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PLoSONE, 5(3):e9727.
Simon, H. A. (1955).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69: 99-118.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 185(4157): 1124-1131.
von Neumann, J. & Morgenstern, O. (1944).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on Winterfeldt, D. & Edwards, W. (1986).DecisionAnalysisandBehavioralResear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張書維,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痦椖浚簢易匀豢茖W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1301170)。